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72|回复: 3

[原创]聆听自然的低吟——读《谢君诗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0-29 15: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0:52 编辑

<p>“雪中,远处传来一声/夜航船的鸣笛//村前,有人倾心在听/窗前灯火里/抱着孩子/母亲抚拍的节奏/渐渐的慢了下来”(《雪夜》)。是的,必定是这样一个夜晚,雪花在飘,村前有一个人走着,他听到远远的传来一声鸣笛,有一个窗子里透出隐隐的灯光,母亲抱着孩子,轻轻拍打,孩子似乎睡着了,她的手也渐渐的慢了下来。色彩、声音、动作交替闪现,仅用短短几句,就描绘出一幅鲜活的画面。<br>在谢君的诗中,有的是这种自然的呈现。他似乎并不在意表达什么,只是想把一个客观的片断实景描绘出来。正是这样去除了杂质的表达,才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生活原味。且听:<br>“山中有些晃动/骤雨过后,他们隐在窗前/酒壶已空,炉火渐渐熄灭/深红色的酒店砖墙边/蚂蚁正在慢慢爬下梧桐/远远地,山中有一些晃动/河岸对面,那些/穿着彩色印染衣裙的女人们/渐渐从小径中现露出来/湿淋淋黑亮的长发/搭在耳后,她们从山中下来/在一条与涧流平行的坡路上/细语欢笑,有时撩开裙摆/让身上淌着的雨水/滴落下来”(《晃动》)。酒壶已空,炉火渐熄,那些酒至微醺的人,看着对面的山,感觉有些晃动,这时山间小道里走下来几个女人……这样鲜活的景色,使读者不由地产生了“切身体会”。<br>通读谢君这部诗集,我深切地体会到他消解意义,走向自然的努力。我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他的消解观的。一是消解意义。其表现在宁愿把诗停留在对自然与事件的客观描述上,而不让它更加深入。二是消解意象。意象的本身就有意义,现代诗歌更倾向于通过垒砌众多意象来表达内在的含义,这无疑也为阅读设置了障碍。谢君的诗中很少出现这样的意象(对应的现象是诗中很少出现“像”这个的字,而这在现代诗中是很常见的),有的只是客观的景。只有消除了人的因素,让万事万物回归自然和本原,才能达到轻的境界。谢君正是在这种双重的消解中获得了可贵的轻。<br>谢君当然不会停留在自然的、客观的描述上,这显然不能穷尽诗的精妙。他的诗总给人“玄”的感觉,原因是他的诗实现了过去与现在、虚拟与现实的交错叠映,在叙述中不断变换角度甚至改换人称,这使得他的叙述变得灵动,带上了梦或者魔幻的特征。<br>这一点在《回忆》中最为突出,这首诗分十篇,第一篇仅两行:“一块石头在空中移动、尖啸/从巷子那端飞来”,这块虚空中突然杀出的石头,俨然是电影的开始。第二篇,一切都归于寂静,“一切像在一张旧照片里”,或许作者写的就是一张旧照片。第三篇,他似乎只是做了个虚拟动作,也许真的是虚拟的,在这里,其实与虚拟到达了两可的境界。第四篇,他站在“从前的街角”,又回到过去。第五篇中点出了声音是从“消失的世界中”传出的。第六篇,又回到现实中的小店。第七篇,“稍远处,有人在等驶来的汽车/有人看着天空,那片原始的蔚蓝”,驶来的汽车似乎暗示着未来,而原始的蔚蓝是否代表过去?第八篇,石头又不断腾空而上,发出尖啸,过去的一幕幕突然明朗化了。第九篇,没人发现那个孩子,暗指没人记得岁月中的那些事了。第十篇,从回忆回到现实,主人公起身离去。其实只是一块石头,一段简单的回忆,但由于影像在现在和过去之间不断跳跃,角度也不断变化,加上一些自然的隐喻,使得故事突然变得丰富起来。<br>也许在谢君看来,过去现在,本无差别,在他的诗中过去与现在时常混同一体。“在梧桐树遮挡的那一边,绿荫中/他看见裙子飘动,一个女孩在圆心跳着/边上是围成一圈的孩子/他看见她个子长高了,一绺长发/摇晃着帖在眼睛上/空寂的村道上,那些梧桐树/排成一条线,那些梧桐树是黑色的/一个肥胖的男人,他站着/如果他离开,孩子们也会消失,被遗忘/他站着站了许久,直至远远地/有一阵风吹来,梧桐树轻轻合上/只剩下树叶的摇摆不停。”(《在梧桐树那边》)这是一段回忆,一个肥胖的男人想到了从前那个女孩,“她个子长高了”,是一种虚拟,想必是长高了,其实她已经离去,不复存在。谢君将回忆转化为实景描述,将这首诗推向了玄妙的境界。<br>谢君的诗是轻逸的,玄妙的,却又不失感人的一面,根本的原因,是他对乡土,对故人,对童年怀有深深的眷恋。“我看见一个孩子晨跑/越过冬日的荒田,在从前上学的路上/他跑得真快,迈开的双腿/从高高的斜坡上冲了下去/使两旁的灌水和树木一齐发出喧哗//我似乎试图踢一下腿/似乎试图转身返回起点/用一分钟走完这条十分钟的路/但我最终留在了原地/我只感到,一个早已远离了的世界/突然在静止的内心晃动下来”(《童年》)。他大量的诗作都是对过往岁月的美好回忆,尽管能拾起的已经不多,故事也难以连贯,却仍如此真实可感。你看《去浦阳镇》中那个男人,小K,有时是小P,他来到村口,那棵樟树底下,他常常“看到”一些过去的事,却发现那只是一些碎片,有些事,过去就过去了,有如落叶,无法再回到树上。