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28|回复: 3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与“不懂”与不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27 19:4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野鹤放云 于 2017-7-27 16:32 编辑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与“不懂”与不为


·罗兴发·


作诗填词,这些家喻户晓的口头禅,一旦变成了填诗填词,那不是艺术的进步,必定是迂腐导致艺术的退步。


填词一说,也有两种理解。宋人的填词,是按照音乐的谱子填词。今人填词,是按“钦定词谱”填词。词的所谓起源,狭义地讲,隋唐就有了,五代已经时兴,宋朝达到鼎盛,再到“钦定词谱”,走了千几百年。中国有史以来,不知有多少艺术形式,能够被国家行为、政府行为、法律行为固定下来的,也就只有“钦定词谱”。在浩如烟海的世界艺术史上,为什么也只有这样一个“钦定”宝贝?按照艺术发展的规律,艺术形式都是漫长的“群众创作”形成的,“钦定”本身就违背艺术发展规律。事实上,按照“钦定词谱”填词与宋人的填词,艺术本质都已经相去甚远了。宋人填词写的是可以唱的歌。今人填词,很多人沦为一种平仄游戏。


唐朝时候,律诗形式已经定型,弄到现在,还没有“钦定诗谱”。现在一些人动辄就把王力平仄研究当“律诗谱”,用以评论是否合律出律,评论准则之高,一字不合,就说别人平仄不懂。更有甚者,把今人的“律谱”拿去衡量李白杜甫,说诗仙诗圣什么什么都不合律。照他们的逻辑,言下之意,李白杜甫都不懂平仄了。这样的思维逻辑,甚至比狭隘看待“钦定词谱”的观点还要迂腐。


迂腐的本质是什么?就是不能认事。


说实话,如果真正研究一下四库全书里关于词谱的记述与评判,你会明白,那是学术研究啊。虽然提出有所谓“正格”,但是,还承认有“变体”,而且还承认多变,那么,即使是“钦定”,也没定死啊。所谓“钦定”,只可看成戏称。四库全书虽然由康熙皇帝关照,但是,康熙能够容纳“变体”,说明他并不金口玉言独断专行。所谓“正格”,也只能说是推荐。然而,今天一些人拿到一个“钦定正格”谱子就到处套,就比康熙还武断了。在认事上就显得不能认理了。


律诗在唐朝成熟鼎盛,但是,并没有“律谱”,所以,王力那个“律谱”没有“钦定”的法律效力。同样,如清人王渔的“律诗定体”,也没有“钦定”的法律效力。只能当做他们自己的个人研究。一些人拿着一张“王力谱”或者“王渔谱”到处套,同样是不能认事。作这种事情,就如同现在很多人认为穿西装时髦先进解放,于是衡量李白杜甫穿戴土气落后保守一样,不能认理认事。


宋词鼎盛的时候只有歌谱,后来歌谱失传,“钦定词谱”也属于无奈之举。“钦定词谱”推荐“正格”,而又承认变体甚至多体变,那么它们之间如何统一?那就是寻找艺术特征的最大公约数,唯有“段落”、“句数”、“字数”、“句末平仄”、“韵定”这几项是最大公约数。最大变数是,每一个字位上的平仄,就是各个名家用字,也从来没有统一过。因为,作为音乐,某句某字的音高音低是由音乐决定,不由文字平仄决定,纵然文字是去声,音乐家也可以有时候甚至必须处理成高音重唱,都有可能。所以字位平仄固定与音乐性无关。也就是说,在“正格”或者“变格”里,排除字位平仄的死板,其它因素就是词艺艺术特征的最大公约数,才是组成词艺艺术特征的根本所在,也就是人人能自觉遵守的约定俗成章法。


律诗在唐朝鼎盛时期都没有“律谱”,那么人们凭什么准则来创作呢?总有一个约定俗成的章法嘛。从唐朝鼎盛到清朝曹雪芹这里,律诗都没有中断过,所以曹雪芹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表述的就是这个约定俗成的章法。如果王力致力于律诗律艺特征的最大公约数研究,肯定也没有充实的证据可以推翻曹雪芹。


王力是大学者,以一张“王力律谱”鸣天下,那是因为“打倒孔家店”后,多少人甚至连平仄二字都闻所未闻了,所以“王力律谱”才能够天下名。曹雪芹是大作家,大诗人,大词家,“王力律谱”在曹雪芹面前,恐怕要被笑抽滴。即使清人王渔早有“律诗定体”符谱,曹雪芹仍然在讲“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可见曹雪芹的执着。


拿着一张“王力律谱”要求人们“填诗”,这种迂腐狭隘,不仅不能提高诗歌艺术创作,而且大大有害。当下的作诗填词,确实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按“钦定正格”与“王力律谱”依葫芦画瓢,一种是按诗词艺术约定俗成的章法创作。艺术形式的一些特征,必定是手段不是目的,内容立意才是根本的。根据内容与立意的需要,出律出格也不打紧。为格律而削足适履,既不是本事也不是聪明。把“钦定正格”与“王力律谱”弄成一根棍子,弄得大家都在形式上斤斤计较,削足适履,就难得有好诗了。把“钦定正格”“王力律谱”比成篮球规则、象棋乒乓规则,还言之凿凿“不想玩就别来”,不仅武断而且迂腐,未能真正弄懂各门艺术自己的规则。也未必是一种明智。


格律无非多在平仄押韵上作些讲究而已。这个讲究,也真需要研究研究。现在一些人总爱标榜自己是“正体”,动辄就是十三辙,以为是“正声”。殊不知,他们自己摇头晃脑讴声的时候,全部都是普通话,十三辙的声音全不见了影儿。古韵源于古声,每个字的古声,读得来吗?恐怕也仅仅知道某字之声安排在某辙里,真的能够读准确此字的古声吗?所以把普通话读声排斥在“正声”之外,未必是逻辑上的高明与智慧上的明智。


“谱”与“章法”的区别在于,“谱”字字定声,“章法”是讲究艺术规律与原则。一件音乐作品,如贝多芬的《月光曲》,“字字”定音,没说头,一音不能改。如中国的音乐作品——作为乐曲的——《念奴娇》,肯定也是“字字”定音的。然而,作为文字形式的《念奴娇》,苏东坡的“大江东去”与李清照的“萧条庭院”,文字的字句数都有差异。由此可见,文字的艺术毕竟不是音乐的艺术,诗词只是讲究音乐性,所以诗词字字定声则等同于了音乐,就显得荒谬了。诗词章法讲究音乐性,说明它不是音乐乐曲,不仅逻辑清楚,而且恰恰表明了诗词的艺术特征。


把“钦定正格”“王力律谱”当根棍子,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把按照诗词约定俗成的章法创作当不懂平仄,实在是不懂别人是知其所以然而不作迂腐之为。两个不懂,是不能认事也。不谙事的迂腐,岂能繁荣创作?


2016·6·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27 22:5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玫瑰花瓣和雨丝 于 2016-6-27 22:54 编辑

一般来讲,我等初学之者死按词谱填词,这也没错。套用格律只是学习写诗的一种方式。一些优秀宋词到今天并不因为曲谱失传而丧失其文彩音韵魅力。可见词谱本身可作为较唐诗外的另一载体。当然也很认同诗友的一些观点。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28 08:3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说清了一些人认识不清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9 18: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玫瑰花瓣先生、山城子先生鼓励。向二位先生敬礼,问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6-2 18:49 , Processed in 0.081648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