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2:36 编辑
梨园诗话之十一<br>1某论坛有首词,被斑竹点精,赞者多多,而批评寥寥。余一日阅之,发觉有数十处“平仄不对,该仄处却平,平处却仄”,便回贴道:“不和律处多也!”立即有某应道:“我怎么没看出哪里出律了呢?”余遂将字一一列出。学词者自然要以词谱为准。不以辞害意,偶有出律,未为不可。但此词不足50字,就有多处失律,而又被推为初学者学习之范本,须仔细推敲了。固推精还是慎重为妥,形式与内容还是统一协调的好。如果多处不协律,不如分行发在新诗论坛,何又妄求风雅,发在旧体诗论坛上呢?汪国珍就曾以词牌名写过不少诗,但大家都以新诗视之。<br>2某论坛有词被回贴道:“多有失律!”该词作者道:“不知道这个词谱是谁编的,如果是清朝人编的,宋朝人就惨了!”三山道:“此人之说谬矣.词本有乐,柳三变,姜白石,周美成皆通音律,故可自度曲,创曲.南宋以来,知者渐少,宋亡,张炎辈尚知,其后音律失传.失传以后,后人只能根据当时的作品,推断平仄,不复以歌填词.所以,清朝人只能编词谱,而宋人但晓音律者自能填词,不必词谱.”百花齐放亦道:“元明以前是没什么词谱的。后人的词谱是根据前人的作品总结出来的一种大致的规律。前人填词,常是自己的作品都和自己的作品不同格律。”此论深得吾心。<br>3生动的语言,崇高的境界,真实的情感,严谨的格律,优美的形式是构成诗词佳作的五大要素。如果把诗词比作美女,那语言就是其脸面,境界就是其思想,情感就是其眼波,格律就是其身材,形式就是其着装。诗词中的语言、格律、形式只能构成诗词的外在状态,而境界和情感才是诗词的灵魂所在。<p>4某诗词论坛上有某作者所选《网诗掘英(七绝)》数卷,一时回贴者甚众,有某某道:“就冲这题进来看了2卷,粗挑平仄不谐有失粘对的几首贴如下,以见选诗者之粗糙,非有意揭诗作者之短处。《咏桃花》:“灼灼先发一树明,春风笑我最多情。此身只许春风老,未许人间轻薄名。”《爆 竹》:“囊中久处未曾鸣,孤愤积来不可平。蓦的火发平地起,也向青天叫一声。”《记梦中景》:“十年重见又重分,送行怎不怆心魂!送过荷塘三十里,一步一朵一凋零。” 《洞庭湖》:“岳阳楼外雪半收,和风拂柳欲何求。枝头点点新颜色,染得春心荡漾不?” 《因9.11事,致网上泛言人道、同情美国者 》:“神州无处起沉疴,狐死兔悲意若何?我是民族主义者,请君莫唱国际歌!”该选诗者应道:“阁下只看到格律,忘了情趣意境,譬如看人就是以貌取人,以什么辈分什么教授什么地位看人一样。我敢说我选得上面的任何一手都胜叶老(叶嘉莹)的十倍。就事论事,没必要嘴巴夹沙,做人身攻击。”某某又道:“七绝自有称之为七绝之规定,格律是其一大标准。既然题为《网诗掘英(七绝)》,则选诗时自然要以七绝之标准来选,何况是“掘英”?某粗挑平仄不谐有失粘对的几首,以见选诗者之粗糙,与人身攻击自是无涉。选诗者选诗粗糙,人指其过不受不算反而说是人身攻击,自是有目共睹。”此人所言极是,余赞成之。选诗者妄言:“我敢说我选得上面的任何一手都胜叶老(叶嘉莹)的十倍。”真浅见也!贻笑大方矣!有友问余:“此网诗精品乎?”余曰:“此选者自认之网诗精品也!但能为此诗选者,诚为不易,不失为一家之言也!”学者可以借鉴,但不可学而习之也!雾失楼台所论极为公允:“我想,贴子本就是他一人的看法,应非代表什么机构做什么权威的评判。有不同意见,能题出不同看法,大家互相研讨,是好事,也不必因为没选谁选了谁而气不平。对我说来,能方便地看到一些别人的优秀作品,觉得很实用。”<br>5有东湖居士者以《西安旅游诗一组》在某论坛申请入某诗社,其一《题西安古城门 》:“苍茫日照古城门,此地曾留汉将魂。 