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93|回复: 7

新闻诗:诗歌走出象牙塔的一条路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1-23 20: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2:09 编辑

&nbsp; &nbsp; 作者/肖来青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br>  20世纪80年初以来,诗歌消费市场一直不景气。有人说,如今是诗人多于读诗的人。读者圈如此之窄,其因何在?许多学者、诗人只是埋怨读者文化素养差(难道不如旧中国?),有的则认为是创作技巧上没有重大突破,还有的认为,商业时代人们生活节奏快,顾不上读诗了……这些都不是诗歌消费低迷最本质的原因,最本质的原因是诗人群体性地走进了象牙塔,诗歌普遍缺乏对社会现实特别是重大社会事件作直接真实的反映。当然,也不断有人在探索诗歌回归社会、回归大众的路径。可以说,新闻诗就是这种探索的重要成果。<br>??“新闻诗”这个概念是笔者于80年代初根据人们的创作取向首次提出来的。(拙文《一种独特的报道形式——新闻诗》,成稿于1983年,刊载于湖南《新闻工作通讯》1984年第1期。)二十年过去,现在我们可以从报刊和互联网上读到大量标明为“新闻诗”或“诗报告”的作品了。有些新闻诗还产生了重大社会影响。<br>??新闻诗举旗亮相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它的文化根基却很深远。中国自古就有“纪实以诗鸣”的传统。若要追根溯源,恐怕可以探到《诗经》时代。据台湾学者李辰冬考究,《诗经》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诗、每个地名、每个人名、每件史实都是实录,没有一点虚假。”①说《诗经》句句实录,未必完全可靠,但其中某些篇章倒是很纪实的。在当时传播方式极度落后的状况下,也可视为新闻传播的一种形式。如《氓》,就叙事的完整性来看,基本具备了新闻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节及结果均有所交代。后来的“汉乐府”中的《东门行》和唐代诗圣杜甫的“三吏”、“三别”及《长恨歌》,就更具新闻味了。如此等等,都是中国现代新闻诗不可割断的历史脐带。<br>??“纪实以诗鸣”的传统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如报刊、广播及互联网,使大量具有现代意义的新闻诗脱颖而出。20世纪初以来,新闻诗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即从世纪初至60年代末,为内涵探索阶段。作者不着眼于新闻诗的文本要求,而是探索如何在诗中融入新闻内容或如何用诗的形式反映新闻事件。以著名人物为例,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及冯玉祥、肖三等人都有这类诗作。那时虽无新闻诗的概念,但有的作品却是很出色的新闻诗。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即生动地反映了1949年4月23日晚,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一重大事件。在此同时,毛泽东曾于4月20日亲手写了一条“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消息。一条消息、一首新闻诗都发表在《新华日报》上,先后反映了这一重大新闻事件。1958年,当得知江西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病时,他又写下了《七律·送瘟神》一诗。朱德早在1939年于太行山八路军总部时,就给四川家乡写过一首《寄语蜀中父老》的诗:“伫马太行侧,十月雪飞白,战士仍衣单,夜夜杀倭贼。”此诗不仅颂扬了挥戈战士在恶劣环境下英勇杀敌的精神,寄托了朱总对他们的一片深情,也向家乡人民如实报告了前线战况。冯玉祥的《廖宝财》、肖三的《送毛主席飞重庆》都是新闻诗的成功之作。后一阶段,即70年代以来,为文本自觉阶段。其标志是张永枚的《西沙之战》。该诗反映南越入侵我国西沙群岛,我国军民英勇自卫反击的重大事件。1974年3月15日的《光明日报》破例从头版开始,用几个版的篇幅予以刊登。随后,《人民日报》和各省市报刊纷纷转载,并发表许多推荐和赞扬文字。此诗见报时标明了“诗报告”三个字。虽然作品内容受到当时“文革”政治气候的影响,以至在拨乱反正后引起许多非议,但由于它的传播途径特殊——是全国覆盖面最大的报纸,使“诗报告”这一崭新的文体概念引起广泛关注和思考。此后,“诗报告”和“新闻诗”(80年代初)的名词便不绝于各类传媒。一些作者如李士非、黄承基、桑克、臧棣、唐突、唐不遇、骆晓戈以及台湾女作家六月,都发表了大量标明“新闻诗”的作品,有的还因此名噪一时。从目前可以读到的大量作品看,新闻诗的题材十分广泛。有写重大战事与战争场面的,也有写经济建设成就和科技文化成果的;有反映日常社会生活中新人新事的,也有披露社会阴暗面与自然灾情的;有写高级领导干部风采的,也有写普通人闪光生活的。如此等等,社会与自然的许多方面皆可成为新闻诗的抒写对象。<br>??至于人们为何选择新闻诗这种形式?可能有多种回答。笔者以为,最根本的恐怕还是敏感的诗人关注社会现实的结果。换句话说,是重大新闻事件触动了诗人的诗思与诗情,于是他们不能不将诗歌艺术与新闻有机地融合起来,呈献于社会。以长诗《向秀丽》(1959)而闻名全国的广州老诗人李士菲,在日本看到那些参拜靖国神社的人,特别是旧军人,穿着军装,扛着军旗在那里耀武扬威地示威,嘴里还唱着当年侵略者的军歌,感到“受到了非常大的刺激”,才写出了《怒火》(2003)等一组愤怒的新闻诗。