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1:35 编辑
前言<p> 修辞格,也叫辞格,就是修辞中使用的各种表现方法或手段。例如最常见的修辞格有比喻、夸张、借代、拟人、排比等等。<br> 修字,《说文解字》解释说:“饰也,从彡,攸声。”修与饰为同义词,古代修与饰常常连用。如:<br>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论语·宪问第十四》)<br> 辞就是文辞,文辞也就是文词的意思。<br> “子曰: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易经·系辞下传》)<br> “子曰:情欲信,辞欲巧。”(《礼记·表记第二十三》)<br> “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史记·伯夷列传》)<br> 修辞格在文学中的作用极为重要,分类也较为复杂,陈望道先生在《修辞格发凡》中将修辞格分为以下四类:<p>(甲类)材料上的辞格;<br> 一、譬喻 二、借代 三、映衬 四、摹状 五、双关 六、引用<br> 七、仿拟 八、拈连 九、移就<br>(乙类)意境上的辞格;<br> 一、比拟 二、讽喻 三、示现 四、呼告 五、夸张 六、倒反<br> 七、婉转 八、避讳 九、设问 十、感叹<br>丙类)词语上的辞格:<br> 一、析字 二、藏字 三、飞白 四、镶嵌 五、复叠 六、节缩<br> 七、省略 八、警策 九、折绕 十、转类 十一、回文<br>(丁类)章句上的辞格:<br> 一、反复 二、对偶 三、排比 四、层递 五、错综 六、顶真<br> 七、倒装 八、跳脱<br>以下只探讨古典诗歌(以唐诗为主)中常用修辞格中的运用,对于其它内容不再赘述。<p>(一)比喻<p> 比喻是古典诗歌中是最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应用得极早,也相当广泛。《礼记·学记》曰:“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这里所说的“博依”就是比喻的意思。《墨子·小取》说:“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或也者,不尽也。假者,今不然也。效者,为之法也;所效者,所以为之法也。故中效,则是也;不中效,则非也,此效也。辟也者,举也物而以明之也。侔也者,比辞而俱行也。援也者,曰:子然,我奚独不可以然也?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同于其所取者,予之也。是犹谓也者同也,吾岂谓也者异也。”这里的辟即比喻。《荀子·非相篇》说:“谈说之术:矜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譬称以喻之,分别以明之,欣驩芬芗以送之,宝之,珍之,贵之,神之。如是则说常无不受。虽不说人,人莫不贵。夫是之谓为能贵其所贵。传曰:‘唯君子为能贵其所贵。’此之谓也。” 东汉哲学家王符说:“夫譬喻也者,生于直告之不明,故假物之然否以彰之。”(《潜夫论·释难》)刘勰说:“ 观夫兴之托谕,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且何谓为比?盖写物以附意,飏言以切事者。”(《文心雕龙·比兴第三十六》)宋代朱熹在《诗经集传·国风·樛木》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这句话言简意赅地说明了比喻手法的特征。<br> 比喻用得极广,种类也较多,宋代陈骙在《文则》中将比喻共分为十类①,略嫌繁琐。以下只探讨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五种比喻手法。<br> 一、明喻:明喻的句子结构一般来说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部分,如:<br>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br> (《赋得自君之出矣》张九龄)<p>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br> (《咏柳》贺知章)<br> <br>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br>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p>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br> ( 李白《越中怀古》)<br> 明喻一般来说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部分,也有省略了比喻词的,诗歌中较为少见。<p> 二、暗喻:判断明喻与暗喻的区别主要看判断词,一般有为、即、是、作、成等,省略判断词的情况也较常见。如:<br>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白居易《杜陵叟》) <p> 汉帝宠阿娇,贮之黄金屋。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宠极爱还歇,妒深情却疏。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 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妾薄命》李白)<p> 翻手为云覆手雨, 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 此道今人弃如土。(《贫交行》杜甫)<p>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是常规的暗喻。“翻手为云覆手雨”即为省略了判断词的暗喻。<br> <br> 省略了判断词的暗喻和省略了比喻词的的明喻有时较难分辩,简而言之,在本体和喻体之间可以加“象”字的是明喻,可以加“是”字的是暗喻, 在诗歌的实际创作中没有必要细究。<p> 三、借喻:就是直接借助喻体以说明事理,没有本体,也没有判断词和比喻词,只有喻体单独出现。<p> 海燕何微眇,乘春亦蹇来。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绣户时双入,华轩日几回。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张九龄《归燕》)<p>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参)<p> 葵藿倾太阳, 物性固难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 杜甫)<p> 四、引喻 引喻其实就是古代所说的“兴”的方法,“援引前言以证其事”(陈骙《文则》)“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诗经集传·周南·关睢》),“兴者托事于物,则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术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赋、比、兴如此次者,言事之道,直陈为正,故《诗经》多赋,在比兴之先。比之与兴,虽同是附托外物,比显而兴隐,当先显后隐,故比居兴先也。《毛传》特言兴也,为其理隐故也。(《毛诗·关雎传·正义》) “诗文弘奥,包韫六义,毛公述传,独标兴体,岂不以风通而赋同,比显而兴隐哉!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比则畜愤以斥言,兴则环譬以记讽,盖随时之义不一,故诗人之志有二也。 观夫兴之托谕,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关雎有别,故后妃方德;尸鸠贞一,故夫人象义。义取其贞,无从于夷禽;德贵其别,不嫌于鸷鸟;明而未融,故发注而后见也。……楚襄信谗,而三闾忠烈,依诗制《骚》,讽兼比兴。”(刘勰《文心雕龙·比兴》)<br> 引喻中前后句子之间的关系,有的在内容上密切相关,有的则无甚关联,有时仅为取前面的韵脚而已。<br> 引喻在诗经中用得极为广泛,一般用在句子的开头,也有用在结尾的。起兴手法,被认为是“诗家大半得力处。”(李重华《贞一斋诗说》)<p>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 《赋得古草原送别》)<p>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大厦如倾要梁栋,万年回首丘山重。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剪伐谁能送。