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144|回复: 64

转贴:【一首诗主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9 13:5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山林前

李继宗(甘肃)

什么是苍苍莽莽呢,这就是
什么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呢,这就是

山林前,光线吹弹可破
流水喧响的一段苦衷还在

飞鸟夕阳,时光在这里降下半旗
那一年一度的落叶还在

我来我往,留没留
痕迹,显然,那林深不知处也还在


风之子:语言和存在,亦或存在和语言,都是构成自然与人的整一体的时间的基本属性,面对大自然,我们人类能够做些什么,或是怎么样来做,诗人李继宗伫立于山林前默默地自问自答:“什么是苍苍莽莽呢,这就是/什么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呢,这就是”,这就是,这就是什么呢?当一个人的语言不能及的地方,他的思想却可及,能指不可及,而所指可及,对于一个将语言赋予灵魂的诗人来说,诗与思的抵达成为一种可能。
    “山林前,光线吹弹可破/飞鸟夕阳,时光在这里降下半旗”与“流水喧响的一段苦衷还在/那一年一度的落叶还在”,山林前,当“光线……可破,时光……降下……”时自然黯淡无光,寰宇沉寂的落寞状态;而性灵之物的人类却以一颗平常心,都驱使顾盼我们“苦衷还在、落叶还在”的几多期许。无疑这是一种精神的形而上的理念尤存。
    “我来我往,留没留/痕迹/显然/那林深不知处也还在”,人生之路循环往复,磋磋砣砣,不必在意有没有自己的脚印留下,然而,事物暗影的背后掩映的物质的本质理应该实存,它,也确实存在,存在于语言之外,存在于诗思之内。
    对一首诗文本细读,挖掘出诗性话语的所有能指与所指,是越来越困难的事,诗人强烈的生命意识,在这首简洁、精炼的诗性语言描述下,透显出的有着实体参照的精神维度,站在山林之前,站在自然面前,驳杂与反理性中遮蔽将是一种常态,树林暗影后面隐藏着些什么不为人知的物质,站在山林之前观世间万象,这到也符合于自然生态环境中,人类自身存在自我确认的一种形态,你在与不在,它——依然存在。



他物的杠杆

殷晓媛(**)

魔令他凌空站在梦中。太空微尘
一股股拧成明黄沙粒,大漠无端浮现
如星空汇聚的雪沫;城堡棱角渐次
从沙漠长出,直到柱廊线条绷直矗立;倏地,城堡
与日落之间,一只蓝鲸跃入天空,墙垣无声横流,
方知是水中幻影。“现在往后退。”

呼啸海面如末日战场,他后退,顺着一架
酷似铁轨、横放的梯子,隐现的刻度和数字
闪闪升起,又像气泡破灭。当他退到某一格
海与巨鲸似乎就蒙上了白雾。“这里是支点,你在
梦的界上。”他向后又退了

五百米,或者一千米,梯子如犀角
弯向空中。“站上去。”于是蓝鲸被梯子另一端
撬起来,仿佛充满的是棉花,滚到了
地平线之后。“微小的我,为什么能……”
“一切实物,都是梦境中的一万倍密度。”

他二十岁的时候以相同的方式,轻易把魔
扔到了界外。因为他发现一切己物,也都是他物的
一万倍重量。


钢克:晓媛的诗给百科以生命,遍尝百草而又将其以古韵今声咏唱,宛如或隐或现的麦圈,这千手千眼的百变之舞,一一呈示物之精微,人之灵动,人同时踏入多维星系,展开如来的触角,试与广漠的浩渺并肩,超越,并把人心同步带入其情其景。有幸一临全新的天地,只有一舒感官,尽享神奇……语言魔术令人目眩,并深具魔力,这在我经年遍历的中文诗界,堪称仅见。

张黎:八零后女诗人、翻译家殷晓媛,是一个很特别的人!她的诗歌,糅合了各种学科,现代、开阔、明朗。科学和诗意并存,让人在知识与认识的基础上,体会到了存在和生命的高贵。认知——哲学——审美——诗歌,我认为,这是诗歌与知识总的关系。从现代物理学到理性的诗歌审美,可能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我们不能否定这样的诗歌的前驱性意义。感谢殷晓媛,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我长了许多见识。



壁虎
瓦刀(山东)

“既然注定今生在墙壁上修行
绝不羡慕人类的温床。”
这是一只壁虎的誓言,
其实,它的内心无限孤独,
孤独得让人一看见它就想流泪。
我常常透过夜色与它对望,
它晶莹的眼睛,布满忧郁。
它害怕亮光,即使白天
我也紧闭着厚厚的窗帘,
我猜测它一定感激我的良苦用心,
可让我难以释怀的是——
这么多年,它明明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
却从不对我摇尾乞怜?!