<br>??新闻诗,是新闻还是诗?这是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应当说,新闻诗既以新闻报道和诗歌的双重身份出现,就必然要具备二者各自的主要特质,否则,就有冒牌之嫌。就新闻性而言,它要求写真人真事,具备新闻的五要素,即“五个W”(When、Where、Who、What、Why);其内容必须有新鲜性即有新近的信息;反映必须迅速及时。时过境迁的新闻,实际是旧闻。“如实纪叙”的诗,不一定都是新闻诗。时效性,是现代技术条件下必须强调的一点。从诗歌的角度看,新闻诗又有别于一般新闻报道,它还有属于诗的内涵,即有诗情、诗思、诗艺。它在报告新闻事件时,总是时刻燃烧着激情;它常常以妙趣横生的哲理引人深思;它不仅具有新闻简约明快的特点,也符合诗歌的韵律、意境和形象化等要求。<br>??正因为新闻诗是一种颇具“杂交”特色的文体,所以,当人们阅读同一个作品时,对其文体的识别,往往表现出一些差异:或侧重于新闻报道的视角,或偏重于诗歌的视角。如2004年4月7日网上播发笔名为“有斐君子”的新闻诗《3月19日,来自台南的报道》之后,在“网友”评论中,除直接说它是“新闻诗”的外,也有人说它是“用诗歌来报道时事”,还有人说是“用报道消息的形式来写诗”。当然,这些都不会影响对新闻诗本质的把握。<br>??由于新闻诗是新闻与诗的有机结合,因而,在写作时要把握如下特点:<br>??1、速写式的勾勒新闻事件。新闻诗必须写新闻事件,不是新闻事件,就不能冠以新闻之名,这是无疑的,但是,受“诗”的独特语言形式制约,新闻诗在描写人物和事件时,很难像通讯、报告文学、新闻小说那样,进行多侧面、细致地描绘,而只能概括地抒写(当然,它不是抽象地概括,而是形象地概括);同时,由于诗的结构是一种以情感流动为线索的抒情结构,不可能持续很久,不便折折绕绕地叙述事物变化,因而,新闻诗又往往采用跳跃式的笔法来反映现实生活。这与绘画中的“速写”颇有相似之处,只是二者所用介质和表现手段不同而已。且读贺江南写湖南省委副书记郑培民事迹的《巍峨的诗集》(见“天纵文化网”,2003.8.11)中的一段:<br>??抚摸你还带着温热的足迹<br>??“开门见山”的湘西怎能忘记<br>??218个乡镇怎不垂泪<br>??飘香的湘泉酒厂在深深怀念你倾注的满腔心血<br>??奔腾的火禾公路怎能丢失那通畅的记忆<br>??遥望一个副省长吃着缓解心脏病的药品<br>??和工程技术员一起<br>??晃晃悠悠攀上悬崖峭壁去勘察路线<br>??三大水系400里临洪大堤上你捧着快餐盒渡过你55岁生日<br>??你不忍看到灾民们呼吸你的汽车扬的灰尘而绕道前行<br>??带着三种疾病和平均每天2小时的睡眠<br>??60多个日日夜夜你在400里长堤与洪魔共枕<br>??“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br>??一字一句捧出一片赤胆忠心<br>??在短短十几行文字中,作者以极富概括和跳跃性的笔法,速写式地勾勒出了一位高级领导干部勤政爱民的的形象。<br>??虽然写某个单一事件、单一场景的新闻诗,叙事也比较细致,但与通讯、报告文学相比,其跳跃性、概括性、简洁性的特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值得注意的是,新闻诗写人叙事虽然具有跳跃与概括的特点,但它不能因此而歪曲新闻事件的真实本质。许多作者为了避免因事件交代不清而引起误解,往往在诗题之下加上“题记”或“背景”,在诗尾加上“补记”之类。对此,我们应当把它视为新闻诗的一个组成部分。<br>??2、写实与写意相结合。为什么成功的新闻诗往往给人这样的感觉:它既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又有很强的思想穿透力和情感撞击力。这是因为,新闻诗常常以现实社会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以及所涉及的人、物、境作为反映对象,辅之以写意抒情。这样,就使所写实有之人、之事、之物、之境及数据得以凸现,其隐含的思想内涵得以充挥发掘。如,《诗刊》上半月刊2002年第5期所载张洪波《中国的蝗虫》,头一段这样写道:<br>??这几年 总是有蝗灾的消息<br>??今年 蝗虫仍然十分猖獗<br>??据说 新疆的蝗虫发生面积已达2000万亩<br>??而且有可能还会扩大<br>??而其他地方的蝗虫也已经铺天盖地<br>??在东北 葫芦岛的蝗虫已开始耗用省长基金<br>??在华北 白洋淀的蝗虫已惊动了国家农业部<br>??这是对当时中国蝗灾的概要报道。蝗虫对中国人民生活环境的威胁,尤其是对农业、牧业的危害可见一斑。虽然当时各大媒体均有所报道,但这段文字极富概括力。新疆、东北的葫芦岛、华北的白洋淀的蝗虫灾害确实令人震惊。这些都是毫无夸饰的写实。<br>??但是,如果仅有这段文字,它与一般的新闻报道又有什么区别?不只是文字排列形式不同吗?作为新闻诗,它不能没有写意。所以,作者又写了一些令人深思的文字:<br>??……<br>??蝗虫孵化得非常快<br>??而且不仅仅只是一代<br>??我一直想弄明白<br>??许多物种已经永远在地球消逝<br>??为什么一个小小的蝗虫不会灭绝<br>??许多物种已被列入濒危名单<br>??为什么一个小小蝗虫仍然得意洋洋<br>??……<br>??这些联想性的虚笔,使得原本干巴枯燥的新闻事实及数据有了表现力,其思想内蕴得到了开掘。人们会由此引发对我国自然生态和环保问题的深刻反思。需要指出的是,新闻诗的写意与写实之间,必须有严密的内在逻辑联系。写意应为写实的自然生发,而绝不能牵强附会地想象。那样,不仅无益于写实,反而会有损于写实。<br>??3、具有诗性语言的魅力。诗是语言艺术的结晶,新闻诗自然不能例外。