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73|回复: 2

【转贴】何鹤- 网络诗词之我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26 17:2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晚春轩主 于 2011-12-26 17:39 编辑

                                                网络诗词之我见                                                    何  鹤

《诗经》以降,诗脉绵延两千余年,深刻影响、塑造了中国人的文化性格。上个世纪西风东渐,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诗词被视为封建残余而遭到放逐。改革开放以后,试图找回民族自信过程中的国人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旧体诗词重又走上前台,创作队伍也逐渐壮大,作品更是大量涌现。然而,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华诗词,依然没有摆脱口传、笔写、纸印的老一套,这显然与时代的发展难以接轨。
互联网的诞生为文学的传播和扩展提供了崭新的渠道,诗词也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迅速地登上了这班快车。网络诗词的出现,给冷寂的诗坛注入了一股强盛的创作活力,也为诗词走向大众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高速公路”。可以说,网络诗词是应运而生——应科技发展之运而生。网络完成了诗词由口头到纸面传播之后的又一次质的重大飞跃。网络诗词的兴起,实现了诗词创作的多元化发展。网络诗词自由抒写的开放性、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即写即发的便捷性、探讨交锋的互动性、传播方式的时效性为诗人们敞开心扉、宣泄情绪创设了极为有利的技术环境。网络诗词既从创作情态上对旧有的格套造成了强大的冲击,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诗词阅读路径和欣赏方式。
檀作文博士说,“我用‘网络诗词’这个概念,将新一代的年轻诗人,与依赖《中华诗词》等传统官方媒体成名的中老年诗人群,区分开来。”这实际上是说,青年人是网络诗词的主体。以青年人为主体的网络诗词的勃兴成为当代诗词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文学现象。网络诗词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它以其顽强的生命力,鲜活、率真的形式,以其大众化、时效性、前卫性、互动性、传播广泛性等诸多优点,倍受青睐。网络诗词对中国网民的影响不断加大。对于诗词爱好者来说,进入诗词网站和论坛去阅读与写作,也成了一种极为普遍的日常行为,他们的生活与审美之间也就因此构成了一种互动互生的意义关系。这是有史以来,文化领域一次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其意义是划时代的。
人们通过网络认识诗词,充实自己的生活,寄托自己的理想,释放自己的情感。很多诗人已经告别了纸笔,开始习惯直接在网上进行“在线写作”。网络诗与纸质诗在诗的形态、功能、思维方式、写作方式、传播方式和接受方式上都有较大差异,它极大地拓展了诗词生存的空间,在当今传统诗词冷清萎缩的季节,网络诗词,是提振诗词士气不可或缺的妙药良方。
网络诗词的出现,终于让诗词走向平民化、大众化,还原了诗词本来的面目,加强了诗词的交流与传播,是对传统文学媒体的重要补充,甚至在将来有取代传统媒体的可能性。网络诗词的互动性、即时性、开放性,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地域限制。平等宽容,是网络的特性,这也使得网络诗词,更倾向于平民写作。网络揭去了诗词的神秘面纱,这种视角向下的诗词写作,打破了专职诗人玩弄文字技巧的魔镜。网络诗词的兴起为诗词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诗词的复兴,从网络里找到了突围的出口和契机。诗词大众化的复苏以及平民创作的自觉意识,是对文化多角度拓展的有力支持,也必将是中华诗词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资料性。自从互联网和诗词联姻,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几乎所有的经典古代诗词以及现代名家的诗词都被拷贝到了网上。可以说,只要书上有的,网上就会有。这样的容量和速度,是传统纸媒难以企及的。而查找的快捷性与纸媒相较就更是具有了革命的意义。“始终存在”、永不绝版的诗词电子文本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鼠标一点,万事大吉。瞬间完成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工作已成为现实。我们再也不必为查找一首诗或某个诗人的资料而在浩翰的书海中枉费时日了。