杨林:对“壁虎”这个意象的经营,我起初担心诗人过于主观,最容易落于说明文的俗套。还好,瓦刀有能力在壁虎与自我的隐喻转换里自如运笔,在“墙壁上修行”与“人类温床”间选择独立、在“孤独”与“忧郁”间换位、在“怕光”与“拉紧厚厚的窗帘”间隐忍、在“拖着长长的尾巴”与“从不摇尾乞怜”间立志。

王浩洪:诗的眼在结句:“这么多年,它明明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却从不对我摇尾乞怜?!”但是,首句同样也让人眼睛发亮!“既然注定今生在墙壁上修行/绝不在意人类的温床。”虽然和结句说的是一个意思,在诗意上,没有多少递进。这首诗的好,还好在中间部分。诗人创造了一个孤独、忧郁的壁虎形象。而恰恰又是这样一个孤独忧郁的形象,“却从不对我摇尾乞怜”!正是由于这样的反衬,使我们忽略了或原谅了诗首尾意思上的重复,觉得这好像赋予了文本更广更深的意义。



一杯叫清爽的茶
湮雨朦朦(江西)

青蛇告诉我,一片嫩叶正在它的舌尖
吐出一片,还有一片
足足一条茶马古道。
这和青色有关,因为我养了一杯叫清爽的茶
却不喝,看着它一天天飘逸,茁壮
就像你的心。
青蛇打开鳞片,似血,似枫叶
其实是一种红茶,它一旦种进相思
便是一只红杜鹃。
我从青色里来,你也一样
一杯叫清爽的茶,金色万丈。
我站在青色之上,给阳光布道
鸟们,雨们,仙女们
什么是袅袅?青色
什么是香巢?琴瑟
一排排茶树,一排排青鸟
当我们伸出手,青色立即四世同堂
年幼的开着最炫的花,青花。


王克楠:《一杯叫清爽的茶》让我产生了不少联想:1、一个人在下午喝茶,喝到了“青蛇”的味道,“我”和“青蛇”之间是什么关系呢?“青蛇”是一个巨大的隐喻,这首诗歌实际上有两条线,一条是青蛇,一条是我,“我”和青蛇的相遇,“青蛇打开鳞片,似血,似枫叶/其实是一种红茶,它一旦种进相思/便是一只红杜鹃。”在这里,请注意,青蛇有了三个层次,枫叶,红茶,杜鹃花,写到这里,给读者打开了一个扣,青蛇与爱情有关。无论是青蛇,还是“我”都包裹在茶文化的氛围,然后进入至亲至爱的境界,“鸟们,雨们,仙女们/什么是袅袅?青色/什么是香巢?琴瑟”写到这里,无论是青蛇的想象,还是“我”的高度,都找到了一个定点。这首诗歌的亮点在于处理“我”和青蛇和茶之间的关系,三个本来不相关的事物并列在一起,而且抵达和谐,这是什么原因呢?语境也。湮雨朦朦显然对大自在有比较好的理解,这有点像郭沫若的《凤凰涅槃》,凤凰死地而后生,抵达生存的另一个境界。好的诗总是可以写出境界的。“当我们伸出手,青色立即四世同堂/年幼的开着最炫的花,青花。”这就不仅仅是和谐了,而且有生命的繁衍无穷的含义。



陶罐
鲁绪刚(陕西)

