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11|回复: 14

诗坛吹股清新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14 18: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5:44 编辑

                                                   诗坛吹股清新风
                                          ——陈有才《新歌谣》评析
                                                         黄圣凤

      翻阅《诗刊》2010年第四期,欣喜地看到其“开卷”栏目隆重推出陈有才新近创作的一批类似绝句、古风形式的作品,共有十八首,并命名为“新歌谣”。笔者一直很喜欢陈老师的新歌谣,再读《诗刊》精选的这部分作品,更感觉其无论在形式上内容上,还是在艺术上,都闪耀着令人欣喜的光辉,就像给诗坛吹来一股清新的风,难怪业界好评如潮。
      早在上世纪60年代,陈有才先生就享有“民歌大王”、“大别山歌手”的美誉,著有诗集《感觉再生》、《林海?山海?星海》、《乡土?乡音?乡情》、《野山?野味?野情》、《历练肝胆》,散文《望贤居随笔》,理论《诗艺与杂文》等二十六部,著作等身。半个世纪以来,陈有才的作品在中国诗坛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中国乡土诗人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而今,诗人已到花甲之年,但他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探索并没有停止,去年以来开始尝试创作的“新歌谣”,可谓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正如《诗刊》卷首语中所说:“这里有作为设个最为宝贵的东西——本真。”不仅如此,陈老师新歌谣在艺术上也有着很大突破和创新,“在看似千篇一律的写作中,发现了有可能打破千篇一律的因素。”这样看来,“新歌谣”短时间里在诗坛产生广泛而良好的影响,实属必然。
      一、别具匠心新诗路,艺术探索绽奇葩中国是诗的国度,从最早的《诗经》到唐代诗歌的鼎盛,到宋元明清历朝文人和大众对诗歌的钟爱,再到五四新诗的崛起,一直到二十一世纪诗坛,中国人对诗歌的热爱从古至今,热情不减。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诗歌本来应该具有更加繁荣的局面,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现代诗坛表面轰轰烈烈的背后,诗歌却与大众渐行渐远,越来越边缘化。
     这到底什么原因呢?著名诗人汪国真则认为,诗歌的边缘化很大程度上是诗歌创作本身造成的。诗评家沈奇说:现在的诗歌创作其实相当火爆,民间诗报诗刊一茬又一茬,越来越“热”,但是好诗却不多。沈奇认为“现代人只活在当下,而不是追求精神,严重的个人化写作很难与大群体产生共鸣”。诗评家李震有句话尤其让人印象深刻:“现在一部分诗人太关注自我,沉迷于抚摸与自我抚摸。”新时代不少诗者过于沉溺于自我,缺少文化内涵、缺乏才气,有些诗歌过于追求创作自由,只靠一些花里胡哨的形式,靠文字花样翻新的排列组合,吸引人的眼球,甚至堕落为“下半身写作”,出现“垃圾派”诗歌。
      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诗刊》以两个页码推出陈有才《新歌谣》。诗坛吹股清新风!这种举措近30年在《诗刊》几乎没有见到过,其它官方诗刊或民间诗刊也很少见到!这种歌谣贴近生活,贴近大自然,贴近时代,贴近老百姓,读之感人至深。