现在他能做的,只是用有限的记忆,将其中的一些摄入镜头。那些岁月、那些地方、那些人、那些事物,他都认真地一一记录。在他的很多诗中,我似乎体会到了谢君是如此的珍惜记忆,以至于不愿为了达到诗的完美而改变事实的原样。最引起人注意的,或许还是不断出现的小娜,一个时隐时现的女人,她永远地消失了,但她又似乎永远存在着,谢君的诗中有十余处出现了小娜,还有很多女人其实就是小娜的影子,有两首干脆就是以小娜为题。“小娜你的裙子很美/你的脸上带着温柔的色彩/小娜当你出现的时候/夏天就会慢慢变得清晰起来”(《小娜》)。小娜竟然到了改变夏季的地步,可见诗人用情之深。<br>谢君号称隐逸诗人,这是指诗路与主流偏离而言的。这并不能改变他写诗时的现实角度,他的诗中常会出现一些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深夜里下着雨/窗外灯柱下,微微的光亮中/蟾蜍吞食着蚊虫/自远处传来幽幽的惨叫/在镇派出所那个方向/窜上去,窜上去,再落下//雨一直未停/一声又一声/急骤轻缓的滴落/让我感受不时的刺痛/在宁静的灯柱下/黑暗渐渐消尽//一切都消逝了/在第二天晨曦的光谱中/当我步入派出所/只见里面/一片这无声息的肃静/和一张横倒在地的椅子”(《镇上一夜》)。派出所里发生了什么?作者从蟾蜍吞食着蚊虫引出了一个故事,主人公并没露脸,但他又真的出现过。这首诗隐喻巧妙,叙述得体,算得上诗中佳品。《曾是一棵樟树耸立的地方地》、《双休日出游一景》、《现实的手臂》、《机修工小陈》、《守夜人》都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现实的苦痛。尽管从消解意义的角度来看,这几首东西不一定是谢君自己的得意之作,但我却更欣赏他直面人世的态度。<br>值得注意的是在第六辑《去浦阳镇》中,谢君穿插了许多不分行的文字,这些文字叙述从容,表达奇特,沿袭了他的诗路,散发出叙述的魅力。在《H村》中他运用对重复前一段叙述的方法,加强了叙述事件的确定性,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当我们读着“有一次,小K甩着手臂大步穿过H村,因为无事可做,无处可去,他甩开手臂大步往前走”,就会出现一种异样的、难以言说的感受。<br>应该指出的是,谢君的这些诗歌,大都产生于当前这个特殊的诗歌时代。新世纪的来临似乎为中国诗歌注入了一丝曙光,知识分子与民间的纷争似乎已经尘埃落定,但在平静无波的表面之下,各种诗派和诗观仍然像泡沫不断冒出水面,那些外表沉静的人仍然为了争夺话语权而明争暗斗,功利主义已经占据了大部分浮躁不安的心灵,深入严肃的思考仍然遭人冷落和遗弃。正在这时,出现了这样一个独立的坚持自己的写作方式的人,一个在诗领域不断思考和求索的人。他穿越了重重雾霭,从千年前的谢灵运那儿,找到了自然轻逸的艺术灵光,并用自己的成功的实践验证了自己的观点。这样的隐者,无疑又是一个智者。我相信当尘埃真正沉寂,留下的必然是这样的诗人。当然,谢君的写作也还在尝试当中,很多作品的试验性还非常明显。但我相信,谢君必然会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越走越远。让我们再次聆听他内心的声音,以此结束我的画蛇添足:<br>“嘿,亲爱的,如果你不奔跑/如果我们一起放慢脚步/如果我们停下,静静/站在河湾的沙丘中/如果我们愿意,一起坐下来/或者躺下来,让暮霭蒙上双眼/成为黑暗中的听众/成为黑暗中的树木或者石头/间或,远处会有一阵喧哗/从二条河流,浦阳江和富春江/汇合的地方,隐隐传来。”(《爱人》)<p><b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0-30 17: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0:52 编辑

努力坚守个性的诗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0-31 22: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0:52 编辑

谢君号称隐逸诗人,这是指诗路与主流偏离而言的。这并不能改变他写诗时的现实角度,他的诗中常会出现一些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br>诗人都不能离开生活<br>握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1-1 10: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0:52 编辑

谢君的诗是轻逸的,玄妙的,却又不失感人的一面,根本的原因,是他对乡土,对故人,对童年怀有深深的眷恋。...........摆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25 19:26 , Processed in 0.102132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