看见烧制陶罐的土窑里,游动着
白鲢和红鲤,一条河在很久以前已经干涸
精美的陶罐经过我们的手
一代一代走到现在

陶罐吸收了太多的水,哗哗的水声
在静夜里释放出来,经久不息
这是一种过程,我的每一次失手
都会使它们遭到粉碎

陶罐过分完美,使我残缺
我经过夕阳下的河边,被一只陶罐
轻轻碰了一下,伤口痛了一生


程东斌:看到“陶罐”的字眼,感觉这词语与水没有太大关系。哪知诗人的想象奇特而丰富,陶罐里竟游动着白鲢和红鲤,一条河已经干涸,陶罐走到现在。此诗富有浓厚的历史色彩和文化底蕴。历史是一条悠长的河流,陶罐是散落在河滩边的海螺抑或贝壳,甚至是一种光滑的鹅卵石蕴含着历史的涛声。“陶罐过分完美/使我残缺我经过夕阳下的河边,被一只陶罐/轻轻碰了一下/伤口痛了一生”。诗人充满崇敬和悲悯的情怀,将此诗刻画得婉约而灵动,厚实而质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9 13:5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锤子的每一次
剑东(黑龙江)

每一次敲打都是苏醒中的真相
每一次敲打是非曲直就敞开了门
这是一块好钢,好汉的一部分
刚中带柔,拒绝献媚和唯唯诺诺
沉默,审视,继续沉默
只要开口就是对哲学的质疑

生活已经有了足够的纹饰
比如白雪掩盖着枯草虚构了一生
是好汉就攥紧了砸
把平庸的日子砸得叮当响
每一次都删繁就简
每一次回音里都火花四溅

偶尔用千钧之力碾出一口针
摆放在暮晚的旷野中


火蝴蝶:在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沉默对视中,诗人以直抒胸臆的手法,把重力加速度叠加的思想认知,从单数上升到复数的哲学变理,以事物的呈现状态清晰明了的表达了思想的主题,即“刚中带柔,拒绝献媚和唯唯诺诺”。对于现实,它是一种微音程的发声练习,有制约和平衡的作用;而对于生活,它是一种明确的思想态度,是对生活磨砺产生的过程和结果的不认同,是一种对命运的抗争。当举起锤子的每一次,似乎都如一柄长剑握于手中,用力的敲打着生活的病原体,充分体现了简单之中厚重的诗意。



草上的月亮
张洁(湖北)

羊群归牢。现在
八百里草场,都是狼的
刚刚圆起来的月亮也是

之前,日夜在暗地交易
狼,长齐了尖利的牙齿

咽喉海潮撞击,他嗥叫如哭泣
喊出月亮,他有最温柔的心


袁杰:“羊群归牢。现在/八百里草场,都是狼的”多么彪悍。“刚刚圆起来的月亮也是”刚柔并济。“之前,日夜在暗地交易”,指涉丰沛;充满意蕴。“狼,长齐了尖利的牙齿”,对应得好!“咽喉海潮撞击”,原始冲动的生命体验啊。干净!“他嗥叫如哭泣”,悲壮。“喊出月亮”,神来之笔。“他有最温柔的心”多好,在最好的地方,戛然而止。

翟文熙:这首诗的妙处并不在于意象的新鲜奇特,更让人称道的是诗人在诗中所设置的具有隐喻意义的场所和角色:八百里草场上的羊群、狼和月亮。三个角色及其延伸出来的意象成为这首诗的主要构件,这样的布局使得这首诗具有戏剧化的效果,也赋予了诗歌更多的联想空间。隐喻和暗示手法的使用,这首诗的解读也具有了二元性甚至多义性。



饮鸠
益平(福建)

门背后。是女人断续的啜泣声
一个酗酒男人倾泻的怒吼
再接着是
一些物件交叉落下时发出的声响
冬天的夜很静很美
月光倾城,多么慷慨
谁会关心水上漂浮的两片落叶
几经颠簸的生命苦旅
有那么一瞬间
我突然想起每次雨后
村头那片小树林里
总会冒出一些缤纷绮丽的野蘑菇
那么清新可人
只是略微带些毒性


杨筱:面对一首诗歌,我首先关注的是作者审美情绪下释放的语感,而后是诗意蕴含的思想性。一首诗歌无论怎么写,词语表达的确切才是要害。然后就是诗人营造的艺术空间了。是否空阔,能否给人遐思。这是读益平先生的《饮鸠》第一时间引发的感想。说明诗人做得很不错。《饮鸠》似乎从一个凄美的情爱故事开始。截取了生活中的悲剧性情节,透视、延伸联想。诗人用深情幽婉的笔触,创造了一个余韵深远的意境。



