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09|回复: 5

韩国出版第一本中国当代诗选《帕米尔之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22 21:4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9:13 编辑

韩国海洋大学东亚系金泰万教授甄选并翻译的《帕米尔之夜》是第一本比较罕见的全面呈现21世纪中国现代诗潮流的诗歌选集。收录作品包括清平、黄灿然、杨小滨、西川、臧棣、西渡、姜涛、蒋浩等八位中国诗坛代表诗人的作品。
“我的生命只有出生和死亡两者……”(清平《孔子》节选)
清平(49)在为中国圣人孔子唱挽歌的同时也呈现出人与万物终将消灭又相遇的存在本质。尽管只是通过想象来传达孔子的话语,然而诗中的现实感并没有背离现实,并且展示出举重若轻的诗歌技艺。
“妻子陪同姑妈去了乡下……”(黄灿然《妻子出门了》节选)
黄灿然(48)以近乎喃喃自语的柔软口语为基础,节制而含蓄地处理个人感情,既写出了诗人自身的日常生活,也能读出诗人对世间普遍感情的悲悯。
从1962年出生的清平到1971年出生的蒋浩,这部诗选收录了1960年以后出生的所谓“六零后”诗人的作品。金教授说,“今年二月我在北京做研究,得以与这些诗人接触,拿到了每位诗人的十首自选作品”,“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诗人都已经达到了当代的最高境界。”
韩国《文化日报》2011.11.25
郑哲勋 记者
薛舟 译
编者简介:
金泰万,韩国海洋大学国际学院东亚系教授。毕业于釜山大学中文系,以《20世纪前期中国知识分子小说及其讽刺精神》获得北京大学博士学位。1998年开始任现职,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地域文化等。著有《儒家文化和东亚的未来》、《处于变化和生存之边缘的中国知识分子》,与人合译《海洋怎样变成文化》等。
该书封底评价文字(薛舟 译):
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在时隔十五年之后重新颁发给诗人。暌违十五年!这既与诗歌的边缘化有关,反过来也暗示着诗歌的不可或缺性。自古以来,正是因为有了诗的存在,其他文学才有了存在的可能。我在《帕米尔之夜》里面就发现了这个意义上的诗作。这里共有八位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中国诗人。他们展示的不仅是当今中国的诗歌,而且展示了更根本意义上的诗歌。这种展示和发现完全得益于编译者金泰万教授对于中国诗歌的深度浸淫。他的强大能力既令人羡慕又值得感激。
——全亨俊(文学评论家,首尔大学中文系教授)
金泰万教授对于诗歌的关注我早有耳闻,他对中国海洋诗的翻译流畅而细腻,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共鸣。东亚文化同宗多脉,却都有着奉诗为首的美学传统。经过春秋战国时代的混乱,诗歌传达了融合心、志、气的艺术精神,叩问个人内心与穷究宇宙天理并无不同。尽管风雨飘摇的近代史已经成为过往,然而阅读中国现代诗却能再次邂逅心灵的诗学。既然有诗,我们怎么会是陌生的异乡人?那份老友重逢的喜悦正是得益于诗歌的共鸣。
——具模龙(文学评论家,韩国海洋大学东亚系教授)
洪子诚教授序
中国自1990年代开始,诗歌在社会文化空间的地位日渐萎缩和边缘化,以致前些年曾流行这样讥诮的话:诗人自己包办一切,他们写诗,他们是这些诗的读者,也是这些诗的评论者,而且又是将自己写入其中的诗歌史的编纂者;他们在自娱自乐。这个说法虽然说对了一部分,却不是事情的全部。尽管在中国,对非难当前诗歌的人不少,但写诗的人仍然很多,各种各样的诗歌活动相当活跃,诗歌刊物和诗集出版数量也不能说很少,特别是专注执着的诗人和诗歌小团体自行印制的刊物和诗集,更是目前中国诗歌传播的重要手段。诗歌的地位当然无法和大众流行文化相提并论,但是探索生存的意义和发现语言的价值上,诗歌仍是难以取代的力量;这是许多诗人在“边缘化”处境中坚守的力量来源。
金泰万先生编选、翻译了这本当代中国诗选,他选择了八位诗人的作品。他们是姜涛,西渡,西川,杨小滨,清平,臧棣,蒋浩和黄灿然。近年来活跃、有成就的诗人自然不限于这八人,金泰万为什么做这样的选择?他说并没有特殊的理由。但依我的观察和思考,相信还是有他的依据的。这八位诗人中,在诗歌界有的名声比较显赫,有的却不是这样。猜想这样的选择基于这样的理由。一是强调新诗可能性开拓和创造力的强度这一标准,另一是重视他们的个人风格,以及他们写作倾向的某些方面是否传达了的近阶段中国诗歌演化的某种“方向性”特征。后面这一点,也就是说有包含通过他们的诗来勘查、辨析诗歌的时期走向的意图。这一编选的尺度,体现了编选者独到的眼光。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二十年间,中国社会政经状况变化急剧。经济的发展,消费主义成为主导意识形态,内部地域、阶层之间巨大差距产生的矛盾……同样是诗人生活,写作的外在环境。我们知道,在中国现代诗歌传统中,诗与现实的紧密关系,诗对历史的介入,仍是当今许多诗人坚守的信念。因此,在近二十年中,如何将写作与历史境遇发生深刻关联,如何处理现实生活矛盾中体验的困惑,喜悦,悲痛,希望,是他们关切,也折磨他们的首要问题。