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7|回复: 2

内蒙古诗歌第三十八期同题《腊月》选刊与点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2-28 22: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腊月
薛永莉(内蒙阿尔山)

房檐上悬挂上大红灯笼
把腊梅蜡烛腊肉照红
所有跟年有关的消息
都从远方捎回快递
一枚枚雪花就落在了心上

妈妈用温情熬煮的腊八粥
像一朵朵味道,粘稠地伸向远方   
粘住我们快要冻掉的下巴

喜鹊在枝头上,喧闹起
又一年,崭新的春天

蓝色星雨简评:文字通俗生动,有很强的画面感,“有关年的消息,粘稠地伸向远方”写的再入情再具体一些,远方的什么人,有关年什么消息,整首诗就能有灵性了。(李冬梅,笔名蓝色星雨,赤峰市朗诵协会会员。喜欢用简约清丽的文字,记录点滴。)




5、腊月
耕夫(内蒙赤峰)

年味,浸透了小小的村庄

刚出锅的粘豆包,被岁月蒸得金黄
新桃换了旧符,小窗比天空还明亮
老黄牛晒着太阳,悠闲地咀嚼着时光

母亲在如豆的油灯下,把疼爱纳进了千层底
父亲早早地挂起了红灯笼,为行人守候着家的方向

刘一瓶简评:腊月的乡村被年味笼罩,忙碌又喜庆蒸豆包,贴春联,擦玻璃,挂灯笼,劳作一年的老黄牛也闲下来,慢慢咀嚼过去的岁月。
这首小诗语言朴素情感真挚,自然流淌,尤其是母亲在灯下纳鞋底,让读者想起家乡,就想立刻回到父母守护的家。带着新年最好的礼物,陪伴。(刘一瓶,笔名笑意嫣然,儿童文学写作者。世界诗歌网内蒙古频道版主。)   




7、腊月
言上(内蒙包头)

它像一面铜鼓悬在前方

每个人手里捏着一根鼓棒
向它聚集
有人开车,有人骑车
更多人徒步而行

到达时
发现它远远高出地面
踮起脚尖都够不着

但能听到
“哐——哐——”的钟声

何景瑞简评:当品读到这首《腊月》,眼前一亮,结尾一句“哐哐”钟声,把人敲响,回味无穷。诗人的诗观主张动感抒情,用动作场景大展诗境,把留白寓于主题之中,掬一捧腊月欢腾的冲动,产生锣鼓喧天的共鸣。同题闪诗,最具灵光一现,聚集某个点,冲破朦胧用熟悉的意象雕刻生活主旨,让诗活起来,如诗中的“一面铜鼓悬在前方““手里捏着一根鼓棒”“有人开车,有人骑车/更多人徒步而行”“到达时/发现它远远高出地面/踮起脚尖都够不着”,诗人的强大境界,喧染了腊月,不失一首好诗的魅力。(何景瑞,赤峰市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闪小说创作员,赤峰市松山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命名的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初头朗的故事与传说》代表性传承人,有文学作品发表和获奖。)   




9、腊月
紫叶(内蒙赤峰)

又到了一年的尾部
雪还在雪的深处
一些镀金的梦想还没来得实施
就迎来一个个猝不及防

树木腐朽的气味让我心生恐惧
站在镜子前
我想好好地抱抱自己
给自己一个微笑

屈指可数的日子里
每一天的太阳都是崭新的

王淑芬简评:很清新的一首小诗。诗人觉得他刚站在年头,一转身就来到了年尾,这种感觉,让人措不及防,也让人心生畏惧。一些生活中的理想,还没实施,就已经迎来意料之外的结局,诗人只能“抱抱自己/给自己一个微笑”来安慰脆弱的心。诗中既有对流年匆匆的感叹,也劝慰读者珍惜光阴,不负韶华。要好好利用有限的时间,学习工作,努力让生活变的丰满、充实有意义,这样负责任的生活,才不会辜负自己来尘世一遭。(王淑芬:《野火诗歌年卷》副社长,《五角枫文学》执行主编,《今日诗界》编委。)




10、腊月
哑榴(安徽)

