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皇故都赋 •江雪涛• 赋一 淮河之阳,八卦之乡,一年一度,公祭羲皇。 初春时光,宛丘之道,万头攒动,宾客熙攘;宛丘之下,有来雍雍,端容肃仪,礼乐鸣锵。蒸畀祖妣,丰肴衍衍,香火袅袅;草木花光,馥馥播芳。履迹之舞,语喁喁诵经义,翩跹跹以裔裔,漾宛丘之上兮。 羲皇故都,古老神奇。上溯五亿万年前,这里曾是无边汪洋中一块古陆。在古陆上于数千年前自然天成一汪龙湖。湖中有丘,时有东夷族人取名宛丘;其首领伏羲氏率部族沿黄东下择水而居,在宛丘之上筑城建邑,即而今平粮台古城之墟。 “淮阳”始由秦设淮阳郡汉置淮阳国得名,继有淮阳与陈楚故都之称。龙湖之名虽无定考,然惟龙祖之居莫属,盖乃伏羲“龙头蛇身”、“龙族龙宗”、“龙之传人”哉! 伏羲号太昊,取“日月之明”之意,是中国可靠古籍所载第一个最早的皇帝。他生于渭水流域的成纪(今甘肃东南部天水市泰安),都于陈,卒于陈(今淮阳),殓城北蔡河之滨。春秋时已有其陵,扩制于盛唐,臻善于明清。近千亩太昊陵地,有紫禁城和皇城内外两城相抱一体,北依蔡河,南朝龙湖,风光旖旎。园内古柏夹道参天,遍设祭祀庙宇,碑刻井然林立;华夏名陵,雄殿伟宇,辉同金碧。晨钟暮鼓,声闻遐迩,情动客旅。在贯穿南北的中轴线上,紫禁城中那象征“天圆地方”的陵墓,由几十座恢弘建筑垂拱呼拥,巍然耸立。墓前青石碑上镌“太昊伏羲氏之墓”,相传为苏小妹持巾作笔所题。陵后有“蓍草园”,《博物志》载“蓍千岁而三百茎,故知告凶。”伏羲即以蓍草画卦。观感此草,宛有一股扑面而来、与人相通的灵气。 陵园16道大门名号奇异,义旨默契。打开第一道大门午朝门可直望陵墓所在;南北大门层层打开,则恍入忘我之境,领天地灵气、幽眇神意,宛在天池,如沐如浴。伏羲画卦台在宛丘湖中一小岛上,广阔十余亩,出水六尺余;卦台中央的画卦亭,上悬先天八卦,下栖两只神龟,各拥一青石碑,一书“开物成务”,一书“先天精蕴”,玄远如谜;亭前侧置一青石算盘,散布棋子,既象河图,又象洛书,细看又似是而非;亭前“八卦柏”南看南歪,北看北歪,莫测玄机。位于东西南北中心的太极门,与两仪门、四象门、三才门、五行门,攸关先天八卦数理:两仪门、四象门尽显阴阳天地、春夏秋冬四时之气;三才门、五行门包藏“天地人”三才和“金木水火土”五行妙谛…… 教人领悟太极乃派生万物之源,延揽八荒之极。东西两个角门,展现人祖仰观俯察、诠释自然万物的把握方式和认知能力。他在此定姓氏,结网罟,兴庖厨,养牲牺,习干戈,融民族,谋统一,画八卦,创图腾,树龙旗,制嫁娶,造琴瑟,谱乐曲。是肇始华夏文明的人祖和先驱。《尚书.顾命》载:“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以画八卦,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河洛图书,乃则以作易。”伏羲八卦即为《周易》和《尚书-洪范》两书的来源。正是这一切把太昊“一画开天”的神话传说变成了历史的真实,证明中国哲学的萌芽由此而生,并奠定了中国和东方文化思想及之后易学发展的根基。 盛世中国,历史悠久,其文明接力,传承有序,无与伦比;朝拜人祖的活动距今数千年仍遍及全国各地炎黄子孙,两岸三地祭祀香火不约而契。 华夏之大,名陵十八,堪称冠者,当为淮阳羲皇陵祭。初春前来朝圣者,仅周边五省数百县农民日均20万人,历时一月;年朝圣者多达140余万人。成为中国最大的民间庙会,而今已被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内游宾香客、海外华裔,欣喜有加,尽瞻人祖风貌和名陵伟仪,感慰千古文明的洗礼,祈望朝圣谒祖世代永续。 数千载兴衰浮沉,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如今的淮阳县城就座落在陈楚故城和龙湖中。万亩龙湖水域环抱古城,湖内景点众多,独有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形成“湖中有城,城中有湖,城在水中,人在画中”的中原水城独有特色,堪为中原明珠,内陆奇观。其气势规模,令杭州西湖、武汉东湖叹为观止。龙湖美景四时俱佳:乍暖还寒,碧水浮光,鸥鹭嬉滩;炎炎仲夏,柳丝垂岸,荷叶田田;深秋时节,蒲苇摇曳、芦花如雪;数九寒冬,垂柳银装、一派北国风光……苏轼曾于陶醉之余,写下“惟有柳湖万株柳,晴阴与子共朝昏……朝看浓翠傲严赫,夜爱疏影摇清园,风翻雪陈春絮乱,春响吸木秋声坚;四时盛衰各有态,摇落凄怆惊寒温……”的诗句。它还是一座璀璨的历史文化宫殿,湖中囊裹画卦台、白龟池、弦歌台、司城贞子阁、陈楚故城、苏辙读书台、古建筑群伏羲陵,曹植思陵冢以及伏羲神农古城址平粮台。今天这里的人民俨然得人祖之荫庇,承天地之灵气,占开放之大吉,鹰扬奋起,呼风唤雨,创造着举世刮目相看、日新月异的经济文化奇迹。