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72|回复: 2

清明二三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5 22: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明二三事


??在南方,清明本是带些浪漫和优雅的气质的: 草长莺飞,杂花生树。偶尔有细雨迷蒙,也不妨碍人们结伴出城进山。 说是扫墓,实则踏青。一路走着,落英委地,桃花流水,溪边茶树,千朵万朵,花事繁盛。归来时,人人手执一支映山红。祭扫之物,本应也是家里提前折的黄白银钱,自家蒸的清明果。然而现在超市里亦应有尽有,打包装的清明用品不但有各类纸做的新款电器,外汇洋酒。更有玩具也似的小铲子和小瓶装的黑红油漆。昨天同事给我吃的清明面果,绿油油的,十分美味。本以为是家做的揉了念青草的那种 ,却原来也是超市里批发的点心。清明,不但成了维持传统的法定节日,也成了商家赚钱的契机。
  于是,清明,正如诗里的江南, 也只合凭吊。
  人们欲要挽留这美好的节日,实则是为了挽留那惆怅的记忆。
  我的清明的记忆在北方:
   燕燕盛事
   奶奶前年清明前去世,我奔丧回家和几个姐妹聊起奶奶事还遗憾: 今年奶奶吃不到你们的老燕了。 谁知她们说: 现在谁还弄那些东西,麻烦的要死 都是买来的, 跟蛋糕一样,又软又甜,老年人爱吃。“哦, 蛋糕那有燕的样子呢 ” “要样子做什么, 那么个意思就行了” “ 那小孩的燕燕也不捏了吗?” “没人吃的 也没功夫弄那些。”
  原来故乡的清明盛事 也已成为记忆了。
  那时候可不一样:
  家家户户早在寒食前一天就已经发好了大盆的白面。为迎接春天的到来,家里的女人们要蒸做各种动物形状的面食,主要有蛇和燕子两种, 配上其他六畜。巧手的人家也要捏啊蒸的一整天。先是给老年人的老燕 和大盘的蛇。 案板上做出尺八长的燕子形面样,剪出尾巴,翅膀,嘴和舌头,嵌上黑糜子做眼睛。再弄五六只同样形状的小燕子,搓几条面绳把他们牢牢捆在老燕的背上。然后搓一条粗的面绳,螺旋盘起,做蛇盘状,同样剪出舌头, 尾巴,粘上眼睛, 有时候还要嵌上几粒红枣。小心地把这两样放入蒸笼,烧火拉风箱的人使劲二十多分钟后出锅, 活灵活现的一盘大蛇冬眠复苏了,而背负着孩子们的旧时家燕也北归了。 这是一种让人欣喜的春天的景象。一般家里有几位老人, 就得做几份这样的蛇和老燕。而小孩子们则从奶奶外婆那里每人可分到一到两盘的蛇蛇,十多个燕子和各类小动物。这些都用细麻绳间以红枣串在一起,挂到柜壁上风干,我们可以当作一春的干粮。我记得表妹的奶奶给她的燕燕特别精致。那猪猪的尾巴,兔兔的耳朵,牛的鼻子都是很小巧特立,让人不忍咬下去。奶奶每年都有五份老燕,她能从形状上辩得出是那个女儿那个儿媳的手艺。一般都是我妈做的最不好看。当我和表妹堂姐几个聚在一起看奶奶凉晒她这些老燕的时候,这一评论让我很没面子。记得那时候放学好早,我们从奶奶那里领了分给我们的小串面燕,就忙不颠地家里翻一根粗麻神, 到下面的场院里荡秋千了。
  
   摊糊煎和荡秋千
  
   黄小米面调成糊糊, 加上糖精。一勺一勺舀到在鏊子上做成煎饼。是清明节时家家必备的吃食。鏖子中间凸,两边凹,摊出来的煎饼也有厚厚的一圈边。记得小时候, 家里的糊煎堆了一簸箕,老人们又叫它子推饼,说要冷着吃。小孩子们因有白面燕燕, 所以对糊煎是不屑的。只有大人,顿顿要在面汤上悬两张糊煎就着吃。如今这种吃食恐怕人们不大做了。上次问起来大姑来 说“鏊子都没有, 怎么做?”。前几天又看到台历上有关于清明的说法。据史料载: 唐代有寒食内宴: 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气逐飞球。这冷食里就有一样子推饼, 我想肯定就是我们小时候清明做的糊煎了 。至于当时宫廷里男人们踢球玩。女人们应该是在后院荡秋千吧: 所谓阳春女儿笑语喧, 绿杨影里荡秋千。又在书上看到“ 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战 以习轻戏。 辽俗最重清明,上只内苑, 下至庶士。 俱里秋千架以嬉戏为乐。 我想晋北本属边区之地,荡秋千的风俗才那么盛行。所以记忆中的清明快乐在于秋千。 一根粗麻绳。系在两颗相邻的槐树或杨上, 男孩子在旁边推送, 女孩子踩着绳子飞起。清明前的风已经不冷。于是家家的场院里,放学归来犹未晚,不是男孩子放纸鸢, 却有小女孩飘荡的身影。节日带给人们诸多的期望和快乐。现在的小孩子恐怕体会不到了。他们放学后沉浸在动画片和游戏中。 连农村的孩子也不太出户,只沉迷在肥皂剧中。
  
   骑驴担酒祭祖坟
  


转自: http://www.ic37.inf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7 17: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的小品文!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7 18: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小品文,问好朋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6-3 08:46 , Processed in 0.082518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