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97|回复: 1

[原创]远东纪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6-2 17: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4:12 编辑

<br> &nbsp; &nbsp; &nbsp; &nbsp;远 东 纪 行<br> &nbsp; &nbsp;……<br> &nbsp; &nbsp;过了俄罗斯的边境小镇格罗捷科沃,我们乘坐的汽车就驰入了一片广袤的草原。那是怎样使人惊叹的一片绿色啊!齐腰深的青草,似乎未曾经历过自然界的消长枯荣,纯净得没有一丝儿杂色。远远望去,像是一幅广阔的绿色锦缎;于微风轻拂中,柔柔地起伏;辐射出一种神奇的韵律,引人心醉。只有那偶尔从草丛中探出头来的废置碉堡,会使人想起这里曾经有过的蓄意相仇和随之而来的血腥厮杀,让人感到几分压抑和沉重。<br> &nbsp; &nbsp;等到车过了两百多公里以远的乌苏里斯克,又是一番不同的景致了。高大的桦杨簇拥之中,一栋栋俄罗斯风格的别墅鳞次栉比;一群群鸽子在公路边或屋宇之间的绿地上悠闲觅食;孩子们在尽情地追逐、嘻戏。此情此景,洋溢着一种格外的恬淡与和平,洗去了我们的旅途困顿。我们在一处冷饮店门口停下了车,买了些冰激凌来解渴;也算是品一下俄罗斯的第一道风味吧——大家都听说过,俄罗斯的冰激凌是很有一些名气的。一群孩子围拢来,天真、稚气的脸上,挂满了友好的笑容;嘴里说着“兹得拉斯得乌依阶”(您好);也有的对着我们喊“达瓦里希”(同志),有理由相信,这是从他们的长辈那儿继承来的对中国人的特定称呼。个别胆子大些的孩子,边说着“西格列塔”(香烟),边指着我们手里正在抽的香烟,向我们讨要;还有的操着生硬的汉语说着“人民币”,边向我们伸出了手来;这是在直截了当地向我们要钱了。当我们用手势表示拒绝时,他们也不气恼,依然在我们的周围转悠着。我仔细观察这些孩子,发现他们中不少的人衣裳褴褛,身上脏兮兮的。不由得问起了同行的翻译来。他告诉我,在俄罗斯,如今的青年人中,正时兴一种特别“潇洒”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崇尚过单身生活,尤其不愿为抚养孩子而花费自己的时光。但是,他们并不排斥性。这样一种人生理念的必然副产品,那就是俄罗斯的许许多多单亲家庭。由于家庭的监护不力,到了可以独立活动的时候,孩子们便过起了一种准流浪的生活。这便是俄罗斯各地,总会看到一群群孩子在盲然遛达,或追逐国外游人讨要钱财的根由。听说了这些,我的心里便有一股酸楚,总会对眼前的这些以往只在电影里看到过的洋孩子生出几分怜爱来;也愿意向他们施舍一些小额的钱币。<br> &nbsp; &nbsp;经过一整天的长途奔驰,驶过了足足五百多公里;我们终于在下午五点多钟到达了俄罗斯在远东地区的最大城市、滨海边疆区首府所在地——符拉迪沃斯克。也走进了一种全新的氛围和感触之中。<br> &nbsp; &nbsp;我们下榻于当地小有名气的阿穆尔宾馆。推开窗户,太平洋一隅之阿穆尔海湾赫然入目;随着湿润的海风,一股清新的感觉扑面而来。傍晚的海湾,格外宁静。海鸥在自由地翱翔;有的竟然栖落到我们的阳台上来。几叶帆板,张开彩色的风帆,在海面上轻柔地漂荡;拖曳出晶莹闪烁的涟漪来。顺着粼粼波光纵目远眺,太阳正从海平面上徐徐落下;沉没近半的红日,于海天之间渲染出一种特别的情致,我猛然忆起那一位旷世伟人曾经题写的“半壁见海日”来;而今斯人远去,句中或有的禅机已无人识得。想来不免有些怅然。<br> &nbsp; &nbsp;面对近在咫尺的美丽的大海,我们不能不去“亲密接触”一下。多么清澈的海水啊!毫不费力就可以看到水底的石头、贝壳和其他正在蠕动着的海生动物,我们一弯腰,便在嶙峋的石块间,抓到了正在水中爬行的螃蟹,样子可爱极了,终不忍伤害它而仍然放入了水中。附近的码头上,有一老者在悠然垂钓;不一会儿,便看见他钓起一条鱼来。导游告诉我,由于水质纯净,海生动物时常会游到海边来,这便给好食海鲜的俄罗斯人带来了不尽的口福。也算是大海对痴心呵护着她的人们的真情回馈吧。我不由得想起了南中国海、北中国海,想起了海边那污浊的水质和水面上漂浮着的那一片片令人不安的白色垃圾。对比之下,我想,阿穆尔海湾这份纯净,固然是天赋的本色,却不能不说也与傍海而生的人们有着密切的关联吧。<br> &nbsp; &nbsp;走进符拉迪沃斯克车站,我们不得不为面对的另一番景象而惊叹。整个车站里面静悄悄的;正在候车的人们,或在埋头看书,或靠在椅子上闭目养神,见到我们进去,不过抬头稍许打量了一下,便随即恢复了原先的姿态。墙壁和地面上到处是光洁铮亮的,看不到一点儿灰尘或污迹。车站里面,二战时期的一列功勋列车,在月台上露天陈列着,整个列车完好无损,车身表面洁净如初,全无一点尘埃污染的痕迹。(车站外面的广场上,露天陈列着的那艘自二战保存至今的功勋潜艇,也给了我们同样的印象。)于“啧、啧”称赞的同时,有人说,这是当地人少的缘故。我却认为,这更应该是一种教化、一种卓越的人文环境长期濡染的结果。我由此又想起了那永远充满了诱人魅力的俄罗斯文学;想起了托尔斯泰、普希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肖洛霍夫这些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光辉地位的俄罗斯文学巨匠;记起了《安娜·卡列尼娜》、《自由颂》、《诗人之死》、《多余人的日记》、《静静的顿河》等文学丰碑所展示的作者的爱、恨、情、仇与人类的普遍理想;耳边仿佛响起了《三套车》、《喀秋莎》、《红梅花儿开》等优美的旋律。