硬币的三面
魔约(河南)

与她猜硬币
十年如一日我都选择侧面向上
只有一次赢了
那一次正好落在她的指缝之间
那是一双温柔向上的手
教给我抚摸了硬币的三个面


王征珂:《硬币的三面》虽寥寥几笔,却以少胜多,传递着思辨的力道,散发着心智的光亮,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意蕴。构思精巧,手法曲折。这是含蓄的“人生励志”之诗,那个猜硬币的人,不随大流,不见风使舵,不人云亦云,愈挫愈勇,他相信自己终有一日能够抵达彼岸。
  这也是“爱情伦理”之诗,心无旁骛之人,他“十年如一日”,秉持着自己的选择,始终不改初衷,终于赢得芳心,获取爱情,甜美的果实就潜藏在爱人的“指缝之间”。更甚者,这还是巧妙的“世界观”之诗、智慧的“方法论”之诗,犹如一枚硬币,有正面、反面、侧面,纷繁世事,有多样性;纷乱人生,有多种可能;甚至连那“不可能的”,都值得幻想,值得追寻。你切莫被悲苦封锁了通达的内心,也莫要被浮云遮蔽了开阔的望眼。

王霁良:余红兵的一首《硬币的三面》,“与她猜硬币,/十年如一日我都选择侧面向上/只有一次赢了,/那一次正好落在她的指缝之间/那是一双温柔向上的手,/教给我抚摸了硬币的三个面”,首先说这是一首很高致的作品,文笔也很纯净。诗人赢得的是什么?又写得较为隐晦,看似不经意的描述展示给读者的却是多维的视角、更深层次的东西,外在气质高华有清澄的美感,不输一线诗人手笔。



出游
王征珂(湖北)

正月初二,我手举着树枝
乘兴清除路上的残雪
五里开外,飘来了祖孙三代
白头翁垂钓,小青鸟练习造句
“天空中住满了云朵
河面上安放着明镜”
我的蝴蝶女儿,丁点年纪,爱打比喻
我的桃花娘子,安坐石上
今天她不打雷,她晒太阳


南闽老茂:这首精短小诗,语言灵巧、欢畅,表达轻快、热烈,诗意灵俏、生动,其间充盈着家庭生活和亲人之间的情趣。一个个生活片段的欢欣与乐观溢于言表,同时,又蕴籍着生活与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积极、珍爱、知足、达观和乐观主义等。抒发生活中的小情致,表达的是人生的大情绪。读着轻松惬意,却余韵悠长、滋味耐品,如一串纯朴的小珍珠,外在朴素、自然,却贵在内在质地,有珍珠般的品质。

回复 支持 2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9 14: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滇西我的村庄
和慧平(云南)

这些年,我无数次趟过月光的河流
像一个被流放的国王
在自己的领地上为一棵小草折射不到自己的光辉而哭泣
步履维艰。鞋子被月光打湿
两只鞋子在苍白的月色里说着想家的话
可是我不能停下
我的行囊里装着我的臣民需要的节气、雨水和庄稼
那些古铜色脸庞上似曾相似的祈雨表情
成为我最大的心病

我也曾抱住一块石头取暖
而月光越来越冷
那夜疲惫不堪的我终于睡着了
梦见抱着的石头开了花
我回到村庄。村里雨水充沛,牛羊的乳房被奶水涨满
我看见自己的背影在秋风里日渐消瘦
我佝偻着腰,在滇西的群山里渐行渐远


虔谦(美籍华人作家):你为一棵小草折射不到自己的光辉而哭泣,我为你的哭泣而落泪。很久了,我没有再被诗这么感动过。你不苛求,你不抱怨,你只梦想,你只奉献;你的深情厚义和激情仁爱全在这字里行间。你人如你诗;你诗如你人……愿诗感动、净化、激励和升华更多的人心。哪怕是一棵小草也在诗人的关爱和忧虑里。和慧平的诗洋溢着平民的思想情感,充满了对故乡的爱和激情,其中也包括忧伤,包括梦想。和慧平的诗洋溢着平民的思想情感。在他挚爱的山川、村落和父老乡亲面前,他是一位忘我的诗人;他没有丝毫的自我呻吟。这份忘我的赤子诗心,感染并令我灵魂升腾。



