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1|回复: 0

与大兴安岭微诗诗友浅谈微型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15 05:2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与大兴安岭微诗诗友浅谈微型诗
胡云琦(湖水微蓝)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米粒虽小、却无妨微雕天地山水。
       微诗,顾名思义就是微型诗。目前,中国新诗约定成俗的暂定划分,就是统一将三行以内的小诗称为微诗。微诗境界,正所谓佛家物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微诗的主要特点就是小中见大,以点带面,讲究意蕴丰盈,以精短替繁琐,包罗万象。它可以直抒胸臆,也可以委婉朦胧。比如——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一代人》·顾城
   
       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借用客观世界中最熟悉的“黑夜”下笔,然后迅速转折,通过所处环境引发的主观感触阐述内心翕动”。正如李白所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对于生命而言,黑夜每天都在发生,此为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亦为俗,“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则为脱俗,也就是升华。人,诗人;每天都在经历各自的黑夜,“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一句的反转贵重全在于每个人都曾经黑夜,身在此山,却浑然不识。在黑夜中寻找光明是生命共性,通过共性引发共振,是《一代人》所以成功的蝴蝶效应。
       以客观存在为铺垫,借花献佛,观察,写诗,以飨读者。利用物象的条件反射通悟并且直抒胸臆,与顾城的《一代人》异曲同工的作品我还读过林区诗人王秀竹的短诗,因为时间间隔太久,只能回想起以下两句:
       “不能说沉默是语言的枯水期/不能说下跌的瀑布是在堕落......”
       这样的诗写手法好就好在避开描述,通过深入挖掘而放飞联想。

       我读顾城的微诗《一代人》,应该是1992年的事;再后来我读到了他只有一个字的诗歌《生活》网。
       在此之前十年,大约是1982年的克里河冬季,我在一本函授教材的小报里,读到过一篇批评文章,其中有两行诗:

       “从海岸到峰岩,多么孤独我的影。
        从黄昏倒夜国,多么骄傲我的心。”

       原批评文章的作者围绕这两行诗展开的论调;大意是批判其小资主义,那时候,评论界还没有进化完个人抨击,套路受众,套路政治,上纲上线的狭小尾巴。因为是批评,所以并未标注作者署名,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这两行诗的作者是谁。反倒是因为感觉书写方式特别新颖独特,所以,读起来就感到特别兴奋,读完就记住了。诚而言之,这算是我写诗之初比较喜欢的两行诗。但是很快,我就在《世界文学》里读到了美国诗人和文学评论家,意象派诗歌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庞德的两行诗《在一个地铁车站》: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浮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庞德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据说来自于巴黎协约地铁车站,他所要表白的主观意向,就是昏暗之中一张张浮动的脸带给他的场景感受。《在一个地铁车站》,一开始庞德将整首诗写了三十行,但他苦思冥想良久,总是感觉全诗缺乏隐在内容与联想张力,于是搁置。半年后,他再三斟酌,又将全诗删减去二分之一,仍觉未能展现出他内心的诗意。所以,一年之后;他只好挥手,弃全诗于野。就在他倍觉失落,沿街漫步时;蓦然抬头,突然望见雨后路边大树上极其醒目的一排排花朵。这使他一下子重又联想到《在一个地铁车站》他所看到的一张张脸。这些陌生的面孔带给他的最初感觉,就像摄影师手动光圈时看到的模糊斑影,经过调试,慢慢清晰;借用庞德自己的描述应该是:
       “忽然,我找到了表达方式。并不是说我找到了一些文字,而是出现了一个方程式。
       ……不是用语言,而是用许多颜色小斑点。……
       我发现这对我为了摆脱那次在地铁的情感所造成的困境很有用。”
       于是,庞德经过360多天的煞费苦心,终于完成了他的两行诗《在一个地铁车站》。
       屡析庞德创作,总感觉与个人摄影多多少少有些联系,清晰的,完美的能够给人带来快感的图片可以留下来,模糊的,不够理想的图片尽管惋惜还是要删除的。
   
