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90|回复: 8

废止暗藏猫腻的大笑话《中华通韵》刻不容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21 01: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志愿者 于 2021-12-21 01:32 编辑

此为吟者先生执笔的2021版《中国当代古典诗词白皮书》第五章第六节。原文贴不上来,说是包含不良字符,到底怎么回事呀?

哦,好像找到原因了,微调后试着再发一次,看能不能发表:


废止暗藏猫腻的大笑话《中华通韵》刻不容缓
首先,特别郑重地提醒一下,为了确保真正读懂本节,强烈建议真有兴致的列位看官和天下诗友,都能先去认真搜读未名先生的《《中华通韵》批判》系列文章。那是多达27期的一个系列批判,对《中华通韵》学术层面之荒唐,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刻剖析。一年前首发第一期,春节前后中停三个月,半年前发到第二十七期。疑似未完,因为牵涉到历史责任问题,未名先生显然是有意笔下留情。
上节谈及立即补办中古平水韵废止手续乃救赎第一要务,并重提 “中古平水哑韵综合症”新概念。若是仅就技术层面而言,以无声充雅韵并且长时期大面积地在全国范围内强推,无疑是中华诗词史上的超级大笑话。无独有偶,胡乱炮制严重违背现代读书音亦即普通话语音系统的所谓国标《中华通韵》并在中小学生群体中强推,其无知程度、荒唐指数、笑话级别也不遑多让,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与早已退化为一张只能看不能读、干巴巴的纸上韵表的中古平水韵不同,《中华通韵》所依托的现实语音系统毕竟是活生生的,毕竟无时无刻不活跃在现代读书人舌间耳畔。这就给所有稍具常识的天下诗友提供了一个平等的自行厘定韵部的机会,然则由国家级编撰团队、科研团队、审查团队历时数年之久联袂硬拉郎配的所谓国标《中华通韵》的所有问题,也便赤裸于光天化日之下并且遁无可遁了。
关于《中华通韵》之荒唐,网上早有铺天盖地的批评文章抑或屏间跟帖点评直陈其弊,不少措辞相当尖锐,可谓毫不留情。不过,其中绝大多数文章基本上都是就《中华通韵》所归并简化的十六韵部结果而言的,很少有人深度关注过其韵理依据、技术路线、出台过程等等是否合理,唯有未名先生的《《中华通韵》批判》尝试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学术研讨。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不得不旧话重提。
2018年8月3 日,《 中国艺术报 》总第2064期发表了题为《关于《中华通韵》》的署名文章,随后便被到处转载。该文作者不是别人,正是所谓国标《中华通韵》的主要炮制者之一、时任和现任中诗学会常务副会长的F先生。足以令所有稍具常识之人愕然的开场白之后,F常务副会长着重从三个方面,对这一亘古荒唐的超级大笑话《中华通韵》,做了引经据典的“权威”阐释。兹全文援引如下:
“关于《中华通韵》
  《中华通韵》是中华诗词学会受教育部委托制定的。经过两年多的研究论证,确定了《中华通韵》16韵方案。这16个韵部,是依据汉语拼音韵母表来的,也就是横着数的3个韵母确定为3个韵部,竖着数的12个韵母确定为12个韵部,又从韵母表的说明里提出“er”作为一个韵部,形成了《中华通韵》16韵。现在处于结项鉴定后的试验阶段,也就是20所学校的教学试验,全国诗词作者依照《中华通韵》创作诗歌的试验。
  一、《中华通韵》是从历史韵书进化来的新韵书。商周时期的“雅音”,孔子讲学的“雅言”,汉时用的“通语”,其名称还能在一些文献里读到,内容已无从考证了。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南北朝以前,诗歌创作的用韵是约定俗成的,尚无成型的韵书。
  隋唐时期,诗成为开科取士的重要内容,韵书就成了作诗的必备工具。于是,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颁发了颜之推、陆法言起草的《切韵》193韵,同音字归在一起,以反切注音。唐仪凤二年(677年)长孙纳言注解《切韵》,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颁行了孙愐在《切韵》基础上增修的《唐韵》195韵。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赐名颁行《大宋重修广韵》206韵,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颁行《礼部韵略》(或称集韵)206韵,南宋理宗淳祐十二年(1252年)距靖康二年(1127年)125年,金朝河东南路绛州平水乡人刘渊编著的平水韵《壬子新刊礼部韵略》106韵推出。元泰定元年(1324年)秋周德清写成北曲曲韵专著《中原音韵》19韵,最主要的是入派三声,取消了入声字。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颁行了宋濂等人编成的《洪武正韵》76韵。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陈廷敬等奉敕编成《佩文韵府》106韵,“佩文”是康熙的书斋名,这部韵书其实是平水韵的翻版。道光元年(1821年)戈载编成《词林正韵》19韵。1941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行了《中华新韵》18韵。1965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部以此为蓝本,以《诗韵新编》为名予以多次刊印。1975年广西人民出版社推出《现代诗韵》13部,与有韵无书的《十三辙》分韵相同。2002年中华诗词学会推出新疆师范大学教授星汉主编的《中华今韵》15韵,2004年推出赵京战执笔的《中华新韵》14韵。近年,湖北编辑出版了《诗词通韵》13部21韵,盖国良编印了《中华韵典》20韵。
  分析以上情况有三点启示:一是隋开国20年,唐开国59年和114年,宋开国77年,元开国53年,明开国8年,清开国75年,分别确定了本朝的韵书。新中国成立快70年了,应该有一部由国家部门颁发的具有权威性的新韵书,这也是诗词界的愿望。二是在韵书分部上走着由多到少的路子。三是知古建新,在全面分析历代韵书和现行韵书的基础上,依据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的语言体系:普通话、规范汉字和汉语拼音方案,制定一部新韵书,继承中华民族音韵传统,与新中国新的语言体系相适应。四是新旧并行,制定新韵书的目的不是取代旧韵书,而是将新韵的使用规范化,服务广大群众学习和创作诗词等韵文的需求,繁荣发展中华诗词事业,促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弘扬传播。