几个老人闲弈子,一杯茶水近黄昏”,其二《登西安鼓楼》:“王气千年绕鼓楼,登临极目白云悠。纵横大道通南北,紫禁城中百姓游。”一得愚生、狂醉卿卿、坐看云起、藉舟阅后均积极推荐为社员,独有版主某某者认为“这个不能推为社员”,居士本为学而来,却被拒于千里之外,并言之凿凿道:“格律问题是老生长谈,先不说了。作品数量多多,可谓诗思敏捷,但多是顺口而来,有些更象老干体。有些思路时有灵动之处,但语言稚嫩,功底谈不到。我是实在憋不住才说出心理的真心想法,无意与楼主为难,也不想让什么人难堪。得罪之处实属万不得已。”如此道来,如同雾水,让人不明所以。格律问题?何不举一、二例子明示?何谓诗思敏捷?顺口而来吗?没有真情实感,作者之诗思如何顺口而来?既然顺口而来,怎又更向老干体?老干体格律可是非常严谨的啊!语言稚嫩,如何稚嫩却不言明,让人费解。如此版主,让人信服乎?难怪此诗社人气萧条呵,原来有此等人掌控诗社,悲莫大矣!就诗论诗,得罪谁了?让谁难堪了?如此言论竟然出自版主之口,乌乎哀哉?另一版主折中道:“既然有异议,那么先加为准社员。”故余劝此居士:“此社无容人之量,诲人不倦之意,不入也罢!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网络之大,何处不可容身?”东湖居士亦无留意,遂申请退出某诗社准社员资格。<br>6陈毅《梅岭三章》有“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这是1936年冬陈毅率领新四军打游击战时被困于梅岭有感而作。而汪精卫在此前有《狱中杂感》云:“煤山云树总凄然,荆棘铜驼几变迁。行去已无干净土,忧来徒唤奈何天。瞻乌不尽林宗恨,赋鵩知伤贾傅年。一死心期殊未了,此头须向国门悬。”因为两诗中都有“此头须向国门悬”,网上便有诗词作者认为陈毅抄袭了汪精卫的诗句,此论余不敢苟同。毛诗中亦有“天若有情天亦老”句,大家知道这是李贺的原句,但没有人会认为主席是抄袭唐人。而对陈毅却如此苛刻,让人费解。此时汪精卫也还未沦为汉奸,不失为一位有影响的政治人物。陈诗借鉴汪诗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何来抄袭之说?正如孔子所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我们做任何学问都应该坚持的原则,也是我们网络诗词作者学习、创作诗词的方法之一。<p>梨园诗话之十二<br>1、古体诗是指唐代以前的诗歌的总称。古体诗同近体诗相比,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前者除押韵外,不受其他格律束缚,而且形式灵活多样。诗人们在创作时非常自由,想象创造的空间广大,如天马行空,行云流水,少羁绊约束。从句数、字数来讲,古体诗不仅宽松,限制少,其长短也随诗人信笔驱使,行于其当行,止于其当止。诗之长短,句之增减,无定格可循,完全在于诗人的诗兴所至。古体诗从声韵言,不讲平仄,对仗,押韵可通押,也可数韵通用,还可以随意转韵,换韵。诗可以用对仗,也可不用。随物赋形,随笔赋彩,如水之行止,无规律可守,全在诗人意以驭之,气以运之,笔以挥之。古体诗颇类似今之新诗,易学难工,易写难精。不仅关乎才力、学识、阅历,更在于诗人之性情使然也!观今之中华诗词传统刊物和网络诗词论坛,古体诗仍为诗人们广泛喜好采用的诗体之一,其中不乏佼佼者,如《九州诗词》的顾问刘征先生,还有余所认识的华中科大的王文英教授,以及网上结识的中国诗人网古风红楼论坛的右文斑竹等等。<br>2、“犯孤平”一直以来被诗评家认为是格律诗之大忌。今日网络旧体诗坛上,不少论坛斑竹亦持此为不二定律。余对“孤平”向不留意,认为诗兴所至,安能斤斤计较于个别字出律乎?