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58|回复: 5

[转帖]《丁友星:诗人要耐得寂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4 10: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丁友星:诗人要耐得寂寞》<br>              <br> ■记者 李东方<br>               一、诗人的境遇<p>那一年,丁友星的妻子在为人类的繁衍忍受临盆之痛时,诗人丁友星正在一间简陋的印刷厂里为阜阳诗歌的发展忘我地工作——印刷民间诗报《蓝童》。丁友星把报纸的名字也赋于了儿子。十几年之后,记者在丁友星的家里见到了健康而俊朗的蓝童,而《蓝童》已成为丁友星美好的记忆。但他对诗歌的敬意并无侧心。<br>丁友星形象整洁,举止得体,与文字记录的诗人大相径庭,也与我最初的期待相去甚远,我甚至以为,他的家里,至少在书房应该挂一个什么动物的枯骨,或者只有作者才能勉强解释内涵的抽象派画师的作品,以显示诗人在审美上的怪异。哪怕是我们在博物馆里才能见到的残缺的盆罐,也可以见证这个诗人艺术气质的物化。丁友星似乎离玄虚很远。<br>整个采访的过程,我每次提及“诗人”这个词语都尽量地小心翼翼,因为我所见到的文化现实是:无论纸质还是用来传播的电视图象,正被公众的最低文化需求所控制。一个婚外恋题材的通讯或小说,几乎比所有的诗歌都能吸引更多的眼球,木子美“身体语言”的爆炒意味着诗人寂寞的必然。在现有的环境中,说一个人是“诗人”时,即便你的态度极为诚恳,也难免不被你消极的误解。因为在“名利”逐渐成为这个社会衡量一个人成功的主要标准时,诗人在这个标准下没有优势。<br>丁友星不停地阐述着诗歌对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也回避诗正被冷落的现实。事实上,丁友星现在真正投入时间和精力最多的是诗歌评论,比写诗更为艰涩的事情。丁友星的诗歌评论在当今诗坛已有很响的名气,尽管他在市政协的办公室里并不为多少阜阳人知道。对一些出集子的青年诗人而言,丁友星的评论是诗集的一种很好的饰物。在诗坛上有南“丁”北“杨”之说,南丁即为丁友星。<br>  我能清晰地感觉到丁友星文学理论基础的扎实,这使我为采访前准备得仓促而懊恼。更出乎意料的是丁友星正在为他提出的新文学理论《反饰主义》求证,文字已完成了12万多字,并在互联网上建立了反饰主义论坛:反饰时代,他的理论在中国的诗坛有着广泛的好评。网友对他的称呼是评论家。也许丁友星可以凭着这一理论在文化领域里一蹴而就,也许,这一理论会象诗歌一样被人冷落,但这并不重要,丁友星的初衷中是在求证过程中让自己燃烧。作为一个诗人,没有理想意味着激情死亡,意味着堕落,除非他已经不再是诗人。<p>               二、丁友星的诗意人生<p>  丁友星,笔名:丁醒,醒者,友(酉)星之和,取其音;“举世浑浊惟我独清,世人皆醉惟我独醒”(屈原诗),取其意。网名:中国先生,男,1965年生,安徽省无为县人,与现代文学史上著名擂鼓诗人田间同乡,一山之隔将田间与他分在山东与山西,诗坛戏称他们为“东西诗人”,且两者传统与现代相映成趣。<br>丁友星1986年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系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诗学会会员,阜阳市历史名人影视剧本评审委员会委员,种地、教书、办报、下海、坐机关,遍历人间世象。其作品散见于(香港)《当代文学》、《中外诗歌研究》、《星星诗刊》、《诗歌月刊》、《绿风诗刊》等全国数十家报刊杂志,选载于《当代大学生诗选》、《安徽现代诗选》、《青年文摘》、《中国剪报》等选集和报刊,并得到理论专著《中国意象诗探索》的客观评述。<br>丁友星创立的“反饰主义”理论,在当下中国网络诗坛引起强烈争论。反饰主义基本原则是:解构与建构相协调、审丑与审美相协调、批判与歌颂相协调。简而言之,反饰主义原则就是以解构、审丑和批判为主的原则。其中,批判是反饰主义的核心,解构是反饰主义的前提,审丑是反饰主义的途径。反饰主义基本规律是:反饰--反饰之反饰--互饰。换而言之,反饰主义表明反饰存在着反饰与相互反饰的关系,是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但每一次循环往复都不是对过去反饰的简单重复,而是在螺旋式地上升。反饰主义精神是:批判、民主、求真。<br>丁友星集诗人、评论家于一身。其作品曾多次获奖,尤其是文学评论深受台、港、澳作家喜爱,在网络诗坛有“南丁北杨”之称,“南丁”指的就是他。其一生不灭的追求在于:大道之责也,天下为己任。但仕途坎坷。现供职于安徽省阜阳市政协。<p>三、记者访谈<p>记者:我印象当中诗人都比较浮乱而张扬,我看你不是。