微光
杨华之(广东)

“总有微光照亮”。这尘世
有着太多的黑。作为在场者,夜风
替它说出忧伤的证词

太多的隐秘不为人知。唯有
它看见了:追捕、掠夺、厮杀
唯有它,夜不能寐

那些受难者。那些,流浪的羊
正迷失于陌生的山川、河流。甚至
一片带刺的野蒺藜

它愧疚于自己,不是太阳
不是月亮。它抱团:唤来北斗、牵牛
天马等星座,向危机四伏的大地
点起篝火

当那些扑向黎明怀抱的浪子,回望来路
静观草叶上悬挂的
星星的泪滴,并久久感恩于
这世间难得的悲悯之光,直至消隐


诗阁雅韵:第一次读这首诗,便留下深刻印象。此诗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宣扬“微光”,而是以它的对立面“太多的黑”来反衬,效果却更佳。关于“黑”:自然的黑,无可指责。而人性和现实的“黑”却非常可怕。诗里的“它”,是“尘世”的在场者,是看到诸多罪恶与不公的唯一证人,或许就是诗人的化身。这种指证,是良心的在场与发声。到了诗的后半部,它警醒,它“愧疚”,它“抱团”,它召唤所有能够成为发光源的物体,为尘世点亮篝火。这种移情手法的运用,人物一体,言为心声,不生硬,不牵强,自然流畅,感染力强。



河流的终点
北溪高羽(福建)

这只是开始。我会以最渺小的浮游生物的姿态
出现在岁月的末端。我会撒网式的铺开
我对这个世界的爱。一点,一滴
收集来自淡水的干细胞——眼泪中的盐
然后浸泡出一片浩瀚蔚蓝的海。
等。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
一座新的喜马拉雅,把我重新举出水面


阿翔:读《河流的终点》这首短诗,不知怎么我就想到了朵渔的《高原上》,我并不是做对比,我说的是有着类似的质感。老朵的寥寥数笔通过“狮子”体现“我”的眼泪和眼泪中的惊恐。同样的,作者通过最微小的“浮游生物”,收集“眼泪中的盐”,逐渐展现浩瀚海洋,然后成为化石,我是说,“化石”作者并没有直接一字点明,仅仅一句“一座新的喜马拉雅,把我重新举出水面”就体会出了化石般的孤独(对,你没有看错,是“化石般的孤独”),甚为佳作。

高春林:这首诗在一个绝望的境遇中突出了一种向上的心态。我曾经说,诗歌最终是一种境界,它带来的是人在思考中的心境。“铺开我对这个世界的爱。”这爱是用苦涩的力量来营造蔚蓝大海,通过相异的事物构筑生命的希望。当然,这正是语言的希望,也自然是生命的希望与力量。



怎样才能听清一棵草的心跳
杨诗斌(江苏)

一棵草有呼吸就一定有心跳
它的心跳不在草尖,而是
藏在乌黑的泥土里
当你弯腰,手指触摸到一棵草叶时
它的心跳可能比你更为急促
但要听清一棵草心跳的声音
仅仅弯腰或蹲下身来是不够的
草说:你得俯下身来
把耳朵贴在牛羊走过的
这片土地上


谷雨:这首诗的成功,在于通过纯熟的演绎手法,开头直接切入命题--“一棵草有呼吸就一定有心跳”,然后一步步深入,演绎得自然而生动,结尾画龙点睛尤为精彩:“草说:你得俯下身来 /把耳朵贴在牛羊走过的 /这片土地上”,一首诗就这样立了起来!