  二、《中华通韵》制定的主要依据。首先是有法可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工具。”当代诗词的声韵应该是普通话声韵,对此,诗词界有着比较广泛的认识。《中华通韵》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为依据,其韵部划分和各韵部韵字内容,应服从《汉语拼音方案》的法律地位。《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和颁发,无疑是我国文字工作具有革命性的创举。60多年来,我国由文盲大国变为文化大国,由南北不同音而凭借汉语拼音注音的普通话走遍天下,特别是汉语拼音输入法使汉字开始走向国外融入世界。汉语拼音,已是我们生活中须臾不可或缺的文化工具,已是当下不少诗人用新韵创作诗歌的自然依据。二是有理可依。这个理,就是研究制定汉语普通话韵的标准,就是以标准普通话读音即《新华字典》注音为读音所依据的音韵学的相关理论,以及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作为韵部划分标准的音韵学的相关理论。简而言之,《汉语拼音方案》所具有的音韵学理依据,也就是《中华通韵》的音韵学理依据。三是有实践经验可依。中华诗词学会成立31年了,现有的3万多名个人会员中包括社会各阶层各行业人员,260个团体会员中包括所有的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地区诗词学会,团结在中华诗词学会周围的上百万诗友,每年创作难以计数的诗词,积累了大量的创作包括用韵的经验。这些经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对现行韵书的认知与使用经验,一方面对推行新韵近二十年的实际经验。
三、《中华通韵》实行后的用韵原则。概要说来就是中华诗词学会一直倡导的八个字:倡今知古,新旧并行。所谓“通”,通各类韵文体裁,通古今韵脉。所谓“今”,普通话的汉语拼音注音。汉语拼音相对于传统的直音、读若、反切注音法来讲,无疑是具有革命性的举措。前三种注音方法交叉存在,拼音法实行以后,前三种就自然而然地不被采用了。所谓“旧”,即作诗依《平水韵》,填词依《词林正韵》,作曲依《中原音韵》。《中华通韵》颁行以后,这些韵书还照样存在。在教学上,《中华通韵》与汉语拼音教学衔接融合没有问题,只是多了一部分内容。在创作上,是用《中华通韵》还是用目前正在使用的某种韵书,全凭诗词创作者自愿。我的观点是,对一般诗词爱好者,习惯或愿意用什么韵就用什么韵,尊重个人选择。对诗词工作者,包括诗词教育者、诗词评论者,用新韵的应学习旧韵,称之为从新韵进去从旧韵出来;用旧韵的应学习新韵,称之为从旧韵进去从新韵出来。新旧韵贯通了,在工作指导和创作实践中,也就有了更多的主动权。”
这就是中诗学会权威人士兼主要起草人对所谓国家标准《中华通韵》的权威阐释。一个月后的2018年9月6日,中诗学会便在其旧版官网 “新闻要讯”栏目上隆重推出了《中华通韵》(征求意见稿)。其中有个“关于制定《中华通韵》的说明”同样颇耐玩味,限于篇幅,这里只能引述其首尾两段。
首段在援引习总讲话的基础上自戴高帽,然后谈及《中华通韵》三大科研团队、两年多研究论证、教学与创作试验,并将《中华通韵》归类为语言文字规范。原文如下:
“习**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研究制定《中华通韵》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是语言发展变化和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加强诗词教育和普及的迫切需求。为此,国家语委委托中华诗词学会和江苏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开展专项课题研究。经过两年多的研究论证、教学与创作试验,在此基础上,以中华诗词学会的研究成果为主,同时吸收两所大学的相关成果,并按照语言文字规范的文本形式,形成了《中华通韵》(征求意见稿)。”
尾段有个小标题,美其名曰为“《中华通韵》使用原则”,其实是暗藏玄机。原文如下:
“ 《中华通韵》的制定以知古倡今、双轨并行为原则。制定新韵书的目的不是取代旧韵书,而是将新韵的使用规范化,服务广大群众、诗词爱好者特别是青少年学习与创作诗词等韵文的需求,繁荣发展中华诗词事业,进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促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普及和传播。
《中华通韵》实验教学表明,教师教学无障碍,学生接受无障碍,师生创作无障碍。普遍反映,《中华通韵》拓宽了诗词教与学的范围,提升了诗词教与学的层次。
《中华通韵》诗词创作征集情况说明,诗词爱好者们对《中华通韵》感情上认同,创作上应用自如,作品质量较高。这也说明,《中华通韵》规范是科学可行的。
在诗词创作中,《中华通韵》与当前流行的旧韵书并存。在双轨并行原则下,提倡使用《中华通韵》,但尊重个人选择。”
如大家所知,《中华通韵》(征求意见稿)之奇葩式韵部划分方案一经面世,舆论便立时哗然,并且前所未有地一面倒,几乎所有文章抑或屏间互动式点评都是持坚决否定、严厉批评态度的。在吟者所了解的古今中外所谓国标方案中,《中华通韵》所享受的此等“集体性严重不待见”是绝无仅有的。
很显然,《中华通韵》正文中“本着“知古倡新、双轨并行”的原则,本规范与平水韵、《词林正韵》《中原音韵》等各种韵书并行”云云最为要命,也是《中华通韵》最大猫腻之所在。通过如此这般绑定平水、词林,进而为纸间无声哑韵及其作品招魂、站台、保驾护航,才是彼等葫芦里真正想卖的药。
也正因此,有关方面有关人等才不管广大中基层诗友的呼声呢!你有千条妙计,我有一定之规,由尔等喊去,由尔等闹去,由尔等批去,由尔等骂去,其奈我何?于是乎,2020年4月,历时四五年之久、兴师动众、耗金巨大、劳民伤财、不伦不类的所谓国标《中华通韵》终于正式出版发行。
21世纪的今天,在新中国业已成立70年之久、国家语言文字法也已颁行20年之久、居然仍以如此拙劣的手段,坚持在全国范围内长时期大面积地强推中古平水无声哑韵,已经算得亘古荒唐了,没想到《中华通韵》之荒唐指数居然更胜一筹。这无疑是现代民族诗词文化之大不幸,呜呼哀哉!
