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79|回复: 1

韩国学者到访中国 交流中国诗歌研究现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13 15:3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9:27 编辑

2012年2月10日上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刘福春研究员的陪同下,韩国东亚大学文学院的学者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访问,并与诗歌中心的老师进行了座谈,对中韩两国中国诗歌研究的现状做了学术交流。    
韩国东亚大学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自1999年即建立了学术交流的联系。此次来访的韩国学者有东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金龙云教授,中文系主任金素贤教授,中文系青年学者金慈恩、白贞淑、高赞敬三位博士。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赵敏俐教授,副主任吴思敬教授和左东岭教授,专职研究员张桃洲教授和孙晓娅副教授出席了这次活动。    
座谈会首先由赵敏俐教授致欢迎词,他对金龙云教授等人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希望通过中韩校际交流的方式来促进中国诗歌研究视域的开阔与繁荣。随后,吴思敬教授回顾了诗歌中心与东亚大学曾有过的交流,引出了中国以及韩国目前诗歌写作与批评的现状,希望通过此番交流互相发现目前诗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解惑并进而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    
此次交流会的主要部分基本上是围绕着金龙云教授提出的三个话题展开的,即:一、中国诗歌中的“颂歌”不多的问题;二、诗歌与“媒体”在中国的关联性问题;三、诗歌批评的问题。针对金教授的这些问题,张桃洲教授从文革时期的“颂歌体”谈到改革三十年来因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错位而造成的文化创造力的降低。刘福春教授认为中国有好诗,却无好诗人,并从具体的诗人创作实例以及诗歌年选的编选来加以说明。金素贤教授则从自己阅读的实际问题出发,提出了由于语言的限制(汉语阅读速度慢等),再加上九十年代以来中国诗人诗作迭出,诗人多、研究者多、诗作也多等所导致的诗歌阅读与批评的偶然性,以及不可避免的遗漏问题。刘福春教授对此提出了“回读”的解决方案。孙晓娅副教授对金龙云教授的三个问题一一回应,并进一步引出诗歌本体的建设话题。赵敏俐教授则从中国的国学热以及“文化大国”的构建来谈金龙云教授提出的改革开放后中国诗歌的阳光与阴影。   
座谈会的最后,吴思敬教授具体介绍了诗歌中心2011年成功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新诗与浪漫主义研讨会”的交流情况,为韩国学者提供了中国新诗研究方面最新的学术动态。
来源:首师大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网站
时间:2012年02月13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3 19:3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9:27 编辑

关注。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5-2-26 04:13 , Processed in 0.076667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