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紫石金麟

七律•端阳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0 14: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12、古韵好还是新韵好?就想穿衣服,自己感觉好就是好。
14、古人写诗,经常不拘一格。律法之严,莫过于老杜。然而破律的作品,也有一些。是不是特意这样写,不得而知。写作本来就是自由的,你怎么写,与他人无关。但是,既然破了律,就不要硬说合律。张中行幽默地把它叫做“游山倒骑驴”,一时兴起罢了。

{:soso_e157:}{:soso_e157:}{:soso_e157:}哥三个在干一杯!兴致正浓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0 14: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黄鹤楼
【作者:崔颢】
【年代:唐朝\代】
【诗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注解】: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的
仙人,在此乘鹤登仙。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
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韵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评析】: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崔颢所写的七言律诗,大意说:
「仙人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徒然留下一栋黄鹤楼在此地。黄鹤离去之后再也没有回来过,而白云千年以来依然飘浮在空中,不因黄鹤离去而有所改变。晴天里,汉阳一带川旁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也长满茂盛的芳草,傍晚时分在暮色中望向远处,看不清故乡在何,远方江上苍茫的江波真使人发愁。」
诗的主旨在描写登楼望远时,心中寂寞思乡的感慨,作者从仙人乘黄鹤来此游憩的美丽神话,点出黄鹤楼,接着由仙人已离去,永远不再回来,只留下黄鹤楼及晴川、芳草、汉阳树、鹦鹉洲,与白云共悠悠千载,寄托思家的情结。
关于这则美丽的神话故事,历年有三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这位仙人是黄子安,第二种说法认为是费袆,第三种说法没有仙人的名字,一一介绍如下:
一、以为是仙人黄子安:
依《南齐书州郡志》记载:「古代传说,有仙人子安尝乘黄鹤过此,故名。」指出黄鹤楼命名的由来,是因为曾有一位名子安的仙人,乘黄鹤经过此地,所以命名为黄鹤楼。

二、以为是仙人费袆:
依《图经》的记载说:「昔费袆登仙,尝驾黄鹤还憩于此,遂以名楼。」认为黄鹤楼命名的由来,是指费袆尸解为仙后,曾驾着黄鹤回来,并在这栋楼休息,所名为黄鹤楼。
《太平寰宇记》则说:「蜀费文袆登仙,尝驾黄鹤憩此。」此指出费袆是蜀人,而与前面的费袆多了一个「文」字,《三国志蜀传》中有一位名叫费袆的人,字文伟,尸解为仙的费袆、费文袆,是不是就是这位蜀人费文伟,因不见其它记载,不得而知,但是因为都是神话传说,年代久远,记载会有一些出入。

