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回复: 0

诗意与诗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4-7 20:34: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意与诗性

诗意,顾名思义就是诗的意趣,指诗的语素语象所浮现的表层诗感,一般凭直觉就能感知。诗意主要包括语言层面的美感和语象层面的诗感以及伦理层面的情意。诗意达到一定的量组和质地,即为意境。诗意往往有愉悦性和魅惑性,能发起受体美学哲学伦理层面的感触效应。
诗性,即事物内在的性质和韵致,或称为“类诗性”和“拟诗性”。诗性比诗意要复杂,一般不会表层显现,需要受体的较深层体验。诗性包括关联性,指代性,象征性,波普性,通约性,画面性,乐理性,移情性,启示性。
诗意也可视为浅层诗性,或者说显性的诗性,但把诗性视为深层诗意似不太合适。诗意多属主体的情感伦理或语言美学表现,而诗性则往往是述体(诉体)本身固有或潜在的特性。这些特性往往是美学哲学文化学社会学艺术学等多个层面的融会和交织。
在前现代和继现代时期,诗人大多满足于诗意层面,偶见诗性也是随带性的非自觉夹生状态(如卞之琳、冯至、闻一多等)。只有极少数诗人(以“九叶派”诗人为代表)有较浓郁的诗性意识。之所以长期保持这种现象,原因有三——一,新诗问世不久,诗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与传统诗歌仍一脉相承。二,诗歌尚未找到与现代世界对应的表达方式。三,诗人尚未有真正的主体精神和艺术自觉,情不自禁迎合世俗文化或体制文化系统。这里有主动被动的主客观因素,但主要还是因为整体民族文化精神未具现代性。
这种情况直到朦胧诗人出现才得以彻底改观。时至今日,无论官方或民间诗界,很多人仍是诗意思维,诗写表达和审美观似乎还退化回五六十年代。
要厘清诗意和诗性的边界,其实很简单——就是分清通感与通约性,移情与指代,比喻与象征等关系项的交集点和差异性。二者之间的根本性区别就是,诗意一般只有所指和意指,不在乎或没有能指。诗意追求者虽知道“诗在言外”之美妙,却不懂如何使语素语象和主题的能指最大化。

……

河西苦雨
2024.4.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5-7 05:27 , Processed in 0.095113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