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80|回复: 1

演绎《三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6-15 21:25: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演绎《三国》

                           ------  陈周建

一直弄不清楚为什么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生活中,始终飘荡着《三国》的气息。文人墨客以《三国》为材质,或成就文章事业,或彰显自我才华。就连生为泥腿子的乡间草民,也因为《三国》情结,而形成了一个阶级,唱诗、说书。穿一身陈旧的粗布长袍,执一把破落的羽毛蒲扇,一开一合之间,演绎着千秋历史和人间悲喜。

迄今为止,似乎还没有哪一部文学和历史作品能像《三国》一样幸运成王子公主,登上高雅的庙堂,享受国奉皇恩,又下莅茅屋村舍,充当农夫饭余茶后的谈资。即使那个被斥为天下最贫贱的山中愚公,也许在一盏青灯、一页黄卷,一杯淡茶后,守在青山绿水的间隙之中,盘腿炕头,拥妻携儿,说上一段《三国》故事,以显尊贵。

似乎有长袍和长发的中国人形象以来,《三国》的气息就像一团不可或缺的精气一直笼罩在东方帝国的上空。它刻画着中国人的面貌,塑造着中国人的灵魂。方形的国字脸,那是关羽的遗风。温文尔雅的风度,那是孔明卧龙的气象。忠厚孝义,不昧良心,一字千金,掷地有声,那是刘备鼎汉的质朴。大气横秋,宠辱不惊,诗剑春秋,吞山吐河,那是一代枭雄曹孟德的智慧。

如果说《三国》是三个国家共铸一部传奇,倒不如说《三国》是一国之中三位兄弟在演绎一场战争。他们不是为了争夺什么,倒是为了预防有一天可能会发生的外族入侵而厉兵秣马!三兄弟时分时合,时敌时友,但始终没有仇恨到挖祖坟、鞭死尸的地步。因为,他们都坚守着那个最后的底线——中国人。同一个祖先的一脉相承!

这样看来,《三国》的确可以演绎下去了。也正因为《三国》如此的多情多义,多姿多彩,才使后世的我们一直没有把《三国》当成三个国家,而看成我们先人的一场游戏!于是,我们不会说曹魏险恶,东吴保守,也不会说蜀汉柱国,逐鹿当理。《三国》于是成了中国人心中一座不朽的智慧丰碑,成了中国人永远的精神食粮。

我们的戏剧、文学、诗词、传记、演义、书法、象棋、国画、音乐、胶塑,哪一块艺术的殿堂里不是《三国》在唱主角儿!如果没有《三国》的故事,不知道有哪家的男儿能成长成雄壮,哪家的闺房里能养出儿女情长! 正史野传,黑白之间,家仇国恨,一古脑儿地都被《三国》人物占据了阵地。可见《三国》!

说起来有点汗颜,我一直自诩可以算半点文人,但对《三国》的印象却一直是破碎的,断断续续的,有如小时候自己偶然拾起的储蓄罐,本来家贫如洗,还要学着富家子弟的样子,也想存点钱储。但终于因为囊中羞涩而时空时有,没有装成绅士的样子在儿时的伙伴面前显尊显贵!不过也好,为什么一定要猪鼻子插根葱装象。我不知道《三国》,是因为我生于山村乡野,儿时虽星星点点地读了几本没封没底的残卷余页,我的梦也一直是惨淡清白的。

更不要说《三国》,中原逐鹿,桃园结义,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空城御敌,木牛流马,于我何干?!但《三国》犹如一缕魅鬼的影子,时而似纤纤媚女,飘然而至,时而如泰山压顶,铺天盖地而来,堵得我喘不过气来。我不想在同事文友谈天说地时保持沉默,这样似乎太没有品位,继而没有身份。于是,找来几本连环画之类的《三国》故事,死记硬背般地起来贮存起来,以求下次会友时能说出几个典故来,这样,总算咱也《三国》了一回,很是体面。

