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物宜人多半醉,楼山水色一城融。
播香蜜蕊招蜂蝶,自在黄鹂转柳丛。
创作思路兼解读:
这首描写汉水中游南岸古城襄阳早春美景的七律,是以开门见山,层层递进的方式展开的;以下逐联对全诗创作思路进行分析。
一、首联
“二月襄阳春意浓,红梅万点映霜空。”
首先交代时间与地点:明确指出时间是二月,地点在襄阳。
景象描述:春意盎然,成千上万的梅花点缀在清爽湿润的霜空中,用充满生机的“红梅”与余寒尚未完全退出的“霜空”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展现早春特色。
二、颔联
“穿林紫燕捉飞蠹,碧树垂丝饰雨穹。”
动态画面:
尚未北上的燕子在树林间穿梭飞舞,捕捉各种林木害虫(飞蠹),体现了春天的生机和动物的活跃。逢春的老柳树新枝绽绿,挂满丝绦,仿佛在装饰雨后的天空,动静互补,美景和诗意交融。
三、颈联
“景物宜人多半醉,楼山水色一城融。”
感受描写:眼前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暖风袭来,似乎大多半都醉了。全景概括:湖泊的光泽和周围的山峦景色与城市建筑完美融合,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景物宜人多半醉”,第一句写景为虚,写人为实,突出似醉非醉,半醉半醒的精神状态。第二句:“楼山水色一城融”,是“湖光山色”的化句与引申。楼,指古城新貌,格式建筑。山,是对这座多山城市各座名山的总体概括。水,表示大意与前面所说的山意相同。如襄水,汉江,南湖,鸭湖等等。
四、尾联
“播香蜜蕊招蜂蝶,自在黄鹂转柳丛。”
细节刻画:
花朵散发出的馨馥香气吸引了蜜蜂和蝴蝶前来采蜜,进一步强化了早春襄阳的繁华盛况。黄鹂鸟在柳树丛中欢快地鸣叫和飞翔,展现出一种无忧无虑的鸣春颂春状态。其中“转柳丛”的转字,借鉴于仓央嘉措“转山转水转佛塔”。
概括总结: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动植物的生态描绘,表达了我对襄阳二月美好时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诗中动用了大量丰富的色彩材料和形象的比喻,希望能使整首作品充满浓厚的艺术感染力。从格律上看,这首诗在基本遵循对仗工整、韵律和谐的同时,还是以突出意境为主。力争打破为对仗而对仗,为写景而写景的刻意呆板;尽量将人文精神渗透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