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于滿学步 于 2022-10-2 18:05 编辑
从传统诗歌音乐美的发展看《宽格》的探索方向 于满学步
对于《宽格》,有的朋友认为其探索的“方向错了”。 要弄清《宽格》探索的“方向”的对与错,必须先弄清传统诗歌音乐美的发展方向。 好的诗歌,首先在于意境,要有好的意境。其次要有音乐美。因为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形态,除意境之外,其生命的活力常呈现于由语音起伏变化所形成的音声律动之中(本文暂且搁置音步、音顿,节奏之理论和作用),在中国诗学传统里这一种现象被称为“音乐美”或“声律美”。 诗歌是由诗句组成的,考查诗句及诗句间的音乐美的演化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发展方向。古典诗歌音乐美的发展是从自然音声向人为音声演进的。自然音声阶段,音声节奏的形成大多由人的内在情感活动自发而产生。后来有意识的追求声音的和谐协韵,从《诗经》、《楚辞》、《乐府》中,可见端倪。 四声的发现,进一步推进了调声协律,于是有了“永明体”。四声调的二元化,永明声律说逐渐演变为平仄声律说,代表其成果的就是唐代新型的五七言近体律绝诗。直至建立起一整套的“近体格律”。 可见“平仄律”也是建立在“声调异同可以构建音乐美”的基础上的。 过去和现在都有人认为,平仄律赋予诗句以音乐美,并强调一向如此,唯此不能。这样考虑问题,过于简单,其他的音乐美现象被虚无化了。显然是不合理的。他们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声调是平仄的基础,离开了声调,平仄将不复存在。 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的作用的话,应该可以说声调才是构成诗句音乐美之源而不是平仄。 声调的二元化,开创了诗歌的新局面,得到了诗界的认同,加上科举等原因,造就了“近体格律”独领风骚。但并不意味着诗歌就此不再发展,唐以后对声律的探究与出新仍在继续之中。 实际上,有才能的诗人应用格律时总会匠心独运,正是由于诗人的努力,于是古、近体诗出现分流现象,古体分化为律化的古诗与未律化的古诗,近体诗句中也分衍出律句和拗句,以宋词为代表的曲子词,以元曲为代表的散曲等新型诗歌体裁也陆续出现,“五四”以后的白话文新诗运动,格律体新诗和自由诗的分化等。 从上述考查中可以看到,随时代的变化,诗歌体裁和声律也在不断的演变中。 从格律的角度讲,诗歌正沿着宽——严——宽的路线发展。 从当代世界诗歌发展的新趋势看。其特点是个性化,多元化,自由化,表现形式的多样化。 从当代汉语诗歌发展的特点来看。新诗由于采用现代白话作为文体语言,更加靠近大众,贴近时代,它不愿再受旧有规则的束缚,追求新的自由与新的突破。 对外来诗歌艺术的吸纳,对民族诗歌与民俗语言的融汇,使新诗在语言上更显现了现代诗歌语言的多重性,彰显了个性。 在诗歌形式表现上也带有“多样”和“自由”的印记。当然,自由是相对的。现在有的诗歌确实让人不敢苟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应有区别于其它体裁的特点要素,否则就不存在散文、诗歌等区分了,如果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岂不成了篇篇皆诗了。 在诗歌的音乐美上,比起传统诗词来说,大部分新诗要逊色的多,这也是新诗面临的困境。是现代诗词理论必须要着力研讨的课题。 《宽格》的探索,也是往这方面的一种尝试。用“遇三协调”保障诗句的音乐美,以宽松的用韵和“句尾声调不同接”法串联诗句,对于提高新诗的音乐性,增加诗章的音律美感也是不无裨益的。 “遇三协调” 从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居多等主要特点入手去探索,同时也注意到了现代的语言环境,注意到科学手段测试的结果,跳脱出诗词理论界习以为常的平仄框框,从发扬传统诗词的优点,规避其缺点出发,直接从声调入手,从源头入手,有意识地规避了声调变化引起的平仄归属的纷争。 从另一角度说,近体格律追求让诗人在严苛的硬规中带着镣铐跳舞,“遇三协调”“宽格”则追求在简单的规定和保障诗句基本音乐美的基础上,解放诗人的束缚,以便更好发挥诗人内在的能动性。对于自由体来说,宽格则摈弃其无拘无束,泥沙俱下的缺点,用简单的规则保障其在较大自由下也能写出具有基本音乐美的诗句来。 综上所述,《宽格》的探索是符合当代诗歌发展的方向的。 2013.1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