记得有一首词这样侃《三国》,“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细寻思,不如共刘伶一醉。”这是醉看《三国》,争个啥? 还有,“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这是哭看《三国》,叫你倔!一语道破天机。

因为文人的情结,还是想读《三国》,但羞于读儿童版的连环画和少年版的图说《三国》,至于终于拿起原著《三国》时,又愁于文言文的苦涩难懂,于是作罢。就这样又混过了几年光阴。陈寿的《三国志》是在书中读到的,可能曾经读到了其中的几个篇段,也是因为中学课本收录的缘故。再后来便是《三国演义》,一直到近日有了咱们现代化的传媒电视剧,《三国》的印象终于系统化、格式化了一番。

一部《三国》,犹如一部令人荡气回肠的史诗,从汉策竹简,魏晋遗风,唐诗宋词,元曲流韵,明史清稿,一直流传到今天,实在不易。我经常怀疑《三国》人物的真实性和故事的完美性。有时犯点知识分子臭老九的傻气和酸气,要推敲天问几回,比如,《三国》是一个或几个文人作家的手笔,还是历代文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三国》故事精彩到矛来盾挡,盾去矛穿的地步,流韵般飞扬的文采,栩栩如生的人物性格,天赐神授般的巧计妙算,魅力迷人到如此这般。令人陶醉,也令人惑疑。最后剩下淡淡的自卑,自卑古人的精明机谋和武艺超群,而憾于自身的无知和浅薄。《三国》的确成了一部成年人的智谋神话,就像儿童时代的《西游记》一般。

我总想从头到尾将《三国》故事理个先来后到,弄清人物关系的来龙去脉,成就史家的精细。也想从众多鲜活的人物性格中摸索其情感的力量源泉,给予理性一次解析。但很不满意。

《三国》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是孝悌廉耻,忠信君臣,仁义礼智,还是草菅人命,滥杀无辜,胜王败寇?《三国》历史一定是后来武侠小说的江湖原版,要不为什么会如此的杀人如麻,以生命的毁灭衬托人物的英勇,以无名百姓的仆死来勾画英雄本色!当我们心仪于《三国》枭雄们成就千秋大业的辉煌时,有没有顾及到那些攻城掠地时的残酷厮杀,血流如注,还有雄壮地坠落,悲切的死亡!是那些个无数冤魂的哀鸣,才成就了几个可怜主公的伟业。庆功宴上的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歌舞升平,柔情蜜意,得意忘形的背后,有多少父母兄妹的哭号在荒野暮气中飘荡。

似乎故人的死亡和流血不屑一顾,不值半点怜悯和悲切。生命在伟业和英雄铺就的道路上是那样的一钱不值,甚至视死如归,英勇就义,死得其所。我们往往在演绎一个大人物时,忘记了众多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天下最雄壮的场景,似乎是百姓的死亡和英雄的成功!英雄为达到目的可以不惜以小人物的生命为铺路石,这是强盗的逻辑!

《三国演义》的“义”在忠君,在兄弟之情,在家国事业。但这都是小“义”,大“义”在人性悲悯和那些无名战士,他们以死就义,却被深深地埋葬在荒野土冢中,留下几穝青草,平淡的没有一点色彩。一部三国,我从中看到了血流的河,死成的山,但那些肝肠寸断的父母姐妹哭天抢地的身影,在三国中一点也没有。生命之魂造就的大义足以荡平那些社稷天下、城堡庙堂!

《三国》的故事还要演绎下去,不知道百年之后,诸葛亮会不会成为反面人物,曹魏会不会成为正统。但是,其中那些配角们,那些布衣草民和只见盔甲不见面目的战士,那些只会在刀下呻吟的灵魂,一定不会甘于湮灭的命运。

《三国》的那些事儿,憋在心口已久了,总想一吐为快,却总不尽然,似有几分压抑堵得神慌。也许这《三国》的情结还不会尘封。还要随着那流水般的清史潮起潮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6-15 21:28:01 | 显示全部楼层
赏析佳作,问好诗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18 16:48 , Processed in 0.08976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