它必须是用诗性语言写成的作品,而非一般文字作品。诗性语言与一般艺术语言的区别在哪里?什么是诗性语言?人们普遍认同的是韵律化,即讲究音韵和节奏的美。这是新闻诗应当达到的语言要求。但是,这还停留在形式层面。从本质上讲,诗性语言是意象化语言。意象是具象化了的感觉和情思。意象语言具有直觉性、表现性、超越性等特点,它更应该符合诗人的主观的感觉活动和感性活动的规律。这是诗性语言与实用语言的本质差异。中国传统的诗歌,包括较早时期的新闻诗,大都是采用日常实用的语言写成的(也有少数诗人采用了意象化语言,如毛泽东等人)。所以,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只有实用语言是“最容易被人接受并产生影响的。”②当今中国诗歌的情形则大不一样,除一部分人继续采用实用语言外,更多的是采用意象化语言进行诗歌创作。应当说,诗歌语言是在不断创新中得到发展并保持其鲜活性的。因而,对于直逼社会现实、具有强烈时代感的新闻诗来说,在语言艺术上也必须紧紧跟上时代前进的节拍,在不完全排斥日常实用语言的同时,更多地采用最为鲜活的诗歌语言。在这方面,许多诗人作了大量探索。李士菲的新闻诗语言就是极富时代特色的诗性语言。下面是其《怒火》(广州电台2003.8.18)中的开头一段:<br>??徐州是我的故乡<br>??60年前<br>??这狼嚎似的歌声在故乡轰响<br>??他像鞭子抽在我八岁的心上<br>??把我赶出了小学的课堂<br>??着最初的恐怖<br>??使我终身难忘<br>??想不到六十年后<br>??在靖国神社的樱花树下<br>??又一次听到它<br>??借助现代化的音响<br>??它更加嚣张<br>??……<br>??这样的意象化语言,不但使作品深刻的思想内容得到很好的表达,而且增强了文字本身的艺术感染力。<br>??为使读者对新闻诗的整体形貌有所了解,现将“且听风吟”网所发有斐君子的一首新闻诗附后:<br>?? 3月19日,来自台南的报道<br>??作者:有斐君子 发表时间 : 2004-04-07 01:46:23 <br>??2004年3月19日。<br>??13:45。台湾台南。<br>??被怀疑是两颗土制的子弹突然走火,<br>??正中中华民国正副总统的下怀。<br>??当时,正值欢庆的鞭炮声震耳欲聋,<br>??造势的热情烘托着的激动的总统们,<br>??在扫街拜票中刚强地一直没有倒下。<br>??威严的车队继续行进在金华路上,<br>??向着台独走出约10公里,<br>??才发现殷殷流血的民主已经受伤,<br>??痛不痛无人知晓。男人腹部的划痕,<br>??是否会导致台内产生政治性饥饿;<br>??女人腿部的中弹,是否会导致<br>??习惯性下脆病症的更加恶化,<br>??也未可知。可以想见的是,<br>??民主的形象和身体状况将更加不堪。<br>??根据总统意愿,手术选在较远的<br>??奇美医院进行。由于清创、伤口缝合、<br>??X光照的程序有些错乱,奇美医院<br>??奇美与否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br>??应该相信的是,它对总统的鼎力支持<br>??和总统对它的充分信任都不会走眼。<br>??下午3:10,总统府召开记者招待会,<br>??宣布正副总统并无生命危险。<br>??当晚7:10前,总统号召人民<br>??保持冷静,然后安然离开医院。<br>??这不知道是发生在台湾的第几次枪击,<br>??在戏剧性的悲伤、惊恐、猜忌面前,<br>??勇敢的总统依然宣布选举将照常举行。<br>??这时候的台南市面上绿色葱笼,<br>??但人心却和记者所居住的塞外古城一样,<br>??十分荒凉。据说立春的季节<br>??早就过了,但春天还远没有到来。<br>??被阴谋击中的台南,不知道为什么,<br>??在这样的时间、这样的路段选中自己,<br>??凶手没有声明就已逃走。许多线索<br>??从训练有素、但反应迟钝的、<br>??保安人员的眼皮底下溜之大吉,<br>??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br>??于是,立委的质询,民众的疑虑,<br>??迅速膨胀为一种力量,<br>??使绝食后的静坐依然怒气挺拔。<br>??至于台湾《中央日报》的12个疑点<br>??和香港《东方日报》的两种假说,<br>??当局还没有进一步予以澄清。<br>??有报道称,紧盯电视屏幕上<br>??泛蓝泛绿的干眼病患者<br>??眼睛出血,视力明显下降。<br>??此外,据消息灵通人士讲,<br>??枪声传来时,有诡谲的、<br>??不能轻易察觉的笑容,<br>??在华盛顿和东京的脸上闪现,<br>??而北京则紧张得更加从容不迫,<br>??没有发现军队调动的迹象。<br>??现在,侦破工作已经开始,<br>??有几个据称是刑侦专家的美国人,<br>??也想插手。而呼声最高的法制,<br>??因为还没看清被韩国媒体称为<br>??“阿骗”的脸色,开庭可能尚早。<br>??令人担忧的是,台湾还有没有胆量,<br>??用原定于2006年12月的公投,<br>??考量郑成功后人的智慧和决心!<br>??而无须鲜血证明的亲情将如何<br>??继续发展,我们将拭目以待。<br>?? (且听风吟山西大同4月1日电<br>?? 记者:云冈石佛)<br>??注释:<br>??① 转引自张新颖《〈诗经〉乃是个人专集》,见1993年9月7日《文汇报》 <br>??② 《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106页。<br>??来源:香港《现代教育研究》杂志,2004年第11期。<br> <br> <b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1-23 20: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2:10 编辑