开放性。随来随走,来去自由是网络诗坛的重要特征。
包容性。网络诗坛对创作者不设门槛,最主要的是它能容纳各种不同的观点、意见和建议。
互动性。诗人写诗,目的就是要让人看,让人理解。网络可以把世界各地的诗人们聚集在一起,进行诗的唱和、批评和鉴赏。网络诗坛如同开放的诗词创作课堂或研讨会。互动使诗词创作者与读者建立了一种更加紧密的联系,他们之间可以进行直接的沟通和交流。从作者的角度来讲,他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听到批评的声音,从而对作品进行修改,使之更加完善。这样就为提高诗词质量节约了大量时间,事实上,网络诗人的进步速度与远离网络的人相较,有着天壤之别。
个性化。网络诗坛为诗人张扬个性提供了最好的舞台。诗人的名号是可以随意取用的。比如苇可、胡马、李子梨子栗子、江南雨、力夫、伯昏子、嘘堂、碰壁斋主等等。网络诗人很少用真名写作,却用了上面这些丰富多彩的名字,其实就是为了彰显自己的个性。网络的虚拟性和面具化特征,客观上也为诗人袒露真实的心灵世界、表达直率的个人喜好做好了铺垫。网络诗词既有宗法传统、甚至仿真者,也出现了像李子这样的革新家。大家共同生活在网络这个诗词大家庭里,无数个性化面孔使网络这个诗词群体色彩缤纷,朝气蓬勃。
娱乐性。网络上的诗词论坛多数开设了灌水区。在这里,融文学性与娱乐性于一体的打油诗特别常见。打油诗本来就是民间文学的一种独特表现形态,有着趣味性、鲜活性、民俗性和平民化的特征,在艺术内涵上通俗易懂,在写作规范上也无太多讲究,因而成为网络上大量“水民”在灌水过程中喜欢操用的一种文学体式。当我们阅读这些诗作时,就将在平易的文本构造中体会到生活的乐趣,获得某些精神上的快慰与满足。
高雅性。诗词借助网络的草根性与普泛化,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富于浪漫主义情调的诗性氛围,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人们日常的诗意栖居。网络为诗人诗意地生活提供无限的精神空间。网络生活某种程度上淡化了诗人创作的功利目的,有利于诗艺的深层次探索,更能写出好的作品。俗话说“人到无求品自高”。超脱的诗人,才能写出超脱的诗句。网络自始至终都具有的自由性、开放性、随意性与生活本身的自由开放之间形成了某种同构关系。网络诗坛为当今的诗词爱好者和普通网民营造了一个诗情浓郁的人文氛围,进而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审美的日常生活化的高度统一,从而使原本平庸的生活走向无形的高雅。
博客化。博客这种栖居在网络之中的电子记事本,通过不断的更新和多方面链接,构造出一个个散发着浓郁文学气息的朋友圈。信息社会的大背景下,博客再也不是当初意义上记事本了,它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取代了传统意义上的出版物,诗人再也不必为没钱出书而发愁,博客这个廉价的手段帮他们圆了自己的出书梦。博客就是自己的诗集,而且是可以随时修改或更新的诗集。而同纸本诗集不同的是,它可以及时获得读者的反馈信息。博客除了给个人提供展示自己诗词才华的空间,让浏览者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的功效外,还被传统诗词刊物所利用。他们将诗词刊物的目录乃至全部内容上传到博客上,使她的作者群和普通过客在第一时间实现对自己的阅读。这大大增强了刊物的时效性和本身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诗词刊物的博客化,使纸媒诗词刊物逐渐向网络博客转移,并大有取而代之的倾向。
社会性。网络诗词的快捷性,给诗词为社会服务提供了无可比拟的别样平台。汶川地震发生后,数小时之内,网络上就出现抗震救灾的诗词,其快捷程度是纸质媒体无法企及的。进入大众化时代以来,诗词第一次体现出如此令人群情激奋的号召力,第一次有这么多作者,参与到诗词创作之中。其实,这不仅仅是一种诗词现象,更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同时,也是对唤回中国文化良知的一次集体检阅,事实证明,诗词是可以为社会作出她应有的贡献的。
网络诗词的兴起也存在一些潜在问题
由于诗词交流娱乐化、创作过程随意化、创作心态浮躁化、语言呈现粗俗化、文本阅读表面化,造成了垃圾多、精品少;作者多、名家少;圈子多、建树少;游戏多、思考少;随意多、学理少这样的现状。
当下诗坛呈现出众多流派,每个流派有每个流派各自的理论,这充分体现了一些网络诗人的自我追求,但更多的是一些“圈子运动”竖起的旗帜,他们希望通过诗学主张的确立和理论体系的建立,来在诗坛拥有一席之地,这些人的骨子里蕴藏着一种希望在诗史上留下痕迹、甚至期望名垂青史的功利意识。这样就势必造成网络诗坛个人英雄主义的出现,舍我其谁?
