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妍冰 于 2021-10-10 22:49 编辑
诗人要有悲悯情怀 ---- 赏读诗人行顺的诗《土地》 文/妍冰
这个夜晚,万籁俱寂。走进中国诗歌,读到诗人行顺短诗《土地》,不由得心灵一震!诗言志,字数不在多,却能抓住读者的眼睛和心灵。两段诗产生鲜明对比,看似平缓的诗行里,有多少的心痛和无奈! 著名作家梁晓声在他刚刚出版的《中国生存启示录》一书的腰封上有这样一段话:“知识分子历来就有纠正社会恶疾和唤醒民众的使命,包括基本概念的重建。”在这一点上作家梁晓声先生是令人尊敬的。梁晓声曾说:“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不能让文化领域变成浮躁的全民娱乐场,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不能做看客。”
这首诗很短,短到只有短短两小段。 第一段写了在城市打工的农民的窘迫。一年到头,他们风餐露宿,挥汗如雨。过年了,城里却不是他们安身之处。他们只能回家,“为城里高收入的人提供空旷”。 “清掉”一词,。他关注同情这些被清掉的农民,为他们鼓而歌,表现了表现了诗人悲悯的情怀。 第二段诗人笔锋一转,瞄向了诗人的村庄。那里也在清理,不过,清理的是逝者的坟茔。每隔几年,村里的坟茔就会被平掉一下,平掉的原因是“让死者为生者腾下地方”。这个理由也发人深思。是不是不平掉逝者的坟茔,生者就没有空间了?因为要给生者腾地方,就让他们的长辈不得安宁? 带着这样的思考,诗行戛然而止。 我觉得这是冷峻、内敛、直抵心灵的诗,可以说有深度、有力度、有厚度。 就诗品而言,诗人的诗既有深刻性、地域性,又有冷峻的思考,帕斯说过:“诗人在自己的土地上。”诗人以土地命名,用诗歌展示两种不同地域不同的图景。 人品决定诗品,这是被无数诗人和诗评家所证明了的。从本质上讲,诗人既有善良、敏感,又多思、质朴。在编辑过程中和诗人进行交流,诗人也说:“我觉得一个诗人,首先要有悲悯的情怀,把批判融入悲悯之中。” 行顺诗人做到了。 他的确是一个有着悲悯情怀的诗人。
附原诗《土地》:
每到过年 城市就会清掉一些农民 为高收入者提供空旷
我的村庄 每隔几年就会平掉一些坟 让死者为生者腾下地方
注: 诗人行顺有作品发表于《诗潮》《海南日报》,《玉都文学》以及《诗歌周刊》,曾获得第一届博鳌国际微诗大赛银写手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