他们怀着传统的独有的虔诚,形成了由“每年一次朝祖会”到“春季朝祖会,秋季寻根游”和“两年一届姓氏文化节”的新格局;每年的伏羲陵前,从四面八方而来、朝圣的人山人海难以数计。 赋二 新城故都、高陵平湖,交相辉映,浑然势成十数平方公里、充满神秘色彩的观光圣地。这里的每一片碧水都倒映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是姓氏文化、农耕文化、八卦和龙图腾文化发源地。这里自6500年前,历经五次建都,四次封国,前后为陈国、淮阳国、及县、州、郡、府治所。自伏羲之后,神农建都称陈,治农兴医;夏时陈属豫州,商为虞遂封地;西周封妫满于陈,为十二诸侯国之一,历23世,使陈姓得以承源接续;战国时秦破楚,楚顷襄王迁都陈;秦并六国,置郡辖十二县;秦末陈胜建张楚政权;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置淮阳国,之后,时为郡,时为国,平帝时辖今淮阳、鹿邑、太康、柘城、扶沟等县地;三国时魏明帝封曹植为陈王治陈国,晋惠帝时设陈郡,北齐以陈为信州,唐及五代置陈州,宋曾设怀宁府,元明清先后为州府,民国时1945年建淮阳专署,解放后1953年撤署为县。这里,是承传千古文明的摇篮:老子生于陈楚苦县籍,为道教始祖,孔子三次入陈,著书讲学4年,为儒学奠基;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择《陈风》10首入辑;魏晋唐宋文坛名家多人留下咏淮名句;包公陈州放粮即在于此。历代帝王51次御祭。新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来此拜谒,上世纪末朱镕基拜谒皇陵并欣然题笔。 厚重的历史文化在全境留下300余处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与现代文化和民俗民风相交融相承继,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区域文化格局。每年朝拜礼仪多样,各种艺班演出内容形式不一,诸如影像、龙灯、梆子、马戏…… 距太昊陵仅二华里、遍布十二个村庄的、称谓“真图腾活化石”的“泥泥狗”产地,制造出各种禽类兽类尤物,造型奇特怪异,成为朝圣观光客旅争相购买的“精灵之物”、“通灵之器”;郑重地用手触摸“子孙窑”窑孔,使男女老幼皆心有所托、情有所寄;庄重肃穆的履迹舞“担轻挑”,诵着“老盘古安天下亘古一人,没有天没有地哪有人伦”的经文,同以上种种礼仪活动一起,冥冥中把人带进一种古今相通、人神和一、物我两忘的奇妙境域;同时透出一种文化艺术的深层内涵,发人寻思,照人心迹,透人心底,恍惚一副“伏羲女娲交尾图”呈现眼前,昭示出“抟土造人”、“化育万物”孕育中华民族的前世功绩。具有传统特色的饮食文化发达:朱麻子炖肉胡辣汤、张家驴肉汤、盖家锅盔、特色名菜“烧蒲菜”名闻遐迩。其色其香其味,给人的感觉视觉味觉带来诱惑和刺激;教人象品味一种文化,历久而弥新,传统含时尚,兼容蕴特色,令人回味无穷,遐思无已,联想到3000年前《诗经—陈凤》,“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彼泽之陂,有蒲菡萏”真实展现龙湖美景的诗情画意;茂密生长的蒲苇,曾给“陈蔡绝粮”的孔夫子献食充饥……这里,民间佳话、神奇传说,妙闻逸事,俯拾皆是。 淮阳,在豫东黄淮平原腹部,东靠京九,西依京广,南临漯阜,北接陇海;新郑国际机场近在百余公里。四条高速公路和106国道穿境而过,省县乡三级公路网快捷便利。沙河枢纽工程使水上运输经淮河、长江直达苏沪。数据通讯、网络媒体拉近海内外距离,正以耀眼的历史文化名城强势崛起。农林牧渔勃兴、工商建运竞荣、旅游服务并举,科教文体比翼。人居环境愈益恬适,城市功能日趋完备。PVC塑胶管、万吨皂素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PE管材生产线、“气化煤”、“气化油”等项目发展建设形成规模。其所在周口市,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肉烟生产基地和闻名全国的“平原绿化先进城市”,素有“平原林海”之誉;老子故里、女娲城遗址、关帝庙、袁世凯行宫等古迹与淮阳故都、龙湖景区相得益彰,为推进“周淮一体化”目标提供着保障。 淮阳,无愧羲皇故都圣地。国民翘首以待淮阳加快完成“以农村为主的县域发展向以城市为主的市域发展”的转变,紧紧抓住郑合高铁淮阳站落成通车的契机,进一步提升淬砺“羲皇圣地、万姓之根、华夏龙源、北方水都、陈氏族庭”城市名片的质地。在全面践履“文明城、卫生城、园林城及优秀旅游城”蓝图的征途中,坚信这里的人民将以其智慧和灵气,传递出龙都文化更新的创意,在新世纪新时代托举起一枝独秀的神奇和壮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