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49|回复: 8

[原创]对“完整性写作”的一些看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6-30 20: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em01] &nbsp;[em02] &nbsp;[em03] &nbsp;[em04] &nbsp;[em05] &nbsp;[em06] &nbsp;[em07] &nbsp;[em08] &nbsp;[em09] &nbsp;[em10] &nbsp;[em11] &nbsp;[em13] &nbsp;[em14] &nbsp;[em15] &nbsp;[em16] <br>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冷梅<p> &nbsp; &nbsp;我经常就被一些文学理论唬住,尤其是一些诗歌理论,时不时会闯进我喝望自由的思想中,让我的思想受到震慑和惊吓,自以为今生今世完了,既不合流,又不入派,怎能搞创作?后经思考,才知许多所谓理论顶多只能说是主义或流派的宣言,并没有理论的系统性、前瞻性和领导性。可以说,近现代以来,中国的诗学界并没有一套具有科学性质且得到世人普遍认同的理论,即使有也仿若流行歌曲,各领风骚几时,缺乏引导受众的力量,也缺乏永恒的生命力。正如多多所说,朦胧诗的概念根本就不存在,何来朦胧诗人?在广东,有人惊呼广东诗歌的崛起,谓广东已成为诗歌大省,这当然隐含了许多人的愿望,较明智的说法是:诗歌,广东文学的强势话语。我们暂且不去讨论这些。近年来,广东诗坛倒是出现了几项被热炒的理论(或主义),即世宾提出的“完整性写作”,凡斯的垃圾运动,庞清明倡导的“第三条道路”,后两者明显是诗歌主义和运动,虽然有他们自认为的理论作指导,毕竟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活动,能否扩大范围或有更多的人加盟,那是他们的事。值得探讨的是世宾的“完整性写作”理论。一个理论从其产生、发展到日趋完善的过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而从其产生到获得世人认同,更是一个极其艰难复杂的过程,其中可能涉及推倒、重建、巩固、完善和实践等问题,作为理论创建者和追随者,必然会千方百计进行艰苦的探索,也必然会心平气和真心实意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和建议。因为不断的探讨、争鸣是理论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即使是一套理论已建立起来了,还有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可能。世宾将其理论观点放在一刀文学网让网友讨论,足见世宾的勇气和真诚,作为世宾的朋友,我愿意与他进行探讨,说说我对“完整性写作”的一些粗浅看法。<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一<br> &nbsp; &nbsp;世宾提出完整性写作的观点,已有几年了。几年来,世宾为了让其观点演变成立于中国诗坛的诗歌理论,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其精神是可嘉的。他在诗论集《批评的尺度》中提出要为“人的完整性”而写作,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他并没有系统而深入的去阐述。后来,黄礼孩在《诗歌与人》(2003.7)中郑重推出了完整性写作的诗歌专号,今年又推出了世宾18万字的完整性写作理论,最近,世宾在一刀文学网抛出了《“完整性写作”的惟一目的和八大原则》一文,足见世宾探索的艰辛和对其理论的忠诚坚守。自“完整性写作”提出至今,可以说是雷声大雨点少,即响应者廖廖无几,即使是在它的发源地,也只有那么几位诗人响应,当然,我们对理论的东西不能以受众的多寡论英雄,但至少可以说明该套理论尚有其局限性。究其原因,一是该理论尚不太成熟,尚不具有引导人的强大力量;二是该理论有些“玄奥”,不易让人接受,我注意到世宾等人在阐述其理论时,引经据典,言必称希腊,属于自己的语言不多,或自己的语言已深掩于别人的思想了;三是当今诗坛流派纷争剧烈,削弱了对“完整性写作”的注意,同时,有些流派掌门人及其追随者对此存在防卫抗拒情绪;四是当今写诗者大都是自由人,强调个性和自由,对一些理论的东西亦不计较,或认为可有可无。凡此种种,完整性写作受到暂时冷落也是正常的,最重要的是创建者及其追随者能否沉得住气,等待时间的浪淘。我无意去否定世宾等人的努力和“完整性写作”的可能性,正如世宾所坦诚的:我坚持,但不一定正确。<br> &nbsp; &nbsp;“完整性写作”最大的缺陷是至今没有一个完整性的概念,只有写作目的和一些原则是不够的。一个完整的理论或写作观点均应有一个较明确的定义,这是常识,是否是世宾对此忽视了或有意回避?倘若对此不能下明确的定义,恐怕整套理论的建设会失去一个支点。