湛蓝而澄清。串珠的海子
星星和鱼撇开飞逝的河流
栖息于此

海子浅搁,碧眼空了又空
人们聚集到餐桌边上(这些人群从春天呼啸而来)
谈起一条鱼的飞跃,一颗星的打捞
一只彩蝶偷吃春天,细腰上挂着小海子

还有一人孤零零打坐在海子边上
像一只脸色深沉的海子
他正彩排着将水里开出的故乡搬到舞台

张景琴简评:这首诗破题角度特别。诗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场景:静坐之人手持湛蓝而澄清的串珠,也或是一场婚宴上,一个默默坐于一隅的人盯着手串或盯着酒杯,陷入虚幻与现实的虚实交替之中。(有时候我们说,对诗歌的解读是危险的,它有可能完全曲解了作者的意图和设置的情境。而有时对一些诗歌的解读,又是对解读者极具诱惑力的,这个过程无异于猜谜,诗者设置了谜面,谜底却因为读者的不同阅历及视角,有时甚至是想象而生发出不同的版本,这样的一个过程也类似于侦办案件,诗者留下的蛛丝马迹,成为准确解读的钥匙,当然,有时误判也在所难免。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各种不同向度的解读,只要合乎逻辑,会丰富诗歌的内涵,激发诗歌的活力。读者(就我而言)不敢说自己的解读一定正确,除非向作者求证,而这种求证则意味着狠心看着一首有多种可能的诗歌因一种定论而失去活力,这绝非读者的希冀。)   
诗中“湛蓝而澄清”的“海子”多次在诗者眼中出现,这使它具备了重复所带来的特定含义以及逐渐强化出的象征意义。“星星”与“鱼”,这两个栖息在串珠上的静态物象,在人们的交谈中具备了动态的意象特征。诗者继而借用餐人之口,备述冬之欲尽,春之将临,而此时恰为感怀思乡、触物伤情之际,扣合了“腊月”这一时段,诗作尾句“他正彩排着将水里开出的故乡搬到舞台”想象新奇,富有画面感,也将思乡之情推向高峰。第二段中“浅搁”疑为“搁浅”。整首诗作者在“眼前之物”与“心头之念”中自如切换,有很强的驾驭语言和驰骋思维的能力。(张景琴,笔名琴心劍胆。诗星光文学社诗评编辑、废柴文学社诗评编辑。)   

乌日娜简评: 俗语说:一方水土一方人。海子边的人,以他们的劳动、他们的丰收、他们的爱情、他们的向往、他们的思索……缔造了所属于他们的生活的仪式感,而“腊月”正是对这些仪式感的最传统、最感性、也是最完美的注脚。
小诗通篇没有出现“腊月”这两个字,但细节的捕捉、隐喻的妙用,让“腊月”的味道贯于始终,让人时时沉浸在“腊月”的欢愉之中,也处处体悟着“腊月”的深层意韵。(乌日娜:女,蒙古族,1973年生,乌兰察布市文联《敕勒川》编辑部诗歌编辑。)




15、腊月
李巨(呼和浩特)

每天拉开窗帘
玻璃窗格就翻开生动的童话
窗口吐着白气直夸海口   

从沟底挑水回来的父亲
突然变成了白眉大俠
他的胡子上叮叮当当
拄着银质的拐杖

林子里,捂着皮帽扫树叶的大伯
把扫帚舞成嗖噜噜的北风
像风扫落叶

哑榴简评:本文以夸张描述,再现了北风呼啸,天地一色,和风雪之中与风雪同舞的人物形象。“他的胡子上叮叮当当拄着银质的拐杖”属神来的一笔。指路滑拄拐,再则胡了上挂冰棱,与拐同频频地“走动”,银质拐杖,银质的人,银质的笑……这个形象貌似天神来附体,一边走动一边银铃闪烁。还有大伯的形象,写得也大气豪爽,如风扫残雪,气可破竹,精壮如虹。诗人在描述雪景,却也在向我们传递一种乐观,无畏,超脱。(哑榴:国际诗歌网安徽频道编辑。《神州诗歌报》一室执行主编。)




26、腊月
李伟东(内蒙赤峰)

刀割的风把避寒的心
都吹下山

干枯的树上我听到鸟鸣
朝与暮变换位置超越界线   
想把快乐淹没
而你在午夜里承担失眠
把记忆洒了一地

有多少等待和凝望
仿佛从诗经里落入人间
不需礼赞的烟火

红叶简评:来到腊月,其实我们有许多事要做,或者说我们会有许多话要表达。然而,文字不是复制眼前的生活,而是升华出诗意。数九寒天的北方大地,看似冰冷得有些阴沉,但是,第六感观会听到一种声音响击着冰河,节奏里已经具备亮色。于是,“刀割的风把避寒的心/都吹下山”,“干枯的树上我听到鸟鸣”,这是诗人用自己的情感说话。
我认为此首诗有新颖的意象和卓然的灵感,赋予“腊月”生命的涵意,“而你在午夜承坦失眠/把记忆洒了一地”,充满了对命运的诘问。(红叶:实名,陈二虎。赤峰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开原市历史研究学会顾问。诗文评论爱好者,喜欢为摄影、书籍、画作、诗歌等作品作评。)




30、腊月
欣欣然(内蒙通辽)

此时,悦耳的童谣回荡在耳畔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月临近了,回忆爬上了窗子……
我的小家缺乏年味儿
客厅的方灯,眼神里空无一物   
我无法自控地想起儿时
腊月的光景
被爸爸妈妈一次又一次捧红