       陈有才一直在思考着,探索着,他认为新诗坛应该呈多样的发展,题材要拓展,形式也有必要做一些有意义的尝试。他认为中国诗坛最不愿看到的,也最不应该消失的,是民歌。民歌是诗歌的母亲,它往往是历经多代人传唱出来的,是生活浪涛里淘洗出来的精华,最具思想性,最能放映生活的实质和百姓心声,但遗憾的是很多官办民办的诗刊上都看不到民歌的身影。因此,陈有才以他乡土诗人特有的深厚的生活积蕴,融汇了古体诗与民歌的特点,创作出这种易读易诵,可吟可唱,新颖活泼,雅俗共赏的新歌谣。
      这种歌谣既有古体诗歌的韵味,又不受格律的束缚,自由畅快。它不同于传统的格律诗,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诗,它不是打油诗,更不是顺口溜,而是把古典诗歌的形式与现代民歌以及新诗的内涵包括新诗的语言有机结合起来,为格律松绑,给民歌规范,古典神韵中注入新时代元素,是古诗的发展与延伸,跟上了时代的节拍,顺应了社会的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律诗和绝句虽然曾经辉煌到极致,但如今几乎已成为稀有物种。格律诗严格的平仄,对仗和韵脚,越来越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严格坚守格律吧,是一种枷锁,使很多作者沦为“律奴”, 产生一些格律上无懈可击,合乎平仄声韵,但与诗没有关系的作品;越雷池放开手脚吧,又会被那些令人敬畏的卫道士们穷追猛打,批个体无完肤。事实上,新时代也的确难以见到真正脍炙人口的格律诗了。这样下去,格律诗和绝句不走上绝路了才怪呢。古体诗在新时代要想生存并且发扬光大,必须走改革之路。比如:保留律诗和绝句的行数和字数不变,保留韵脚,放宽平仄格式,放宽对仗要求,比旧格律诗自由,不是很好吗?有人把这种诗歌称作 “新格律诗”或 “自由格律诗”。
      陈有才的新歌谣类似于这种新格律诗,不同的是诗人在这种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民歌因素融汇进去,这是其新歌谣特有的内涵,也是一种积极的探索。
     大家都知道,民歌是诗歌的源头,上古流传至今的《诗经》中,成就最高,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国风》,《国风》收录得全是各地民歌。后来影响极为深远、佳篇云集的乐府诗一脉相传,成为民间口头创作的典范之作,文人诗歌的一切形式和艺术手法,无不从民歌中直接或间接吸取养料,得到启示而创造发展的。古今诗人自觉学习民歌的优良传统,在我国诗歌发展中代代传承,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也有浓浓的民歌情结,此为一例。
      陈有才钟情的民歌是地地道道的乡土歌谣,土生土长,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诗人出生在河南南部大别山中的一个小山村,醇厚的民间文化,浸染了他每一个细胞,他对民歌的热爱是从骨子里出来的。诗人把有深厚的古典文化学养,与涵蕴在身体里血液一样民歌风情,完美整合,实属难得。在这种思想的支撑下,他的新歌谣,开合自如,没有被“镣铐”框住自己,没有被“绳索”扼杀清新活泼的原生态情趣,古典中散发着民歌的清透,淋漓畅快中洋溢着无限的乐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4 18: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5:44 编辑

