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58|回复: 3

一个有诗的社会是一个祥和的社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23 22:5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9:14 编辑

一个有诗的社会是一个祥和的社会——访著名华裔诗人、核能科学专家非马
    特约记者  郭紫琪(汉族)  

    记者:非马先生,您好!很感谢你在百忙之中接受我的采访。首先,我代表所有关心你诗歌的读者向你问好,并向你家人问安,祝你龙年康泰!阖家欢乐!
    非马:紫琪你好!谢谢你的采访与问候。也祝你和国内的读者朋友们龙年快乐!身心健康!
    记者:你的作品被收入一百多种选集及教科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包括英文、日文、韩文、马来西亚文、德文、斯拉夫文、希伯莱文、西班牙文及罗马尼亚文等。你出版过几本英文诗集?这些诗歌在西方国家的反响如何?
    非马:到目前为止我一共出版了十七本诗集,大多是汉语,只有两本是英文的。1993年我参加伊利诺州诗人协会,旋即被推选为该会的会长,不久又被接纳入有悠久历史及相当声望的芝加哥诗人俱乐部,成为唯一的非白人成员。为了应付这两个机构定期的作品讨论,我把自己的一些汉语诗陆续译成英文,渐渐地积聚了相当的分量,便在1995年底出版了第一本英文诗集《秋窗》。出版后不久美国大报之一的《芝加哥论坛报》用了文艺版头版两大页的篇幅评介报道这本书,颇轰动一时,接着几个当地的英文报纸也纷纷撰文推介,我也到处去朗诵签名售书,算是相当成功。前年年底我又出版了我的第二本英文诗集《在天地之间》。
    记者:你从何时开始诗歌创作?哪些诗人对你的影响比较大?你比较喜欢自己的那些诗歌?
    非马:在广东乡下念小学的时候,有一次老师把我的作文分行改成了新诗的样子,
张贴在墙上示范,被我那位从南洋回家度假的伯父看到了,大为赞赏。这事给幼小的我很大的鼓励,使我对写诗产生了持久的兴趣。五十年代我在台北工专念书的时候,与几位同学创办了一个文艺刊物,每当稿源不继,作为主编的我便不得不自己动手写东西填补空白,那阵子便写了不少徐志摩体的诗。但真正写诗,是到美国留学以后,利用空暇为台湾的《笠诗刊》每期译介一本当代美国或西方诗人的诗集。我在翻译的过程中吸取了不少的营养,终于忍不住手痒也写起自己的诗来。早期在台湾时我曾迷上徐志摩的诗,常常清晨一个人跑到公园里去背诵他的诗。台湾的诗人纪弦和白萩也为我早期的写作提供了营养。到目前为止我一共写了将近一千首诗,最常受到评者提起的有《醉汉》《鸟笼》《电视》《夜笛》《共伞》《越战纪念碑》《国殇日》《路》《黄河》《猎小海豹图》《重逢》《罗湖车站》《狮》《龙》《秋窗》《山》《领带》《功夫茶》《非洲小孩》《一千零一夜》等。每次再读这些诗,仍能让自己感动甚至震撼。
    记者:你最喜欢的古今中外诗人有哪些?
    非马:西方的现代诗人当中,美国诗人艾略特和庞德,都是我心仪的诗人。其他如狄金森、佛洛斯特、桑德堡、威廉斯、康明思、以及意象派诗人如:阿丁顿、克雷普西、克兰及克里利等,也是我喜爱的诗人。其中以小儿科医生诗人威廉斯给我的影响较大。桑德堡对社会的关怀以及对平民老百姓的热爱也深深地影响了我。美国之外,希腊诗人卡法非、土耳其诗人喜克曼以及法国诗人裴外等的作品最为突出,给我的影响也较大。中国古代诗人当中,杜甫、李白、陶渊明李商隐、李贺、杨万里等都是我喜爱的诗人。多年前广州诗友沈仁康送我一本他编选的袖珍《山水风物绝句》,我把它放在车上,一有机会便拿出来翻读,兴趣盎然百读不厌。