过低的发表门槛,使大量诗词涌入网络,作品质量良莠不齐。对于没有反思意识、自我批判意识的作者及诗人,可能会导致艺术探索流于肤浅。众多论坛的发贴前仆后继,鱼龙混杂。数量之大,质量之低到了无可容忍的程度。所以,树立精品意识当是网络诗词的首要问题。在这一点上,“红袖添香”和“居庸诗社”作出了表率,他们不追求海量的点击率和表面形式上的繁荣。居庸诗社“高手过招”的理念极大地提升了自身的品位而在网络诗坛声誉雀起。居庸诗社仅15人的团体,丝毫不亚于注册几万会员的某些论坛在社会上的影响力。看精品到居庸,已深入人心。这就不得不让我们去思考,人们到底需要什么?回答是肯定的,这就是精品。
网络诗词的发展历史很短,还没经历时间的沉淀。因而缺少有公信力的网络诗词精选读本、网络诗词赏析读本。即使有,也都带有明显的片面性,圈子意识太强。网络博客兴盛以来,包括诗词作者在内的网民们为追求博客点击数,还人情式的礼节性互访互评,使网络诗词批评陷入了圈子化地相互吹捧。网络诗词现有的评论缺乏针对性、客观性、专业性,过多的交际语言、暖身语言充当了评论语言,导致了人们对评论语言的漠视。双料博士徐晋如及草根诗人赵缺这样的批评家相对于诗词的庞大队伍和创作数量来说,实在是太少了。尽管他们或有言辞过激之举,但其敢于批评的勇气是值得肯定的。
网络改变了诗词的书写和传播方式,但无法改变诗词创作规律。网络诗词的质量问题说到底是作者的素养问题。作者的素质直接决定了作品的生命力。网络诗词是到了软着陆的关键时候了。
在这个由传统向现代急剧转轨的时代,不可避免地导致某些诗人良知的丧失和责任感的淡漠,从而导致文人精神的奇缺和震撼力的极度匮乏。所以如此,最直接原因便远离了他们的母体---人民大众。必须培养一种个性的同时是大众的、激情的同时是理性的、活跃的同时是节制的、真诚的同时是担当的网络诗词创作状态。如此,才有诗词真正意义上的振兴!
所谓我见,可以理解为我之所见,可以理解为我集他人所见。目前,诗词界的许多学术性评论语言在一次又一次地被发掘、修正和认可后,作为集体智慧,成为了人们的共识,并正在为大家共享!此时,一些所谓的诗词评论已明显地带有公共色彩,大家在各种场合反复使用或引用这些公共资源,至于它的出处,已不重要,甚至也无从查考,更别说什么著作权了。这或许是网络带给我们的便利,也构成了网络诗词评论的独特性。是故,我见,未必我见,准确地说,未必皆我见。冠我见以标题,不过引注目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27 08:0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14 14:12: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强,支持楼主,佩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2-26 11:21 , Processed in 0.085443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