值得尝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1-24 10: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2:10 编辑

我想,新闻诗应该就是是事件以诗歌的方式陈述吧,<p>这个意义讲,和叙事诗(当然,也有作者的感情和观点)<p>似乎没有本质区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1-24 16: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2:10 编辑

这个命名有点取巧,毫无新意!诗都少人看,这种新闻诗更无人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7 15: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2:10 编辑

如果说&quot;新闻诗&quot;真象你说的那么无用,为什么有那么多大师级作家也热衷于此?<br>搜一搜&quot;新闻诗&quot;这个关键词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7 15: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2:10 编辑
下面引用由朱枫2004/11/24 04:20pm 发表的内容:<br>这个命名有点取巧,毫无新意!诗都少人看,这种新闻诗更无人看。<br>
<br>如果说&quot;新闻诗&quot;真象你说的那么无用,为什么有那么多大师级作家也热衷于此?<br>搜一搜&quot;新闻诗&quot;这个关键词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8 22: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2:10 编辑

新闻和其他事件一样,只要触动了诗意灵感,都可成为诗写的内容。至于是否有没有必要单独作为一类别或是否命名为新闻诗,个人以为不是决定是否有读者的主要因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8 22: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2:10 编辑

***** 版主模式 *****<p> <p>该贴子是管理员从<a href=forums.cgi?forum=9>中国诗歌报道</a>转移过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26 07:27 , Processed in 0.08148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