    记者:我知道你喜欢写短诗,能谈谈对短诗的体验吗?
    非马:我喜欢短诗,主要是因为它带给我“用最少的文字负载最多的意义”的挑战。这其实也是我给诗,特别是现代诗,所下的定义。在这方面,我们的老祖宗早就给我们做过示范,短短的五言七言,便能塑造出一个独立自足、博大深邃的世界来。不久前,我为了编一本选集,检视了自己所有的诗作,竟发现越是短小的诗,越能激荡我自己的心灵。这其中的道理,我想是由于文字空间的减少,相对地增加了想象的空间,因而增加了诗的多种可能性。至于我喜欢使用“短句”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根据我的内在节奏的要求——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有时候我会让一个字或一个词独占一行甚至一节,目的是要造成视觉上的效果,让这些字或词更突出显目,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不让它们被埋没在字里行间。
    记者:你是核能科学专家,又写诗,请问诗同科学在你的生活中各自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非马:我常把我的科技工作比喻为冷冰冰的硬体,把诗看成温暖并活泼我生命的软体。作为硬体,科技工作为我提供了温饱,以及观察事物领悟宇宙生命的知识与工具。如果说我的诗比较冷静,较少激情与滥情,文字与形式也比较简洁,便不得不归功于科技的训练。而写诗则带给我心灵的秩序与安宁,使我在工作上能更客观更灵活地看待问题,做出较佳的决策,不至於钻牛角尖。所以,我觉得科学(或其它任何行业)同文学并不是对立的东西,它们不但不冲突,反而有互补的作用,相辅相成。每当我在一个领域里碰到困难或感到失望疲累的时候,我便到另一个领域里去歇歇脚喘喘气,休养整补一番,再重新出发。更重要的是,因为觉得有后路可退,心理压力不会太大,做起事来反而会更轻松更有效率。这种不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或急功近利的心态,对搞艺术创作或写作的人来说尤其重要。
    记者:你常用浅显清新的文字表达深刻隽永的内容。那是如何养成的写作态度和习惯呢?
    非马:这同我的诗观有关。我一向认为,用表面上浅显简单的形式来表达深刻隽永的内容,是对诗人的一个很好也是很有趣的挑战。我不相信,新的现代诗语言,非艰深晦涩或分崩离析不可。一个有创意的诗人,必可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人人能懂、却也能使每个人都有所得有所感的时代语言。
    记者:能不能谈谈你对什么是好诗的看法?
    非马:一首好诗,是一首演出的诗。诗人只提供一座舞台,一个场景,让读者的想象随着诗中的人物及事件去发展,去飞翔。它可能是生活中的一个片段,一个人物剪影,一段对话或一个心灵风景的素描。不说理,不自以为是地作阐释或下结论。读者可根据各自不同的经验与当时的心情,去获得不同的感受。这样的诗是活的诗,不断生长的诗,历久常新百读不厌的诗。
    记者:写了这么多年的诗,你如何让触角保持新鲜敏锐,诗思源源不绝呢?
    非马:对我来说,诗即生活,生活即诗,只要活水潺潺在我心头流动,对生活及身边的事物以及人类宇宙不失去好奇与兴趣,那么经常保持新鲜敏锐的触角,让诗思源源不绝,应该不是太大的难事。
    记者:你写诗之外,还创作了那么多的绘画及雕塑。能不能谈谈它们各自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非马:诗同画之间最大的不同,我想是它们的现实性。诗所使用的媒介是我们日常生活里的语言。语言有它的约定俗成的意义。所以我觉得诗(甚至文学)不能离开现实太远。如果我在诗里使用“吃饭”这两个字,即使它们有比吃饭更深一层的意义,仍应该多多少少同吃饭有关,否则读者会摸不到头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绘画不同,它所使用的媒介是线条及颜色。我在画布上涂一块红色,它可能代表一朵花,可能是太阳下山时的晚霞,也可能是一个小孩兴奋的脸,更可能是恋爱中情人火热的感情。所以,我觉得绘画不妨比诗更超现实,更抽象。当语言文字在一些感情面前吞吞吐吐甚至保持缄默的时候,绘画及雕塑便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表达方式及途径。我也发现,从事艺术创作以后,我对色彩及光线变得更为敏感,也更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这些多多少少都影响并丰富了我的诗思。
    记者:你翻译别人的诗歌,和你翻译自己的诗歌,所采取的原则或手法是否一样?
    非马:翻译自己的诗,因为知道自己要表达的是什么,所以不必太拘泥于形式,可根据语言及文化习惯的差异做些必要的调整,等于是再创作。翻译别人的诗可没有这份自由。一般我都尽量忠实于原作,连句式甚至标点符号,都尽可能对应原文,希望能保持原作的语气与诗意。
    记者:你对诗歌同社会与人生的关系有什么看法?