二、老树新花趣味足,雅俗共赏情味真
陈有才已过花甲之年,诗兴不见减当年,日子过得充实滋润,诗句写得有滋有味。他还经常用手机把新作发给志趣相投的朋友,一唱一和,乐在其中。有时诗人也把歌谣发给我,我总是津津有味地读,偶尔唱和一二,兴味盎然。
最近我特意收集了诗人发在《诗刊》等杂志上的新歌谣200余首,细读研读,常禁不住轻轻拍案,绝妙处忽而击掌,忽而叫好,情不能自已。
《新歌谣》题材之广泛,表现手法之巧妙,乡土乡情之浓郁,用典之广博,自不必说,单就其诗中“味”儿,就够好一番细品慢赏。这“味”儿很丰富,概括起来主要有两大类,一是趣味,二是情味。
1、趣味
写诗的人往往有一颗不泯灭的童心,陈老师也一样。“小麦成熟只一晌/一阵南风刷金黄/风雨刷我七十载/偏偏一掐冒青浆”(《不成熟吟》),语气诙谐,格调轻松。诗人虽然年近古稀,历经一个甲子还多的人生风霜,却始终珍藏着一颗童心。只要心不老,诗篇就永远年轻,或许这正是诗人能够艺术生命常青的缘由。“不是布谷在逗我,是我童心追童年”(《布谷鸟》),“逗我诗心永不老,跳进鱼缸陪鱼玩”(《观鱼记一》),这一颗不老的童心,让诗人在最美的晚年创作出这么多意趣横生的新歌谣。
诗人眼中的花草虫鱼,风花雪月都张扬着一种欢乐,一种趣味,这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是自然对胸怀爱心的诗人最仁慈的回馈。因为只有你爱它,你才能从中体会到无限的生机和意趣。“一个诱惑刚到手,月亮翻墙吓唬我”(《童年忆一》),“最有八哥不更事,学我妈妈喊乳名” (《忆童年》),这是对童年生活的记忆,充满童真,充满童趣。也有对老来生活的细节的述说
“八条鹦鹉(一种金鱼名)舞翩跹,养神养心更养眼 ”(《观鱼记一》),“练过晨操遛过鸟,静观蚂蚁上树梢(《观蚂蚁上树》),这种有乐趣的生活,这颗真善美的童心,不是谁都能有的,的确是上帝的恩赐!把老年生活写得滋润鲜活,“闲读闲书写闲言,闲居杂咏三百篇”(闲居吟),陈老师老有所乐,生活过得极富意义,就像天上最美的那一抹夕晖,照亮天空,也照亮了自己。