<br>丁友星:?笑)是的,有的诗人确实生活很不讲究,只讲究精神生活,但我不能这样,因为我上班的地方是一个机关,要是不修边幅会很不合适。<br>记者:以前就听说你是一位诗人,但从未见过你的诗作,是最近不写了吗?<br>丁友星:一直在写,不过只有很少的人能看到,阜阳乃至安徽发表诗的地方不多,我的诗主要发表在诗歌论坛上,大部分被一些专业诗刊采用,你不看专业诗刊诗报,当然看不到(笑)。<br>记者:我感觉诗歌当前的处境很差,受众越来越窄,是这样吗?<br>丁友星:确实如此,愿意读诗的人没有以前多了,至少没有读报纸和看电视的人多。<br>记者:这说明诗是一种将要被遗忘的文学体裁?<br>丁友星:绝对不能这样说!诗歌的意义是为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创造思想,创造语言,创造艺术,事实上,大多数哲学家他们早期的身份都是诗人。诗与社会隔着厚厚的两层:一层是文学艺术,一层是哲学。诗歌创造语言、艺术、思想,通过作家传递给哲学家、语言学家,最后才抵达社会。最显然的就是:现在我们所使用的一些最新词汇就是来自诗歌。<br>记者:诗人就没办法做到既深刻又让读者喜闻乐见?<br>丁友星:几乎不可能,在艺术的各个环节中,诗歌处于这些环节的最上端,就象馍是面做的,面是麦做的,大家都爱吃馍,却很少有人直接吃麦子。<br>记者:但是汪国真的诗就有很多人看,诗集卖得也很好。<br>丁友星:汪国真的这种诗歌是一种快餐,文化快餐。他的诗深刻不足,抒情有余。严格地说没有抵达诗的真正内核。诗人有两类:一类是快餐诗人,商业写作;一类是文化诗人,艺术写作。汪国真就属于前者。<br>记者:那诗人注定要落魄?<br>丁友星:诗人一定要耐得住寂寞,一般情况下,一个诗人的作品,有时要在30年以后的时间社会效益才会显现。象北岛的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诗句在刚创作时,谁知道是啥意思?谁对它感兴趣?但现在不一样了,可以说是广为传颂。但时间已过去将近30年。如果每个诗人都急功近利,就不会有这样的好东西传世了。诗人往往不被当时社会所理解,甚至被嘲弄,古代的一些诗人象苏东波、欧阳修等成了居士,而王维干脆皈依,半隐半仕。<br>记者:既然社会不理解,诗人怎样生活呢?<br>丁友星:在一些发达国家,诗人首先自食其力,其次政府也给以适当的生活津贴。这是有远见的做法。当一个社会的文化误入岐途时,基本上要靠诗人或哲学家拯救和引导。<br>记者:诗人海子自杀是因为生活吗?<br>丁友星:不算是。海子自杀的原因是他本人找不到诗歌的出路,痛苦而死。他是纯粹的诗人。纯粹的诗人往往很脆弱,当他找不到诗歌发展之路的时候,他的生命也就为期不远了。海子就是如此。<br>记者:从现在情况看,写诗的人在名、利上都处于低谷,你还有信心继续写诗或诗评吗?<br>丁友星:诗人在写诗的时候应该放弃功利主义,应该纯净一些,使艺术尽量减少为功利所污染。如果以诗作为升官、发财、扬名的工具,这既不现实,也最好不要这样做。但诗人除了写诗之外,还应该有另一面:学会生活。中国诗坛就存在这样的问题,不乏有的诗人遇到了生存下去的危机,就是生活上有问题,他们没有处理好生活和艺术的关系。我认为诗是一切,又不是一切。我除了写诗,还要认真工作和生活。<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4 11: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0:40 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4 11: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0:40 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4 19: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0:40 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4 20: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0:40 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5 08: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0:40 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5-13 19:11 , Processed in 0.090962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