当然,黄金明曾为“完整性写作”下过如此定义:“何为完整性写作?就是完整的写作和写作的完整。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通过写作的完整性形式,最终达到完整性的写作目的。”《完整性诗学提纲》。假如是诗学提纲,如此粗线条的下定义似乎有其道理,但作为整套理论的起点,就不严肃了。如此定义,最大的功能是再次强调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并无新意;若再具体些,就是完整的内容与完整的形式和谐统一,亦无创意。我们知道,任何艺术都强调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并非完整性写作独此而已。诗歌是最自由的文体,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往往强调自由和个性,对内容和形式是否高度统一,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如一些带有批判意识的诗作,可以写得抑郁些,也可以写得激越些,可以写成讽刺诗,甚至可以写成民谣、顺口溜、打油诗等,如何统一,见仁见智。何谓“写作的完整性形式”?恐怕也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至于“通过写作的完整性形式,最终达到完整性的写作目的”的提法,更让人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如此说来,只有“写作的完整性形式”在场,才有可能“最终达到完整性的写作目的”,否则甭谈。而世宾对“完整性写作”的理解,不是强调写作的形式,而是强调写作的目的;同时,他强调写作秩序和诗人的本体意识,并由此推断他的写作要指向一个可能的世界。他说:“完整性写作”是对“清洁精神”深怀渴望的心灵,并以此心灵面对破碎世界,在具有抒情极大难度的世界上写作的称谓。这种说法模棱两可,似乎说出了人类(或曰诗人)对美好的内在渴求,对神圣的追求,有意回避了内容和形式之间关系的描述,或许不需要描述,“完整性写作”的概念会在日后的实践中逐渐清晰起来的。以此对照黄金明所下的定义,矛盾已呈现。可以想见,完整性写作者若不能进行内部妥协,统一对有关概念的认识,在以后的理论建设中,必然衍生新的流派。<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二<br> &nbsp; &nbsp;每一个理论的提出和建立都有其背景和渊源,完整性写作也有其背景和渊源。“在自然已经千疮百孔,诸神已遁走无踪的时代”,诗歌在经受着自然破碎带来的困惑,即诗歌如何修复破碎的自然,修复人与自然存在的裂痕以及修复人本身存在的裂痕(主要是道德精神),这些都是历史性问题,相信严肃的诗人都在努力探求解决问题的良方,也相信诗歌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修复功能。如果从这些层面来理解,完整性写作的提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世宾在解释为什么要提出“完整性写作”的理由时称“深感当代诗歌已走到穷途未路”,就有些杞人忧天了。诗歌是伴随着人类劳动的产生而产生的,是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的,至于诗歌成为歌功颂德的工具或成腐化堕落的伴生物,那不是诗歌的过错,况且诗歌的这种现象不是诗歌的主流,更不是诗歌永恒的走向。不可否认的是,当代诗歌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因传媒的高度发达,尤其是网络的日益普及,在为诗歌的膨胀提供条件和机会的同时,更多的是呈现了诗人普遍存在的浮躁心理和急功近利的态度,导致诗歌流派纷纷出台和诗歌创作泥沙俱下的状况,客观地说,这对繁荣诗歌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容易掩盖某些严肃诗人的理想和埋葬一些优秀的诗作,在纷繁复杂的诗坛中,要甄别出优秀的诗人和诗作真不容易。而这些似乎不是世宾等人急切关心的,他们关心的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诗歌流派从鼎盛走向衰落,从衰落到揠旗息鼓,到逐步退出诗坛等问题。世宾在认真分析了这些现象之后,进而得出当代诗歌是“被平庸情感裹扶着的诗歌写作”的判断,并推导出当代诗歌已走到穷途末路的结论,这种判断和结论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即使是韩东、于坚、李亚伟、鲁子、伊沙、尚仲敏等人的写作倾注了平庸情感,过多强调对日常生活场景的描摹和日常情感的复述,那都已成昔日黄花,即使有一些继承者在努力支撑着,也不可能成为气候、成为当代诗歌的主流,世宾何必与此纠缠着,如再纠缠下去,便有可能让人怀疑完整性写作的自傲和自恋。事物(或社会)的发展规律是继往开来,长江后浪推前浪,完整性写作不应彻底与前人的实践经验脱裂,前人的一些诗作也是具有良知、道义和尊严,不应一概否定,任何流派的诗作都有一些是优秀的,或多或少会符合完整性写作的审美标准。