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16|回复: 5

在诗人与读者间“架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6-2 20: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4:11 编辑

在诗人与读者间“架桥”<p><br>--------试看李文诗评的审美向度<p><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蔡 &nbsp;宁<p><p>诗人总希望自己的作品有人阅读并被理解,网上贴诗似乎尤能“立竿见影”这种效应。无可置疑,网上诗坛“斑竹”的评贴与作者的互动是这种效应的催化剂。<p><p>有这样一位“顶上诗歌”总版主且兼“北方文学网”等诗歌论坛的“斑竹”,阅读诗友作品回贴“到位”,且时常还有鉴赏之文频频传播于多个论坛。为此,这个名叫“李文”的“斑竹”引起我的注意。春日里,我写了首《梦见一只白孔雀开屏》的小诗,在“顶上”和“北方”分别被“精”,李文写出了《谁的思念渗透夜的骨髓》,对拙诗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赏析,为读者欣赏这首小诗提供了想象的翅膀。及至斯时,我还不知这个李文是男是女、是老是少?从何职业?但才气却己让我钦然不已了。直到前两天在“北方”音画版上看到其“片片”,才知是个风华正茂的女教师,照片之下短文介绍:“李文,1968年出生,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执教高中语文,自1987年毕业后一直奋斗在三尺讲台,经营着太阳底下最神圣的事业。闲暇时喜欢看书,写随笔、作诗、搞诗歌评论,有诸多作品发表在《教师博览》,《作文与考试》,《读写天地》,《现代语文》,其中散文《父亲,为女儿撑起一片天》收入了苏教版的课外读本。”噢,为此余喻其这位才女又一李清照当不过矣。照片上的她,高挑身个,朴素红装,站在上海外滩东方明珠塔下,朴实与时尚交融,热烈的情调与背景“冷色调”浑然一体,她选择这张“片片”发于网上,多少透露出她内心的审美情结,热情与冷静互动,内敛而有激情,而这一审美倾向亦必然融入其诗歌的审美趋向。 <p><p>说其热情,评贴、回贴可谓十分“热烈”,对虚拟世界中诗友们的作品充满关注的热情;说其冷静,评贴、回贴从不故弄玄虚,也不张扬,好则“画龙点睛”,差之则真诚点到即止,所作诗评更立足客观而文采飞扬。这似与她是一名高中语文教师不无关系,其教学内容中就有“诗歌鉴赏”这门课程,有效鉴赏古今中外诗词,引导学生对诗歌发生兴趣,使学子能够通过不同的路径进入诗歌艺术的境界,可谓是其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的职责。当然,对于教材上的诗歌有现成的鉴赏教案,这难不倒任何一名语文教师“沿辙而行”,难的是没“辙”而行,举一反三,作“下水”作文。难能可贵的是她做到了,这似与她酷爱文学,喜爱作诗,且擅于“下水”不无关系。从某种意义上去看,李文正是从教学诗歌量的积累及“下水”鉴赏诗歌及诗歌创作量的积累,从而达到质的飞跃,进而对网上诗歌有颇高的认识与鉴赏水平。<p><p>近从网上搜索李文所作的诗歌鉴赏文章,《经营好人生这场盛宴》是她对老皮《盛宴》长诗的赏析,《守护好自己心灵中的那片净土》是对春暖水《一层灰》诗作的赏析,《在岁月中沉默下去》是对阿鲁《沉默》诗作的赏析,《让粘稠的思念粘住所有走过的时光》是对梅边吹笛《一声布谷》诗作的赏析,《在紫色的叹息中醒来》是对赵福治《紫色的叹息》组诗的赏析,《在人生的道路上,苦苦追寻那枝梅花》是对山城子《那枝梅花》诗作的赏析,还有对古剑、佛之鱼、空灵部落、丁小琪、邓漠涛、山野清风、红舞鞋、陈忠等诸多网上活跃的诗人的诗作赏析。不搜不知道,一搜乖乖隆地咚,一晚就下载了她40余篇对当下网上诗歌佳作的鉴赏文章。这些诗评从语义搭配角度和语言艺术角度去认知诗意、思想及艺术表现手法,以欣赏者的生活体验、思想修养、艺术素养、感情素质及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与诗作沟通,精神与这些诗作交融,自觉进入每一首被鉴赏的诗歌意境,从而写出自己对这些诗作的审美感受、审美认识与审美评价,其本身就可谓是一项文艺再创作。<p><p>托尔斯泰说过:“艺术是人的一种活动,它的要义在于:一个人自觉地通过某些外在符号,把亲身感受过的一些情感移交给旁人,使旁人受到这些情感的感染,也感受到那些情感。”李文正是这样感知并实践的,她认为诗歌是语言高度凝炼的艺术,是抒情的文学,人情是抽象的,而事物是具体的,人情与事物虽非同类,但是异质之物往往有“同构相通”之处,抓住其“同构相通”之处,就能借助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抽象的感情。