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 (诗人)[编辑][size=0.875em]28种语言
[size=0.875]
大陆简体[size=0.875]
工具[size=0.875][size=0.875]
[size=0.875]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size=0.875]
[size=0.938]北岛是诗人 芒克与北岛一起创办杂志《今天》的时候为他取得的笔名,灵感来自于北岛的作品《陌生的海滩》 [6]。 北岛的代表作分别有:诗集《陌生的海滩》、《北岛诗歌集》、《在天涯》、《午夜歌手》、《开锁》、《零度以上的风景线》;散文集《蓝房子》、《午夜之门》、《时间的玫瑰》、《青灯》、《城门开》、《古老的敌意》、《失败之书》;小说《波动》、《归来的陌生人》;诗歌代表作《回答》、《宣告》 [7] [8] [9]。 生平[编辑]早年[编辑]北岛祖籍 浙江湖州,1949年生于当时的 北平(现 北京)。在少年时期,他是一名 红卫兵。他对文化大革命有疑虑,在1969年到1980作为一名工人接受了“再教育”。他毕业于 北京四中。1969年当建筑工人,后作过翻译,并短期在《新观察》杂志作过编辑。1970年开始写作,1978年与 芒克等人创办《 今天》杂志。 北岛在中学时期曾就读于北京四中,但是当时他的数理化成绩都不理想。于是在文化大革命爆发的时候,他感到非常激动,因为他终于不用再面对数理化的考试了。从1966年5月下旬起,北岛开始和同学们一起闹革命。到1966年8月2日他生日那天,他开始意识到他的内心十分空虚,未来异常渺茫。至到1970年早春,北岛听到了他的同学背诵了《当我们出发的时候》,他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自此开始了他自己的创作之路 [10] [11]。 1981年北岛在《新观察》杂志当编辑。后因国家的清理民刊活动被迫停职 [12]。 1981年-1985年北岛在 外文局的《中国报道》负责对外宣传世界语刊物。在1983年因受到 雷抒雁的牵连再次被迫停职反省 [12]。 文化大革命[编辑]
文革期间位于上海复旦大学校园内的红卫兵口号根据北岛在《城门开》一书中的描述,由于没有被选入 人民解放军,北岛在文化大革命的头两年里,作为他所在高中的 红卫兵成员,沉浸在政治活动中。最初,他制作了谴责他以前老师的海报。他带领一群青少年公开羞辱一位邻居,在街上强行剃了他的头发,并短暂地将他监禁起来。他搬进了高中的宿舍,那里成为革命活动的中心,主持各种委员会和 "斗争会议"。那里的学生组成了一个由两个红卫兵派别组成的公社,致力于促进革命的理想,北岛为其协助宣传。在1966年的一次地区巡视中,他和他的红卫兵伙伴们帮助结束了反毛主义抗议者对 安亭火车站的围攻,这一事件引发了 上海人民公社的成立。后来,在“ 上山下乡”运动中,他参加了代表团,观察北京以外的教育工作。 1967年,中国共产党正式否定了红卫兵,因为他们经常采取暴力手段,并对国民经济产生了破坏性影响,到第二年基本成功地解散了红卫兵运动 [14]。北岛和许多前红卫兵一样,被分配到 "劳动再教育"。从1969年开始,他在文化大革命的剩余时间里,成为北京郊区一个建筑队的成员。由于这段生活在穷人中的经历,他开始反对毛主席主义政策和共产主义宣传 [15]。 到1970年代初,北岛开始专注于写作。他的早期诗作得到了著名诗人冰心的赞扬。为了避免引起注意,北岛常常在深夜独自在厨房里写作。1974年,他在一间暗室里以冲洗照片为名,创作了长篇小说《波动》的初稿。 根据《城门开》的记载,北岛的父母也受到了过着资产阶级生活的指控,他们一家人都面临着隔离、审讯和苦役的生活。因此,在文化大革命政策实施的十年中,他的家人大部分时间都被迫分开。1968年,北岛的姑姑在成为政府调查的焦点后自杀了。1976年7月,他的妹妹在试图营救一名溺水者时死亡。北岛在他的回忆录中写过,在他生命中的这个关键时刻,他曾试图重新评估过去,窥视未来,但一切似乎都很模糊,无法辨认,内心十分空虚。 《今天》杂志[编辑]1978年12月23日,《 今天》杂志由北岛和芒克创办,《 今天》这个名字也是由芒克提议。创办的原因来自于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北京举办的沙龙活动。 芒克与 多多要在年底各写出一本诗集来进行比拼,但是由于他们受到了警察的查抄,因此很多作都遗失了。至到1978年初秋,北岛提议创办文学杂志,由此发表他们写过的诗歌和稿件 [12]。 《 今天》杂志最早期的纸来源于 北京造纸厂,芒克和 黄锐在那里工作,每天都会“顺”一些纸回去,因此才有了颜色多样的《 今天》。由于找不到油印机,第一期杂志是手工刻蜡版,到后来他们有了一台破解的油印机,在七个人轮流印了两天才印完。