诗歌是否已穷途末路,我认为不能过早下结论,事实上,当代诗歌已呈现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发展现象,任何道路都有可能把诗歌引向光明或黑暗,任何理论都有可能拓宽诗歌道路或堵塞诗歌道路,作为诗歌理论工作者,最明智的是让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理论的可行性和正确性。<br> &nbsp; “完整性写作”的提出也有其历史的渊源。世宾在《完整性:担当即照亮》一文中,多次提到萨特和他的存在主义,可以说,他批判继承了萨特的存在主义。他认为:“因为存在主义十分强调自身的意志和行动,有行动就有希望。”“存在主义者的选择合法性是不容置疑的,这也是我们谈论完整性的出发点。”既然存在主义强调的是自身的意志和行动,是没有方向性的,那么,行动带来的就有希望么?存在主义的合理成分成为完整性写作的合法选择和继承,是无可原非的,但作为“我们谈论完整性的出发点”,这种选择就存在局限性。“因为存在主义建立在人的有限性上,而又无法肯定某些可能使人类获得拯救的途径,因此无论他们承担或者行动,都永远难以做到超越。”由此可见,世宾等人是痛苦的,既想继承存在主义,又深感存在主义在担当过程中没有提出方向,并企图以完整性弥补存在主义的缺陷,希望通过完整性写作来达到存在主义所无法达到的“不朽”、“神圣”和“永恒”。古今中外,有许多大诗人及其作品在浩浩历史长河中闪烁着神圣的光芒,他们的功勋是永恒的,精神是不朽的,他们必然会被人铭记和忆起,不知他们的写作符合了那条法则?但绝不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和世宾的完整性写作所能简单涵括的。我赞成世宾“担当即照亮”的观点,担当是一种责任或承担责任的表现,其精神照亮一些事物或心灵的前进方向都是有可能的,但“担当”既可有方向感,又可以没有方向性,一个人想“担当”时有方向感是指在日常的行为和长期的思索中,但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时,他想到的应是担当,而非方向感,一些见义勇为者事后遭到责难,甚至献出生命,或获得各种荣誉,都不是他们事先想到的方向性的结果,但他们确实担当了。另外,世宾又说:“当我们在谈论完整性时,指的是我们自己内心的追求和渴望,而没有对别人的生活选择横加干涉的意思。”这又陷入狭隘的个人主义,“完整性写作是关于人类坚定而有尊严地活着的梦想”将是永远的梦想!<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三<br> &nbsp; &nbsp;世宾在《“完整性写作”的唯一目的和八个原则》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完整性写作”的唯一目的就是使人重回人性的大地,使人类坚定而美好地活着。由此可知“完整性写作”关注的是全人类和整个人性世界,这种设想是美好的,相信严肃的诗人或有理性的诗人都会这么想,并会努力地付诸实践。问题是,人性的大地是怎样的?人性是区别于神性和动物性的人的本性,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人性,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被人为地奉为具有神性的动物,另一种是堕落为只有动物性的动物,那么,这种人已失去了人的本质意义而作为一种存在而存在了。事实上,人性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制度下的产物。因为人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人性必存在于历史和社会中,若人脱离历史和社会,只是作为个体存在于大自然中,那不是人,那是高等的灵长类动物而已,如狼孩,虽具有人的外形特征,但不具备人的思想和语言,又怎能是人呢?又怎能具有人性呢?另外,人性具有双重性,善与恶是人性在岁月选择中同时存在的,两者互为依存又相互转化,为什么同是华人在不同地域上表现出来的质素差异那么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社会因素,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社会环境中的表现也不同,例如大陆有许多游客平时有随地吐啖、随意扔垃圾的习惯(这是人性恶的方面),而到了香港、澳门就变得循规蹈矩了(这是人性善的方面),同样,有些港澳同胞在大陆呆久了,也会受到一些恶习的感染,这叫入乡随俗。可见人性的善恶是可以转化的,但转化是有条件的,不是人自觉促使转化,而是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转化。当然,我不是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是认为人性是客观物质世界改造成的产物。人应回归人性的大地,也应是有条件的,倘若只企求人们因深怀“清洁精神”而自觉塑造人性之美,进而达到完整性的境界,而不管外部客观条件的影响,要真正完成“完整性写作’是很难的,因为它失去了赖以支撑的物质基础,最终会遁入对神性的幻想。