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中年 第五辑 臧海英 遥夜 包尘 定军山人 白鹤林 钱松子 李正国 周健 刘川 南风城 等
《》西行 文/臧海英
一想到死在路上 就心生悲凉
一想到身边将升起鸟鸣 而不是亲人的哭嚎 又心生安慰
一想到尸身将引来虫蚁 忽有一种慈祥
身后眼前点评:作品对人世,饱含悲观,悲壮与悲悯色彩。关键,对“虫蚁,忽有一种慈祥|”——这样的结尾,没有简单化处理,诗作的宽度有了进一步的扩展,而不至于象多数作品一样陷于扁平,平庸与说教。 ----------------- 《》调色板(外一首) 作者︴遥夜
我的颜色是灰色的,街道是彩色—— 我拖着一个大包,很重 努力的样子,应该会引起一个人的注意, 他走过来,拍拍我的肩,伸手接过我的大包。 他没有颜色。 我寻找那个手拿调色板的画师, 一个喜怒无常的家伙,并且乞求他, 把我也调成不存在的样子。
身后眼前简评:一个人对世界有怎样的绝望,才希望画师将自己调成不存在的样子呢?
《》郊外 作者︴遥夜
裹着一身雪的人,来到河边, 想和鱼交换记忆。 于是河水里, 一个又一个雪人被垂钓者钓起; 阳光普照的岸上, 一条又一条的鱼,向远山游去。
身后眼前简评:在郊外,我们都是一条条游向远方的鱼。至于这远方究竟在何方,终点在那,有没有终点都是未知数——也无可无不可吧。 遥夜作品语言,裁剪,意象均恰到好处。是较为成熟的新诗,也比较中规中矩,既非晦涩,也不浅显——至少,我认为是这样。 ------------------------ 《》灯 作者:包尘
灯灭的时候 天亮了 天亮的时候 灯就灭了 傻子却不走 我问:天都亮了 你在干嘛? 他回答 我在等灯亮 天还会黑的
身后眼前简评:灯灭不等于天亮,傻子不傻。但是,这世界还有太多的聪明人未必明白其中的道理。 包尘创作颇丰。作品大都近似“快餐”,看似“轻薄”,然而,此作却是有相当的厚度的。 ------------------------------- 《》古 镇 文/定军山人
街两旁的石阶,门面,木楼, 不见一个人。静得像一首古诗。
拐过好几个弯,才看见 一家门前,一对石狮子。 我掰开狮子的嘴,把头伸进去, 大喊,里面有人吗
身后眼前点评:整个古镇被装载在石狮子的嘴里面。这是一种奇妙的想象。作品呈现非常独到。 ------------ 《》秋风辞 文丨白鹤林
秋风多艰辛!好像驼背人 骑一辆破旧的老单车,卖力穿过 市中心
别担心!他比秋风更卖力—— 他有满腔积蓄,足以吹拂 繁华人群
黎落读诗:文本中渗透出两种交错的力量。一个是大自然本身在季节交换中的生长力,一个是作为主体的人在生活中的生命力。通过巧妙的桥接和切换,使两种力量在同一个主题之下得到统一,从而实现艺术性与思想性的融合。 身后眼前点评:鲁迅曾经“破帽遮颜过闹市”,此处诗人借助一辆“破旧的老单车”与秋风作伴,却要穿越,“吹拂/繁华人群”,可见小诗之负重。 --------------- 《垂首篇》(外五首) 文/钱松子
向逝去的每一天致歉, 像植物那样,“一直被继续”, 用眺望解释自由, 打一辆车,归纳余生的多种说法。 我与街头的旁观者会面, 又约画中人,共赏彼此的荡漾, 属于俯瞰的事不多, 秋来,低头均是惊心动魄。
小雪人读诗:作者善于将不相关的物象碰到一起,如同杂交嫁接,这种新的生成性的语言显示出魅惑力。这类不相关的背后除了诗性直觉,还有智性。 比如此文本中融合不同意象,演绎了“植物”的状态,以喻示人至中年的困与破中的感悟: 1 植物有根植土壤后的困守,不便挪动以至只好眺望。 2 车走向的不可知性,以示眺望时内心的游弋。 3 自由被局限时,只好随缘,摇曳与摆荡 4 植物(朴素性的)成熟的低首与致歉,以示中年心态的在悟中放平。