《 今天》早期的工作地点是 陆焕兴家里,第一期杂志以手写或张贴的地点是在被称为北京“ 民主墙”的地方 [15]。因为在最初邓小平是十分支持的,邓小平认为民主墙是一个好东西。在邓小平在民主墙面前表达这个观点的时候,北岛也在现场。但是在中越边界冲突后,邓小平改变了他对于民主墙的看法,并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最终于1979年秋天民主墙被拆除 [16]。 从第二期起,《 今天》杂志的编辑部转移到了北京东四14条76号。鄂复明开始负责印刷、财务、订阅和邮寄。在一间十二、三平米的空间里,他们完成了第二期4万多8开印张的油印、折页及装订等全部的手工劳动 [17]。 1980年9月,《 今天》的联络人 刘念春在接到公安局的停刊命令以后,《 今天》变成了“今天文学研究会”,又得以出了三期刊物 [16]。 1980年12月底,在《 今天》杂志发行两年,共发行了九期刊物和四本丛书后停刊。北岛在此期间一直是《 今天》杂志的主编及创始人 [18]。 八九学潮(六四运动)[编辑]1989年2月中旬,北岛发起33人联名公开信,带头呼吁中国政府释放魏京生等政治犯。当政府谴责该请愿书时,北岛和其他活动人士举行了一次新闻发布会,宣布有组织地促进中国的民主和人权。这对后期大学学生的抗议活动带来了直接的影响 [21]。 1989年4月,当学生领导的抗议活动在天安门广场爆发的时候,北岛正在旧金山参加一个会议。抗议者朗诵并展示北岛的诗歌《回答》和《宣言》。而北岛还在大学生的示威横幅上签名表达自己的支持,因此中国政府认为北岛支持并煽动学生示威活动,将北岛驱逐出中国 [22]。 移居海外[编辑]1989年移居国外,曾一度旅居 瑞典等七个国家,他在世界上多个国家进行创作,寻找机会朗读自己的诗歌。 滞留在欧洲的北岛从一个国家搬到另一个国家。在 西柏林担任访问作家之后,他在1990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 斯堪的纳维亚,在 奥斯陆,他和其他流亡者决定将《今天》作为一份移民杂志来恢复。 [23]他的被迫流亡获得了全球媒体的关注,同时也增加了人们对他作品的兴趣。例如,除了被邀请在国际文学会议上发言外,他的两部作品集同时在美国出版:诗集《八月的梦游者》和小说集《波动》。汉学家 史景迁在《 纽约时报书评》上写道,他称赞这两本书 "有力量"、"令人惊讶和美丽" [24]。 1991年,北岛搬到 巴黎,住在蓬皮杜中心对面的维尼斯街 [23]。另一本诗集《旧雪》于当年以英文出版。 1992-93学年,北岛是 荷兰莱顿大学的驻校作家 [23]。1993年夏天回到巴黎后,他与人共同创立了国际作家议会,一个致力于帮助需要避难或庇护的作家的组织 [25]。1993年秋天,他被任命为 东密歇根大学的麦坎德勒斯人文科学讲座。第二年,他担任 密歇根大学的客座教员。他的第三本英文诗集《距离的形式》随后出版。虽然他得到了许多机构和个人的支持,但与家人的分离让他感到非常难过;他曾说过这一时期是他情感最痛苦的阶段 [15]。 2000年-2001年,北岛被任命为 伯洛伊特学院Mackey写作主席 [28]。 在这一年,散文集《蓝房子》和诗集《开锁》以英文出版。2001年,他的父亲病重后,北岛获准到北京探望父亲;这一年12月的探望标志着他自1989年以来第一次回到中国。这次经历促使他开始写一本关于他青年时期的回忆录 [29]。 回国[编辑]根据北岛在《城门开》一书描写,2003年1月11日,他还去304医院看望瘫痪在床的父亲,父子俩都知道是最后一次见面,北岛还说他们最后还说道:我爱你。第二天,北岛乘机再次离开中国。 - 2007年,北岛收到香港中文大学的聘书。8月,北岛正式搬到香港,与其家人团聚,结束其近20年的欧美各国漂泊式生活[32]。
- “时间的玫瑰——北岛诗歌之夜”周三(2013年10月30日)在中文大学的邵逸夫堂举行,600多人入场,创下主办方同系列活动的最高纪录。
- 2014年10月17日,北岛阔别45年重回北京四中,并表明希望能回北京四中开课[34]。
- 2015年3月,北岛获马其顿—斯特鲁加国际诗歌节授予的最高荣誉金花环奖(Golden Wreath Award)桂冠,成为继绿原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中国诗人[35]。
- 2015年8月8日,北岛出席深圳“第一朗读者”跨界诗歌活动。
- 2015年11月25日,出席第四届香港国际诗歌节开幕式。
- 2015年12月,北岛出席两岸诗会。
- 2017年2月27日,北岛出席“艺术庆云诗歌交流会”。
- 2018年5月24日,北岛的绘画个展在巴黎地平线画廊开幕,同时推出展览同名画册《此刻·北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