【点评】
1)搜读过《《中华通韵》批判》的朋友应该全都不难看出,联袂炮制并任性强推《中华通韵》事件,其荒唐指数并不亚于在全国范围内长时期大面积强制推行中古平水无声哑韵。之所以将“立即补办中古平水韵废止手续”列为中诗学会高端有关人等补救性自我救赎第一要务,是因为长时期大面积地强奉中古平水无声哑韵为全国范围的正统诗韵,已像温水煮青蛙一样,于不知不觉之间造成了一系列后遗症,亦即“中古平水哑韵综合症”。事实表明,《中华通韵》编撰、科研、审查团队,其实也是这种哑韵综合症的感染者,而且病得不轻。从这个意义上说,后者只是果,前者才是因。当然, 《中华通韵》的现实危害性更为严重,即行废止《中华通韵》并严禁在中小学生群体中强推,实属各有关方面有关人等自我救赎并列第一要务。此时不废,更待何时?
2)《中华通韵》主要炮制者、中诗学会连任常务副会长F先生《关于《中华通韵》》的这段开场白极耐玩味:“《中华通韵》是中华诗词学会受教育部委托制定的。经过两年多的研究论证,确定了《中华通韵》16韵方案。这16个韵部,是依据汉语拼音韵母表来的,也就是横着数的3个韵母确定为3个韵部,竖着数的12个韵母确定为12个韵部,又从韵母表的说明里提出“er”作为一个韵部,形成了《中华通韵》16韵。”
明眼人应该早已看出门道来了吧:《中华通韵》16韵,居然不是彼等侧过耳朵仔细倾听,进而按照现实语音系统实际音色的相近程度来厘定,而是瞪大眼睛仔细观察,在《汉语拼音方案》韵母表上横着竖着那么一通比划——看哪些韵母的所谓韵腹或韵基长得像不像,愣是这样比划出来的。“中古平水哑韵综合症”的危害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3)“押韵的实质乃是押音色。”这话吟者已经强调过无数遍了,20版白皮书也曾强调过。参与炮制《中华通韵》的“中古平水哑韵综合症”感染者们可倒好,音色层面的押韵与否居然“不以听定,而以视决”,此等荒唐难道还不足以用“亘古”来形容吗?
须知,现代读书音亦即普通话语音系统,几乎无时无刻不活跃在包括“中古平水哑韵综合症”感染者在内的现代读书人舌间耳畔,谁都有爷、哥、表哥抑或谁都听人喊过爷、哥、表哥之类,谁都上过学、读过学字,或者听过学字的实际读音,哥与爷、学实际音色差异如彼之大,连最为宽泛的大十三辙都是分属不同大辙亦即分列韵部的,《中华通韵》炮制团队固然大多年事已高,不复年轻时候那般耳聪目明,也总该分得清e、与ie、üe的主元音音色截然不同吧?单韵母i与整体认读音节中的-i也是这样,鸡、妻、西与知、吃、师等常用汉字韵母音色之显著差异,连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娃娃都能轻易分辨,《中华通韵》编撰、科研、审查团队怎就愣是给混为一谈了呢?
4)《平水韵》不是葵花宝典,《中华通韵》更不是,却双双堪称洪水猛兽。当代古典诗词的生态环境就是被中古平水无声哑韵和荒唐国标《中华通韵》冲得七零八落的。前者因为严重的现实不适宜性,早被批得体无完肤,后者则因太过荒唐——荒唐指数简直匪夷所思,强烈的质疑之声一直不绝于耳,振聋发聩。毫无疑问,此乃中华诗词史上绝无仅有的另类风景。
有位苏某某先生在《《中华通韵》狗屁不通》中明言:“最近教育部颁布了《中华通韵》,把e和ie、üe放在一个韵部。理由是韵尾都是e,但an、en、in 却又分设为不同的韵部,自相矛盾。尤其是e 和ie、üe怎么能押韵呢?真不理解!”“据说这个《通韵》讨论了很长时间才定下来。结果就是这样的。”“看了这个《通韵》,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想骂脏话。”
事实上,诸如此类措辞强烈的批评批判之声到处都是,怎奈始作俑者中诗学会感觉依然十分良好,仍在变本加厉地强行误导。奈何?尤其是学会新任掌门人,谈及《中华通韵》时,居然如此轻描淡写:“一些诗人对通韵归类所发表的意见我也看到了,韵书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三天两早晨甚至分分钟便可轻松认清、轻易搞定的事情,居然如此麻木,如此打官腔,夫复何言!
