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志愿者 于 2025-1-13 15:28 编辑
转自他坛:
25版《中国当代古典诗词白皮书》
本系列主题:“叶氏学术大旗不砍,中华传统诗难未已”
第二章 “非中国式诗论”竟是靠“野蛮护法”维系的
第一节 从一则颇有见地却被删除的“批叶网文”说起
文/特约记者整理
记者:
第一章主题为“厘清叶嘉莹先生的“第一身份”干系极大”。叶嘉莹先生本人曾“亲口坦承”:“我首先是一个老师,其次才是学者,最后才是诗人。”然而,“各大媒体”偏要将叶先生定位为“中华古典诗词研究学者/专家”甚至“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泰斗/巨擘”;“加拿大皇家学会”偏要将叶先生定格为“中国古典文学院士”;中诗学会偏要将叶先生抬举成“学术性”的“中诗学会名誉会长”、“泰斗/巨擘”!奈何?
吟者:
奈何?没的奈何啊!除非最高上峰立即祭出铁帚坚决横扫境内外牛鬼蛇神!
关键之关键在于,“举世无双”、“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泰斗/巨擘”级别、“冠绝宇内的超级诗词学术大拿”叶先生“盖棺”之际,便已史无前例地如是“论定”了啊:
“在西方从事教学工作,将西方文艺理论引入中国古典诗词研究,是叶嘉莹对中国古典诗词研究的重要贡献。”
殊不知,这恰恰是叶嘉莹先生的重大原则性失误嘛!怎还成大功一件了呢?
记者:
前曾谈及,早在四十年前,叶嘉莹先生便曾受到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高阳先生双双如彼痛批了嘛!两位老先生都是旗帜鲜明地“唱衰叶先生”的。钱钟书先生剖析更深刻,所说都是实情。联系到叶先生的诸多举动言行,由不得你不信。高阳先生则言简意赅,直击要害,同样令人信服。而且,高阳先生疑似颇具先知先觉特异功能,这句“名言”可谓极具前瞻性和针对性啊:
“我真不知她用一把欧美名牌的钥匙,怎能开得中国描金箱子上的白铜锁?”
吟者:
是啊!这凌空一问,好像早已预料并且专门针对诸如此类“盖棺论定”似的:
“在西方从事教学工作,将西方文艺理论引入中国古典诗词研究,是叶嘉莹对中国古典诗词研究的重要贡献。”
记者:
蹊跷的是,境内外各路势力除“生前力挺力捧”、“死后盖棺论定”外,近来居然又掀起一股对叶先生“严禁说不”、“违者封你杀你没商量”之逆流呢!不仅来得“十分猛烈”,而且颇有“上下其手,左右勾连”意味呢!诚可谓来势汹汹啊!
吟者:
此等“野蛮护法”由来久矣。叶先生的原生版“非中国式诗论”固然有“境内外三大咸猪之手”联袂护法,若论日常“护法急先锋”,则非各大利益集团“禁删屏锁沉”式“野蛮护法”莫属啊!“非中国式诗论”竟是“靠此等伎俩维系”的啊!
哦,究竟怎么回事?说来听听。也请最高上峰并天下诗词学人一起听听嘛!
记者:
好吧。那就从不正确哥先生日前的一则颇有见地却被删除的“批叶网文”说起吧!
“叶嘉莹的老干部体诗为什么能火
“ 我只有一个疑问:一个老干部体诗作者有没有可能是一个优秀的古诗词研究者?”
昔日荒村穷大寨,七沟八梁惟石块,经时不雨雨成灾,饥馑流亡年复代。 一从解放喜翻身,永贵英雄出胜陈, 老少同心夺胜利,始知成败本由人。
如果不说作者是谁,你觉得这诗写得咋样?
下面这几句又如何:
公园北海故宫景色俱无恙,更有美术馆中工农作品足风流。 蔽野葱茏黍稷多,公社良田美无际。
这是叶嘉莹的作品。没错,就是最近被刷屏的叶嘉莹,「古典文学研究泰斗」、「先生」、「最后一个穿裙子的士」……中国未有几个被冠为「先生」的女士,连屠呦呦都没得,但是叶嘉莹却有了。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一波对叶嘉莹先生的追捧,主要来自市场化媒体。朋友圈里附庸此风雅者,带有整齐划一的气质,如叶先生诗句所言,如无际的公社良田——就是不保真……
上述叶嘉莹的诗句写于1974年,叶嘉莹以海外知名学者身份归国,敬献组诗《祖国行》。用她本人事后追忆的原话讲,则是:
此诗为一九七四第一次返国探亲旅游时之所作。当时曾由旅行社安排赴各地参观,见闻所及,皆令人兴奋不已。及今思之,其所介绍,虽不免因当时政治背景而有不尽真实之处,但就本人而言,则诗中所写皆为当日自己之真情实感。近有友人拟将此诗重新发表,时代既已改变,因特此简短之说明如上。
写这组诗时,叶嘉莹五十周岁,正值人生创作力最充沛的年纪。其诗词造诣如何,不难做出判断。更足说明问题的是,她晚年对此似乎缺乏基本的反省,还有重新发表的雅趣。
叶嘉莹有一以贯之的创作态度。2019年,她还给“学习强国”赋诗一首:
已见旧邦新气象,要挥彩笔写江山!