《》月末
肺腑之中寒意对付生活, 有时如初恋,“换来了另一笔财富。” 美的存在有一种气息在贯穿, 看上去像地铁。 去年今夜,我暖不了身子, 但能感受到月光,最先融化出来的威力。
黎落读诗:月亮从月初到月末会经历一系列初生,弯月,满月,直到晦月。这个过程充满了美的变数和动感,类似某种情绪和现实生活状态。诗作在深度解构中,加入多重意象元素和技法,将心象巧妙的植入其间,形成一个迷离又晦涩的阅读场景,产生不同的阅读体验。
《现象学》
花开,是把塔埋进水里, 用腮呼吸。最先从松林中走出来的人, 承认万物有深浅, 正如晨昏用尽,应该说点什么, 一出口,竟成哨音。 我曾经迷过的路, 兀自后退,像被显影液拒收的底片。 风未打完太极, 窗外已挤满爱国青年。
小雪人读诗:文本看似对所见“现象”漫无边际地裁剪,其实,各现象的探寻都有其精神的本质。 文本是诗性表达的鲁迅式呐喊,是“李文亮”式的哨音集结号,是“我”在迷途与觉醒两端之间,一退一进的互打太极后的觉醒。 分析文本,看天生太极手如何练组合太极拳: 1) 塔为静为迷,花开为动为醒 2) “塔”若为两栖动物,陆栖为实物在岸上,水栖为倒影在水中。此时,迷强醒弱。 3) 晨为醒,昏为迷,在两端之间往返中求索,表达出挣扎。 4) 我的两面性中,底片的迷“我”的在退败,爱国青年战胜自我后涌出。此时,迷弱醒强。
《蝴蝶》
像未来一样缄默, 像坏事越干越熟练,从心里认可。 她的生活“一直在表决” 随时,自反省中掏出手铐。
车行简评:想象,向来都是诗歌飞翔的翅膀。在此,不得不提及一个诗歌术语:陌生化。简单地说,就是词语从日常到陌生的处理过程。亚里士多德说的“惊奇”,大约就是西方诗学陌生化理论的源头。但其实,中国古代诗学的“比”,即中国式的陌生化的源头。所谓“比”,离不开本体和喻体,也可以看作选择轴与反应轴的纵聚合。而无论“比”或“轴”,都有一个隐秘的通道问题,或者说共性等值问题。回到《蝴蝶》的文本,初读的确有茫然感:蝴蝶为什么有缄默的未来?又为什么像坏事越干越熟练一样有着麻木的惯性?为什么“一直在表决”?手铐又何来?细读之后,不妨尝试通道建立:象未来一样缄默——这个,想想冬天的肃静蝴蝶的短命就不难理解。像坏事越干越熟练,从心里认可——衔接上句来读,指的是一种麻木的惯性。她的生活“一直在表决”,来源于蝴蝶振翅类于举手。而关于手铐的意象源于蝴蝶停歇状态的展翅。当然,这些都是表层的。而深层次的思考源于生命的体验:翩翩蝴蝶本是飘逸之象,而沉重的“缄默”,早已是注定的宿命。“表决”之权与“手铐”之“羁”,于此形成矛盾的糅合,构成悲剧性的包容张力。是为赞!若要说不足,个人认为在补足的通道问题上,还需拓宽一些好。
《上山》
从山脚去云顶,人间越来越薄, 几乎透明。峰峦深陷, 草木摸出钥匙,成为它们中的一员, 我拿错了,至今仍在纠结。 “寂静照亮隔音。” 风换了一茬茬,才把穹顶还给我, 带着抚不平的皱褶; 你俯首,才从底片脱身, 先一步回到明天。
小雪人简评:读钱松子的诗歌,时常会有一种语言魔幻的效果。其实,当读者在惊讶于他对语言上的天赋时,他正是用最朴素天然之心来驾驭这种魔幻。松子的文字是摆脱了历史文化对文字本身的沉淀,试图让文字回归最初的意义。而读者常以经验文化来读其作品。 亦如此诗中出现的“隔音”、“底片“、”明天“,若从历史文化意义上读,会出现与文本若即若离的幻觉;若从单纯文字上读,是“隔着的声音”、“有内心的底色”、“明亮的天空”。 在情景虚实的交织中,文本抒写上山时内心返朴归真的洗礼过程。而我在写这段评语时,更愿意再从诗歌写作者如何处理诗语言的角度再来读读文本,比如“你俯首,才从底片脱身,/先一步回到明天”。
