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回复: 12

[日常交流] 《老 瓦》作者:张慧谋 诵读者:周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28 19: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禹之花 于 2024-3-28 19:39 编辑

https://mp.weixin.qq.com/s/KlJek4uIpEwlTe-eSFGZ8Q
《老 瓦》
作者:张慧谋
诵读者:周贤

瓦面都上了黑斑。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光,积聚在上面,像线装古书册页,记录下岁月痕迹,分行分段,从屋脊到檐口,谜一样的词根,谜一样的意蕴。

这座黑瓦红墙老房子,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重修的。以前是泥砖墙,瓦顶,连续半月大雨,泡软了泥砖,北面墙整片墙体倒塌了。后来父亲找来几根杉木,把屋顶支撑起来,实在撑不下去了,只好买来红火砖换掉泥砖墙,屋顶瓦面却完整保存下来。

这是我小时的家。从我爷爷那代数起,也有百多年了。父亲继承下来,到我这代,又是数十年。房子是人的宿命,再老再旧,它也是你的根基。从墙根到屋檐,老瓦的正面背面,一砖一瓦一缝,说不定先人的气息在里面。屋顶玻璃天窗照下的光柱里,那些微小的浮动的尘埃,或许就是先人的气息。

我小时在家中砖墙上用粉笔涂鸦过,兴许依稀的笔迹还留在墙上。父亲晚年住过的厢房,只有十来平方,回乡下时我会专程去老宅,进入父亲住过的地方。总觉得,厢房虽然搬空了,但整个空间都是父亲的气息,父亲的味道。

那些一直庇护着这个家的老瓦,它们并排在屋顶上,任由风吹雨打,日晒月照,也岿然不动。它们是这个家的忠诚守望者。它们随时光流转在变旧变黑,像印在故纸上的印刷体,虽残旧破损,也保持着尊严,端端正正。

忽发奇想,用粗糙棉纸在老瓦上拓制一幅下来,写上年号,题上一行随感而发的小款,说不定是难得的艺术品。

现时城里很难听到真正的雨声,从瓦片上传来的雨声。在乡下,雨声总是四季分明,丝毫也不含糊。春天雨声像闺怨少妇,缠绵凄恻。夏天雨声来得急,夹着雷鸣,四面埋伏,密集雨点落在瓦面上,像万箭穿心。秋天雨声是我最不想听的,凄厉伤感,抑郁心情难以平复。冬天雨声寒意逼人,狗也懒得出门。

时至今日,乡村老瓦屋也不多见了,都是二三层水泥平头无瓦屋,雨声也变味了。像我家旧屋保留着百十年前老样子的,几乎没有了。

对乡村老瓦我情有独钟。小城北十里丁村是隋代古村落,岭南圣母冼夫人出生地,这位1500岁老人是民族英雄,历史人物,受到过六位皇帝册封,周恩来总理称誉冼夫人是“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苏轼《冼庙》一诗这样写冼夫人:“冯冼古烈妇,翁媪国于兹。策勋梁武后,开府隋文时。三世更险易,一心无磷缁。锦伞平积乱,屡渠破除疑。庙貌空复存,碑版漫无辞。我欲作铭志,慰此父老思。遗民不可问,偻句奠余欺。犦牲菌鸡卜,我当一访之。铜鼓壶卢笙,歌此迎送诗。”

2004年初春,我第一次来丁村。当时村貌原始,遍地都是寸多厚的老瓦片,有的灰沉,有的褚红,大小不一,散落在村路边和竹丛下。我捡回几块存念,这些老瓦片都是隋时残物,当时大概没人认识它的价值。近些年丁村老瓦片几乎看不到了,全被人捡光了。

这几块老瓦片至今存于家中,当时用白纸写下一段文字:隋代布纹瓦片(距今约1400多年)。公元二千零四年二月十五日(农历正月廿五,父亲忌日),此瓦片捡于冼夫人故里——城北十里外山兜丁村冼府遗址。时值早春,晌午,村静山远,鸡犬不闻,四野空旷,一地阳光。同行者小城友人邵叔锵、蔡文超等。

这些老瓦片至今依然颜色如故,静静地沉睡在我家中壁柜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3-28 19:31:17 | 显示全部楼层

瓦面都上了黑斑。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光,积聚在上面,像线装古书册页,记录下岁月痕迹,分行分段,从屋脊到檐口,谜一样的词根,谜一样的意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3-28 19:31: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座黑瓦红墙老房子,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重修的。以前是泥砖墙,瓦顶,连续半月大雨,泡软了泥砖,北面墙整片墙体倒塌了。后来父亲找来几根杉木,把屋顶支撑起来,实在撑不下去了,只好买来红火砖换掉泥砖墙,屋顶瓦面却完整保存下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3-28 19:32: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我小时的家。从我爷爷那代数起,也有百多年了。父亲继承下来,到我这代,又是数十年。房子是人的宿命,再老再旧,它也是你的根基。从墙根到屋檐,老瓦的正面背面,一砖一瓦一缝,说不定先人的气息在里面。屋顶玻璃天窗照下的光柱里,那些微小的浮动的尘埃,或许就是先人的气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3-28 19:3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小时在家中砖墙上用粉笔涂鸦过,兴许依稀的笔迹还留在墙上。父亲晚年住过的厢房,只有十来平方,回乡下时我会专程去老宅,进入父亲住过的地方。总觉得,厢房虽然搬空了,但整个空间都是父亲的气息,父亲的味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3-28 19:3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些一直庇护着这个家的老瓦,它们并排在屋顶上,任由风吹雨打,日晒月照,也岿然不动。它们是这个家的忠诚守望者。它们随时光流转在变旧变黑,像印在故纸上的印刷体,虽残旧破损,也保持着尊严,端端正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3-28 19:3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忽发奇想,用粗糙棉纸在老瓦上拓制一幅下来,写上年号,题上一行随感而发的小款,说不定是难得的艺术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3-28 19:34:0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时城里很难听到真正的雨声,从瓦片上传来的雨声。在乡下,雨声总是四季分明,丝毫也不含糊。春天雨声像闺怨少妇,缠绵凄恻。夏天雨声来得急,夹着雷鸣,四面埋伏,密集雨点落在瓦面上,像万箭穿心。秋天雨声是我最不想听的,凄厉伤感,抑郁心情难以平复。冬天雨声寒意逼人,狗也懒得出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3-28 19:3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时至今日,乡村老瓦屋也不多见了,都是二三层水泥平头无瓦屋,雨声也变味了。像我家旧屋保留着百十年前老样子的,几乎没有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3-28 19:36:0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乡村老瓦我情有独钟。小城北十里丁村是隋代古村落,岭南圣母冼夫人出生地,这位1500岁老人是民族英雄,历史人物,受到过六位皇帝册封,周恩来总理称誉冼夫人是“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苏轼《冼庙》一诗这样写冼夫人:“冯冼古烈妇,翁媪国于兹。策勋梁武后,开府隋文时。三世更险易,一心无磷缁。锦伞平积乱,屡渠破除疑。庙貌空复存,碑版漫无辞。我欲作铭志,慰此父老思。遗民不可问,偻句奠余欺。犦牲菌鸡卜,我当一访之。铜鼓壶卢笙,歌此迎送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5-5 11:50 , Processed in 0.104637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