5)国家语委在《中华通韵》事件中的不作为与胡作为无疑让人跌破眼镜。窃以为,国家语委至少应就三件大事一一阐明却又无一例外地全都无所作为:a)《汉语拼音方案》乃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汉字拉丁化运动的产物,其核心目的乃在逐步取代并最终废除方块汉字,而为汉字注音,不过是其阶段性附加功能而已;b)基于 “文字尚形”原则,不得不对多个韵母做了省写、改写等变通处理,也就是说,《汉语拼音方案》其实并未严格遵循音标系统的“一音一符”原则,然则望形定音难免搞错:c)在此基础上,尚应着重强调河鹅之e与耶、约之e,洗衣机之i与整体认读音节之i均属截然不同的两个韵母,甚至整体认读音节中还有舌尖前后音之别。
遗憾的是,国家语委有关人等并未做到这一点。更有甚者,由于不谙“押韵实为押音色”这一朴素的道理,竟用模糊的音位理论判断确切的音色悬案,并将音乐层面的《中华通韵》生拉硬扯成语言文字标准,终致贻笑大方。
6)教育部在《中华通韵》事件上的作为同样令人大失所望。鉴于汉语拼音教学环节乃是逐渐形成长时期大面积标准化现实语音系统的重要纽带,教育部的澄清任务同样很重,甚或可谓更重。当时至少应该澄清以下是非:a)汉语拼音教学实践表明,现代读书音系统共有39个韵母;b)在实际教学处理上,汉语拼音教学韵母与《汉语拼音方案》韵母表所列韵母不尽相同。c)单韵母ê一般并不单独教学,但其实际音色及其与单韵母e音色上的显著甚或巨大差异,在复韵母ie、üe教学环节事实上已经充分体现;d)在整体认读音节教学中,实际上明确提出了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的概念;e)应该态度明确并且大大方方地提出汉语拼音教学实践中26个自然韵部的概念;f)应就iu、ui、un尤其是ui、iu两个复韵母的实际教学语音做出必要的澄清;g)应明确指出历史上的礼部韵略乃是礼部之行标,而非大唐大宋之国标,并且只为科举考试服务,其服务对象乃是以青少年为主体的举子;h)历史上的官方新颁韵书施行之日,便是旧有韵书废止之时,景祐韵略取代景德韵略便是如此,一如而今之新高考大纲取代旧高考大纲。
遗憾的是,与国家语委一样,教育部参与《中华通韵》的有关人等,居然也集体性失职了。
7)最为令人痛心的是,有关科研团队在《中华通韵》事件中,居然同样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吟者注意到,在“《中华通韵》是新中国诗词文化的巨大进步” 下,资深诗友植某某先生曾经如此直言不讳地痛批道:“巨大进步?中华通韵太令人失望了。专家搞了这么久,大众盼了这么久,就出来这么个东东,匪夷所思。”应该说,植某某先生这段话还是相当中肯的,可谓反映了众多新声旧韵诗友乃至其他涉韵作者的心声。
在《《中华通韵》科研团队技术路线跑偏成果不足采信》中,未名先生就其课题框架设计、研究思路、四项原则、五个层次以及评审专家一致认同外行式开题报告,尤其是“子课题负责人某某师大心理学院某院长汇报了普通话人群韵律识别认知心理实验的原理、过程以及实验结果,以此证明《中华通韵》韵部划分(特别是“一七、姑苏”分立和“梭坡、乜斜”合并)的合理性”云云等等,均提出了有理有据的颠覆性质疑。
遗憾的是,网上资料表明,有关科研团队至今仍在将错就错,未能及时收回严重有违科学常识和音乐常识的所谓科研成果。
8)凡此种种,无不与诗词学术领域唯书、唯上、唯师、唯玄之风极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至此,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说,正是八级以上唯书、唯上、唯师、唯玄之风,呼啦啦吹晕了《中华通韵》整个编撰、科研、审查团队,才最终酿成了足以载入中华诗词历史的荒唐透顶的超级大笑话——所谓国标《中华通韵》。
这既是有关学术领域只会浪费纳税人钱的“白吃饱”们的悲哀,又是现代民族诗词文化的悲哀,更是一代代渴望获取名正言顺为诗填词权利的中小学生的悲哀。长时期大面积强推中古平水无声哑韵,已然导致一系列匪夷所思的“哑韵综合症”,以致中诗学会、有关大专院校、国家语委乃至教育部参与炮制《中华通韵》的有关人等,集体性陷入误区而不自知。而今,吟者并天下无数同仁千呼万唤之下,参与炮制《中华通韵》的有关方面有关人等依然装聋作哑,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得过且过,直令普天之下的热心诗友心寒之至。
吟者所担心的是,长此以往,又会引发怎样的《中华通韵》综合症呢?
9)忽又想到赵京战先生之死。众所周知,赵先生十几年前就曾执笔编过《中华新韵》(十四韵),其中的二波、三皆、十二齐、十三支都是分列韵部的。在此,就中小学生而言,我们姑且不论二波之e宜进一步分离,也不论三皆之ie、üe其实也可分列,还不论十二齐不宜混入er和ü,并且不论十三支的舌尖前后音同样可以考虑分列,单说e与ie、üe并未混为一谈,十二齐之i与十三支之-i也未强行归并。
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在《中华新韵》(十四韵)前言部分“关于几个具体问题的说明”中,曾有这样一句:“ie、üe的韵身不是 e,而是 ê。”并进一步解释说:“我们所说的“同身同韵”的标准,是以字的实际读音为依据的。”这说明赵先生对此本来是清楚的,十几年前就很清楚的。
但是,2020年4月最终强行出笼的所谓《中华通韵》却生拉硬扯,愣让e与ie、üe通押、并把i与-i混搭,结果在整个诗词界引起一场旷日持久的轩然大波,铺天盖地的唾沫星子简直能把人淹死。这让位列《中华通韵》第三起草人的赵京战先生情何以堪呀?赵先生是否也有被人恶意利用之感却又无力回天,才一着急一上火,致使病情加重而过早仙逝的呢?
10)以上所及,尤其是《《中华通韵》批判》全方位多层次的强烈理性质疑表明,《中华通韵》炮制团队或者当真不懂,或者纯属揣着明白装糊涂。问题是无论属于哪种真相,都是极为可怕的。中诗学会无论如何不该那样胡来,有关大学科研团队无论如何不该那样胡来,国家语委乃至教育部参与其间的有关人等无论如何不该那样胡来。这份历史责任理当由彼等共同来负。
当然,最主要的责任者还是中诗学会,这一点必须明确。至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猜测:《中华通韵》实乃一众外行当权派兼精致的利已主义者之利益共同体强力加持下产物,其韵部划分是否合理并不重要,广大诗友认不认同也不重要,能否切实体现格律诗词的音乐美同样不重要,借明倡新声韵之名行暗推平水词林之实才最重要。说白了,吟者实在不敢相信:在学术层面上,有关人等全都那般无知。《中华通韵》套路的确够深的,寻常思维还真是看不透呢。
若非如此,缘何一纸简单的废除指令即可搞定的事情,有关方面有关人等却一直赖着不改、拖着不办呢?难道中国当代古典诗词界一众外行式离退休高官的面子果真比现代民族诗词文化的面子还大吗?唉,真不知彼等究竟意欲何为!而今,考虑到十九届五中全会已然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之目标,此乃国家与民族层面的大事,并且时不我待,时不我与,中国当代古典诗词界无论如何不能继续拖后腿了,否则又要耽误整整一代中小学生了呀!
