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57|回复: 2

歌与诗在一起 答案在歌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21 16: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10:40 编辑

“大声唱歌,用力敲钟。”——三十年前,台湾现代民歌开拓者李双泽这样讲过。直到今天,仍有许多年轻人或民谣歌手,用最简单的方式唱歌。
  6月20日,台湾女歌手曾淑勤在南京开了一场小型演唱会。以大陆对这个名字的陌生度来看,去听她唱歌的,一定都是真正热爱台湾民歌的铁杆。曾淑勤崛起于台湾校园民歌歌唱比赛,1988年凭借《后浪》专辑踏入歌坛;最出名的一首歌是曾夺得金马奖最佳电影主题曲的《鲁冰花》,但是我们听到的都是香港甄妮的翻唱。曾淑勤跟台湾民歌简直一个样,出不出名无所谓,有没有钱无所谓,唱不唱歌——有所谓啦!
  台湾现代民歌,亦称台湾民歌,自1975年始。年轻知识分子与大专院校学生在这一场改变华语流行音乐的行动中,以自弹自唱的形式宣告歌唱最应有的态度。他们提倡的自我创作能力,影响几代年轻人背着吉他行走的风景。
  时至2008年底,台湾现代民歌倡导者的唱片都已重新整理出版,包括滚石唱片再版的杨弦《因雨成歌》,涵盖1970年代出版的两张唱片与近年新作;野火乐集先后推出胡德夫首张个人专辑《匆匆》与首次整理发表的李双泽个人专辑《敬李双泽 唱自己的歌——一双穿起民歌草鞋的脚》;大大树音乐整理发表的《关不住的歌声——杨祖珺录音选辑1977-2003》……除此之外,多年来不断复刻的台湾校园民歌合辑或专辑,以及各种形式的纪念演唱会,从未停止。
  出版书籍回顾台湾民歌,是一次新的尝试。从中截取的侧面与背影,虽无法描摹整个历史画面,但也试图沿着这条线索,去追忆三十多年的青春岁月里面,那些身不由己要去做些什么的冲动。
  