三、只说是一位仙人:
这个传说的记载比较详细,出自《报应录》。原文是:「辛氏昔沽酒为业,一先生来,魁伟褴褛,从容谓辛氏曰:许饮酒否?辛氏不敢辞,饮以巨杯。如此半岁,辛氏少无倦色,一日先生谓辛曰,多负酒债,无可酬汝,遂取小篮橘皮,画鹤于壁,乃为黄色,而坐者拍手吹之,黄鹤蹁跹而舞,合律应节,故众人费钱观之。十年许,而辛氏累巨万,后先生飘然至,辛氏谢曰,愿为先生供给如意,先生笑曰:吾岂为此,忽取笛吹数弄,须臾白云自空下,画鹤飞来,先生前遂跨鹤乘云而去,于此辛氏建楼,名曰黄鹤。」
这则神话的大意是说,以前有一位辛先生,平日以卖酒为业。有一天,这里来了一位身才魁伟,但衣着褴褛,看起来很贫穷的客人,神色从容的问辛先生,可以给我一杯酒喝吗,辛先生不因对方衣着褴褛而有所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如此经过半年,辛先生并不因为这位客人付不出酒钱而显露厌倦的神色,依然每天请这位客人喝酒。有一天客人告诉辛先生说:我欠了你很多酒钱,没有办法还你。于是从篮子里拿出橘子皮,画了一只黄色的鹤在墙上,接着以手打节拍,一边唱着歌,墙上的黄鹤也随着歌声,合着节拍,蹁跹起舞,酒店里其它的客人看到这种奇妙的事都付钱观赏。如此经过了十年,辛先生也因而累积了很多财富。有一天那位衣着褴褛的客人,又飘然来到酒店,辛先生上前致谢说,我愿意照您的意思供养您,客人笑着回答说:我那里是为了这个而来呢?接着便取出笛子吹了几首曲子,没多久,只见一朵朵白云自空而下,画鹤随着白云飞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鹤背,乘白云飞上天去了,辛先生为了感谢及纪念这位客人,便在此盖了一栋楼,取名黄鹤楼。
这三则神话,除了说明黄鹤楼命名的由来之外,还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酒店的主人辛先生因为不嫌贫爱富,不以貌取人,而得到仙人帮助,成为巨富。
这首诗的作者崔颢,便是借着这些美丽的神话与传说,写出他在暮霭苍茫中,登上黄鹤楼,遥望乡关,只见水天浩荡,渺茫无际,更加添了怅惆迷离的感伤,想着曾经驾鹤来此休息的仙人,永远不再回来,就算作者想放下人世的种种忧愁,随着仙人归去,也不可能了。面对一江氤氲烟岚,抬头仰望亘古常存的白云,感叹人生短暂无常,而乡愁不可解,返乡的日子遥不可知,仙境又不可求,想这一生无所依归,百感齐涌,心中的愁绪,便像江上的烟波,浓得化不开。
崔颢写下这首诗后,唐代诗人竞相传唱及仿真,想与崔颢一较长短,有诗仙之称的大诗人李白,有一次来到黄鹤上,也写下一首〈鹦鹉洲〉诗想与崔颢比赛,传说李白觉得自己写得不如崔颢好,便在黄鹤楼上题下一首打油诗:「一拳击碎黄鹤楼,两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离开黄鹤楼,回去后愈想愈不甘心,又写下一首〈登金陵凤凰台〉诗,这个有趣的传说,我们另文介绍。

--引自http://cls.admin.yzu.edu.tw/300/ALL/story/story.htm「羅鳳珠老師撰寫」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作者:崔颢】
【年代:唐朝\代】
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象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诗中“芳草萋萋”之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思。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蔡义江)


【出处】:
唐诗三百首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0 14:4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是《黄鹤楼》的有关资料,范兄纵论如下,很是精彩:{:soso_e157:}{:soso_e157:}{:soso_e157:}

15、崔颢的黄鹤楼是不是七律?从来就有争论。把它叫做“七律第一”,我以为终是勉强。叫它“半古半律”,应该是正解。不然格律就乱码了。倘若别人“照葫芦画瓢”,也自称为律,我想没这个必要。古人写诗,想来十分潇洒,意到笔成,脱口而出的情况很多,至于以后改不改,想不想改,反正就这样流传下来了。好就是好,就算他不是律诗,又有何妨?至于第一还是第二,用什么标准呢?依我看,怎么说都无所谓——唐诗里好的东西实在汗牛充栋,不相上下的情况确实很多。
在《唐诗癸鉴》里,有这样一段话,可谓明白人说明白话:“七言律压卷,迄无定论。宋发沧浪推崔颢《黄鹤楼》,近代何仲默、薛君采推沈佺期《卢家少妇》。今观崔诗自是歌行短章,律体之未成者,安得以太白尝效之遂取压卷?沈诗原名《独不见》,一结翻提取巧,六朝乐府变声,非律诗正格也,不应借材取冠诸体。吾谓好诗多多,要在明眼略定等差。转益多师是汝师,合璧取宗一篇,效痴人作此生活?”——说得再明白不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0 14:4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是《黄鹤楼》的有关资料,范兄纵论如下,很是精彩:{:soso_e157:}{:soso_e157:}{:soso_e157:}