尤为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中华通韵》名义上宣称特别考虑了“青少年学习与创作诗词等韵文的需求”,实则是为乐感业已严重欠佳的离退休老干量身定做的。有鉴于此,吟者思前想后,斟酌再三,不得不再次十分郑重地公开大声疾呼:立即补办中古平水韵废止手续、立即办理《中华通韵》废止手续,打包废止,不可偏废,此时不废,更待何时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1 01: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废止暗藏猫腻的大笑话《中华通韵》刻不容缓
首先,特别郑重地提醒一下,为了确保真正读懂本节,强烈建议真有兴致的列位看官和天下诗友,都能先去认真搜读未名先生的《《中华通韵》批判》系列文章。那是多达27期的一个系列批判,对《中华通韵》学术层面之荒唐,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刻剖析。一年前首发第一期,春节前后中停三个月,半年前发到第二十七期。疑似未完,因为牵涉到历史责任问题,未名先生显然是有意笔下留情。
上节谈及立即补办中古平水韵废止手续乃救赎第一要务,并重提 “中古平水哑韵综合症”新概念。若是仅就技术层面而言,以无声充雅韵并且长时期大面积地在全国范围内强推,无疑是中华诗词史上的超级大笑话。无独有偶,胡乱炮制严重违背现代读书音亦即普通话语音系统的所谓国标《中华通韵》并在中小学生群体中强推,其无知程度、荒唐指数、笑话级别也不遑多让,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与早已退化为一张只能看不能读、干巴巴的纸上韵表的中古平水韵不同,《中华通韵》所依托的现实语音系统毕竟是活生生的,毕竟无时无刻不活跃在现代读书人舌间耳畔。这就给所有稍具常识的天下诗友提供了一个平等的自行厘定韵部的机会,然则由国家级编撰团队、科研团队、审查团队历时数年之久联袂硬拉郎配的所谓国标《中华通韵》的所有问题,也便赤裸于光天化日之下并且遁无可遁了。
关于《中华通韵》之荒唐,网上早有铺天盖地的批评文章抑或屏间跟帖点评直陈其弊,不少措辞相当尖锐,可谓毫不留情。不过,其中绝大多数文章基本上都是就《中华通韵》所归并简化的十六韵部结果而言的,很少有人深度关注过其韵理依据、技术路线、出台过程等等是否合理,唯有未名先生的《《中华通韵》批判》尝试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学术研讨。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不得不旧话重提。
2018年8月3 日,《 中国艺术报 》总第2064期发表了题为《关于《中华通韵》》的署名文章,随后便被到处转载。该文作者不是别人,正是所谓国标《中华通韵》的主要炮制者之一、时任和现任中诗学会常务副会长的F先生。足以令所有稍具常识之人愕然的开场白之后,F常务副会长着重从三个方面,对这一亘古荒唐的超级大笑话《中华通韵》,做了引经据典的“权威”阐释。兹全文援引如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1 01: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中华通韵》
  《中华通韵》是中华诗词学会受教育部委托制定的。经过两年多的研究论证,确定了《中华通韵》16韵方案。这16个韵部,是依据汉语拼音韵母表来的,也就是横着数的3个韵母确定为3个韵部,竖着数的12个韵母确定为12个韵部,又从韵母表的说明里提出“er”作为一个韵部,形成了《中华通韵》16韵。现在处于结项鉴定后的试验阶段,也就是20所学校的教学试验,全国诗词作者依照《中华通韵》创作诗歌的试验。
  一、《中华通韵》是从历史韵书进化来的新韵书。商周时期的“雅音”,孔子讲学的“雅言”,汉时用的“通语”,其名称还能在一些文献里读到,内容已无从考证了。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南北朝以前,诗歌创作的用韵是约定俗成的,尚无成型的韵书。
  隋唐时期,诗成为开科取士的重要内容,韵书就成了作诗的必备工具。于是,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颁发了颜之推、陆法言起草的《切韵》193韵,同音字归在一起,以反切注音。唐仪凤二年(677年)长孙纳言注解《切韵》,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颁行了孙愐在《切韵》基础上增修的《唐韵》195韵。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赐名颁行《大宋重修广韵》206韵,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颁行《礼部韵略》(或称集韵)206韵,南宋理宗淳祐十二年(1252年)距靖康二年(1127年)125年,金朝河东南路绛州平水乡人刘渊编著的平水韵《壬子新刊礼部韵略》106韵推出。元泰定元年(1324年)秋周德清写成北曲曲韵专著《中原音韵》19韵,最主要的是入派三声,取消了入声字。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颁行了宋濂等人编成的《洪武正韵》76韵。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陈廷敬等奉敕编成《佩文韵府》106韵,“佩文”是康熙的书斋名,这部韵书其实是平水韵的翻版。道光元年(1821年)戈载编成《词林正韵》19韵。1941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行了《中华新韵》18韵。1965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部以此为蓝本,以《诗韵新编》为名予以多次刊印。1975年广西人民出版社推出《现代诗韵》13部,与有韵无书的《十三辙》分韵相同。2002年中华诗词学会推出新疆师范大学教授星汉主编的《中华今韵》15韵,2004年推出赵京战执笔的《中华新韵》14韵。近年,湖北编辑出版了《诗词通韵》13部21韵,盖国良编印了《中华韵典》20韵。
  分析以上情况有三点启示:一是隋开国20年,唐开国59年和114年,宋开国77年,元开国53年,明开国8年,清开国75年,分别确定了本朝的韵书。新中国成立快70年了,应该有一部由国家部门颁发的具有权威性的新韵书,这也是诗词界的愿望。二是在韵书分部上走着由多到少的路子。三是知古建新,在全面分析历代韵书和现行韵书的基础上,依据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的语言体系:普通话、规范汉字和汉语拼音方案,制定一部新韵书,继承中华民族音韵传统,与新中国新的语言体系相适应。四是新旧并行,制定新韵书的目的不是取代旧韵书,而是将新韵的使用规范化,服务广大群众学习和创作诗词等韵文的需求,繁荣发展中华诗词事业,促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弘扬传播。