  《莲的联想》:蜻蜓点水为谁飞   
  1975年,“台湾现代民歌之父”杨弦以余光中诗集《白玉苦瓜》中的八首诗作谱曲,在台北中山堂举办“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这被视为台湾现代民歌的开端。同年出版台湾民歌史上首张唱片《中国现代民歌集》,除八首歌之外,收录谱自诗集《莲的联想》中的《回旋曲》。这首歌在以后的岁月中先后被齐豫、万芳、殷正洋等歌手重新演绎。
  有别于西洋歌曲与流行歌曲,也有别于传统民谣,台湾现代民歌最重要的倡导是唱自己的歌,努力创造属于年轻人自己的音乐文化。此举迅速得到文化界的响应,或否定或支持,在战火纷飞中,民歌先驱们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台湾现代民歌的初始,诗与歌就在一起。杨弦以余光中的诗作谱曲,只因其“美”,以此作为创作民歌的新出路。试图走出另一条新路的年轻罗大佑,大学时亦是以徐志摩的译诗谱曲,写出人生的第一首创作歌曲《歌》。杨弦与罗大佑先后以余光中的《乡愁四韵》谱曲,各成一格,也成就乐坛一段佳话。
  2008年,在为祝贺余光中八十大寿举办的“诗与歌的回旋曲”演唱会上,包括杨弦、胡德夫、李建复、南方二重唱等三代民歌手都参加了演唱,余光中本人也上台朗诵诗作。这一年,亦是台湾校园民歌《龙的传人》创作发表三十周年。
  诗人余光中从台湾现代民歌初起就关注民歌的发展,不仅是诗作入词,观看演出,参与座谈,在其后引发的争论中,更提笔直言,为民歌做辩护。
  《莲的联想》是余光中的早期诗集,1964年由文星出版社首版。1974年出版的《白玉苦瓜》被看作余光中创作巅峰的标志,而在此之前十年的《莲的联想》,则有着更加重大的意义——余光中与洛夫引发一场精彩的现代诗论战,余光中撰文《再见虚无》,以示与现代主义的虚无告别,随后借《莲的联想》走入“新古典主义”。如果没有重新调整出发的《莲的联想》,“就摆不开《天狼星》与《五陵少年》的魔咒,更到不了《白玉苦瓜》的福土”。
  余光中几乎参与台湾文学史上所有著名的论战。多年之后,他承认洛夫的批评对他来说是一次拯救,促使他毅然决然往回走——在诗坛反传统最鼎盛的时期,余光中敢于走回头路,是一种勇气。
  这就是1960与1970年代的台湾,文艺思潮涌动,似蜻蜓飞过,为台湾带来新生命的力量。
  评论家杨照先生曾经总结乡土文学论战:“环顾台湾战后历史,我们找不到另一个思想如此被重视的年代,我们也找不到另一个盛情如此真挚丰沛、地位如此关键重要的论战了。”
  这个年代发生在台湾解严之前,这是最值得深思与纪念的地方。
  《谁在那边唱自己的歌》:生命出发的地方   
  在这一场文化思潮的发展中,台湾现代民歌亦在其中成为重要的文化标志。
  记录台湾民歌运动的书并不多,直至1993年,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学生张钊维发表《谁在那边唱自己的歌——台湾现代民歌运动史》。这本书原是一篇硕士论文,凭借大量的采访、文献音像资料的整理剖析,更以严谨的逻辑为台湾现代民歌梳理出三条清晰的脉络:一是自1975年以杨弦、赵树海、韩正皓、吴楚楚等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民歌”,这条主线的发展可以延续到校园歌曲时期;二是自1976年以李双泽、胡德夫、杨祖珺为代表的“淡江-《夏潮》”;三是自1977年以李建复、靳铁章、施孝荣、苏来、梁弘志、蔡琴、齐豫、郑怡、王海玲、包美圣、邰肇玫、施碧梧等为代表的“校园歌曲”。
  张钊维试图“透过音乐的现象,去认识早我一代的那一段1970年代的历史”,也从这本书开始,详尽记录“淡江-《夏潮》”路线以及李双泽走过的脚步,在此之前,李双泽大多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
  1976年,李双泽在淡江文理学校的演唱会中引用了乡土作家黄春明的观点:“在我们还没有能力写出自己的歌之前,应该一直唱前人的歌,唱到我们能够写出自己的歌来为止。”在这场“淡江事件”之后,李双泽开始个人创作,翌年英年早逝。李双泽留下几卷自弹自唱的录音带,有前人的歌,也有自己的歌。李双泽生前没有公开发表的录音室作品,其作品的传唱,由同为淡江校友的民歌手杨祖珺、胡德夫共同完成。他们走上街头,走回部落,为底层民众唱自己的歌。
  2006年,胡德夫在北京唱响李双泽作品《美丽岛》与《少年中国》,引发全场大合唱。由此可见,虽然没有正式出版的录音,但李双泽其人与作品都在海峡对岸引起相当程度的共鸣。胡德夫的作品《太平洋的风》获台湾金曲奖的肯定,这首歌被用作台湾影片《练习曲》的尾声,在夜晚的海边,胡德夫一边弹钢琴一边唱着:“最早的一件衣裳,最早的一片呼唤,最早的一个故乡,最早的一件往事,是太平洋的风徐徐吹来,吹过所有的全部……”
  在张钊维与胡德夫的某次对谈中,胡德夫回忆当年:“那个懵懂、启蒙的年代,只想留下一些什么。”
  他们留下的,不仅仅是音乐。在唱片工业之外的野草地,如同张钊维所言:“也长出一些花花朵朵,可能不起眼,但,那是生命出发的地方。”
  