自己格律诗中常有犯之,每被资深网上斑竹指出,亦不以为瑕疵。对“犯孤平”乃诗病之一说,余主张废除此一说。余认为,我们不可过于泥古。关于“孤平”一说本身就值得商榷,推敲。“孤平”说的是格律诗中某一句里只有一个平声字,若这一句包括韵脚已有两个平声字,就应无“孤平”存在了。所以古人的论调不足以为戒律。格律诗之所以有“孤平”一说,余以为前人主要是从音韵上考虑落脚的,与其内容无关。如果一句诗中仄声过多,而平声字只有一个,那音节上读来就缺乏抑扬起伏错落之感了。古代诗歌可歌之,而今天只有诗了,歌却随历史的足音远去,词也是一样。“孤平”是后代诗论家的个人看法,格律是为内容服务的,一条格律是否合理,要具体到诗的那个时代去分析。诗律当随时而变。不合客观规律的诗律就应淘汰,前人的诗律理论不合时的,我们今天的网络诗词作者就不该全盘照收。如果我们不能逾雷池一步,那岂不作茧自缚,画地为牢,拘泥于前人而不敢突破,那岂不仰古人鼻息?如此怎能让今天的旧体诗更上一层楼呢?“犯孤平”对于今天的网络诗作者来说,没必要如前人那么一丝不苟,大可砸去枷锁,破茧而飞。<br>3、作为旧体诗词作者,写格律诗词时都明白句末最忌出现三平尾或三仄尾,再就是句中出现平仄声安排不合律或是句中出现不合律的字,当这些情况出现,也就是诗论家所谓的“诗病”,则必须在本句或对句采取手段进行补救。余认为,“拗救”归根结底只是格律诗的一种方法,并非有拗必救。如果补救不了,大可不必去救,不妨大胆突破。诗人要善于灵活处理,不以律害意,因律而迁就格律是不明智的选择。写诗时当以内容为上,形式次之。<br>4、不少网络旧体诗论坛上论诗者,点评诗词时常从字、句入手,对照格律,常曰“某字出律”、“某字仄声宜平声”,却不从内容着手,全局观照。好比论人,不重神韵、气质,只看衣冠。如此论诗,岂不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一首诗词作品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其思想内容境界,而非外在形式格律。<br>5、但愿骚人抒已见,不拘一格作新诗。古今不少诗人创作格律诗时,常常突破格律的范畴,自由抒写,不计平仄,粘对等清规,但句数和押韵却没有改变。这种诗体被诗论家称为“变体诗”或称“拗体诗”。对于这种“变体诗”,前人认为这非诗之主流。余认为,对于“变体诗”我们要鼓与呼!要鼓励诗人们多作变体诗词。如李白的《静夜思》、《山中问答》、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杜甫的《月夜》、崔颢的《黄鹤楼》、姜夔的《疏影》、《暗香》、《扬州慢》等都是此中代表作。如杜甫等诗人不仅精通格律,而且是其楷模,但他们并非格律的奴隶,当格律妨害诗的思想内容时,他们就勇敢地冲破籓篱,另起炉灶。在如今的网络旧体诗论坛,我们应欢迎各种变体诗词,实验诗,自度词等。没有这些变体的存在,中华诗词怎能有长足的发展呢?唐诗宋词元曲就是典型的诗之变体。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中华诗词才能获得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和无限的光辉前景。<br>6、诗之有格律,如人之有华服。诗之格律是使诗之形式更加完美,人之华服是使人之外表更加美丽。但诗之格律不能取代诗之内容,如人之华服不能代表人之思想一样。光有鲜美的华服,而无高雅的气质,腹内原来草莽的人,相信没有多少人会欣赏,而诗亦然。<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