古典三章
五谷之子(福建)


是的,越来越黑了,但还不够
隔着一盏前朝的灯 我与北风
谈论起诗歌里的政治学

想起昨日 三千里快雪加紧
开发区上空白茫茫的一片,舞台下
座无虚席,提线的木偶提前道出了母语


在宋朝,一个男人牵着一匹欲望的老马走过中原
像赶赴一场三十多年前的集会 光阴疲惫

高墙下 书生只起了个大早,唤醒了五更天
再一次与掌灯的宫女一一告别


虚无 自昨夜而来,隐匿于尘埃之下
祖国二字偏僻,宜饮酒、写诗、作画

穿过无数个打更者的银器 声音落地
多么像初冬的那一场大雪
突然地就包裹住了手脚,眼皮以及夜晚


成业:除了一贯对现代性苦痛的表达,作为一个有自觉文体意识的诗人,五谷之子在新作《古典三章》中还努力在古典的语言中寻找家园归宿。“隔着一盏前朝的灯我与北风/谈论起诗歌里的政治学”从古典意象跨越到现实政治,这惊人的跨度显出一种历史的纵深。“祖国二字偏僻,适合饮酒、写诗、作画”,像二十世纪最后的抒情诗人海子一样,这首诗歌表明,五谷强烈的家园意识不是指向未来,而是回溯过去。

回复 支持 5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9 14:00: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块好铁
邹治海(湖北)

我一直认为我是块好铁  不迟疑
不退缩  一磨就亮

这块铁被父亲敲打后  扔给了时光
被妻子敲打后  扔给了寂寞  之后

被社会主义的老板握在手上  叫左
从不右  叫上从不下

做一块好铁  远比做钢
简单得多……

该弯则弯  该直则直
当仁不让


无歌:恨铁不成钢是古语,但做一块好铁是诗人的选择。一种“当仁不让”的感觉,把是非曲直写的很贴近生活。



我的忧虑是徒劳的
曼陀林(湖北)

城市的上空
有形状各异的雾霾
撕扯 纠缠 四处扩散
很快 乌云就要压弯树上的枝条
顺势压过我的头顶

好吧 我低下头去
不再注视这人间的疾苦了
多个国家为民族气节 利益冲突 炮火纷飞
多个地区地震 海啸 台风 山洪
多个城市楼市蛀空蚁族
多个村庄丢失姓氏

霜降前夜
请用冰冻三尺来封存我的视觉 听觉 嗅觉
此刻 我是如此渴望病入膏肓
如果我尚存一丝知觉
这个冬天
面对呼号的北风
我始终无计可施


西闽尘:漂亮的一首。触及当下,直面现实,体现一个诗人应有的担当。整首结构完整,表达有力,角度新颖,启人深思。看来是精心打磨出来的,喜欢!

无领地诗人:忧国忧民,忧天下事,忧患意识!诗人的胸怀,诗人的担当,诗人的无奈,诗人的悲喜,很复杂情绪,交织在一起,诗意的呈现,构成了感人的好诗!



磨刀
李唱白(河北)

我一直在磨一把刀
不为了它的利刃和锋芒

我一直在磨一把刀
不让它沾染上任何一滴血腥

我一直在磨一把刀
也不让它去伤害任何一棵草木

我一直在磨一把刀
只磨给对手看

我一直在磨一把刀
越磨越短只剩下一点钢
含在木把里


刘亚明:《磨刀》对于“血腥”也是避而远之。前者是怕看见或不忍看见“血腥”,后者是不想制造任何“血腥”。冷丁看《磨刀》,让人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一直在磨一把刀/不为了它的利刃和锋芒//我一直在磨一把刀/不让它沾染上任何一滴血腥//我一直在磨一把刀/也不让它去伤害任何一棵草木//我一直在磨一把刀/只磨给对手看”。这里,与其说“磨刀”,倒不如说李唱白在与时间对视,心静如水。想想看,一直在磨一把刀,不是了它的利刃和锋芒,不让它沾染上任何一滴血腥,也不让它去伤害任何一棵草木,那究竟是为了什么?刀磨快了,不去割草木,不去对付生灵,而是只磨给对手看,这似乎有悖常理。仔细品味,这背后掩藏的是时光的消耗(对手是谁,我们可以不去理会),是善的表现,也是与“对手”的一种心理战术,更是内心的沉静与思索。



春天的门
——题梵高油画《第一步》
琪轩(吉林)

