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回复: 0

内蒙古诗歌第六十八期同题《八月,留下一树伤感》选刊与点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9 22: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期点评老师   
               
本期荣幸得到:何景瑞老师、北雁老师、韩·呼和老师、秋水老师、晔子老师、彭建功老师、张景琴老师、哑榴老师的评选点评支持。内蒙古诗歌表示诚挚感谢!                                 
         
         
□点评作品及评语欣赏:
         
         
              
2.八月,留下一树伤感
包微敏(内蒙古兴安盟)
         
窗外的樱桃树卸下了晶莹的荣誉
盛放的青春被秋风袭落
看不出半点忧伤
一棵树一个人
一场秋是暮年
它是否也会思念那一场繁花
我却在等待它下一次的绽放
         
何景瑞简评:这首小诗只几句,简洁明亮,畅言自如,如“盛放的青春被秋风袭落/看不出半点忧伤”,一下子点明主题,诗者的意象审题功力略见一斑,营构岀客观物象的审美特征,描绘岀形象意境,象外之象,韵外之致,显示出构思技巧,词约旨丰。诗中的“一棵树一个人/一场秋是暮年”,写意似的勾画岀自然与人的情调,概括了时代的社会痛憷,感化定格一种意蕴人生的科学道理。最后,诗人写到:“它是否也会思念那一场繁花/我却在等待它下一次的绽放”,多么柔美鲜明的诗句,集思想感悟于一诗,生动准确,点石成金,大有魔幻现实主义的意味,是否给现代诗歌插上翅膀,让诗神飞翔在同题文学的晴空。(何景瑞,农民写手,内蒙古赤峰市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报业集团十大集报家之一,赤峰市松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岀版作品集六部,其中著有《人生如诗300首》一部,微小说作品连续五年(2019—2023)编入《中国精短小说年选》,略有文学作品发表和获奖。)
         
         
3.八月,留下一树伤感   
李巨(呼和浩特)
         
八月。又是海红挂满枝头时
满树的火红捂也捂不住
         
打开锈蚀的大门
熟透的海红果
落在满院的荒草里
那是谁哭红的眼睛
         
满院子里找
那个努力掂起脚尖
给我们兄妹精选果子的母亲呢
         
北雁简评:作者通过几组很有色彩感的画面,给我们呈现了一个被浓浓的乡愁包裹着的故乡老院。
“捂不住的火红”是昔日小院儿女绕膝的欢愉,“门庭锈蚀”、“满院杂草”是如今老院斯人已逝的悲凉,物是人非、睹物思人,作者最后一句深深代入让读者彻底破防。
情浓意重,很喜欢!(北雁 : 诗歌爱好者。某传媒集团公司,影视剧宣发和商务运营营销总经理。)
         
         
13.八月,留下一树伤感
倚门回首嗅青梅(内蒙赤峰)
         
八月未央 青涩褪尽   
一树镂叶落下 如拎水墨
滤过血肉之下 仍旧难以启及
历历汉阳之巅
         
霜未落 却会缓缓剔透 如万刃穿过腕底 时光 空气
与我窗前节节败退的木棉
         
若你不提及 森林遥远
我们就奢侈在一壶花酿里
怅然若失
         
韩·呼和简评: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忧伤的氛围。有青涩褪去,树叶飘落的时光流失;有以水墨意象增添诗意朦胧和汉阳之巅表达出无法触及的遥远和无奈。
喜欢“若你不提及,森林遥远,我们就奢侈在一壶花酿里,怅然若失”这样的句式,颇有古诗词的神韵之美,含蓄、典雅,诗人内心深处的细腻情感由此可见。(韩·呼和,网名:幸福的牧马人。诗人,世界诗歌网内蒙古频道常务副主编)。   
         
秋水简评:很多老师拿到这首诗的题目,常常是受题目所限,思维囿于借景抒情或者托物言志,写作就陷入庸常,不能让读者眼前一亮。这首诗的作者显然手法高于常规思路,他巧妙地借助古典文学的营养,让这首仅仅十行的小诗,血肉丰满,具有很强的辨识度,比如“历历汉阳之巅”就是化用“晴川历历汉阳树”而来,“八月未央,青涩褪尽”“镂叶”“霜未落”均得益于古文简练、深刻的特点,使诗歌厚重凝炼,既有画面感又有诗歌的广度和深度,小诗另一个特色就是善于渲染气氛,“镂叶落下、拎水墨、未央、青涩、汉阳之巅、霜、万刃穿过腕底、木棉、森林、一壶花雕……”选用秋天极富代表性的景物,多层次,多色彩的描绘节节败退的秋色、秋光,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秋色渐深的水墨丹青,一字未提伤感,却处处点染伤感,这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有一点小小建议,衡量一首诗是否成功除了要看它的构思是否巧妙、技巧是否娴熟、感情是否饱满、语言是否贴切生动、节奏是否合理,还要看这首诗的起承转合是否符合逻辑,即气息是否顺畅,感觉这首诗除了以上的几个优点外,整体读下来气息不是太顺畅,个别地方跳跃太大,个别词语不太准确,有待商榷。个见,不一定准确。(房晓玲,笔名,云梦、秋水。赤峰市诗词学会会员、北山诗歌诗评编辑。在多家平台为诗作评。)   
         
         
18.八月,留一树伤感
白广山(内蒙赤峰)
         
搁下电话,老太太神情失落
仿佛世界都空荡下来
         
孙子们都开学了
远方的问候很遥远
         
望着窗外,院子安静
孩子们的嬉笑还在耳边
         
那被摘光桃子的树,
孤单地杵在秋风里
         
老太太凝望着空空的枝桠
眼睛湿湿的......   
         