       《在一个地铁车站》这首诗,影响我,或者说帮助我站在另一个角度看问题;持续了很多年。以至于后来我在深圳去油画村看朋友时,我会特意喝很多酒,一直等到最后一趟地铁离开龙岗,我才会乘车离开,很晚才会回到灵芝站我的住所。我之所以这样做,就是要体会一下庞德在巴黎协约地铁车站的感受。为此纠结,尝试过N多次,偶尔感觉过一点点类似。相反,诗人席慕蓉的《一棵开花的树》带给我的一次震撼却格外强烈。那次我乘机从深圳到北京,是一个年底,我去一家预订好的酒店住宿需要一个转弯,我走得很快;就在转弯之际,我看到了酒店门前一棵饰满彩灯的迎宾树。焕发着喜气的红光,触景生情,诗人席慕蓉的《一棵开花的树》就在当时,一下子就在我脑海浮现出来;以至于后来的每个冬季,我看到类似场景都会联想到席慕蓉的诗......
       如此看来,每首诗的成功特点都是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别有发现,下笔不俗。写诗,不能完全拘泥于书本知识,还要讲究外在功夫,与自然世界的花鸟鱼虫互动,注意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与审美意识。

       之所以写这些诗外话,我是觉得所谓诗言志,诗意的敏锐来电激活每个人的灵感火花是截然不同的。当仙人抚顶,灵魂开窍;妙笔神来,你所看到的世界似乎超然于平常的自我感受。“人们历来认为,诗歌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因为它能振奋起人的精神。”(培根语)

       论情感,在开门见山这方面。
       微型诗古已有之,我所知道的中国最早的三行诗就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该诗既有豪情,又有忧虑;直抒内心感触。由此可见,一个人写作的出发点,所要表达的情怀;与一个人的内心感受与所处环境,自身命运是分不开的。要写,就要写自己熟悉的乡土风情,只有有感而发才能避免无病呻吟。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论》,他从“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文学进化论角度论述,认为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工具已经丧失了自身的再生力,中国文学要适应现代社会,就必须进行语体革新,废文言而倡白话。
       歌手刀郎成名后一直遭受同行排挤,面壁十年厚积薄发,终以一首《罗刹海市》震动整个乐坛,再次浮出,扬名中外。
       前几年与诗人非马聊天,与他探讨微诗;收到过他的一首微诗《砖》:
  
       叠罗汉
       看墙外面
       是什么

       虽觉多多少少欠缺些诗美,但是立意却足够巧妙。砖,叠起来是墙,墙本体应该是阻挡视线的,一旦使其拟人化则完全不同,叠罗汉的目的不在于越叠越高,而是要:“看墙外面/是什么”。语言极简,点到为止,没有夸张,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已然尽达终极境意。在此抒发个人见解,希望能为林区微诗作者创作提供借鉴、参考资料。
       微型诗之所以自成一体,标新立异;主要是以其结构微妙见长。过于言形,反杀诗美,正如绘画讲究“破”。太象形了,就要设法破一破,讲究浑然天成。我曾在一次笔会上看过原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连辑当场舞墨,行文下笔,一只手背在身后,身体直立,根本看不出是在写字;所出书法却巧夺天工。所以说,写诗,写微诗尽量不要刻意雕琢,只要水到渠成,自然就会顺理成章。英国作家,批评家塞缪尔·约翰逊曾说:“诗歌的灵魂在于创新,创作出使人意想不到的,惊叹不已的和赏心悦目的作品。 ”
       总结我个人的创作体会是,写微诗不要考虑面面俱到,能做到、尽量避开长句。写三行诗,既要表现主观情绪,又能给读者带来启迪。方为好诗。

       总之,写格律诗,新诗,同题诗,写微诗等等,所要把握的行文重点就是要不落俗套,突破自己;这就好比拳王站在拳坛上KO对方的致命一击。你准备好了吗?

       下附我1990年写的一首微诗,与文友商榷,欢迎多批!
       三行诗,三个意境并置。

       《柳》

       恨不能伸出万条佛手
       捞出我失落于小潭深处的誓言
       墨守成规的冬天就惊惶地封闭了水面

同题制作美篇链接:
https://www.meipian.cn/4y4ilz0f?share_depth=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15 18:56 , Processed in 0.102230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