王淑芬简评:本诗,用回忆拉开了时间的纬度,使整首诗,在思想层次上,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读者在回忆中,品味旧日的时光。如今越来越没年味,这是一个社会现象,诗中也从侧面反映了当代年青人的一些精神面貌和思想状态。呼唤“年味”的回归,这是当下所有人的心声。“年”是中国传承千年的民俗,如今在社会发展的冲击下,越来越乏味,特别是青年一代人中。“我的小家缺乏年味儿/客厅的方灯,眼神里空无一物”这句话鲜明的指出,年轻人正在丢弃一些古老的“精神食粮”,也正处在“吐故纳新”的档口,而这一现象让诗人优思不已。值得欣慰的是,老一辈人正在努力的把中华民族的国学文化以及风俗传承给下一代,让孩子们,了解这些看似“守旧”的民俗,正是华夏子孙的重要标识之一,要知道继承和传承国学文化和民俗文化的重要性。(王淑芬:《野火诗歌年卷》副社长,《五角枫文学》执行主编,《今日诗界》编委。)

哑榴简评:“我的小家缺乏年味儿/客厅的方灯,眼神里空无一物。”如此直白地描述,对应的是现代人的忙碌,蜗居,逼仄,封闭……而最让人上心的是结尾这一句,“腊月的光景/被爸爸妈妈一次又一次捧红”。一个“棒”字捧出了浓浓的年味,团圆的温馨,还有一个物质贫乏的年代精神的富足和对未来的希冀。(哑榴:国际诗歌网安徽频道编辑。《神州诗歌报》一室执行主编。)




37、腊月
君者行(内蒙赤峰)

在阴历里行走   
才会踩踏到日子的节点,生活本真
会喊出欢乐或疼痛

“二踢脚”的回音中
有一丝丝挂念伴随淡淡炊烟的酸楚

三九到五九被搅合上色
大红对联收拢起杂七杂八的心境

年三十,一个情字拆开
每个旧的细节裹进除夕的烟花燃尽
母亲心里泛起新的希冀

秋水简评:“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人们挂红灯笼,贴春联,放鞭炮,祭灶神,乡村城市都沉浸在喜庆的气氛中,而诗歌中的母亲,牵挂失落的心境却胜过节日的欢喜,旧年她经历了什么?是亲人的离散还是孩子工作家庭的不如意,抑或孩子说不回家过年?诗歌里利用大量留白,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同时以乐景写哀,反衬母亲内心的五味杂沉的酸楚和牵念,一个“拆”字,道出了多少家庭因为生活的熬煮,过年不能团圆的心酸!小诗深沉朴素,感情真挚,读之不禁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房晓玲,笔名,云梦、秋水。赤峰市诗词学会会员、北山诗歌诗评编辑。在多家平台为诗作评。)   




42、腊月
阿肯(新疆伊犁)

野渡横舟   
白鹭飞进了河汊的尽头

落日彤红的灯笼,照亮
覆雪的窗口身着唐装的窗花福字

一些城市开始空了
故乡荒凉的锁头等来了钥匙的回信

一些人还纠结在风雪弥漫的路上
一些人已备好迎新的言辞

若还单着:这时的孤独是双倍的孤独
若还贫着:这时的寒凉是真实的寒凉

彭建功短评:腊月也是年关将至,是喜是忧各自自知,是生活中一个解不开的心结,小诗意境优美深远,衬托铺陈的都很到位,随着意境的延伸,把荒野,农村,城市做了鲜明对比,把归乡的喜悦和忧愁分别呈现出来,单身的,贫穷的……对于年关的归乡,确实是打工者的一种负担和压力,也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难解的问题,作者很有感悟,独具一格!(彭建功: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甘肃文艺评论家会员,中诗论坛评论版编辑。)   

苏和简评:诗讲技巧,但非技巧。这首诗的“巧”,在于“喜”“苦”交加。腊月,就是年底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即将到来,有多少出外打工的人,目光早已越过钢筋水泥的楼厦,盼着早日回乡亲人相聚。那么多空巢的锁,等待回归的乡音开启。
一些城市开始空了
故乡荒凉的锁头等来了钥匙的回信
仅此两句,就脱俗了。没有那么多沉冗的拖沓,没有面面俱到。画面般呈现出了走在路上的春运大军。   
若还单着:这时的孤独是双倍的孤独
若还贫着:这时的寒凉是真实的寒凉
结尾两句与诗题无缝衔接。腊月的寒让孤独者更孤独,让寒凉更寒凉。其实生活就是如此,为了妻儿老小,在外打拼。到腊月了,兜里也揣不了几个大钱,一样单着、贫着。可是家乡的火炉依旧是亲情的温暖,那份固执,朴素而坚强。
喜欢这样的诗,不造作,不矫情。(苏和:笔名:清明,蒙古族诗人。写诗四十年,现为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3-4 19:42: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诗,这样的评!谁来阅读谁受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15 10:16 , Processed in 0.126881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