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12|回复: 14

[转帖]诗歌中蕴藏的生命救赎——女诗人白沙诗歌《蓝调子和旧火焰》解读/宋世安(广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9-26 09: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中国诗歌”转来的xuxue贴子“诗歌中蕴藏的生命救赎——女诗人白沙诗歌《蓝调子和旧火焰》”解读/宋世安(广东)<br>作者: <p><br>诗歌中蕴藏的生命救赎<br>——女诗人白沙诗歌《蓝调子和旧火焰》解读<p>广东·宋世安<p>反复研读白沙的诗歌《蓝调子和旧火焰》后,掩卷仍能感受到诗歌所蕴藏的巨大时空和深刻精神魅力,诗歌语言和意韵里散发着宗教和神话气息,夹带着诗人博大的爱、无奈和痛苦。真正的诗人本来就是痛苦的,活在孤独思考的折磨煎熬之中,因为诗人是一个身负使命的天使,她的眼睛看到世间所有的苦难。<p>在1991年“中国诗歌命运及前途讨论会”上,诗人王家新就曾经这样说过:“作为一个诗人的命运,作为一种独自前行的孤独,你必须把它承担起来。这正是上帝要你干的事情,你不能违抗。”俄罗斯诗人茨维塔耶娃笔下:“我们是诗人,一路行吟流放曲/我们远离家园,浪迹天涯/女神啊,我们要向你争神性/男神啊,我们要向你争处子”。这些对生命的争取和“救赎”让诗人和诗歌存在变得真实而真诚。 <p>无论怎样,在白沙的诗歌《蓝调子和旧火焰》中,我们看到了她的诗人情愫和强烈的使命感,诗歌中她的痛苦并非一己的小我的,而是人类或者说是大我的。她面对世界和生活的不断思考换来她诗歌艺术的成熟,和诗歌的内质魅力。<p>这么多年的努力,我没能撼动一棵树。风 <br>比我有毅力,因为它还在继续。<p>诗歌在一开头就表达了自我的怀疑,同时隐含着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也奠定了全诗的愤懑的基调。两句诗表面上要对“风”表示赞美,但细看——“因为它还在继续”,我们读出的却是一种无奈的“继续”。“没能撼动一棵树”很大程度是现实世界和现实生活的捉弄,而不是我自身的颓败。继续看诗人怎么描述:<p>祭坛静穆。 <br>弥撒钟开启众口。掀起热浪阵阵。高个子的人 <br>身着紫色祭服,宽袍带动风。 <br>他曾无数次把献仪举过头顶 ,没有祈下一滴雨来。 <p>这是一个“祈雨”的场面,庄严肃穆,结果却是尴尬的——“他曾无数次把献仪举过头顶 ,没有祈下一滴雨来”。这种非人为努力能成之事,努力过了,又能怎样?看不到收获。或许方法方向本身就是错误的。<p>当然,即使这样,诗人面对现实也并不没有自怨自艾,她的勇敢和积极表现在她对现实的不断深入解构。在一系列的解构之中,我们看到诗歌中的宗教和神话素材,女诗人借助宗教和神话,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现实进行勇敢的观照。<p>诗歌与宗教、神话之间似乎自始就有着一种极其微妙而神秘的关系。有人认为,正是诗人对诗歌具有与生具来的宗教般的信仰,才使他们敢于与整个世界为敌,也更加有勇气和胆量面对惨淡的生存。诗人们还坚信诗歌和宗教一样,将会改变人心,拯救现实。他们对诗歌偏执般的热爱,使他们也比平常人更加关心生活,也更加看得清生活的状态及其缺失。我想这样的说法站在诗人的立场无疑是正确的,在历史上不少的作品成功地借助宗教神话切入到生活的本质的,让我们看到历史上一个个黑暗场景。白沙在这首诗中同样有这样的倾向,她是有意把自己对现实的思考与宗教神话相结合的。<p>当然,白沙是否有一种很强的宗教和神话情结,仅仅凭借对《蓝调子和旧火焰》的阅读,我们不能作出肯定,但《蓝调子和旧火焰》中的确又有抓住了宗教和神话意识,并服务于诗人情感的抒发。譬如:<p>我是否能帮凡高找回那只耳朵?或者失败,是否还来得及 <br>用塞壬般的歌声 <br>聋掉全世界诗人的耳朵?