我们且不论“士”的风骨,单纯就诗论诗:这种老干部体诗作,好在哪里?
(转引者注:此处为“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的《步韵叶嘉莹先生诗颂“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截图,内有叶先生原唱《为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题诗》以及李某仁、李某朝、何某春等中诗学会“风云人物”领衔的50多首所谓“和诗”)
对于那些用最隆重的词汇吹捧叶嘉莹的人,我只有一个疑问:一个老干部体诗作者有没有可能是一个优秀的古诗词研究者?
我的答案是:不能。
研究者可能写不出好诗词,但一定知道老干部体差在哪,所以不会写出来到处显摆。
我一个朋友评价说:“叶嘉莹的诗歌是旧学,就是家里底子还可以,那种家里大家闺秀跟着念一念,小时候读了点,然后满风雅的一个人,靠体验讲了点诗词歌赋,但是,现代学术分析还谈不上的,微观层面既不懂语言学,也不懂语文学,宏观层面,也不懂知识社会学。但是吧,这种老式的蛮温和的人,在海内外华人中的印象应该算都还可以。”
他这是很善意的评价了:学术不行,但人不错。
该怎么评价人是错还是不错呢?一个有写颂圣诗偏好的文人,在公域内的评价就是错吧。
(ps:叶嘉莹写了哪些颂圣诗,不方便在这里展示,朋友们可各自检索。)
吹捧太过,总难免招人厌烦。叶嘉莹这个人,中规中矩,顶多也就算是个二流文学研究者,如果我的话不权威,可看看钱钟书怎么说:
(叶嘉莹)颇读书。亦尚有literary sense。终恨‘卖花担上看桃李’。只须以其集中‘论“常州”派’一篇及王论《红楼梦》一篇与《也是集》中七九-八三页。一一七-一二二页相较。便见老朽之学穷根柢。直凑单微。数千言胜于其数万言也。其引西书。则显未读叔本华原著。遑于其他。其于引T.S.Eliot。Empson。皆近乎扯淡。虽半辈子在美洲,而于西学亦殊浅尝也。欧美中青年学人来讲学者。亦似于本国经典未尝读过。只从其教授讲义中道听途说。误谬时出。旧宣统老师Johnston尝云。与胡适之谈。知其实未看过康德。今则此风普遍。亦于中国学者之实未看过杜甫韩愈等而高谈唐代文学也。狂言不足为外人道。”
以上见钱钟书于其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一日致宋淇札。
文学圈容易造神。叶嘉莹算是被文艺青年捧杀的一个新神祇。她必须要摔下来啊,不然怎对得起她那些颂圣与老干部体诗。”
吟者:
干嘛非要删除呢?提出有理有据的“反批评”即可嘛!其他姑且不论,仅就原文“ 一个老干部体诗作者有没有可能是一个优秀的古诗词研究者?”之问答而言,的确颇有见地嘛!无数铁的事实早已表明,叶嘉莹先生绝非“优秀的古诗词研究者”嘛!
其原生版“非中国式诗论”便是明证嘛!《叶嘉莹的老干部体诗为什么能火》所举诗例也是明证嘛!根本就禁不起“缘情、出新、得味、炼字、不隔”之类“中国标准”“综合推敲”嘛!唉,概因“挺叶、护叶大军”同病相怜、兔死狐悲而已矣。
须知,在叶先生“原生版非中国式诗论”和中诗学会带头大哥“加强版非中国式诗论”双重挟持之下,体制内的所谓中华古典诗词早就“既不姓古典,更不姓中华”了啊!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并“确保将得利益”,彼等是在“铤而走险”啊!
问题的症结在于,以“学术泰斗/巨擘”的角度观之,“维护叶先生”便是赤裸裸地维护“非中国式诗论”嘛!“叶落根深枝更茂,先生遗梦后生圆”多么恐怖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