    非马:美国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界人士加入写诗的行列。根据非正式的统计,光是在芝加哥这个城市,便有不下於一百位的“诗人主管”(包括企业界及政界各部门的主管)。他们利用空档──咖啡时间,午休时间,搭乘火车上下班的时间──把一天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用诗歌的形式在纸上或电脑上记录了下来。他们各有各的写诗理由。有的是为了纾解工作压力;有的是为了夺回被庞大的商业机器吞噬了的个性与自由;有的说写诗使他们尝到了创作的乐趣,得到了心灵的满足;有的说写诗使他们保持情绪的平衡,知道什么事该轻松马虎什么事该认真严肃;更多的人说写诗让他们能更客观也更灵活地看待问题,做出较佳的决策,因而提高了他们做为主管的工作表现;更有人说写诗使他们的心变得更柔和,更富同情心,更易于与别人相处沟通;当然最重要的是,因为写诗的缘故,他们能用比较天真好奇的眼光,在本来可能是平凡灰暗的世界里,发现即使是一草一木,都充满了生命的光辉与神奇。活水在他们的心头流动,生活不再枯燥无聊,家人、朋友、同事、邻居甚至街头巷尾的陌生人,都一个个变得面目可亲了起来。
    我绝对相信,一个有诗的社会是一个祥和的社会。
    记者:你在科学事业上有相当的成就,在文学艺术上也有相当精彩的演出。请问你的时间从哪里来?
    非马:多年前我曾到美国黄石公园游玩,对那些摇动山岳的瀑布印象特别深刻,回来后写了好几首瀑布诗,下面是其中的一首,也许可拿来作为我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小小成绩做个注脚吧!
吼声
撼天震地
林间的小涧不会听不到
山巅的积雪不会听不到
但它们并没有
因此乱了
脚步
你可以看到
潺潺的涓流
悠然地
向着指定的地点集合
你可以听到
融雪脱胎换骨的声音
永远是那么
一点一滴
不徐不疾
   人物档案:非马,原名马为义,美籍华人科技工作者,诗人,艺术家。原籍中国广东,1936生于台湾,在广东乡下度过童年。台北工专(现台北科技大学)毕业,威斯康辛大学核工博士,曾任职美国阿冈国家研究所,从事核能发电安全的研究与发展工作。业余写诗,著有诗集《在风城》《非马诗选》《白马集》《笃笃有声的马蹄》《非马短诗精选》《非马的诗》《非马集》等17 种,散文《凡心动了》、《不为死猫写悼歌》及译著《法国诗人裴外的诗》、《让盛宴开始——我喜爱的英文诗》等多种。主编《台湾现代诗四十家》、《台湾现代诗选》及《朦胧诗选》等,作品被收入一百多种选集,包括两岸的中学及大学教科书,并被译成十多种文字。曾获“吴浊流文学奖”、“笠诗创作奖”、“笠诗翻译奖”、“伊利诺州诗赛奖”、芝加哥“诗人与赞助者诗奖”及“世界诗人英文诗奖”等。曾担任北美中华新文艺学会、芝加哥华文写作协会、《新大陆诗刊》《东方杂志》《诗天空》《常青藤》《文心社》《北美枫》《中国微型诗》《中国风诗刊》《中国诗赋网》《诗·心灵》《中国小诗》国际女性诗社、广东校园文学网、美华论坛、北美华人文学社、夏威夷华文作家协会、中国诗歌翻译研究中心等顾问、翁山诗书画院学术顾问及第三十一届世界诗人大会主席顾问等,《新诗界》及《国际汉诗》编委,《2009—2011年中国最佳网络诗歌》特邀编委,《当代诗坛》编审,北京写家文学院客座教授等。多次入选《国际作者及作家名录》。在美国,他的双语诗创作也赢得了众多读者高度的赞誉,一位美国评论家曾把他列为包括美国著名诗人桑德堡在内的芝加哥诗史上十位值得收藏的诗人之一。非马曾担任美国伊利诺州诗人协会会长,为芝加哥诗人俱乐部会员,并曾多次被邀担任各地英文诗赛评审。近年并从事绘画与雕塑创作,在芝加哥及北京等地举办了多次个展与合展。非马素以简洁纯朴的形式表达丰富深刻的内容著称。他的许多作品都充满了对人类及宇宙万物的悲悯情怀,强烈的生命感及隽永的哲思,常予读者以震撼,令人过目难忘。在网络上设有《非马艺术世界》网站,展出他的每月双语一诗、中英文诗选、翻译、散文、诗话、访问、评论以及绘画雕塑等资料。现居美国芝加哥郊区。
                 (2012年02月24日《贵州民族报.民族文学周刊》头版高端访问作者:郭老思)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3 23: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9:14 编辑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3 23:34: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9:14 编辑

欣赏学习专家诗风!问好先生,祝福大家!{:soso_e160:}{:soso_e16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4 09:2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9:14 编辑

童天鉴日很有心呀。非马一直都在写作却不张扬。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5-2-26 02:08 , Processed in 0.075703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