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外国诗歌呢?
外国诗歌也多是有韵律的。最起码一点,无论哪个国家,儿歌都是节奏鲜明,易于记忆的吧?“一闪一闪亮晶晶,天上都是小星星……”你可以看看英语的原版,儿歌可以说是诗歌的雏形,孩子的歌都是有韵的,你敢说他们长大后不会喜欢和发扬有韵的诗歌?举一个例字吧:
《天真的预言》
作者:威廉•布莱克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略懂英语的人都能看到,sand 和hand,flower和hour都是压韵的,这四句的韵律是英语典型的abab型,也就是1、3句压韵,2、4句换韵。再看这首诗的结构,每句中间一个in字,呈现了整体的结构和音韵的对称。
国外没有中国的平仄四声,多音节的词更不象中国单音字这样好配,相比中文,外文同音可用的韵可谓少得可怜,所以有时不得不另辟蹊径诸如采abab,ccdd的换韵格式。比如英文,基本都要采取“轻音+重音”的“音步”,靠语音的轻重和长短来抒情。诗歌是最不适合翻译的文学体裁,外文水平高,不一定就能翻译诗歌,如果连“五步抑扬格”这个词都不知道的人,莫说翻译诗歌了,连读都读不对的。除此之外,国外也有自己的“格律诗”,比如“十四行”诗,你以为那只是我们看到的翻译过来的十四行那么简单的吗?你可以看看莎翁的十四行诗原版,有哪首是不压韵的?标准的十四行诗韵脚排列是:abba abba,cdc ded。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则是更严谨的“abab,cdcd,efef,gg”韵脚排列。为什么不能象中国律诗一样一“a”到底呢?是他们没有那么多同音的韵啊。另外举世闻名但丁的《神曲》,全诗三卷每卷三十三篇,14233行的诗更是三行一音节,隔行压韵贯穿全诗始终。这还不算,每篇的最后一行都以"群星"一词作韵脚彼此呼应。什么叫大师?这才叫大师。全篇形式工整匀称,韵律平稳有力,完全把诗歌化成了一门艺术。而回头再看看我们也有写“三行诗”的,仅仅就三行还感觉拗口,好意思说吗?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无限掌中置,刹那成永恒。”这四句是徐志摩对上面《天真的预言》的翻译,你感觉能够把原诗的美感完全展现出来吗?最起码一点,中国可用的韵字这么多,把外国好不容易能凑点韵的诗句,翻译得干巴巴不顺口,起码面子上就是失败。不过这几句翻译,从结构上还是动了心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