如何从1980年代的那种带有“集体”反应的诗歌态度,转变为建立“个人”方式(通过独立精神和诗艺个性)的历史关联,成为他们这些年诗歌探求的着力点。可以看到,90年代以来诗歌对“日常生活”经验的重视,口语、俗语在诗中的大量使用,“叙事”的抒情方式的普遍化,以及传统观念上的“非诗”因素(杂语,评论,戏仿,叙事,歌歌唱等)的引入,戏剧化的结构方式等等:这种形式,手段的革新,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包容错杂的现实生活经验,拓展诗歌艺术表现的疆域。也就是说,一些诗人变得不那么像一个“诗人”,他们尝试不仅仅以“诗人”,而且以“作家”(甚或评论家)的身份和想象力来处理素材。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诗歌在现阶段一些诗人那里,变的不那么“纯粹”,变得“偏离”或“不洁”。
1990年代以来中国诗歌值得注意的另一变化征象,是对语言的认识和处理态度。那些具有创造力的诗人,表现了以更细心,也更严格对态度对待语言。他们认识到语言不仅是表达手段,思想情感载体,更是“一种领悟存在的力量”。对现实的关怀,对人的灵魂的关怀,归根结底需要通过对语言与现实纽结的睿智的辨析,敏锐发现,和独特处理来达到。他们通过发动语言对既有僵化秩序的“哗变”,来推动,实现现代汉语诗歌的生长。而且,他们在与语言的“交往”中深知,语言自身自有它的“生命”,这正如这部诗选中的一位诗人说的,“一个词,一种口气,一样东西,都会让我突然警惕,怕它在冥冥中损害我今后的命运,我所忌惮的不光是时光变迁所暗含的某种逻辑结论,同时也包括了那些微露端倪而不确定的词语谶意。”操弄,驾驭语言者对语言生命力的感应和尊重,这在中国当代诗歌写作中是一个新的境界。
上面的这些重要征象,相信可以从本诗选选入的作品中不同程度见到。当然,如果说要对近阶段中国诗歌面貌有更为全面了解,那么,还需要有另外一些诗人来加入。譬如说:于坚,王家新,张曙光,萧开愚,孙文波,翟永明,王小妮等。但我前面说到,金泰万的目标并不是要编选一部反映时期“全貌”的选本,我们如果从这个角度提出要求并不合理。他更看重的是某种诗歌态度、标准,看重的是这些诗人的风格和创造力。
中国和韩国当代诗人和诗歌研究者之间不乏交往,但诗集、诗歌作品的翻译似乎相当欠缺,这是颇感遗憾的事情。据我所知,在韩国出版当代中国新诗韩文译本,这是第一部。从这样的事实出发,可以理解这部诗集翻译,出版的意义。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期望:这是开端,而不是终结。诗人们大概都会同意这样的看法,尽管不同国族之间的历史、语言、文化存在差异,但对诗人而言,存在着更多的相通的东西,诗歌就是联结各异的人们心灵的重要纽带。
                                      2011年9月12日,北京大学 洪子诚
来源:诗生活通讯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2 22:0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9:13 编辑

作为近邻且属中华文化圈国家,直到现在才出版了第一本中国当代诗选,对中国的当代诗人及诗歌,究竟是否值得高兴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3 21:3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9:14 编辑

作为近邻且属中华文化圈国家,直到现在才出版了第一本中国当代诗选,对中国的当代诗人及诗歌,究竟是否值得 ...[/quote]
不知为什么?我们与亚洲国家的诗歌交流反而更少。相临国家诗人的诗选在国内也几乎看不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3 21:3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9:14 编辑

有了第一本,总之是值得高兴的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3 23: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9:14 编辑

不知为什么?我们与亚洲国家的诗歌交流反而更少。相临国家诗人的诗选在国内也几乎看不到。 ...[/quote]
日本、印度、俄罗斯诗人的诗歌,在我国专集出版还是相对较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4 09:2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9:14 编辑

不知为什么?我们与亚洲国家的诗歌交流反而更少。相临国家诗人的诗选在国内也几乎看不到。 ...[/quote]
同感!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5-2-26 02:16 , Processed in 0.078316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