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15|回复: 5

范曾永不落幕的当代孤独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17 08:57: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题:文化狂人范曾:永不落幕的当代孤独者
——解读《范曾新传》之二
著名画家范曾
杨青云的《范曾新传》,构成范曾精神背景的故事,寻找并发现范曾神话的文化现象。它实实在在是把范曾精神转化一种中国书画神话,这一传记性文本完全是属于学术上的事情,它来不得一丝一毫的欺骗与投机取巧。它把讲述范曾的故事,一部分是借他人之口来叙述记录了一部中国书画的巨大变化与走向辉煌。范曾为了弄清“天才都狂。我曾经也想谦虚,曾经对着镜子,装出非常谦虚的样子,我发现我那时非常难看,一脸的卑鄙。”狂是对人的表扬还是批评,一个客观的看法是两者兼而有之。范曾何以狂,还非常不谦虚? 《范曾新传》中针对这一现象写出了范曾的狂之所以为狂,它是在于狂的相对性,而不在于狂者的表面言行是多么如此真狂? 如果范曾在学术上的狂与另类,是他本身对狂有所调整后的变相自信, 但又绝不仅仅出于是范曾的自信,在这里作家还写出了范曾狂中带有理性深处真正所思的凛然奔逸之气。按此标准来看,范曾狂的“成色”,实在介于他瞬息万变蕴藏着太多的大隐条件呈现出狂的品格底气。“要问我如何评价自己,我认为古往今来的画家我都能与之比权量力,唯一例外的就是八大山人,黄宾虹是另外一路。如果上天还能假我三十年,做三十年功夫的话,我的最大目标就是在三十年后,在人物画上能达到八大的境界。”范曾如是说。

