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73|回复: 4

黉山-悠悠故乡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10 14:4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黉山-悠悠故乡情
文/春风大雅容物
  
     “打开黉山,山东无穷汉”,这是我从小就听老人们讲的一个口口相传在我们淄川一带的故事。传说中的黉山,就是我家乡的山,一座我从小一出家门就看见的山。传说中的故事说黉山是一个金盆底,里面有无数的金银财宝,每六百年开放一次,因而就有了“打开黉山,山东无穷汉”的传说。
     开门见山、抬眼望山,心中念山,一座眼到所及的山,如今我一直生活在它的怀抱,成为安身立命的沃地。这里有父辈的汗水和期盼,有爷爷、奶奶的灵魂与长眠。这注入了亲情的山,从小爬过、修缮后登过、如今物化在心中,日积月累,更浓于心。每当看到关于黉山的文章和历史记载除感到亲切外,就像看到了自己的家乡,有一种特别的情结撩拨于心。总是在想黉山虽不是金盆底,可这里地下埋藏着亮晶晶的乌金,有着富饶的矿产资源。黉山文化这么厚重,这个地区从战国时代起就是齐国的通衢要道。1800多年前的汉代大儒郑玄就在这里建立了“郑公书院”,传道、授业,为中国文化绵延于世呕心沥血。这里的一石一草、一树一花、一砖一瓦,一井一坑,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低吟浅唱,诉说着当时的辉煌,遁行在岁月那一段段不俗的历史在浩瀚的文卷中凸显着遥不可及的地位。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自己作为一个喝黉山水长大的孩子,这一故乡情结难以释怀,一段时间以来,思虑甚笃。写点文字从哪里下笔呢?史有之、文人们早已写过,我想还是从自己的亲身经历说起吧。
     我出生在黉山脚下的一个村庄,从小就与小伙伴们一起在黉山坡爬山、摘酸枣、捕蚂蚱、拔野菜、割猪草、湾边洗澡,度过了须臾的童年时光。玩字当头的我,当时对故乡、文化还比较生涩,关注度在玩字上,思考的范围非常单纯。那时看到的是黉山的风景、沟壑、残存建筑,听到的是一些有关黉山的神秘和传说,再没有其他的想法去查找史籍、追根溯源。流俗的生活使自己形成了好多知识空白。小时侯记得春天有黉山庙会、老人去磕头祭祀的世俗。这种事情都是村里奶奶辈一样大的老人,买上香表、带上供品,提着篮子,一块去黉山供奉的地方磕头祭祀。这样的世俗老人们是不让小孩靠前的。因而,老人们怎么磕头、摆供等祭祀的一套做法我是没有亲眼目睹过,只是听到老人们做完祭祀回家后的诉说。那时自己跟在大人的屁股后面,看着大人的眼色,出于好奇,有些零碎、朦胧的记忆,这显得有些苍白。
     我清晰的记忆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形成的。那时的黉山还没有开发,依旧是解放后的原始状态。山顶有一个标示架,南面山顶下方除了残存的破旧祠庙、石碑、拱门、院落以外,其它的就是裸露的山崖、沟壑和风化的山石及一棵接一棵的松树。西侧矮一点的山头叫“二黉山”,松树林立;山脚下有“仙姑庄”、植被茂密,充满了神秘色彩。“壁泉沟”岩石耸立、泉水潺潺由底部溢出。泉水积满后,顺河滩而下,逢六月天水多时,还能在河滩流淌出一段距离,就消失在河滩的沙里。山后的一个泉眼叫“后洞”,泉水涌动,顺流而下,三里五村的人都去取水喝,在山坡周围劳作的人们渴了也去山泉取水以解渴。这泉水,我与同伴们去喝过,自己用筲也去挑过,是当时人们的幸福泉,在那个年代解决了人们不少的燃眉之急。
   我一度有幸跟长辈劳作在黉山脚下的土地上,休息之余,记得地头上的那几颗杨树,骄阳下可以避晒;累了,可以就地小憩。凝望中仔细端详黉山,它虽是一座孤山,坐北朝南、横贯东西,活像一个正襟威坐硕大的如来,在为这片大地上的人祈福;一峰突起,直插云汉,俨然像擎天柱。山顶部中间低,四周高,犹如一聚宝盆;山南部悬崖峭壁,蔚为壮观;山西部雨裂成沟,岩石风化,自然成景,别具一格。季节里,春山耸翠、万木摇青;夏秀山水、秋果诱人,冬雪银光,令人瞩目。山虽谈不上巍峨,也没有泰山的名气,可它的挺拔与宏阔、神秘与幽静、传奇与厚重引来无数关注的目光,更在我的心底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改革开放以后,富裕起来的人们对黉山上的祠庙、石碑、拱门、院落等建筑进行了整修,恢复了黉山历史文化名山的本来面目。仿泰山的建筑群及布局,建有中天门、南天门、碧霞祠、玉皇阁、仙姑庄、郑公书院等,享有“小泰山”之称。近几年,又修了省道“胶王”公路,从山的南面横贯东西,好像为黉山披上一条玉带,福泽着这里的主人。登黉山之颠,放眼眺望,淄川全貌尽收眼底。如今游人来到黉山南坡,沿山间公路攀缘而上行至郑公书院,进的第一个院落就是郑公祠,祠内祀郑玄、刘备、陈桾三人。旁边有关于郑玄的简介:“县志记载,郑玄在袁绍领冀州时被征为大司农;后来游学黉山,授生徒众数千人,一生遍注群书,著述达百万言。书院始建无考,明万历重修康成祠……建翼经书院,几经战乱已废墟一片”。最近几年,腰包鼓起来的人们,重旅游、扬民俗,提升着幸福感。每逢黉山庙会和重阳节这里人声鼎沸、香火缭绕。前来祈福、祭祀、观光的人流如潮;有的自愿捐资出钱、有的自愿前来献艺,唱起了大戏,戏声高亢、人流蜂拥,在辉映着历史的同时,也昭示着一方的祥和。这就是一个高309.94米、植被2500亩、方圆4.5的公里的黉山。
     仰望星斗,抚慰日月。那些济苍生、安社稷的先贤度走了春光、度甲子,书写了沧桑的历史,留下了千古绝唱。如今山增岁、人传承,绵延数千年的文化生命力与现实融合更具诱人的魅力,在郑玄、刘备、范仲淹、蒲松龄这些穿透历史名人留下的脚步里,后来者循着继承和创新的脚步,黉山会更具文化的秀气,在历史的轮回里延续这份香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0 15:06:39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厚重,问候朋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11 16:44:28 | 显示全部楼层
白沙 发表于 2012-3-10 15:06
非常厚重,问候朋友!

谢谢白沙的关注与点评!问候你!远握!{:soso_e18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8 09: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艺术就不是虚幻的影子,而是一种改良我们灵魂提升我们精神的良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30 22:4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5-10 13:51 , Processed in 0.085291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