<br> &nbsp; &nbsp;即使是重回人性的大地,也应作好这样的思想准备,即要尽量克服人性的弱点,避免人性的弱点对人性之美的亵渎、篡改、颠覆,也就是消除人性中的黑暗,呈现人性的光明,这正是“完整性写作”的本质。这种本质我们是认同的,但世宾要把这种本质再提升,想把一种理论的功能任意扩大,达到覆盖一切的理想,不但要使人重回人性的大地,而且要使人类坚定而美好地活着,这就使其理论具有革命性质和革命使命,倘若可能的话,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一套解放全人类的理论吗?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搞诗歌创作不是更好,何必再另搞一套?但世宾又很聪明,在解释“完整性写作”的目的时,认为“自然已千疮百孔,诸神已遁去无踪”,人性的大地已倾斜,有必要重建一个人性世界。他在谈到重建人性世界时,又强调了个体的意志和行动,这与萨特的存在主义一脉相承。“并使具有普遍性的良知、尊严、爱和存在感长驻于个体心灵之中,并以此抵抗物化、符号化和无节制的欲望化对人的侵蚀,无畏地面对当前我们生存其中的世界,直到重建一个人性世界。”普遍性寓于特殊性,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但寄望普遍性的东西长驻于个体心灵之中,并以此抵抗一些不良因素对人的侵蚀,却再次强调了人的主体意识。问题是,一个个个体能否聚合在一起?聚合在一起的个体能否形成强大的力量?如果都不能,又如何重建一个人性世界?“完整性写作”的另一个观点是:他们发出的诅咒或赞美与自己的生存境况无关,即诗歌的声音只是通过个体心灵发出来,“仿佛不是诗人在书写,而是一首诗经过诗人而呈现,它的呈现就是事物的呈现”(黄金明语),这些说法似乎要把诗人超脱于物外,凌驾于自然之上,实质上是否定了个体心灵的主体作用,正如一部录音机,可以复制他人的声音,又可播放录制了的声音,在此,把诗人当作了象录音机一样的工具,既然是工具,能“无畏地面对当前我们生存其中的世界”吗?能凝聚强大的力量重建人性世界吗?综上所述,可知“完整性写作”的目的是美好的,寄寓了许多人善良的愿望,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有可能成为海市蜃楼,美丽而虚幻,虽然来源于物质,但最终被物质所抹杀。<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四<br> &nbsp; &nbsp;如果“完整性写作”作为独立的概念,当然就不是“知识分子”,不是“民间写作”,也不是“第三条道路”;不是“70后”,也不是“中间代”。但作为一种理论出现时,就不可避免地会兼容其他一些“写作概念”的元素。如“70后”是一个诗歌群体概念,他们的写作理念并不完全相同,有一些人的写作恐怕就是“完整性写作”,黄礼孩是“70后”的,其写作大多属于“完整性写作”。如果世宾、黄礼孩等人不认可也行,因为“完整性写作”不属于任何流派和诗歌主义,它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理论,它强调人要消除内心的黑暗,追求精神的光明。那么,我想问,学院派写作,知识分子写作,民间写作等等,有没有企图消除内心的黑暗,追求精神的光明?如果没有,“完整性写作”能否弥补他们的缺陷?如果有或曾经有过,我们为何要一概予以否定?吸收人家有益的养分来强壮自身,何乐而不为呢?<br> &nbsp; &nbsp;世宾在阐述“完整性写作”的八大原则时,是以孤立的观点来观察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忽视了事物的普通联系。他认为“完整性写作”者们不是反对派也不是赞成派,这不是中国特色的中庸思想就是“无为”思想了,面对支裂破碎的自然,人与自然的裂痕,人与人之间存在的距离等等,你不是要去修复吗?如果你不赞成又不反对,又谈何修复?不过,对事物的态度只有三种,要么赞成,要么反对,否则,就是弃权。弃权于诗人而言意味着什么?就是缺位。既然诗人要缺位于“当前我们生存其中的世界”,这个世界必定是不完整的,他们的内心世界不可能是圆盈的。世宾反对“口语化”写作倒是可以理解,我本人也不太喜欢“口语化”写作。“口语化”是导致诗歌语言平庸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认为“口语化”是我们民族语言萎缩的标志,是一种把语言工具化的企图,就可能言重了。当今有些人对“口语化”误解的原因,是认为“口语化”是口水加语言,或认为口语粗俗不堪难以入流,这是一种偏见,我认为“口语化”是把优雅的语言通俗化,或把日常口语再提炼、雅化,让其优雅些便于入诗,其目的是让诗歌平民化,让更多的读者容易领会诗人的意图和诗歌的意境,怎能说是民族语言萎缩的标志?至于有人想把语言工具化是另一回事,朦胧诗的语言也可以说是诗人有意为之,怎就没有人说有语言工具化的企图。事实上,诗歌的“口语化”现象古已有之,如《诗经》中的一些诗作就有“口语化”倾向,唐诗宋词也有,且看这样的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一首烩炙人口的诗,不是“口语化”写作的典范吗?