  二、《中华通韵》制定的主要依据。首先是有法可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工具。”当代诗词的声韵应该是普通话声韵,对此,诗词界有着比较广泛的认识。《中华通韵》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为依据,其韵部划分和各韵部韵字内容,应服从《汉语拼音方案》的法律地位。《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和颁发,无疑是我国文字工作具有革命性的创举。60多年来,我国由文盲大国变为文化大国,由南北不同音而凭借汉语拼音注音的普通话走遍天下,特别是汉语拼音输入法使汉字开始走向国外融入世界。汉语拼音,已是我们生活中须臾不可或缺的文化工具,已是当下不少诗人用新韵创作诗歌的自然依据。二是有理可依。这个理,就是研究制定汉语普通话韵的标准,就是以标准普通话读音即《新华字典》注音为读音所依据的音韵学的相关理论,以及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作为韵部划分标准的音韵学的相关理论。简而言之,《汉语拼音方案》所具有的音韵学理依据,也就是《中华通韵》的音韵学理依据。三是有实践经验可依。中华诗词学会成立31年了,现有的3万多名个人会员中包括社会各阶层各行业人员,260个团体会员中包括所有的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地区诗词学会,团结在中华诗词学会周围的上百万诗友,每年创作难以计数的诗词,积累了大量的创作包括用韵的经验。这些经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对现行韵书的认知与使用经验,一方面对推行新韵近二十年的实际经验。
三、《中华通韵》实行后的用韵原则。概要说来就是中华诗词学会一直倡导的八个字:倡今知古,新旧并行。所谓“通”,通各类韵文体裁,通古今韵脉。所谓“今”,普通话的汉语拼音注音。汉语拼音相对于传统的直音、读若、反切注音法来讲,无疑是具有革命性的举措。前三种注音方法交叉存在,拼音法实行以后,前三种就自然而然地不被采用了。所谓“旧”,即作诗依《平水韵》,填词依《词林正韵》,作曲依《中原音韵》。《中华通韵》颁行以后,这些韵书还照样存在。在教学上,《中华通韵》与汉语拼音教学衔接融合没有问题,只是多了一部分内容。在创作上,是用《中华通韵》还是用目前正在使用的某种韵书,全凭诗词创作者自愿。我的观点是,对一般诗词爱好者,习惯或愿意用什么韵就用什么韵,尊重个人选择。对诗词工作者,包括诗词教育者、诗词评论者,用新韵的应学习旧韵,称之为从新韵进去从旧韵出来;用旧韵的应学习新韵,称之为从旧韵进去从新韵出来。新旧韵贯通了,在工作指导和创作实践中,也就有了更多的主动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1 01:24: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是中诗学会权威人士兼主要起草人对所谓国家标准《中华通韵》的权威阐释。一个月后的2018年9月6日,中诗学会便在其旧版官网 “新闻要讯”栏目上隆重推出了《中华通韵》(征求意见稿)。其中有个“关于制定《中华通韵》的说明”同样颇耐玩味,限于篇幅,这里只能引述其首尾两段。
首段在援引习总讲话的基础上自戴高帽,然后谈及《中华通韵》三大科研团队、两年多研究论证、教学与创作试验,并将《中华通韵》归类为语言文字规范。原文如下:
“习**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研究制定《中华通韵》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是语言发展变化和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加强诗词教育和普及的迫切需求。为此,国家语委委托中华诗词学会和江苏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开展专项课题研究。经过两年多的研究论证、教学与创作试验,在此基础上,以中华诗词学会的研究成果为主,同时吸收两所大学的相关成果,并按照语言文字规范的文本形式,形成了《中华通韵》(征求意见稿)。”
尾段有个小标题,美其名曰为“《中华通韵》使用原则”,其实是暗藏玄机。原文如下:
“ 《中华通韵》的制定以知古倡今、双轨并行为原则。制定新韵书的目的不是取代旧韵书,而是将新韵的使用规范化,服务广大群众、诗词爱好者特别是青少年学习与创作诗词等韵文的需求,繁荣发展中华诗词事业,进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促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普及和传播。
《中华通韵》实验教学表明,教师教学无障碍,学生接受无障碍,师生创作无障碍。普遍反映,《中华通韵》拓宽了诗词教与学的范围,提升了诗词教与学的层次。
《中华通韵》诗词创作征集情况说明,诗词爱好者们对《中华通韵》感情上认同,创作上应用自如,作品质量较高。这也说明,《中华通韵》规范是科学可行的。
在诗词创作中,《中华通韵》与当前流行的旧韵书并存。在双轨并行原则下,提倡使用《中华通韵》,但尊重个人选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1 01:2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大家所知,《中华通韵》(征求意见稿)之奇葩式韵部划分方案一经面世,舆论便立时哗然,并且前所未有地一面倒,几乎所有文章抑或屏间互动式点评都是持坚决否定、严厉批评态度的。在吟者所了解的古今中外所谓国标方案中,《中华通韵》所享受的此等“集体性严重不待见”是绝无仅有的。
很显然,《中华通韵》正文中“本着“知古倡新、双轨并行”的原则,本规范与平水韵、《词林正韵》《中原音韵》等各种韵书并行”云云最为要命,也是《中华通韵》最大猫腻之所在。通过如此这般绑定平水、词林,进而为纸间无声哑韵及其作品招魂、站台、保驾护航,才是彼等葫芦里真正想卖的药。
也正因此,有关方面有关人等才不管广大中基层诗友的呼声呢!你有千条妙计,我有一定之规,由尔等喊去,由尔等闹去,由尔等批去,由尔等骂去,其奈我何?于是乎,2020年4月,历时四五年之久、兴师动众、耗金巨大、劳民伤财、不伦不类的所谓国标《中华通韵》终于正式出版发行。
21世纪的今天,在新中国业已成立70年之久、国家语言文字法也已颁行20年之久、居然仍以如此拙劣的手段,坚持在全国范围内长时期大面积地强推中古平水无声哑韵,已经算得亘古荒唐了,没想到《中华通韵》之荒唐指数居然更胜一筹。这无疑是现代民族诗词文化之大不幸,呜呼哀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1 01:26:11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
1)搜读过《《中华通韵》批判》的朋友应该全都不难看出,联袂炮制并任性强推《中华通韵》事件,其荒唐指数并不亚于在全国范围内长时期大面积强制推行中古平水无声哑韵。之所以将“立即补办中古平水韵废止手续”列为中诗学会高端有关人等补救性自我救赎第一要务,是因为长时期大面积地强奉中古平水无声哑韵为全国范围的正统诗韵,已像温水煮青蛙一样,于不知不觉之间造成了一系列后遗症,亦即“中古平水哑韵综合症”。事实表明,《中华通韵》编撰、科研、审查团队,其实也是这种哑韵综合症的感染者,而且病得不轻。从这个意义上说,后者只是果,前者才是因。当然, 《中华通韵》的现实危害性更为严重,即行废止《中华通韵》并严禁在中小学生群体中强推,实属各有关方面有关人等自我救赎并列第一要务。此时不废,更待何时?