上帝,在一座山和一条河之间
布施鲜花,掌声,微笑
勇气和桥梁

这么多的美好,都是一片叶子的助手
砂石,是穿黑袍的小矮人
宝,游戏开始!三大步,五小步
阳光正穿越短短的隧道

花们捂住嘴巴,鸟们咽下唏嘘
柔软的气息,从牙缝儿里钻出来
而禾苗,是一只小脚丫
踢开纸栅栏。春天薄薄的门


马启代:这首诗的可贵之处在于突破了命题的拘囿,大开大合,在诗意与言语上经营有道,有神性的意味,且有典型的东方美学韵致,又浸透着基督的气息。

解非:这首诗歌以通感式意象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几种意象沟通起来,互为转化。一如:“而禾苗,是一只小脚丫/踢开纸栅栏。”视觉与心理感觉交织转换,沟通组合,从而形成了一个非常奇妙的境界,而诗歌的意蕴就蕴含在它们的不同组合中,诗歌创作中这些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呈现出无穷的魅力。



顺生论
蓝星儿(四川)

如果愤怒,天空也可以
宣泄一些什么,它像一个怨妇
口含泥沙,眼噙暴雨
那些急匆匆的人头,在楼宇间浮动
一两声狗吠从角落蹿出,这
雾霾弥漫的世界!这脊背
弯曲的世界,那些突兀的事物
还有我棱角分明的五官,都塞满了
闷雷、泥沙和风暴;现在,它们
瓷器般的形态,和虚词的技法
看起来是那么圆润

这是初冬,大地正在走向荒芜
如同我的心境和烟火寥落的尘世
在白昼的肩头,阳光穿透我的锁骨
我看见,那些幽暗冷漠的面孔
挤满了我的体内;这梅、兰、竹、菊的
五脏,漆黑一团!那些交错纵横的网
把我困在幽深的腹腔;让我越来越
庸俗不堪;我知道,我的身体内外
就像一对姐妹,她们形影不离
就像我上下铺的伙伴,她们同时也
深谙彼此的声息;现在,我已经
习惯了不断在其中掏空自己,用灵魂
深处的光,修复着另外一副肉身


诗阁雅韵:“顺生论”这个诗题不好写。敢于挑战,说明有一点底气,也有一定功力。“顺应自然”是东方文化中比较典型的思想特征。道法自然,人对自然要有敬畏之心,要顺应并遵从自然规律,要与自然和谐共生。诗人把天空愤怒时的样子描述得淋漓尽致—— “它像一个怨妇/口含泥沙,眼噙暴雨”——点出了天空的被动性,将思考抛给读者:谁让天空成为这样的怨妇?谁让沙尘满天、雾霾弥漫?谁是始作俑者?当我们对这些描述感同身受的时候,更会主动思索问题的根结。而这个思考的过程,必定引向那个深刻的主题——人与自然相生相克,善恶有报,“顺随”是道。“我的身体内外”可以理解为个人的灵魂与肉体,也可以上升为人类的“本我”与“自我”(自省后的)甚至“超我”(自觉状态的)之间的关系。“本我”对自然造成的伤害,由“自我”及“超我”去修正,去补偿(用灵魂/深处的光,修复着另外一副肉身),这就是“顺生”之道。能将这么个深奥的主题写得如此感性和准确,极为不易。写这样的题材除了靠自身经验的积淀外,更要靠自身的修学与涵养。思想者是痛苦的,触及灵魂的剖析更是痛苦的,创作这种题材的诗歌或许也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但诗人悯世,总会对人类多一份怜惜与警醒,诗歌也因此而具有更深刻的意义。

回复 支持 7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9 14: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废墟里的阳光
尹宏灯(江西)

第一粒阳光
掉到了塔尖,那是佛光
第二粒阳光
掉到了塔肩,那还是佛光
第三粒阳光
掉到了塔底,消失在废墟里

废墟堆上,长出成片
向佛光虔诚朝拜的
向日葵


邓博丹:废墟里投下的是阳光的阴影,但成片的向日葵在这里成长。佛光,我们的理想,从废墟里成长。这首诗有几处概念或物象的妙用、并暗示。阳光、佛光、向日葵;阳光分为三粒,这是了不起的分类!废墟,或许就是我们生活的俗世,向日葵,是俗世里成长的我们。这首诗,简短,但深刻,诗意发现及文辞组合相当高妙。