晔子简评: 《八月,留下一树伤感》,这样的题目,最怕秋风秋雨秋叶轮番上场,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系列写法,跳出惯性思维禁锢,如何出新是个问题。相比较之下,18号作品设置的场景不算空乏,热闹的暑假时光过去,迎来八月的开学季,独自守着小院的老人,望着空空的枝桠,心里的空难以抑制。小诗语言精炼又丰满,寓情于景,细节引题的内在逻辑比较合理。只是诗意不必面面俱到,前面表述已经到位,最后一段有些画蛇添足,可以考虑去掉,留给读者更多的阅读和思考空间。(晔子,原名孔范晔。中国民主同盟盟员,资深媒体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烟台芝罘区作家协会秘书长、常务理事。)
         
彭建功短评: 情景交融,作者抓住开学的事件,以及秋树的景象联想到一块,生动地捕捉到人物形象和心理细节,人去院静树空,把人物天伦之乐的心意渴望,生动地呈现出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把老人的孤独,嫁接到八月的树,最贴切不过了,关爱老人,常回家看看!(彭建功: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甘肃文艺评论家会员,中诗论坛评论版编辑。)
         
         
19.八月,留下一树伤感
李保东(甘肃)
         
雨后,鸟弃巢而去
古榆的枝桠,挂满伤感的泪
         
落地,溅起的尘埃
风中
散着铁器和朽木的气味   
         
端坐于树干上的蜗牛
黄昏前,留下最后的仰望
         
张景琴简评:小诗营造了一种忧伤的意境。雨后作为一个时间节点,“鸟巢”“古榆”“尘埃”“铁器”“朽木”“蜗牛”等一系列影像,从“形”从“味”的角度不断冲击读者的感官,由远及近,由高至低,最终画面定格于“蜗牛”。“挂泪”和“仰望”两处拟人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感染力,细节生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雨后”“黄昏前”那忧伤且孤独的情绪由之迢递而出,那“巢”那“榆”那“蜗牛”又何尝不是我们呢?小诗未写出“八月”特征,作为命题诗,是为欠缺。(张景琴,笔名琴心劍胆。诗星光文学社诗评编辑、废柴文学社诗评编辑。)
         
         
21.八月,留下一树伤感
傲雪寒梅(乌兰浩特)
         
走近,再走远
一片叶子的影子都没有留下
一个人的呼吸在衰竭
八月,是一个破碎的梦
在黄昏里,只剩一个躯壳
如果天亮,还能够去看你
我在自己的怀里,穿满珠黄
去装扮你的枯黄
你忧郁的泪滴,湿透了心脏
像冲走了一个亲爱的人   
         
哑榴简评:叶子未留影子,人的呼吸衰竭,暗示着生命中某些重要的东西正在消逝。“在黄昏里,只剩一个躯壳”,形象地描绘出灵魂被抽空,尽显内心的空虚和绝望。“如果天亮,还能够去看你,我在自己的怀里,穿满珠黄去装扮你的枯黄”,情感真挚,只有生命中至关重要的存在,才会有如此以珠黄装扮枯黄的至死不渝的相依相偎……忧伤的色调也凸现于眼前。(哑榴:国际诗歌网安徽频道编辑。《神州诗歌报》一室执行主编。世界诗歌网诗歌点评委员。)         
         
         
27.八月,留下一树伤感
束继泉(湖北)
         
小区所有柿子树枝桠全部被锯
残肢断臂横七竖八堆成一地呻吟
不到半月就可成熟的数百个青柿子
怒目圆瞪不知向谁讨伐着什么
这是它们枯萎前唯一能做的抗争
抗争的还有小区一些居民
谁干的?为什么无端戕害
罪魁祸首的物业理由很荒诞:
每年柿子熟了掉下来,会弄脏地面
当成熟成为罪过,生长还有什么意义
         
何景瑞简评:这首充满正义感的杂文小诗,关注社会,书写正能量,刮起鲁迅之风,大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之感。如“小区所有柿子树枝桠全部被锯/残肢断臂横七竖八堆成一地呻吟/不到半月就可成熟的数百个青柿子/怒目圆瞪不知向谁讨伐着什么/这是它们枯萎前唯一能做的抗争/抗争的还有小区一些居民”,诗者的目睹所见,真临实写,可称独特的讽刺之笔,画岀市侩的灵魂,鞭辟入里,寓意深远,给人们以启示。“谁干的?为什么无端戕害/罪魁祸首的物业理由很荒诞:/每年柿子熟了掉下来,会弄脏地面/当成熟成为罪过,生长还有什么意义”,诗中有硬骨头,解剖刀式的弃去奴颜和媚诉,用最忠实最正确的热忱精神,明快泼辣地评议现状,冷峻峭拔地叙述感受,让现代诗歌的杂文生命力经久不衰,高屋建瓴,气势磅礴,体现了诗人的高度思想见解和诗与政论的敏锐结合。(何景瑞,农民写手,内蒙古赤峰市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报业集团十大集报家之一,赤峰市松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岀版作品集六部,其中著有《人生如诗300首》一部,微小说作品连续五年(2019—2023)编入《中国精短小说年选》,略有文学作品发表和获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23 16:08 , Processed in 0.085931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