《》邂逅
用对视原谅记忆,举鸟鸣的 例子,否认当初寡言。 我停车的空当, 树叶掠过后视镜遁入季节, 像你的眼神。 多年了,每当想到 芦荻把渔船激荡的波痕一行行捞起, 就心生暖意, 河滩堆满阳光的下午, 你看到的我,仍是少年。
小雪人读诗:匆忙的人世,午后偶然的“停车”唤醒我,回到年少的虚度光阴。文本于细微之处的意味,让读者与诗人都心生暖意。这也许是诗的最初来路,也是最终归途。
身后眼前点评:武林中有一些隐秘的绝世高手,当今诗坛也有这样一些人。钱松子也是当今“深度意象”派代表诗人之一。其诗作相当隐晦,只在小范围里传播,属于典型的“小众”文学。 老实说,我也基本看不懂钱松子的作品,只略知其大概,感受到其作品意象的叠加,结构的宝塔式。深为其甘于寂寞,痴迷于技术,不懈探索的精神感动。 唐朝有李商隐,李贺,世界上有梵高,毕加索,托马斯.艾略特,当今中国诗坛能有袁树雁(西衙口),钱松子等一类诗人,我们应该引以为傲,而不是相反,漠视,讥讽,或者拒绝他们。 面对塔尖上的艺术家,我们没有必要为自己的浅薄,短视,无知而寻找各种藉口。 ------------------------ 《》一只小羊 文丨李正国
一只羊 正在走向屠宰场 它没有挣扎,很安静 它回头看了我一眼
从它的眼瞳里 我看见一片山谷 山谷里有一片草场 草场上有一只小羊 它正好看向这边 有更清澈的目光
身后眼前点评:不忍卒读。诗意,而又惊心动魄的一个场景。 ---------------- 《》一座寺 文 | 周健
没事的时候,去大云寺 上一个台阶抵近宁静一尺 下一个台阶。距喧嚣近了一尺 从大唐盛世的尖顶 落步到车来车往的商州 共需三十六级台阶
黎落读诗:很多人都去过寺庙,在那里心会慢慢沉下去。这首诗另辟蹊径,写的是一个过程,但这个过程包含了极多的内容,它有历史,文人,有心路历程。在越来越把诗歌写的杂芜,旁枝横行的当下,这种化繁为简的写作方式很值得学习。说是一座现实的寺,毋宁说更像一座心灵的寺。上与下之间,历史与现实之间,起与落之间,在短短的几行里,被吟诵,而感慨万千。 ---------------------- 《》登山记 作者:刘川
买了门票,与众人拥挤着、推搡着 上华山,但到了半山腰 我就下来了 那天,我在日记里记下: 不与人争 我先存下半截华山
身后眼前简评:创作最忌讳千人一面,似曾相识。此作名为“登山记”,描画重点却在“下山”。不与人争的主题算不得“高大上”,但是“先存下半截华山”句,既出人意料,也富于意蕴,并耐人寻味。 -------------------------- 《》离别辞 文/南风城
往事恋水 它不肯过桥
如果你在路上 遇到另一个白发的我 告诉他,少年很好
黎落读诗:生活无处不在离别。这首小诗的妙处是在清浅质朴的文本基调下营造出来的欲说还休,语尽而意无穷的人生况味和幽深的质感。结尾的“白发的我”和“少年”在是时空转换中完成的对接与离别,是高度凝练下的深邃之作。
身后眼前点评:此诗甚妙 问:妙在何处 答:妙极 问:妙极在何处 答:妙在极妙 问:妙在极妙是为何 答:余不知也
——连载,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