<p>诗人要“帮凡高找回那只耳朵”,这是一种无声的反抗,耳朵其实是艺术的耳朵,是被现实谋杀的耳朵;诗人还打算“用塞壬般的歌声/聋掉全世界诗人的耳朵”,这很有意思。<p>传说中,塞壬长着鹰的羽翼、美丽女子的面孔,她具有与神使赫尔墨斯的牧笛相媲美的歌声,她日日夜夜唱着动人的魔歌,引诱过往的船只,凡是听到她歌声的水手都会调转航向寻着魔音驶去,最后在那片暗礁密布的大海中触礁而亡。每当深夜和落雨的清晨,塞壬的歌声会格外的婉转清澈,那歌声似天籁划破长空弥散在海水中、空气里;那歌声可以穿透一切,使被诱惑者的激情能够打碎比铁链和桅杆更坚硬的东西。<p>诗人为什么有这样一个想法?<p>中东某地,雨骤至。 <br>枪炮声驱走惊鸟。四散的人群开一朵朵雨花。 <br>点射开始。荧屏上,一只球带动万人狂奔。 <br>潮涨。潮退。鼾声响自江心。 <br>和平使者隐居深海。千呼万唤之后,枫叶失足,刺穿水 <p>无论是帮凡高找回耳朵,还是用塞壬般的歌声聋掉诗人的耳朵,都是诗人在对现实世界二元对立的观照之后的希冀和疑问。战争与和平共存,但“和平的使者隐居深海”。诗人之所以要“聋掉全世界诗人的耳朵”正是一种诗人强大责任的自觉驱使。但事实上,诗人身负使命,面对战争的灾难却没有真正的勇气去直面,不能亲自去体验,去为自己的使命努力。诗人把自己也同列进这一拨“诗人”行列,一同希望得到“聋耳”的惩罚。且看:<p>这是叶卡捷林娜二世的功过簿:征战和版图,<br>血腥和灾难。颠覆一个王朝和缔造一个谎言时代 <br>臣服的民众频频喝彩。 <br>这是我的悲哀: <br>我一生蜷居缺少日照的城市,并注定在此老去 <br>却不能用我的诗行将它照得更亮,<br>在夜里我惊见了藏在掌纹里的秘密。大海 <br>继续用浆声安慰小小的海螺, 安放我更小的哭泣。 <br>床头的两只闹钟,突然在某个清晨失语于锈蚀,不同方向的指针 <br>命运一样逻辑混乱 <p>诗人以“叶卡捷林娜二世的功过”为切入点,或者说典型的参照,并把自己置身历史场景,结果是诗人在历史灾难面前的“失语”。<p>叶卡捷琳娜二世1744年被俄国叶丽萨维塔·彼得罗芙娜女皇挑选为皇位继承人彼得三世的未婚妻。1745年与彼得结婚并皈依东正教,改名叶卡捷琳娜。由于彼得三世另有新欢,叶卡捷琳娜的皇后地位面临被废的威胁,于是在1762年率领近卫军发动政变即位。并于1767年夏天召集新法典起草委员会会议,宣布女皇的训令,主张君主专制、严厉的法治主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她虽然想改善农奴制度,但是因贵族的反对而没有成功。此外她还修改地方行政制度、司法制度。贵族势力得以加强,农民和农奴的生活更加恶化,直接引发了普加乔夫起义。对外政策方面,三次瓜分波兰,对土耳其作战取得黑海沿岸地区,并吞并了克里米亚汗国,发起了多场极大的战争,造成大面积的灾难。<p>且不说叶卡捷琳娜二世是否“功过参半”,在诗人眼中,她带来的是“征战和版图/血腥和灾难。颠覆一个王朝和缔造一个谎言时代”。而面对这一切诗人只能“一生蜷居缺少日照的城市,并注定在此老去 ”,而且“不能用我的诗行将它照得更亮”,这是诗人所不能自我原谅的,为此,在一片臣民的喝彩声背后,诗人为自己感到“悲哀”,独自黯然伤神,并在梦中迷失,在时空里迷失和“失语”:<p>“在夜里我惊见了藏在掌纹里的秘密。大海/继续用浆声安慰小小的海螺, 安放我更小的哭泣/ 床头的两只闹钟,突然在某个清晨失语于锈蚀,不同方向的指针/命运一样逻辑混乱”。诗句中,我们看到诗人强大的历史使命感,面对苦难,面对自我的迷失,面对无能为力或者无处入手的“救赎”,激发了诗人生命的情感基点和思考——仇恨、怜悯、拷问和重新审视:<p>从现在起只有一个梦:把沉船 <br>和浮云升上天空,制造新一轮的阴影 <br>把日影遮蔽 <p>诗人海龙在其诗歌《美》中这样说出诗人的心声:“美的存在使我们日益远离美/美所带来的是毁灭,是种种的不可能/苦难,是天才的短命,是一个人/以其有限对无涯的抗争”。<p>为了“美”,诗人可以“以其有限对无涯的抗争”。