众所周知,鉴赏诗歌要深入进去,不掌握一定的诗歌技艺是很难找准“进口”与“出口”路径的(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这与网上点评诗歌有本质的不同,网上点评只是浮光掠影地点一点明显风格与特点,就象切西瓜,只切到了皮,而未及瓤)。李文鉴赏诗歌则可谓剖皮直及内核,她擅于抓住诗作的意象,并反复揣摩意象,较为准确或十分准确地把握住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客观物象,从剖析诗歌抽象性的文字符号入手,顺着诗人情感的脉络而深入,逐句剖析,层层递进,放大场景,敷之以采,显之以理,溢之以情,从而“把亲身感受过的一些情感”通过文字的传承、转移与放大交给读者,那份细腻,那份沉醉,那份执着,别出心裁地组出诗评的空间,引导读者体验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从而让读者进入诗歌的情境与意境,获得感情上的满足和美的享受。<p><br>再则,创作联想与想像是诗人所必须要具有的素质之一,而诗歌鉴赏也必须要具有这样非常重要的能力。 阅读李文之诗评,我们可以看出她联想力与想像力也十分活跃且丰富,其鉴赏诗歌,不囿一格,或由此及彼,古今诗歌素材或主题、意蕴、情境相近内容的比较与互衬,或洋为中用,中外诗歌相近意象与形式的互联与互动,或与名家类似题材的成功诗例相联系,或博引艺术家对于诗歌创作与审美的相关论述去深化鉴赏的时空,无不信手拈来,应用自如,如此不仅拓宽了其诗歌鉴赏的意趣与路数,更拓展了被鉴赏的诗作之审美的空间。 试以其为陈梦家《一朵野花》的诗作所作的赏析文章为例,李文为这首八行小诗写出的诗评文字达1400余字,她开笔以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有一首很有名的诗“一粒沙子也可以看到世界/一朵野花也可以看到天堂/从你的手心里能够了解无限/从一瞬间知道永恒”,从而“开门见山”地与《一朵野花》的意境与相联系,一下就抓住读者的眼球。当她执笔鉴赏波兰诗人米沃什《窗》这首诗作时,她想象的触角直及2000多年前的中国孔子,以形象画的语言勾勒孔子面对着奔流不息的河水,发出了千古流传、家喻户晓的感叹“逝者如斯夫”!从而引导读者对于《窗》中两度窗景变化所喻藏的诗意-----时间稍纵即逝,有了中国式的联想与理解。李文的诗歌鉴赏文章大多都把握于这种“类比”,使之被鉴赏的对象具有思想高度、内容含量、意味情境的参照系,能够引导读者假舟揖而渡诗河,深入浅出地抵达领略诗作艺术魅力的彼岸。<p><p><p><p><p><p> <p><p><b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2 21: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4:11 编辑

李文的评写的很好,蔡宁的这篇文章也很好的把握了李文的评与人的审美向度这个特点,写的很到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3 11: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4:11 编辑

就诗评写评,好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3 19: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4:11 编辑

谢谢蔡宁的文字,让李文汗颜,李文的评论还很稚嫩。再谢古剑和尚宁的阅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4 22: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4:11 编辑

是的,我从李文诗评的学习关注中也颇受启发,她的诗评往往从题目就直抵诗歌的内核,蔡宁此文让我们对李文老师有了更多的了解。谢谢!期待李文妹带来更多佳作欣赏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8 21: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4:11 编辑

谢晓曲的鼓励,李文的诗评还很浅薄,以后请多指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26 02:52 , Processed in 0.082054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