2)《中华通韵》主要炮制者、中诗学会连任常务副会长F先生《关于《中华通韵》》的这段开场白极耐玩味:“《中华通韵》是中华诗词学会受教育部委托制定的。经过两年多的研究论证,确定了《中华通韵》16韵方案。这16个韵部,是依据汉语拼音韵母表来的,也就是横着数的3个韵母确定为3个韵部,竖着数的12个韵母确定为12个韵部,又从韵母表的说明里提出“er”作为一个韵部,形成了《中华通韵》16韵。”
明眼人应该早已看出门道来了吧:《中华通韵》16韵,居然不是彼等侧过耳朵仔细倾听,进而按照现实语音系统实际音色的相近程度来厘定,而是瞪大眼睛仔细观察,在《汉语拼音方案》韵母表上横着竖着那么一通比划——看哪些韵母的所谓韵腹或韵基长得像不像,愣是这样比划出来的。“中古平水哑韵综合症”的危害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3)“押韵的实质乃是押音色。”这话吟者已经强调过无数遍了,20版白皮书也曾强调过。参与炮制《中华通韵》的“中古平水哑韵综合症”感染者们可倒好,音色层面的押韵与否居然“不以听定,而以视决”,此等荒唐难道还不足以用“亘古”来形容吗?
须知,现代读书音亦即普通话语音系统,几乎无时无刻不活跃在包括“中古平水哑韵综合症”感染者在内的现代读书人舌间耳畔,谁都有爷、哥、表哥抑或谁都听人喊过爷、哥、表哥之类,谁都上过学、读过学字,或者听过学字的实际读音,哥与爷、学实际音色差异如彼之大,连最为宽泛的大十三辙都是分属不同大辙亦即分列韵部的,《中华通韵》炮制团队固然大多年事已高,不复年轻时候那般耳聪目明,也总该分得清e、与ie、üe的主元音音色截然不同吧?单韵母i与整体认读音节中的-i也是这样,鸡、妻、西与知、吃、师等常用汉字韵母音色之显著差异,连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娃娃都能轻易分辨,《中华通韵》编撰、科研、审查团队怎就愣是给混为一谈了呢?
4)《平水韵》不是葵花宝典,《中华通韵》更不是,却双双堪称洪水猛兽。当代古典诗词的生态环境就是被中古平水无声哑韵和荒唐国标《中华通韵》冲得七零八落的。前者因为严重的现实不适宜性,早被批得体无完肤,后者则因太过荒唐——荒唐指数简直匪夷所思,强烈的质疑之声一直不绝于耳,振聋发聩。毫无疑问,此乃中华诗词史上绝无仅有的另类风景。
有位苏某某先生在《《中华通韵》狗屁不通》中明言:“最近教育部颁布了《中华通韵》,把e和ie、üe放在一个韵部。理由是韵尾都是e,但an、en、in 却又分设为不同的韵部,自相矛盾。尤其是e 和ie、üe怎么能押韵呢?真不理解!”“据说这个《通韵》讨论了很长时间才定下来。结果就是这样的。”“看了这个《通韵》,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想骂脏话。”
事实上,诸如此类措辞强烈的批评批判之声到处都是,怎奈始作俑者中诗学会感觉依然十分良好,仍在变本加厉地强行误导。奈何?尤其是学会新任掌门人,谈及《中华通韵》时,居然如此轻描淡写:“一些诗人对通韵归类所发表的意见我也看到了,韵书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三天两早晨甚至分分钟便可轻松认清、轻易搞定的事情,居然如此麻木,如此打官腔,夫复何言!
5)国家语委在《中华通韵》事件中的不作为与胡作为无疑让人跌破眼镜。窃以为,国家语委至少应就三件大事一一阐明却又无一例外地全都无所作为:a)《汉语拼音方案》乃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汉字拉丁化运动的产物,其核心目的乃在逐步取代并最终废除方块汉字,而为汉字注音,不过是其阶段性附加功能而已;b)基于 “文字尚形”原则,不得不对多个韵母做了省写、改写等变通处理,也就是说,《汉语拼音方案》其实并未严格遵循音标系统的“一音一符”原则,然则望形定音难免搞错:c)在此基础上,尚应着重强调河鹅之e与耶、约之e,洗衣机之i与整体认读音节之i均属截然不同的两个韵母,甚至整体认读音节中还有舌尖前后音之别。
遗憾的是,国家语委有关人等并未做到这一点。更有甚者,由于不谙“押韵实为押音色”这一朴素的道理,竟用模糊的音位理论判断确切的音色悬案,并将音乐层面的《中华通韵》生拉硬扯成语言文字标准,终致贻笑大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1 01:26:40 | 显示全部楼层
6)教育部在《中华通韵》事件上的作为同样令人大失所望。鉴于汉语拼音教学环节乃是逐渐形成长时期大面积标准化现实语音系统的重要纽带,教育部的澄清任务同样很重,甚或可谓更重。当时至少应该澄清以下是非:a)汉语拼音教学实践表明,现代读书音系统共有39个韵母;b)在实际教学处理上,汉语拼音教学韵母与《汉语拼音方案》韵母表所列韵母不尽相同。c)单韵母ê一般并不单独教学,但其实际音色及其与单韵母e音色上的显著甚或巨大差异,在复韵母ie、üe教学环节事实上已经充分体现;d)在整体认读音节教学中,实际上明确提出了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的概念;e)应该态度明确并且大大方方地提出汉语拼音教学实践中26个自然韵部的概念;f)应就iu、ui、un尤其是ui、iu两个复韵母的实际教学语音做出必要的澄清;g)应明确指出历史上的礼部韵略乃是礼部之行标,而非大唐大宋之国标,并且只为科举考试服务,其服务对象乃是以青少年为主体的举子;h)历史上的官方新颁韵书施行之日,便是旧有韵书废止之时,景祐韵略取代景德韵略便是如此,一如而今之新高考大纲取代旧高考大纲。
遗憾的是,与国家语委一样,教育部参与《中华通韵》的有关人等,居然也集体性失职了。
7)最为令人痛心的是,有关科研团队在《中华通韵》事件中,居然同样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吟者注意到,在“《中华通韵》是新中国诗词文化的巨大进步” 下,资深诗友植某某先生曾经如此直言不讳地痛批道:“巨大进步?中华通韵太令人失望了。专家搞了这么久,大众盼了这么久,就出来这么个东东,匪夷所思。”应该说,植某某先生这段话还是相当中肯的,可谓反映了众多新声旧韵诗友乃至其他涉韵作者的心声。