15、崔颢的黄鹤楼是不是七律?从来就有争论。把它叫做“七律第一”,我以为终是勉强。叫它“半古半律”,应该是正解。不然格律就乱码了。倘若别人“照葫芦画瓢”,也自称为律,我想没这个必要。古人写诗,想来十分潇洒,意到笔成,脱口而出的情况很多,至于以后改不改,想不想改,反正就这样流传下来了。好就是好,就算他不是律诗,又有何妨?至于第一还是第二,用什么标准呢?依我看,怎么说都无所谓——唐诗里好的东西实在汗牛充栋,不相上下的情况确实很多。
在《唐诗癸鉴》里,有这样一段话,可谓明白人说明白话:“七言律压卷,迄无定论。宋发沧浪推崔颢《黄鹤楼》,近代何仲默、薛君采推沈佺期《卢家少妇》。今观崔诗自是歌行短章,律体之未成者,安得以太白尝效之遂取压卷?沈诗原名《独不见》,一结翻提取巧,六朝乐府变声,非律诗正格也,不应借材取冠诸体。吾谓好诗多多,要在明眼略定等差。转益多师是汝师,合璧取宗一篇,效痴人作此生活?”——说得再明白不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0 14: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慢品待续{:soso_e157:}{:soso_e157:}{:soso_e1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0 15: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接着品读范兄纵论:
{:soso_e157:}{:soso_e157:}{:soso_e157:}
我多年来,看得最多、也经反复研读的诗论,还是推崇胡震亨的此书,不但资料丰富,所引精到,重要的是甚合我意。
现在的某些人,多陷于个人的偏狭眼界,或者对近体诗不屑,所以才有奇谈怪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0 15:2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崔颢还有一首《行经华阴》:“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读者可以把《黄鹤楼》拿过来对照,就能看出格律与非律的区别了。沈佺期的《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 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 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 丹凤城南秋夜长。谁谓含愁独不见, 更教明月照流黄!”——确实也不错,可以完全合律,读之酣畅淋漓,婉转深挚,无一丝障碍。但推为七律第一,却又是何必。
可见,一时一人的看法各有偏爱慎重,我又何尝不是?


  另附:有关助读资料
1、《行径华阴》
作者: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开元十一年源少良下及进士第。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状极戎旅,奇造往往并驱江、鲍。后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然行履稍劣,好蒱博,嗜酒。娶妻择美者,稍不惬,即弃之,凡易三四。初,李邕闻其才名,虚舍邀之。颢至献诗,首章云:“十五嫁王昌。”邕叱曰:“小儿无礼!”不(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diyifanwen.com,请保留此标记。)与接而入。颢苦吟咏,当病起清虚,友人戏之曰:“非子病如此,乃苦吟诗瘦耳。”遂为口实。天宝十三年卒。有诗一卷,今传。

注释:
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
三峰:指华山的芙蓉、玉女、明星三峰。
仙人掌:指华山仙人掌峰。汉武帝曾登此峰,筑巨灵祠。
秦关:指函谷关,故址在今河南省灵宝县。