“完整性写作”主张所有语言是原生的、有根的,这没错呀!可是有许多原生的有根的语言,往往就隐含于日常的口语中,把原生的有根的语言写得浅现些、“口语化”些,有何不妥?“完整性写作”的目的是促使人们去重建一个人性世界,任务繁重而艰巨,更应该兼收并蓄,吸收各种语言中的优秀养分,而不应该一味地加以否定和排斥。只有这样,才能摒弃“被用烂了的熟语或被意识形态改造了的陈词烂调”,才有可能创造“一词一世界”的魅力,否则,只有画地为牢,或带着镣铐跳舞了。<br> &nbsp; &nbsp;人,不是孤立的,他必存在于这个世界,不管这个世界是破碎的还是完整的。人类在承受这个世界的恩赐的同时,也在以较完美的姿态去接近或融入这个世界,但人类中尚存在动物性和神性的幻想,不断地对这个世界予以苛求、破坏和伤害,同时,人也受到这个世界的报复,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世宾教我们要“抵抗物化、符号化和无节制的欲望化对人的侵蚀”,作为主宰世界的人,若不受到侵蚀,有可能与这个世界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现实中,这是不可能的,世界和人性只有以非完整性的状态呈现,那么,“完整性写作”应是帮助人们达到完整的良方。而恰恰相反,世宾明确提出:“完整性写作”不是治病的良方,而是现世的挣扎和遥远的福音。这就好象一个巫婆告诉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我给你的神符不是药方,而是带给你福音的咒语,只要听从咒语的指示,你会好起来的”。任何严肃的诗人都是自己心灵的信徒,都在祈求大情大义大爱降临这个世界,这祈求的过程就是现世的挣扎,大情大义大爱充满这个世界就是遥远的福音,当这个世界(包括自然的和精神的)充满福音的时候,也是“完整性写作”任务完成的时候。我们认为这只是一种假设,一种可能,若有人愿意象信徒一样终生走在朝圣的路上,是应赞赏的,但不应大力提倡。正如宗教告诉世人的,只要行善积德,死后其灵魂可进入天国,信与不信,就看各人信仰的态度了。<br> &nbsp; &nbsp;以上是我对“完整性写作”的一些数粗浅看法,来必正确,敬请世宾及其他文朋诗友批评指正。这里需要说明的,因世宾等人对理论研究甚有经验,旁征博引,写得较玄奥,故本人在探讨有关问题时,尽量把话说得浅现些,祈求对“完整性写作”理论的发展有些帮助。 (05.6.25-26)<br> <br> <b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1 13: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3:04 编辑

快上班了,提一下,稍后来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7-1 22: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3:04 编辑

谢谢提阅!远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3 12: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3:04 编辑

世宾为完整性写作撰写了大量理论文章,冷梅的好意我想他会理解的。问好冷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7-5 22: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3:04 编辑

谢白沙,握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7-12 23: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3:04 编辑

再谢谢各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20 09: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3:04 编辑

问好冷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7-27 00: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3:05 编辑

问候石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1 18: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3:05 编辑

很有冲击 ,希望本论坛多此类学术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26 05:50 , Processed in 0.098438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