诗歌中的“我”也不例外,除了战争,虚伪的世相一一进入诗人的眼眸:<p>有人开始伪造图腾,精于骗术 <br>有人用火星和成捆的木柴拆除青山 <br>蓄意拆卸 <br>四平八稳的汉字 <br>于是肢体横亘经卷。在深山古刹,我用一柱香 <br>贿赂了不语的住持,获得上上签 <br>神示模糊,而我心领神会: <br>晨光中第一个见到我的人 <br>他将预言旷世的风暴 <p>诗人是硬性子的,不会因为现世的困窘而改变自我:“你从来不曾/将我彻底制伏/我保留内心的敌视。眼露凶光”,为了洞穿这些骗局和阴谋,“我”甚至“在深山古刹,我用一柱香/ 贿赂了不语的住持,获得上上签 ”,从而得到“神示”,让自我找到希望:“晨光中第一个见到我的人/他将预言旷世的风暴”,我们可以想象这风暴将扫清一切世间的浑浊,这也是诗人本身所希望看到的。<p>诗人自身巨大的使命感,使诗人一再怀疑诗歌于苦难或者“救赎”的作用,甚至“拒绝承认我迷恋过诗”。在诗歌《蓝调子和旧火焰》的第四节里,她说到一个大西北诗人,一个令她对诗歌重拾信心的人:<p>在大西北,那个诗人像蜈蚣一样眷恋爬行,<br>他有砍不完的足,藏在黄土拥紧的小小命相里。很多人 <br>赌咒发誓,说他们看见过 <br>他从十八个方向出发,但他至今未抵达罗马。没有人 <br>该责备他缺乏西西弗斯的耐心,他不想等到日轮被大海煮熟 <br>他站到高处,用起飞的姿势遗弃了世界。 <p>他越来越贴近那些质朴卑微的事物。他的缄默 <br>让我相信 他是真正回到了家 <p>诗节中说到西西弗斯。希腊神话里,西西弗斯由于背叛了宙斯,死后被打入地狱受惩罚。每天清晨,他都必须将一块沉重的巨石从平地搬到山顶上去。每当他自以为已经搬到山顶时,石头就突然顺着山坡滚下去。西西弗斯必须重新回头搬动石头,艰难地挪步爬上山去。加缪针对西西弗斯曾经说过:西西弗斯是一个“藐视神明、仇恨死亡、对生活充满激情的”英雄。<p>虽然诗人“缺乏西西弗斯的耐心”,但没有人责备他,因为他“眷恋爬行”,他“从十八个方向出发,但他至今未抵达罗马”,他“不想等到日轮被大海煮熟”,他“他站到高处,用起飞的姿势遗弃了世界”,他“越来越贴近那些质朴卑微的事物”,他“缄默”……这些都是诗人受到尊重的原因,或者诗人多少有点玩世不恭,但诗人毕竟用生命用昭示苦难的存在,唤醒的不单是人,连江河都“会忘记流淌/来羞辱世界 ”。<p>“越来越贴近那些质朴卑微的事物”正是诗人进行生命体验的过程,是诗人自觉接近苦难的过程,也是诗人用诗歌进行“救赎”的重要出发点。<p>这让诗人对诗歌本身重树认识,并开始用诗歌对世界和人类进行“救赎”:<p>在诗里他们一再写到曦光,写到救赎,对此 <br>我们毫无理由怀疑。 <br>从一个幼童费力睁大的眼,我有了灵魂的不安 <br>预知他多年以后眼眸的浑浊,和回不去的长叹。 <br>关于错愕, <br>关于谎言的叠加,词典里的阐释十分精当:天衣 <br>无缝。为此我们秉烛,赶制荒诞, <br>以对称邪恶 <p>诗人之所以对诗歌的“救赎”毫无理由怀疑,一方面是因为现实的邪恶和黑暗的存在。“从一个幼童费力睁大的眼,我有了灵魂的不安 /预知他多年以后眼眸的浑浊,和回不去的长叹”,我们看到这样一种改变的可怕之处,那是一种灵魂的囚禁。世界的本质同样是荒谬:“关于错愕/关于谎言的叠加,词典里的阐释十分精当:天衣/无缝”。这里所说的好比谚语里的:谎言说一千遍便成了真理。面对这荒诞的一切,诗人的态度是玩世不恭:“为此我们秉烛,赶制荒诞”,以为应对,甚至在“瞬间愤怒成山/毫无理智可言”的时候,缄默以对:“继续向一棵古柏学习装聋作哑”,很难说这也是诗人的睿智所在,只要能在邪恶和黑暗的世界中完成对生命的“救赎”。<p>对诗歌的迷恋与置身世界的黑暗苦难煎熬并列在一起,是诗人的痛苦和“救赎”使命所在。<p>在深刻的感受和痛苦中,诗人为完成“救赎”的使命,仍然孤身奋战:<p>什么和什么还奔走在河道,昼夜不息。而我 <p>独自孵化世界的悲伤,并分装进神祗的眼 <br>和母亲的双乳<p>诗人要独自承担悲伤,这是最原始博大最美好的祈望,也是诗人希望能真正达到并不断努力去实现的“救赎”理想所在,这绝对能深印在人类灵魂深处。