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文
马凯同志是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其工作繁忙可想而知。去年,我偶然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望海楼”专栏,读到他的一篇谈格律诗的文章,才知他在百忙中仍钟情于传统文化,而且造诣很深,品位甚高。文中写有如下意思:
格律诗是大美的诗体,是中华文化瑰宝中的明珠。历史告诉我们,因其大美,格律诗没有被打倒、被取代,也永远不会被打倒、被取代。只要汉字不灭,格律诗就不会亡。复兴中华文化不能少了格律诗,因为这种形式实在是太美了。格律诗是以汉字为载体的。汉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以单音、四声、独体、方块为特征的文字。汉字把字形和字义、文字与图画、语言与音乐等绝妙地结合在一起,这是以拼音为特征的文字所不可比拟的。格律诗的基本规则,把汉字的这些独特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为格律诗的无比美妙和无穷魅力提供了形式上的支撑。它给人以均齐美,节奏美,音乐美,对称美,简洁美。格律诗借助于汉字的独特优势,创造出美妙的情感表达形式。它是先贤们在长期的诗歌创作过程中,经过千锤百炼后形成的“黄金定律”,是宝贵的艺术财富。
如此精到的见解,真的“是大官,更爱文化;是大家,常说家常”啊。我就斗胆不分上下亲疏,一心以文会友,将我发表过的一些短文寄给马凯同志,向他求教。他竟然亲笔手书,回我一信。信中写道:
小文同志钧鉴:小文大作,每每拜读,感慨良多。言简意赅,有采无华,实不多见。还望能坚持下去,一以贯之。我常想“是大家常说家常”,也一直想找到一对,终不得,求教为盼。另送线装《心声集》请雅正。顺致夏安。
庚寅年夏 马凯
我喜出望外,立即复函如下:
马凯国务委员钧鉴:端午节前,喜获惠赠线装《心声集》和手书大札,爱不释手,反复诵读。感激之意,无以言表。难晤君面,却闻“心声”!诵读《心声集》,不禁想起佛教常说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闻君常吟诗,诗中自多情。此乃“高官”的“有情”,又“是大家常说家常”之“常情”。此乃“情为民所系”的深情,又是“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之豪情。
人民出版社为我出过一本《小文百篇》,其后我又发表了近百篇短文。拟凑够250篇之数后,再集一本,或名《小文二百五》,既有“小文的250篇小文”之意,也想说明:学海无涯,天外有天;佳作无穷,读之汗颜。我虽笔耕不辍,杂论一番,其实捉襟见肘,败笔时现。充其量,还只是个“二百五”而已。唯有学习再学习,努力再努力,突破“二百五”,进入新境界。
遵示,对“是大家常说家常”的佳句,兹不揣浅陋,勉强凑一对:
是大家常说家常
非小文才显文才
显“文才”靠“小文”不行,得有“大文”、“美文”。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五百年。
此对或也可改为:
是大家常说家常
非小文化作文化
破开来看,有“‘非小’亦‘是大’,‘家常’乃‘文化’。大家说家常,小文作文化”之意。
当然,也暗含“非小文,是大家”的一点奢望和追求。但又琢磨,均未押韵,果然难对,真的是:
是大家常说家常
非小见短识见短
但“大家”能令“小文”作对,也是缘分:
是大家常说家常
因小文缘起文缘
这回字虽入韵了,意却未必贴切。容再细想。顺颂夏安! 叶小文
我不懂格律诗,既然马凯同志出了题,就不知深浅,挖空心思,编造一通,给他回复。殊不知,前不久一次会议间隙遇到马凯同志,他对我一笑,只说了一句:我出的是下联,要请你对的是上联啊。
我汗颜了,格律诗原来有如此多的讲究。赶紧找位中文老师请教。老师说,从格律上看,“是大家常说家常”果然是下联,求对的是上联。我便赖着不走:您既然是中文老师,请对出一副上联!只见他苦苦寻思,沉吟良久,方得一对:
偏小人物议人物
是大家常说家常
我问,“小人”对“大家”,“人物”对“家常”,说得过去。但什么叫“物议”?他答,“物议”也称“物论”,议论之意,古汉语常用。柳宗元在《衡阳与路得分路赠别》中诗云“直以慵疏招物论,休将文字占时名”。
这个对子,似有点学问了,但我仍不满意。故写此文,求教方家:“是大家常说家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