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00|回复: 4

[转帖]伤痕:《诗歌·词语·冷抒情时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7-26 11: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1:19 编辑

<br>《诗歌·词语·冷抒情时代》<p> &nbsp; &nbsp; &nbsp; &nbsp;伤痕<p>现在说这个话题,有点迫不得以的意思,我只是诗歌写作者,所以首先申明:1。冷抒情不是我发明的,2。我只是在回答某些人。最近在与一些诗人交流的过程中,都提到诗怎么写下去的问题,集各家经验,认为当下诗歌的冷抒情已经呈现出了时代特征。冷抒情不是流派,也不是理论,它是因为时代创伤而赋予的新的人文风格、语言环境。<p>当下诗歌发展潜力的有待开发很大程度是取决于诗人个体的自觉性,但必定与时代概念有关,时代是文学存在的基础,诗经、楚辞、唐诗、宋词都是特定时代的诗产品,那么现代诗歌当下的时代环境有没有呢?<br>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有几个重要的历史阶段:旧中国诗歌阶段,战争诗歌阶段,文革诗歌阶段,开放后诗歌阶段,每一个阶段诗歌都活跃在一种特定的语言环境里,符合时代风格,可以说诗歌的语言环境就是社会的历史环境,中国诗歌在这一点上基本是没有选择权的,只有在上世纪80年代后诗歌才算基本有了自由权,能够按照诗人的哲学思想选择道路。<p>开放20多年来,由于政治环境的相对宽松,诗歌在很大程度上曾一度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各种主义和流派几乎是一夜间呼啸而来,似乎都找到了中国诗歌的最后归宿,然而这些又在一夜间黯然离去的东西,只是只能间接证明了中国诗人的抗争一直在忽视着我们的生存状况。<br>抒情是诗歌的主角,这是诗的出发点,经历了上世纪最后十年的混乱和狂妄,诗歌应该沉静下来进行疏理了,即使在2003年前后诗坛又出现了一些如垃圾诗派这样的东西,但并不影响整个诗坛的疏理行为,这种疏理行为是以60后诗人为自觉引导,以70后诗人为中流砥柱,以80后诗人的闪亮登场为依托的,不是空穴来风。<p>诗歌写作不是服务于时代,但要紧随时代的人文环境,中国社会的发展特点决定了这个国家现在的人文环境:中庸,冷却,人们开始相对安静的生活。热情已经不再是时代的标志,牺牲部分人利益之后的环境需要全新的共同语言来挽救和反应人们和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忽视这样的历史背景的写作应该是不高明的。<p>所以有必要来给当下的诗歌写作概定一个时代定义:冷抒情时代。<p>所谓冷就是冷静,是与狂热相反的幽默。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要求诗歌写作更象正常人,心态上成熟,语言上智慧,思维冷静果断,还要身穿一件风衣,站立在大地上,用行动跟落日比美,这是一种极富诱惑性的体验,也象一个哲学家的未来。<br>如果说现代诗歌前100年是他青少年时期,那现在就该是他进入中年的时候了(在中国任何一种诗歌体的流行也都只有300年左右的时间)。应该注意的是:冷抒情不是中年写作,经验不是唯一,它只是当前诗歌的一种语境,其影响方式是看不见的,其气质是通过当前诗歌创作群体的作品慢慢表现出来。这里可以举几个例子:<p>1。中国灵性诗歌方阵:中国灵性诗歌的提出在2001年底,2002年形成了理论,以北京《诗刊》的编辑、蓝色老虎诗歌沙龙和在京的部分诗人为主要力量,并团结了全国的大部分诗人,形成了以哭与空论坛为主要活动中心,13个分论坛遍布大江南北的诗歌航空母舰,其中心思想就是:“灵性诗歌”写作,基于诗歌之上的写作,“灵”和“性”的合作关系,非传统意义上的形而上或形而下,它来源于诗歌高于诗歌,高的地方在于诗歌本身的纯粹还原和高于诗歌的理想愿望,是诗歌乌托邦主义的实践者。(天乐)<p>2。第三条道路诗歌方阵:确切的说第三条道路不是一个诗歌方阵,以第一卷《第三条道路》的出版为标志,它涵盖了当前所有诗歌写作者,当然也是针对“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提出来的中间道路。“第三条道路诗学的精义在于各走各的道路,既不威逼他人,也不勉强自己。第三条道路已经成了这样的一堵围墙:把所有的二手贩子划开来,提倡一种老实和诚实的写作,一种从自己身上掉下一块肉来的写作,一种子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来的写作。”(胡亮)<p>3。中国智性诗歌方阵:智性诗歌的大本营是“中国当代诗歌论坛”,智性写作的始作蛹者鲁西狂徒有一段话:智性诗是智性诗人透悟宇宙、世界和万物之后--而用他们身边朴素事物为“代码”-给我们编制的常人未发现,不可知,不可解-却可“操作”一种“诗体”。又说:“智性写作的提出-缘于“智性时代”的来临!人类发展到今天,世界发展到今天-诗歌写作发展到今天-已不允许我们再肤浅而无聊地写作了”。正是基于这种写作良知的认识,智性诗歌论坛才集聚了一大批年青诗人,并且进行着孜孜不倦的追求。<p>以上几种诗歌行为的提出和实践,不代表所有诗人,但暗示了中国诗歌未来的走向,它们都有一个不约而同的出发点:歇斯底里和浅白表象的抒情方式被抛弃,诗歌写作提倡多元化和诗人的灵气相结合,生产智慧型诗歌。这是不是一种必然呢?狭隘的帮派主义成了敌人,诗歌的个人写作行为实现了整体的迈步。事物掩饰在看似漠然的词语后面,以他的姿态讲述第一人称的故事,而阅读者成了第二人称。<br>我以为这是冷抒情诗歌最典型的身体性格:掩饰,一种新的诗歌美学。