<p>有人刚喊出皇天在上 <br>黄河以南 <br>大旱三年<p>这是白沙诗歌《蓝调子和旧火焰》最后一节的结尾:世界并非“皇天”所定,命运还是握在手中,这更坚定诗人用诗歌进行生命“救赎”的信心。<p>白沙的诗歌读得不多,似乎也不好读。就《蓝调子和旧火焰》而言,她的诗歌情感丰满,视角广阔,有大气,有思想,行文中蕴涵诗人的正直和责任感,很是难得,但语言整体上看仍欠丰润,读着有辛涩感。在开始着手写这篇解读稿前,朱枫兄曾经推荐白沙的另一手诗歌《昨夜》,初读之感觉细腻可感,风格和手法可与《蓝调子和旧火焰》互补。相信经过诗人不断尝试,从中把握诗歌创作的度,其诗歌将日益完善。<p>2004年8月10日晚—8月11晚于苦陋斋<p><br> &nbsp;<br> <br> <b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9-26 20: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2:50 编辑

学习了。<br>评的很好。<br>此评也让我们更多地认识了诗人白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9-27 23: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2:50 编辑

再学<br>深刻有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27 16: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2:50 编辑

问好大家。谢谢赵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27 20: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2:50 编辑

谢谢大家,谢谢福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27 20: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2:50 编辑

白沙的诗很少出手——金手啊!<p>记住,什么时候给我一截你丢弃的指甲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28 08: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2:50 编辑

的确如此,白沙大姐的作品阅读的不多,但一经露面的就是精品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28 17: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2:50 编辑

从容坚韧的内质,向沙姐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28 18: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2:50 编辑

哈哈,这是个老帖子啦,分析得很到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28 19: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2:50 编辑

拜读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26 05:40 , Processed in 0.081618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