从这个意义上说范曾的狂是出了名的狂傲之士,中国书画艺术对范曾而言,如果上天还能假我三十年,范曾说在人物画上,他能达到八大的境界……我确信范曾狂傲中的自信,是与范曾民族情结的精神、灵魂相渗透于他的生命底蕴的真谛亦非常人所尽道,这是一个文化人的喜剧,还是他的悲剧?值得一提的是范曾的狂傲在他清醒时,他的狂可以理解为狂的靠谱与真诚,这时的“狂”可以称得上真狂大才。范曾说:“有人说我文章写得好,那你能和韩昌黎和苏东坡比吗?说范曾的诗词不错,那你能写出杜甫的《秋兴八首》,写出李白的《梦游天姆吟留别》,写出辛弃疾的《永遇乐》吗?所以,狂要在自己的心里有个尺度,不自量力的狂,那叫狂悖无度。”显然,范曾在这里把“不自量力的狂”作了严肃批评说是“那叫狂悖无度……”
《范曾新传》中写范曾狂的宏论, 采用的是于文化复活一个“狂傲之士”的范曾,使无声的中国书画,成为有声的狂傲书画神话。这一章节体现范曾狂傲磅礴的个性精神,文学表达的形态与价值,构架起高涨于时代的生气,使范曾这样一个特别的文化现象,弥漫着一种人文精神。可惜,这一人文精神被一些人有意地掩盖,甚至进行歪曲。硬把范曾的狂傲气节批得一塌糊涂,离真实的范曾太远太不可思议……由于某些所谓的研究者在精神上达不到研究范曾的高度,在视野上不能接近范曾的广度,因此他们不但没能给范曾一个准确的定位,更谈不上他们对范曾的客观评介?杨青云在论证范曾现象的一篇文章中说有一个决定性的致命因素,就是范曾对绘画有一种审美敏锐的天才之象,把有无相生和矛盾化解的大“和”之道与玄,甚至朴与无极渗透的莲花静道,升华了一种《范曾之道》的符号意义上来。这种统一不是在心中之意和象的整合上,而是心中之意物化在外在的线条流动上,一经流泻出以心性灵气的意志之维,叠加在三维视觉形象之上,那么,范曾之道也就是画理的真道和妙道……
前些年听说有一个叫江一郎的法国艺术家接到了诺贝尔文学院的电话,很狂喜,急切地向妻子报喜。妻子却突然问,范曾先生获过这个奖吗?江一郎瞬间羞愧了好久。后来江一郎说,我一生的绘画就是为了向范曾致敬,就是为了靠近范曾的《得大自在》,那才叫真自在……但范曾一直不认为自己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可见,他比今天的艺术家们更谦卑。范曾的最高智慧是一直自喻为自然之子。范曾的一切创造倘如是美的,都只能是“道法自然”,趋向性善的一面,它更接近人性的真相。或是容忍与谦让来源于心平气和与宇宙的对话,只要人类的行为合序,顺应自然,只有在“无为”的境界,才能作到“无为而无不为。”
范曾的“狂傲”思想我们不可学,于文体这件事亦不例外。中国绘画艺术与阅读万不会万不能万不可以退出历史舞台——对于人类无限幽深复杂的精神生活,对于学会谦卑作人,范曾虽有我们学习的更多亮点,但他的狂傲拔尘却是一般人学不来,也不好学的一面……从范曾把《锦文掇英》上升到中国文化的朝圣之所。即便并不是人人都喜爱看到那个俯瞰全世界最文化的“极目南天”而挥手指点乾坤的男人,最终是被杨青云们或是被武玉杰们跟随其后,对《锦文掇英》进行学术研讨,甚至足以作为那些比如符号学意义的隐喻与象征都立刻发生着惊人的变化。让惊人的一个书画神话立即被一群言语狂欢的媒介纷纷围住被他们狠狠炒作一番,已足够令广大观众目瞪口呆。甚至他们当初都没有意识到,在当时范曾研究会于北京前门研讨《锦文掇英》的隆重场面,便深知如何最大化利用其搞学术研讨的优势来诠释《锦文掇英》的神话:在当代文化人当中,范曾算是做得最任性的一个,但范曾虽然不能完全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让他的话语总是在政治与文化之间寻找着平衡,更好像是一场文化的狂欢。当然,范曾的狂相对于这次《锦文掇英》是狂到了点子上,狂到了真狂的“极目南天”或是“极目天南”的境界,一是范曾有他狂傲资本,另外一点是范曾对学习《习近平用典》后,有了忽生奇想的学术底气,无论是范曾狂傲资本的“极目南天”,还是范曾忽生奇想的学术底气,他们都是迫不得已地打破那些理想主义者们视为目标的边界,甚至那种时代性的性别期待。并且范曾是孤军奋战,这也注定了范曾为中国永不落幕的当代孤者,只是想呈现这些本来只属于范曾狂傲拔尘的样子。如果我们认可了这样的评价,也就因为这样的文化狂人恐怕要几千年才能出现一个也说不定。
庄子曰: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无己。与此三者相对应的是文学家、思想家、书画家,还是国学大师范曾被称为中国永不落幕的当代孤独者,是因为范曾创立了伟大的“极目南天”说,也就是说他是一个伟大的文化狂人,比如他将《锦文掇英》呈现了一个文化神话,细心的人也许注意到了那些因为范曾狂言妙语解读《习近平用典》,是能开一代风气,能独领一域风骚的真狂士,在一个诱惑比欲望更强大的年代里,还真需要一位这样的狂人,目空五色、嬉笑怒骂皆为诗。我们或许可以从《范曾新传》中得到启示,除非我们将范曾的狂当成是一种文化源头的文本,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国的哲学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人类文明瑰宝,它生生不息,代有博学鸿儒为之弘扬。范曾从习大大的“源头活水”引伸东方哲学家有智慧之心,同时也有“存而不论”,以俟后来者的潇洒,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中国哲学的深刻理解。范曾学习《习近平用典》后,忽生奇想,我爱作读书笔记,熟记古文典籍于胸次,成为自少年至今的习惯,然而要记住如此丰富的用典不太容易。我乃以四言诗、四言格言、四言睿语的方式一一写出,又经审视、修辨,觉得有意思,我就决定认真从事。盖凡中国诗性的语言中,四言为句不仅从诗经开始,兹后诗性的睿语、格言也往往以四言出之。四个字可以包括主、谓、宾、副、动、形容诸词性,而中国文字的奇妙在于词性可以转换,主宾可以易位,这就为我的创作(姑称创作)提供了方便。我试举一例:海南岛有一碑文曰“目极南天”,亦可改为“南天极目”“极目南天”“极目天南”,一切以便捷顺畅、美其音读为转移。世界上唯一可以自由调动单词而不悖原义的语言只有中文,这是中国语言文字诗性的魅力。因为以范曾的文学才华他在中国文艺界可以称其为领军式人物是不用质疑的.而作为思想家的范曾把《锦文掇英》的智慧集于诗与书法的完美嫁接,或可称之为完美中的大美,但这样的美事似乎在当下并不多见。也因此范曾以《锦文掇英》的文化光环成了伟大的神明化身,范曾是站在理性的角度上对自然和历史所作出全新的审视,结果是对中国语言文字诗性魅力的肯定已经远远超出了诗的范畴。我们甚至可以把《锦文掇英》与《道德经》和《论语》并列起来读。我们甚至可以把范曾奉为中国最后一个永不落幕的文化狂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7 08:58:5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编辑抬爱刊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17 11:3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学习再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17 14:2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不过本篇不是诗歌评论。
本网只有“诗人驿站”比较适合发这类文章。给您移动过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17 17:05:46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过作品,问好诗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18 09:3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歌未竟。d 于 2019-12-18 09:40 编辑

您好;《锦文掇英》《论语》怎么能比得过《道德经》,《道德经》是阐述宇宙奥秘的书,那是经典的自然科学,老子的理论推翻了牛顿的“万有引力”,,,风,马,牛不相及,,个见,见谅!艾萨克·牛顿(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爵士,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全才”,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他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定律》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这些描述奠... 详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17 06:21 , Processed in 0.08894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