赏析:
    本诗写诗人面对华岳崔嵬、大道平展、三峰天成、气垫雄伟的景象,深感自的渺小,不由得动摇了追名逐利的愿望。这诗对仗工整,结构严谨,但似有雕凿的痕迹。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www.DiYiFanWen.com)查看更多与本文《崔颢——《行经华阴》》相关的文章。
2、沈佺期——《独不见》
【赏析】:
  这首七律,是借用了乐府古题“独不见”。郭茂倩《乐府诗集》解题云:“独不见,伤思而不得见也。”本诗的主人公是一位长安少妇,她所“思而不得见”的是征戍辽阳十年不归的丈夫。诗人以委婉缠绵的笔调,描述女主人公在寒砧处处、落叶萧萧的秋夜,身居华屋之中,心驰万里之外,辗转反侧,久不能寐的孤独愁苦情状。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卢家少妇,名莫愁,梁武帝萧衍诗中的人物,后来用作少妇的代称。郁金是一种香料,和泥涂壁能使室内芳香;玳瑁是一种海龟,龟甲极美观,可作装饰品。开头两句以重彩浓笔夸张地描绘女主人公闺房之美:四壁以郁金香和泥涂饰,顶梁也用玳瑁壳装点起来,多么芬芳,多么华丽啊!连海燕也飞到梁上来安栖了。“双栖”两字,暗用比兴。看到梁上海燕那相依相偎的柔情密意,这位“莫愁”女也许有所感触吧?此时,又听到窗外西风吹落叶的声音和频频传来的捣衣的砧杵之声。秋深了,天凉了,家家户户忙着准备御冬的寒衣,有征夫游子在外的人家,就更要格外加紧啊!这进一步勾起少妇心中之愁。“寒砧催木叶”,造句十分奇警。分明是萧萧落叶催人捣衣而砧声不止,诗人却故意主宾倒置,以渲染砧声所引起的心理反响。事实上,正是寒砧声落叶声汇集起来在催动着闺中少妇的相思,促使她更觉内心的空虚寂寞,更觉不见所思的愁苦。夫婿远戍辽阳,一去就是十年,她的苦苦相忆,也已整整十年了!
  颈联出句的“白狼河北”(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diyifanwen.com,请保留此标记。)正应上联的辽阳。十年了,夫婿音讯断绝,他现在处境怎样?命运是吉是凶?几时才能归来?还有无归来之日?……一切一切,都在茫茫未卜之中,叫人连怀念都没有一个准着落。因此,这位长安城南的思妇,在这秋夜空闺之中,心境就不单是孤独、寂寥,也不只是思念、盼望,而且在担心,在忧虑,在惴惴不安,愈思愈愁,愈想愈怕,以至于不敢想象了。上联的“忆”字,在这里有了更深一层的表现。
  寒砧声声,秋叶萧萧,叫卢家少妇如何入眠呢!更有那一轮恼人的明月,竟也来凑趣,透过窗纱把流黄帏帐照得明晃晃的炫人眼目,给人愁上添愁。前六句是诗人充满同情的描述,到这结尾两句则转为女主人公愁苦已极的独白,她不胜其愁而迁怒于明月了。诗句构思新巧,比之前人写望月怀远的意境大大开拓一步,从而增强了抒情色彩。
  这首诗,人物心情与环境气氛密切结合。“海燕双栖玳瑁梁”烘托“卢家少妇郁金堂”的孤独寂寞,寒砧木叶、城南秋夜,烘托“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的思念忧愁,尾联“含愁独不见”的情语借助“明月照流黄”的景物渲染,便显得余韵无穷。论手法,则有反面的映照(“海燕双栖”),有正面的衬托(“木叶”、“秋夜长”),多方面多角度地抒写了女主人公“思而不得见”的愁肠。诗虽取材于闺阁生活,语言也未脱尽齐梁以来的浮艳习气,却显得境界广远,气势飞动,读起来给人一种“顺流直下”(《诗薮·内编》卷五)之感。  (赵庆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0 15:2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宝骥 发表于 2011-6-9 12:02
欣赏!学习!问好!上茶!

谢谢朋友光临。欢迎指正。敬茶!{:soso_e160:} {:soso_e16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0 15:2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晓岩 发表于 2011-6-9 13:44
拜读好诗!

谢谢莅临指导!兄台于古典诗词造诣颇深,欢迎指拙交流。{:soso_e16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0 16:4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兆海 发表于 2011-6-9 15:22
全诗炼字精深、调音谐畅、格律严谨、意蕴深广,实为精华之作!赏读恨迟! ...

兆海兄在古典诗词方面广有涉猎,知识渊博,成绩斐然,谢谢赠玉!
诗海无涯,学海无边,弟乃初学,也欢迎兄台指拙,以利学习进步!
敬香茶{:soso_e16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22 18:10 , Processed in 0.113438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