  《地下乡愁蓝调》:照亮每一个世代   
  1977年9月,李双泽在淡水兴化店游泳,为了救人意外死亡,年仅二十八岁。
  当时《龙的传人》首唱者李建复还是淡江大学的一年级新生,在纪念活动上,他捐出自己第二天的生活费,五十元台币。那时乐评人马世芳只有几岁,如《地下乡愁蓝调》封面的广告语:“从小拿西洋流行音乐榜单涂鸦长大,家里客厅就是台湾民歌运动的集会场所。”
  马世芳的父亲是台湾文学家,母亲是从民歌运动初期就投入致力其发展的广播人陶晓清,被誉为“台湾现代民歌之母”。在《地下乡愁蓝调》出版之前很多年的1995年,马世芳就与母亲一起编撰《永远的未央歌:校园民歌二十年纪念册》,更有被歌迷多年来视为“圣经”的《台湾流行音乐百张最佳专辑》。
  《地下乡愁蓝调》书衣底下隐藏的封底,是手写的笔迹:献给父亲和母亲走过的年代。马世芳说:那场集体的青春期,早在我出生之前就已经结束了。
  那是一场1960年代从西方传至东方的集体青春期,至1970年代,台湾依然存在着这样的天真与反抗。
  杨弦远走美国,李双泽早逝,他们完成了前期的理论与实践,台湾现代民歌继续向前迈进。金韵奖与民谣风的比赛,提供学生们自我展现的平台,随后出版唱片,举办校园巡回演唱会。似乎直到校园歌曲时期,民歌的影响力才真正抵达普通学生的生活,用吉他弹唱、写歌,不再是可望不可即的艺术殿堂。
  年轻人的创作力是惊人的。不计其中的个人专辑,仅金韵奖就先后推出十张纪念合辑。全盛时期,金韵奖一年有几千人报名,唱片业的介入也使校园歌曲的发展更加规范化,保证了唱片制作的水准。民歌手的汇集更像是学生乐团的延续,他们很少以歌手自居,大多民歌手在大学毕业后继续学业或工作,只有一部分成为职业歌手或音乐人,比如齐豫、蔡琴、李宗盛、梁弘志等等。
  1980年,校园民歌运动的积极参与者段钟潭与段钟沂以原《滚石》杂志为基础,创办了台湾滚石唱片公司;1982年,同是校园民歌运动重要人物的吴楚楚和彭国华从滚石唱片出走,创立飞碟唱片——以滚石与飞碟对两岸年轻人的影响来看,恐怕今后很难再有这样的音乐品牌。
  《地下乡愁蓝调》记录的是马世芳的青春期,其中自然也包括台湾民歌。他相信民歌时代奠定的基础,是1980年代台湾担起华语流行音乐龙头地位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创精神”与“时代意识”,至今仍是创作歌谣最核心的价值。他写道:“愿创作之火生生不息,照亮每一个世代。”
  
  “大声唱歌,用力敲钟。”——三十年前台湾现代民歌开拓者李双泽这样讲过。直到今天,仍有许多年轻人或民谣歌手,用最简单的方式唱歌。歌唱的态度,创作的能力,都得以延伸——陈绮贞从独立制作起步,加上民歌餐厅的背景与现代诗般的歌词,成为年轻一代创作人的代表。《华丽的冒险》在淡水动物园录音室完成,那里原本是淡江大学的学生宿舍,也是李双泽等淡大学生社团活动的聚集地;张悬,同样有五年多持续在Live House表演的经历,在正式发片之前,她就已经在学生界拥有许多粉丝,第二张创作唱片更是与民歌时代的音乐人李寿全共同制作。
  在《民歌嘉年华会——永远的未央歌》里,患帕金森症的李泰祥唱起《橄榄树》,与胡德夫一起手舞足蹈,蹦跳着回到自己的座位;在《发光如星:马兆骏纪念音乐会》里,台上台下一起含泪合唱《微风往事》,观众席中有起立鼓掌并忘情唱和的吴楚楚……音乐往往比文字更有力量,答案不在风中,答案清清楚楚就在歌里。
    【信息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公 路】
来源诗生活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1 17: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10:40 编辑

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1 21: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10:40 编辑

欣赏妙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2-23 01:53 , Processed in 0.080418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