<p>掩饰的美应该追溯到很久远的那把琵琶,或者也可从红楼梦里的林黛玉说起,欲言又止,只用双目传情,掩饰的妩媚,掩饰的悲悯,也掩饰的清清洌洌,这种美所以深入人心,一半是因为其身世可怜,另一半却是她性格柔而坚韧:一种因社会环境的压抑而造成的畸形性格,这也是属于大部分人的性格。问题是:诗歌在现代中国文化的处境中其命运和性格正与当年的林黛玉有令人尴尬的相似。<br>这是一种同情的看法,不管悲不悲观,它的确造成了诗歌被社会忽视的事实,但也将成为压在当代诗人肩上的一个责任,诗人已成为社会的孤独者。<p>冷抒情既然做为诗歌一个时代特征被表现出来,它就必然有被社会承认的审美要求,通俗地讲:由静生动,不露声色,意在言外,应该是它的至高境界。其对衬的是诗歌的主观意义被客观现实掩饰起来,听觉被视觉掩饰起来,从而让感觉得到放纵。<br>要写出这样的诗歌,有热情是不够的,它需要用词的技巧来弥补惯性写作的缺陷,在这样的诗歌中,词语被赋予了巫师的生命,象巫师用手中的权力棒,把不可能的东西变成可能,把荒诞的故事说得合情合理,把人们从左边的位置随意调到右边,而不是采用通行的办法,他把矛和盾换了。<p>那种朗诵式写作没落了,一种平静的修辞语态站到了表演场,台上的诗人变得有点象相声演员,词语被一个个说出来,而与平时扮演的角色不一样,在听众前面,词语成了主要演员。<br>相声演员一个主要素质是:运用幽默的语言才能,把毫不相干的词语组合成台词,再夸张的说出来,使台下的听众发笑,而自己的表情却仍要保持缄默。<br>激情,正如轮子/因闲置而完美。(北岛)我们之所以回到了静止状态,是因为一个巨大的潜在动力仍在不停地运动,内心是不会停止跳动的,身体停了下来却不代表死亡,这就是冷的风度。<p>我们应该注意到两个诗评家曾提出的诗学观点。<br>1。杨远宏,1993年4月在《未来作家》上的撰文片段:诗人们不再象过去那样更多地再现外部的客观现实,而是去表现某种暗示,表现对事物的主观感受与体验,诗歌转向为主要表现内在的感觉、情绪和体验,表现神秘的不可言传的默契。诗人成了神秘的自然物的翻译者。<br>2。陈超,2001年6月在《星星诗刊》的撰文片段:诗歌的“肌质”不是说教,不是激情。哲理与激情是经验的两个方面,诗人也时常触及它们,他触及它却无法摆脱它。节制的诗情反使诗情无限弥漫,把思想放在我的意识之外,恰恰达到了一种天得同参的境界。目下,这种冷静的甚至淡漠的创作态度,正在诗歌界悄悄蔓延。远离过去往诗歌的基本定义,同样使这些诗歌真正进入了诗歌本体。<p>相隔了8年之后,两代诗评家不约而同的站在了一起,这不可能是偶然。社会这块土壤让他们天各一方,只有诗歌和对诗歌的态度才能把他们拉得如此之近,时间的距离根本就不重要。那么10年之后,这种诗评家自觉意识下的诗歌语境在当下诗坛的处境又是什么?<br>在70后诗人逐渐成熟起来成为诗坛中流砥柱的今天,社会也进入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历史时期,影响人的行为的政治活动变成了政治家的专利,而普通人更多是在享受生活,时间和金钱都用来提高自身素质,文学修养逐渐向高层次转移。<br>而诗歌,这种雅俗共赏的文本也应该随之进入一种安静的写作时期。<p>冷抒情写作对诗歌来说只是一种气候,好比在这炎热的夏天,我们需要一次降温来协调天气,以免身体过热,产生疾病。如果它真能带来凉爽,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br>我觉得,概定这样一种写作定义,也是科学的,只要它能引导我们向前走。<p>2004年07月25号<p><p><p><p><br>本贴由伤痕于2004年7月26日00:12:08在〖诗人杂志网论坛〗发表.<p>--------------------------------------------------------------------------------<br> <b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7-27 16: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1:19 编辑

70后,也许来不及展现就被新兴的网络文学逼下阵来。<br>70后是理想化的一代,<br>这是一个现实的社会,<br>现实是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7-28 13: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1:19 编辑

不管哪种风格和手法,可能均离不开个性化的因素。诗没有定式!<b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2 11: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1:19 编辑

谢谢朱枫兄转了过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5 23: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1:19 编辑
下面引用由朱枫2004/07/26 11:17am 发表的内容:<br>冷抒情既然做为诗歌一个时代特征被表现出来,它就必然有被社会承认的审美要求,通俗地讲:由静生动,不露声色,意在言外,应该是它的至高境界。
<br>提倡冷抒情,其旨意在于提升诗歌的意境,这,与真正的诗歌——不管是古典还是现代,不管是西方还是本土的,好象是共通的。<br>我同时觉得,一个缺少热情与激情的时代,该是诗歌的幸运还是悲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3-29 08:54 , Processed in 0.077518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