一棵树
拈花汉(广东)

一棵树站在路旁
它是以旁观者身份插手俗世

我时常惊讶于它的
寂静。多年来始终不吭一声

一片叶子轻轻飘落在人世的湖面
甚至没有波纹
我却听见一声声惊叫
泛开

成为一棵树的年轮


张洁:当初以为“拈花”来自佛教典故,后来才知道自有出处:聒噪岁月里,把心收回——拈文字之花,抒汉子之情!拈生活之花,流心底之意!这棵树为何以这样的姿势面对俗世?它“寂静”、“不吭一声”,仿佛是俗世的“旁观者”。不愿说?不能说?不可说?只能用脱落自己叶片的方式,来昭示那倾听之心?我赞这先知般的树木。我赞那懂得倾听的心灵。我喜欢这纯净的诗。正像诗中的树木那样,它的精简,几近沉默。但它却有力量招引来庞大的回声。



马摆山黄昏
杨斌(云南)

风一次次,从趴地松上弹起
山坡那只羊
还在找寻昨日错过的那棵青草
它一点都不在乎我今天的到来

夕阳,从肩上下滑
凌空的虚蹈
在光线里半明半暗
我的幻境,由此开始半梦半醒


西翔:该不知怎样定义民间这个词,读这样的诗我总觉得有一种民间美。当然,这是和理性作对照的。而上段中的“沒有细节可以想象细节”,该是多么曼妙啊!这实际还是人的主观意识的活用。它虽然没有想象表面上的细节,但却想象了羊是来寻找昨日错过的那棵青草,这更是令人闻所未闻,除了对诗人有所错愕外,更多的是感佩。亏诗人的诗思如此别致。而这首诗里的民间美,可能于诗人的这种主观意识也有关系。因为艺术都是有勾连的。



让风,再吹我一次
暖雪(河南)

让风,再吹我一次
最后一次,然后我随大片落红
隐于溪水
不要找了。我为你开过,为这个国度
开过。谁来痛惜我的那些同伴
痛惜我

那些懵懂的眼睛,都零落了还在相信眼泪
留一个背影给山村,留一屡
芬芳给山泉,留一丝腮红
给炊烟中的晚霞

让风再吹最后一次
长发在风中再飘一次
跌落的刹那,再想你一次
化做淤泥之前,从瘦弱的骨头
把香味一点不剩地,再绽放一次


如水:作者开篇以直抒胸臆的写法切入,表达不舍的情感。作者是表达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告别之情呢,如此的不舍,并且,随作者离去还不是一个人,还有同伴。作者必须要再次做出补叙,不然,诗意就晦涩了。补叙完后,作者再次抒情。感人是最后一段,将情感升华,钓出了读者的眼泪。作者一咏三唱,抒情抒得淋漓尽致,细节完整。初读此诗歌时,我流下几滴眼泪。引起共鸣的是因我有相似的经历。相似的告别,相似的不舍,相似的无可奈何。此篇的音韵极美。一种哽咽的节奏,与文境相伴,诗意幽幽。



知遇
寇宝昌(黑龙江)

这根竹子
收藏过风雨  雷电和鸟鸣
却  仍是满腹空空
直到开几个小孔
放在唇边轻轻一吻
记忆才
如梦初醒


那子溪:《知遇 》非常有质感和张力,诗句不啰嗦,不拖沓。有句有篇,每个字都经得起推敲,语词幽默,经久耐读。在构建魅力的意象中走得进去,又走的出来。一看就是高手,咋一看还是高手。
回复 支持 7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9 16: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诗共赏。哪位编辑看看,能不能挂起来?。。。
回复 支持 6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9 16:2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诗雅评,精彩!{:soso_e179:}学习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9 19:04:07 | 显示全部楼层
淡泊明志 发表于 2015-6-9 16:25
好诗雅评,精彩!学习欣赏!

谢谢顶起。喜欢的就顶起!{:soso_e18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9 22:2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顶起。喜欢的就继续顶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9 22:2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学习。
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6-15 10:27 , Processed in 0.090248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