新歌谣里也有许多诗篇充满了对生活的思考,颇有智慧,颇富哲理。“心灵深处有净土,天王老子管不着”(《自由吟》),人生在世,地阔天宽,为什么有的人活得很累很疲乏,活得战战兢兢,而有的人却活得畅快洒脱,轻松自在,是因为后者有一片心灵的净土,有一颗安泰和平的心。“一根火柴一行诗,先照自己后照人”(《先照自己后照人》),陈老师把诗风诗韵与做人联系起来,只有先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才会有大写些的诗篇,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平生空有凌云志,没有蚂蚁爬得高”(《观蚂蚁上树》),“笔是木梳梳生活,雷电胸中然燃火把”(《木梳与笔》),“满街都是西瓜皮,滑道倒岁月知多少”(《小镇吟》),读诗人这些充满理趣的诗歌,真是像赴了一场心灵的盛宴,既得到美的享受,也接受了诗与理的教化,让灵魂得到一场沐浴。
陈有才爱生活不仅体现在他对生活智慧地观察,深刻地体悟上,更表现在他对生活质朴的追求。新歌谣从来不板着脸说话,就像上述所举事例,即便深刻的人生哲理,也是以轻松诙谐的口气来说,让读者在愉快中得到教益。另一方面,注重细节,注重生活,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是新歌谣一个特点,日常生活中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他笔下动人的篇章,而且诗句总是那么新鲜活泼,妙趣横生。
“醉卧浓荫不怕晒,抓把白云当铺盖”(《醉卧吟》),“正在阳台赏菊花/忽然陶潜来电话/问我美酒烫好否/他要送来啤酒鸭”(《陶潜来电话》),“看见杨柳就飞絮/面临小溪想摸鱼/平生不解思乡愁/乡愁铺云我下雨”(《乡愁吟》),“我今纸上种一朵,敢于大师说短长”(《向日葵》),陈老师的风趣、幽默、平和、闲适而又快乐的生活,尽在其中。
2、情味
情,永远是诗歌的灵魂。陈老师定居信阳,有时也长住北京,但大别山下那一片热土,那个生他养他的小村庄,那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父母娘亲的身影,总是魂牵梦绕。桑梓情,亲情如血液一般流动在他的诗句里。
“路过故乡太匆忙/抓把乡风囊中装/回城熬取药一味/洗罢双目疗内伤”(《思乡吟二》),路过家乡但因事务繁忙没有下车回来看看,心里很不是滋味啊,但既然路过了,不能不带点故乡的气息回去,即使抓一把乡风也是慰藉心灵的良药啊!“梦回故乡千百度,真要回乡又犯憷”(《思乡吟三》),离家太久,魂里梦里念念不忘,但真的要回乡,又心情复杂。这种抒写真切朴实、富有感情,耐人寻味。但是尽管人不在家乡,“今夜狂风吹我心,挂在后屋老槐树”(《思乡吟三》),回心已归,不信你看,故乡老家屋后的那棵老槐树,那“哗哗”作响的叶子,不正在诗人惦念家乡、呼唤家乡的一片赤子之心吗!
“箱翻旧画叫《故乡》,古稀再看心发慌,我怕茅屋炊烟起,爹娘牵手出画框。”一幅名叫《故乡》的旧画,让诗人看得心发慌,这慌是因为旧画勾起了许许多多的往事,让诗人想到了故乡,想到故乡茅草房子上袅袅的炊烟。这炊烟是岁月的味道,是家的诱惑,是爹娘的眼神,是永远难以忘怀的昔日生活。看着这幅画,仿佛看到爹娘牵手从画框里走出来。其实,是父母从诗人的心底里走出来,从诗人的怀念里走出来。父母是儿女的血脉儿女的根,不是只有孩子才需要父母,人无论多大年纪都需要父母,都依恋父母。父母不在了,想念,是一辈子的事情。
陈有才的诗行里,对亲情的书写,对亲人的思念比比皆是,读之令人动容。“凉腔掉板君莫笑,儿孙心中梅兰芳”(《忆父亲》),其情切切,令读者过目不忘。父亲的歌不在于好听不好听,专业不专业,父亲的歌不在于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演唱,在儿孙的心目中那永远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最动人的旋律,绝对赛过梅兰芳!这是父亲在儿孙心中地位和形象决定的,也是儿孙对父辈最美好的记忆,最饱蘸深情的大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4 18: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5:44 编辑

