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74|回复: 2

[原创]《诗到现实的距离初探-----试评泉子的新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8 11: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6:13 编辑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诗到现实的距离初探》<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试评泉子的新诗<p><br>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文/空灵部落<p> &nbsp; 艺术总是在以不同的方式与现实产生距离。诗歌是语言和文字艺术的使者,固然不可例外。距离产生美,但把握不好度,往往距离有了,而美却丢了。如果近了,几近重合,则诗意了无,无以成诗。如何在创作中,既反映现实生活的最触动人心处,又不失仅对其复制和翻版,自有必要探寻其间的时空距离。这样的探寻本身也是迷人而充满诱惑的。不妨以诗人泉子的诗《孤独》去捕捉这无形的距离:<p> &nbsp; &nbsp; &nbsp;还有什么声音可以飘来<br> &nbsp; &nbsp; &nbsp;风已经停了<br> &nbsp; &nbsp; &nbsp;石头被雪掩埋<br> &nbsp; &nbsp; &nbsp;流动的水不再抚摸石头锋利的棱角<p> &nbsp; &nbsp; &nbsp;谷粒被收藏<br> &nbsp; &nbsp; &nbsp;鸟没有什么东西带给自己的孩子<br> &nbsp; &nbsp; &nbsp;漫天翅膀疲惫地飞翔<p> &nbsp; &nbsp; &nbsp;我站在一棵树下<br> &nbsp; &nbsp; &nbsp;啃自己的影子<br> &nbsp; &nbsp; &nbsp;那里曾经有许多蚂蚁爬过<br> &nbsp; &nbsp; &nbsp;散乱地,像嘴角掉下的粉末<p> &nbsp; 大自然是和谐的客观实在。但完全真实的反映其客观实在则不是诗歌的使命。诗是心灵的感悟,是梦幻的天堂。“还有什么声音可以飘来”中的“飘”字就与声音传播方式产生了距离,“飘”是有形态并上下波动如绸缎般质感的,意象的呈现将无形的声波表现了出来,并为读者所感受到了。接着还原现实:“风已经停了/ 石头被雪掩埋”。尔后再凸显其距离,“流动的水不再抚摸石头锋利的棱角”水流如手抚摸的暗喻隐去,而直接在诗句中表达出来,这个距离不远不近,为每一个有两只手的人所能切身感受,并不会产生丝毫的偏差。诗人以“动态的意象”呈现并继而予以否定,表达了“物极必反”的“死寂”。“谷粒被收藏/ 鸟没有什么东西带给自己的孩子/漫天翅膀疲惫地飞翔”则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心境。妙处在于不直说这种无奈,而是以有生命的动物对哺养孩子而不得的无奈,类比其自己的无奈处境。这个距离是以生命为关联,说彼而言他。“我站在一棵树下/ 啃自己的影子/ 那里曾经有许多蚂蚁爬过/散乱地,像嘴角掉下的粉末”。“我站在一棵树下/ 啃自己的影子”表达了孤独的极致----恐慌。我与树是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实则是一体的,天地之间别无他物,惟有自己的影子,可见孤独的可怕,在这可怕的氛围之中,恨不得“啃”掉这孤独,这里的“啃”是以蚂蚁的“啃”给人以力量的体感,而又以细碎的黑色视觉来展现“影子的粉末”,蚂蚁意象综合并用,在此十分的精到,没有诗人经年的功夫锤炼是难以捕捉得到的。<p> &nbsp; 值得称道之处不仅如此,诗人的才艺无处不在闪耀。在整首诗中没有“孤独”一词,但诗人的行文走笔却无一不是围绕“孤独”的主脉在旁敲侧打。这样的距离便有了张力的效果。但这距离几何为好呢?我们再从诗人的另一首诗《门》逐一分析:<p> &nbsp; &nbsp;一扇门<br> &nbsp; &nbsp;有时开着,有时关着<p> &nbsp; &nbsp;许多人进来,又走了<br> &nbsp; &nbsp;我是<br> &nbsp; &nbsp;最后的那个<p> &nbsp; &nbsp;这个角落<br> &nbsp; &nbsp;很适合抒情<br> &nbsp; &nbsp;尽管地上只剩下<br> &nbsp; &nbsp;轻浅的脚印<p> &nbsp; 诗人是很会制造距离感的----门开着与关着,许多人与最后那个,别人走了与“我的留守”都是在拉开距离。拉开的既是两个终结的距离,又是在情理之中的距离。这就是距离的尺度。“这个角落/很适合抒情/尽管地上只剩下/轻浅的脚印”可以说“角落”一词在此场景中并不准确,但诗人需要予以读者形状的感受,因而以两条直线相交成的“角落”给人以视觉的定位,无疑这样的有限偏离也是合理的,合理在房内的局部代替了房间的全部,这就是“以点带面”的合理性。对于第二节与第三节之间的距离,也许过于远离了,超出了尺度,关键在“那个”,说明我不在“此地的场”,而“这个”又明显的我在“这个场”。不过读者会从这个小情绪中读出大的设问来,这是诗人在立意上做足了戏,读后无人不会想到何以这门如此吸引人?人来之为何又要离去?“我”为什么又是最后一个来者?……不同的读者会以自己的见识去寻求那产生美的距离。<p> &nbsp; 回到诗与现实的距离,正如海面上的冰山,明与暗的分布十分重要。往往诗歌有词面的明指,是冰山显现的部分,如果只停滞于此,人们会感到浮在了面上,没能深入下去;好的诗歌则能让你感受到冰山下的十分之九,重重的压在心上,这就是诗的份量。海水是透明的,其下的冰若隐若现,对于诗,同样要有这样的若隐若现,在明与暗两条线之间回旋,产生诗的张力。泉子的《门》就展示了冰山一角,而让我们去思考、想象……<p><br>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2005.1.27.<p><br> &nbsp;<br> <p><p> <b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8 12: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6:13 编辑

评论的视角很新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8 20: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6:13 编辑

评析视角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4-23 19:22 , Processed in 0.082111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