所有这些,使我不得不相信,生息于这一片美丽的土地上的俄罗斯民族,是一个多情、浪漫而绝少精神禁锢的民族。而当一个民族将血脉传承的执著、浪漫融于多元、宽容的社会环境的时候,定会焕发生机和活力、创造出多姿多彩的生活!<br> &nbsp; &nbsp;走出车站,抬头望去,一个熟悉的身影进入眼帘:列宁!他以一种早已为我们所熟悉的姿态,矗立在对面的广场上,一只手伸着,指向远方……我不敢想象,当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得知他毕尽一生心血创立的雄视天下的红色帝国已然颓塌时,该会是怎样的一种愤怒。导游小姐达妮娅戏谑地解释列宁的这种姿态说,他是因招呼“的士”被拒,气愤得拽下帽子,正指着远去的“的士”骂骂咧咧。这种调侃和幽默,却使我轻松不起来,相反地,我感到一种苦涩和沉重。记得列宁曾经说过,“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谁会想到,这一句被人们广为引用的经典格言,竟会成为对他的人生杰作——“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谶语;诚然,这谶语所印证的事实(前苏联解体)的功过是非,只能留与后人、留与历史去评说了。<br> &nbsp; &nbsp;站在符拉迪沃斯克市的制高点——远东理工大学的临海高坡上,阿穆尔湾、金角湾、乌苏里湾尽收眼底。早晨的阳光还未将海面上的雾霭驱除,尚未启航的船只在平静的港湾里静静地泊着。那整齐排列着一群高大威严的炮舰的,便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的基地。高高翘起的炮管,仿佛在炫耀着征服者们的辉煌往事,并张扬出一个民族力图保持既往强势的勃勃雄心。也许,正是这些炮舰,真实地诠释了符拉迪沃斯克市的历史由来;并向我们坦陈着这样的哲理——正如又一位伟人所说过的那样:落后就要挨打!<br> &nbsp; &nbsp;漫步在这一片充满诗情画意的土地上,我的心,总会缠绵在一种特殊的情节之中;因为,这一片辽阔而丰饶的土地,原来是沙俄侵略者从我们祖先的手里强占过去的。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地图上,于俄文名称之后,依然附着她的原名:海参崴。表明国人对它至今难以释怀,却又不免撩拨起一份沉痛的回忆。而今,当我们以旅游者的身份踏上这块土地时,感受不到一丝一毫对历史罪责的道义承担;却能确切地体会一种指向我们的蔑视和狂傲。对此,旅途中经历的几件事可资佐证。在绥芬河国门外的俄方一侧办理入境手续时,由于通道少,人多拥挤。承办手续的俄边防军人竟然专门对通关现场进行了一番强行“整顿”。那就是让所有的中国人靠边排队,待俄罗斯人全部办妥手续、入境以后,再来办理中国人的手续。在我们下榻的阿穆尔宾馆,几位同伴外出时,忘了依照宾馆的规定,将钥匙换成房卡带出。回来时,被值班的俄方警察挡住,硬是每人罚款300卢布才被准进门。在诸如商场、酒店及其他的地方,我们都能感受到对向我们的冷漠神情,甚至敌意。有人告诉我,这是因为中俄两国历史上曾经几度交恶、及至前苏联解体时,我方又对其大加评说了一番的原因。特别是当俄罗斯于变革之初而一时经济短缺时,我方一些无良之人,又趁机大量倾销假冒伪劣产品;更使“老毛子”们耿耿于怀。正是这些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使其对我怨愤难消。与这种有着特定的历史渊源的民族情绪相对应的是,我们太过轻易地忘却历史的恩怨情仇。如欠下我累累血债的某东洋大国、如动辄给我国以打压、恨不得背着地球往家里跑的某西方强梁、还有园明园遗址见证的那些曾经对我施暴的民族仇雠,而今在国中何时何处,不曾蒙受俯首相迎、握手言欢之礼?至于国人中对异邦趋之若骛、不择手段地求取假“洋鬼子”身份者,更是大有人在!相比之下,何等使人悲哀!由此,我想到,积弱的中国,在那辽远的百多年前所失去的,也许不仅仅是几百万平方公里疆土,恐怕同时也失去了一种赖以自立的民族精神、一种对一个民族而言不可或缺的自尊与自重!一念及此,不免喟然长叹。<br> &nbsp; &nbsp;………<br> &nbsp; &nbsp;汽车沿着来时的路向前奔驰,驶向中俄边境。窗外再一次掠过无边的美景。然而,这一方美丽的山水毕竟已不属于我们。当我踏进国门,再回望身后那绵延远去的秀美群山时,忽然觉得她已是那样遥远、那样陌生了……<br>别了,符拉迪沃斯克;别了,海参崴!<br> &nbsp; &nbsp;<br> &nbsp; &nbsp;孑歌2002年5月28日于绥芬河国门<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8 12: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4:12 编辑

很不错的游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4-19 19:18 , Processed in 0.185720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