三、把握时代脉搏,贴近当下生活
通俗就是指贴近大众生活,浅显易懂,适合一般人欣赏水平和需要的艺术,通俗就是用老百姓的语言,用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形式书写。
诗歌作为文学门类的一种,它不应该高高在上,曲高和寡,而应同其他文学样式一样,贴近现实,反映生活,尤其反映当下生活。而目前诗坛状况的是写诗的人不少,读诗的人不多。为什么会有这种状况呢?原因当然很多。但我个人觉得诗歌不能广为传颂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创作凌驾于生活之上,要么是陆离的个人情绪,要么是颓废、荒诞、怪异令人难以捉摸、不能理解的意象,要么玩弄文字游戏,内容脱离生活,脱离群众。殊不知诗歌只有获得读者,才能占有市场,才能改变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逐渐被边缘化的命运,而要获得读者就需要把握时代脉搏,贴近当下生活。
贴近生活,是诗歌昌盛的源泉。生活是充满着美丽色彩的画卷,它需要我们诗人开阔视野,开阔胸襟,走近百姓,拥抱现实,用本真和智慧把大众的眼睛吸引过去,让人们心灵得到愉悦和启迪。
这一点,陈有才老师做得非常好。
陈有才的新歌谣,不浮不躁不虚飘,灵感从生活中来,文字又给读者带到生活中去,题材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全方位展示个人生活和当下社会状貌,让读者在朴素的现实中受到教益,得到启迪。
陈老师的作品极多,诗歌的触角延伸至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如果大家不能够一一阅读,单就标题就可心知一二:《自信吟》《 奋斗吟》《干娘吟》《 “斗地主”吟》《 代沟吟》《 焗发吟》《 底色吟 》《亲密吟》《 夜市吟》《 芭蕉吟》《 灵山行吟》《 青杏吟》《 山村清晨吟》《 闷棍吟 》《劝父吟》《 火种吟》《 放松吟》《 人鬼吟》《 野蕨吟 》《无题吟》《 五更寒吟》《 无题吟 》《诱捕吟 》《幻想吟》《 反思吟》《 生活吟》《 致笠翁》等等,尽管只是微乎其微的一小部分,就可窥见诗人展现的生活画面一角,既有时代感,又是生活原貌的展现;既是寻常生活,又是高度的提炼与升华。
《亲密吟》:“搜遍汶川重灾区,山豹老鼠无尸体,人类此刻才顿悟,谁和自然最亲密”,汶川地震是中国继唐山地震之后发生的,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陈老师不能不关注。诗人的心总是和时代的脉搏共同跳动,与人民同悲同喜。但陈老师的诗歌并不停留在灾难本身,写汶川地震的诗歌太多了,如果只写灾难本身就太平庸。陈老从灾难的一侧延展过去,妙笔触及到另一个主题,也是我们时代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自然和生态问题。陈老师不愧为大家,慧眼独具,新颖独到。
陈老师书写当下生活的诗歌也特别多,以写自己与孙女之间天伦之乐的诗歌为例:
《歌坡吟》:“回到放牧山歌坡,孙女采摘小花朵,偏头问我在找啥,石头缝里觅山歌”。祖孙回到故乡,爷爷领着孙女了来到自己幼年放过牧,唱过歌的山坡上,可爱的小姑娘摘下一朵野花给爷爷看,却发现爷爷低着头。孙女偏着小脑袋,眨巴着美丽的大眼睛,问:“爷爷,你干嘛呢!”爷爷说:“我不干嘛,我是在石头的罅隙里,寻觅山歌呢!”好一幅美好的画面,好一幅温馨的祖孙游乐图!
《蝉蜕吟》:“爷孙柳堤舞婆娑,蝉蜕当作活蝉捉,孙女莫对空壳笑,里面住着爷爷我”,爷爷拉着孙女的手走在柳枝婆娑的大堤,孙女看到一只蝉蜕,以为是蝉,蹑手蹑脚去捉,却原来是个空壳。孙女笑弯了腰,爷爷也笑。但是爷爷笑完却说“里面住着爷爷我”,祖孙的深情,智慧的快乐,生活的哲理,毕现其间。
陈有才的新歌谣精彩纷呈,奇巧的篇章,经典的句子,数不胜数,举不胜举。陈老师对诗歌非常痴迷,已经出版的二十二部诗集,足以说明一切。这种勤恳而又寂寞的耕耘,如果不是骨子里对文学的酷爱,是很难坚持的。从陈有才老师的新歌谣里,也能窥见一斑。“一意孤行乡土诗,不惧有人笑我痴”(《心态吟》),“敲骨吸髓提取钙,体内珍藏七十年”(《小诗吟》),写出了诗人对乡土诗的执著和坚守,写出了诗人呕心沥血,真情写作,几十年如一日,痴心不改的精神状态。
纵观陈有才先生的新歌谣,从内容上看,有理有趣有情,有现实有梦想,有大千世界,也有人生短长,读之赏心悦目;从形式上看,古今通融,古典中洋溢着现代,完美结合,雅俗共赏。此为圣凤心得之一二,希望更多的朋友能够读到老师的新歌谣,懂得老师的新歌谣。我相信大俗即是大雅,大雅即是大俗,“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希望新歌谣这种体式能够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在诗坛流行。
2010、5、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4 19: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5:44 编辑

有情有趣,可读可读!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5 09: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5:45 编辑

相对于《诗刊》,确是一股难得的清新之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5 10: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5:45 编辑

[quote]相对于《诗刊》,确是一股难得的清新之风。
是滴是滴呀!: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5 21: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5:45 编辑

很精美的评介文章,让我们享受到了一股清新之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5 21: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黄圣凤 的帖子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5:45 编辑

本楼内容中有些乱码,建议重新编辑一下,以便诗友共享。
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6 20: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5:45 编辑

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6 21: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5:45 编辑

有趣的诗歌 精彩的点评
   问好朋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5-22 04:06 , Processed in 0.112020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