在《《中华通韵》科研团队技术路线跑偏成果不足采信》中,未名先生就其课题框架设计、研究思路、四项原则、五个层次以及评审专家一致认同外行式开题报告,尤其是“子课题负责人某某师大心理学院某院长汇报了普通话人群韵律识别认知心理实验的原理、过程以及实验结果,以此证明《中华通韵》韵部划分(特别是“一七、姑苏”分立和“梭坡、乜斜”合并)的合理性”云云等等,均提出了有理有据的颠覆性质疑。
遗憾的是,网上资料表明,有关科研团队至今仍在将错就错,未能及时收回严重有违科学常识和音乐常识的所谓科研成果。
8)凡此种种,无不与诗词学术领域唯书、唯上、唯师、唯玄之风极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至此,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说,正是八级以上唯书、唯上、唯师、唯玄之风,呼啦啦吹晕了《中华通韵》整个编撰、科研、审查团队,才最终酿成了足以载入中华诗词历史的荒唐透顶的超级大笑话——所谓国标《中华通韵》。
这既是有关学术领域只会浪费纳税人钱的“白吃饱”们的悲哀,又是现代民族诗词文化的悲哀,更是一代代渴望获取名正言顺为诗填词权利的中小学生的悲哀。长时期大面积强推中古平水无声哑韵,已然导致一系列匪夷所思的“哑韵综合症”,以致中诗学会、有关大专院校、国家语委乃至教育部参与炮制《中华通韵》的有关人等,集体性陷入误区而不自知。而今,吟者并天下无数同仁千呼万唤之下,参与炮制《中华通韵》的有关方面有关人等依然装聋作哑,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得过且过,直令普天之下的热心诗友心寒之至。
吟者所担心的是,长此以往,又会引发怎样的《中华通韵》综合症呢?
9)忽又想到赵京战先生之死。众所周知,赵先生十几年前就曾执笔编过《中华新韵》(十四韵),其中的二波、三皆、十二齐、十三支都是分列韵部的。在此,就中小学生而言,我们姑且不论二波之e宜进一步分离,也不论三皆之ie、üe其实也可分列,还不论十二齐不宜混入er和ü,并且不论十三支的舌尖前后音同样可以考虑分列,单说e与ie、üe并未混为一谈,十二齐之i与十三支之-i也未强行归并。
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在《中华新韵》(十四韵)前言部分“关于几个具体问题的说明”中,曾有这样一句:“ie、üe的韵身不是 e,而是 ê。”并进一步解释说:“我们所说的“同身同韵”的标准,是以字的实际读音为依据的。”这说明赵先生对此本来是清楚的,十几年前就很清楚的。
但是,2020年4月最终强行出笼的所谓《中华通韵》却生拉硬扯,愣让e与ie、üe通押、并把i与-i混搭,结果在整个诗词界引起一场旷日持久的轩然大波,铺天盖地的唾沫星子简直能把人淹死。这让位列《中华通韵》第三起草人的赵京战先生情何以堪呀?赵先生是否也有被人恶意利用之感却又无力回天,才一着急一上火,致使病情加重而过早仙逝的呢?
10)以上所及,尤其是《《中华通韵》批判》全方位多层次的强烈理性质疑表明,《中华通韵》炮制团队或者当真不懂,或者纯属揣着明白装糊涂。问题是无论属于哪种真相,都是极为可怕的。中诗学会无论如何不该那样胡来,有关大学科研团队无论如何不该那样胡来,国家语委乃至教育部参与其间的有关人等无论如何不该那样胡来。这份历史责任理当由彼等共同来负。
当然,最主要的责任者还是中诗学会,这一点必须明确。至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猜测:《中华通韵》实乃一众外行当权派兼精致的利已主义者之利益共同体强力加持下产物,其韵部划分是否合理并不重要,广大诗友认不认同也不重要,能否切实体现格律诗词的音乐美同样不重要,借明倡新声韵之名行暗推平水词林之实才最重要。说白了,吟者实在不敢相信:在学术层面上,有关人等全都那般无知。《中华通韵》套路的确够深的,寻常思维还真是看不透呢。
若非如此,缘何一纸简单的废除指令即可搞定的事情,有关方面有关人等却一直赖着不改、拖着不办呢?难道中国当代古典诗词界一众外行式离退休高官的面子果真比现代民族诗词文化的面子还大吗?唉,真不知彼等究竟意欲何为!而今,考虑到十九届五中全会已然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之目标,此乃国家与民族层面的大事,并且时不我待,时不我与,中国当代古典诗词界无论如何不能继续拖后腿了,否则又要耽误整整一代中小学生了呀!
尤为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中华通韵》名义上宣称特别考虑了“青少年学习与创作诗词等韵文的需求”,实则是为乐感业已严重欠佳的离退休老干量身定做的。有鉴于此,吟者思前想后,斟酌再三,不得不再次十分郑重地公开大声疾呼:立即补办中古平水韵废止手续、立即办理《中华通韵》废止手续,打包废止,不可偏废,此时不废,更待何时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2-21 11:48: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诗家是不会在意什么平水韵,什什新韵的,而在意是否恰当地表达了诗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2-23 22: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云里流溪 发表于 2021-12-21 11:48
真正的诗家是不会在意什么平水韵,什什新韵的,而在意是否恰当地表达了诗意。 ...

您好;基本赞同您的观点所谓适者生存,落后的东西早晚会被抛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25 05:27 , Processed in 0.091851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