苦心岂免容蝼蚁,香叶终经宿鸾凤。志士幽人草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 (杜甫 《古柏行》)<p> 五、博喻,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比喻来说明一件事理。<p>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鸿洞昏王室。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萧瑟。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杜甫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p> 另外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都使用了博喻的手法。<p> 诗歌中的比喻,最好采用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并要注意本体和喻体之间有共同点,共同点的选择越是通俗、新奇、巧妙,产生的效果则越是生动、形象。另外要注意各种比喻的特征以便灵活运用,一般说来暗喻和借喻比明喻更加含蓄直接,许多托物喻志的作品常常采用借喻手法,如: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博喻能使诗歌产生华美富丽的效果。<p>(二)借代<br> 借代,就是借用和人或事物有关的另外的名称来代替和表达。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br> 古代的豪门贵族常把他们的住宅大门漆成红色,以显示其豪华富有以及和穷人家的区别,所以用朱门来代替豪门贵族。<p> 借代和比喻(特别是比喻中的借喻)容易混淆,最简单的判断方法是借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可以加“象”字,借代则不能。例如:上一个例子就不能说“豪门”象“朱门”。“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帆”使用的是借代,而不能比喻成“船”象“帆”。<p> 在诗歌中借代使用得当,可以使诗歌形象生动化,使内容得到突出,使句子更为简洁。<p> 诗歌中借代格的使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p> 1、借人或事物的突出特征来代替。如上面所举的“朱门”,再如“宛转蛾眉马前死”(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蛾眉”。<p> 2、用部分代替全体。注意这个部分应该是全体中最有代表性和突出的部分。如上面所举的“帆”。再如:<p>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卢纶《塞下曲》)用“白羽”表示“箭”。<p> 3、借特称代替泛称。特称原是指事物特属的称号,古诗中常用来代替某一类事物的泛称。常见的特称有人名、地名、官名、物品名等。<p>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白居易《琵琶行》)<br> 善才,指唐代西域曹国人曹善才,是当时有名的琵琶家。秋娘,唐代的李琦,有妾名杜秋,后以泛指美女。这里分别用“善才”和“秋娘”来代替琵琶行家和美人。<p>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 (李白《听蜀僧浚弹琴》 )<br> 绿绮,古代著名的琴,这里用来代替琴。<p> 4、借具体代抽象。<br>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涼州词》)<br>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长安秋望》)<br> 用“羌笛”、“长笛”代表音乐。<p> 5、借抽象代具体。<p>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br> 用“权贵”代替有权势的豪门贵族。<p>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韩愈《左迁至蓝关示韩湘侄》)<br> 用“九重天”来代替皇帝。<p> 6、用事物的处所代替。<p>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br> 用长江来代替长江水。<p>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br> 用盛酒的杯子来代替酒。<p> 还有几种借代形式,诗歌中较少见些,不再赘述。<p>(三)比拟 <p> 比拟就是把人当做物、把物当作人或把物当作物来描写的一种修辞手法。<br> 1、拟人为物<br> 又叫拟物,就是把人或人的思想感情加以物性化来予以表现。如: <p> 愿为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br>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p> “愿为腰下剑”、“愿为比翼鸟”和“愿为连理枝”均是拟人为物的写法。<p> 2、以物为人<br> 又称为拟人,就是把事物(包加无生物和有生物)以人格化来予以表现。古诗中极为常见,如:<p>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br> 人事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br>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 《春夜喜雨》)<p> 上面的“咽”、“冷”、“枕”、“知”、“潜”均是拟人写法。<p> 3、拟物为物<br> 就是把一种物比拟成另外一种物,使之具有另外一种物的某些特点。<p>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 《登岳阳楼》)<br>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p> 上面的“浮”、“引”、“衔”字,即拟物为物的写法。<p> 比拟格的语言形象,使句子具有活跃感,可借助于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古人炼字多用之。<p>(四)、摹状<br> 摹状是摹写对于事物情状的感觉的辞格,通俗地说,就是把人、物的某种形状、声音、颜色,用适当的词句予以摹写出来,又叫摹拟。<p>摹状格,一般可以分为摹声、摹形、摹色三类。<br> 一、摹声:就是用适当的词句对声音进行的的摹拟。如:<p> 飒飒西风满院,蕊寒香冷蝶难来。<br> ( 黄巢《题菊花》)<p>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br> 嘈嘈切切错乱弹,大珠小珠落玉盘。<br>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滩。<br>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断声暂歇。<br>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br>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br> 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br>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br> (白居易《琵琶行》)<p> 雷鼓嘈嘈喧武昌,云旗猎猎过寻阳。秋毫不犯三吴悦,春日遥看五色光。<br> (李白《水王东巡歌》其三)<p>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李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br> (杜甫《兵车行》)<p> 二、摹形:就是对人或事物的某种形状或模样进行摹写。如:<br> 夜深烟火尽,霰雪白纷纷。<br> (白居易《秦中吟 重赋》)<p> 越妇未织作,春蚕始蠕蠕。<br> (李贺《感讽》其一)<p> 摹色:就是在作品中把各种颜色借助于语言文字的虚摹,来加强读者的想象,从而使作品色彩鲜明,形象突出,给读者一定的艺术享受。如:<br>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br>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br> (王维《辋川别业》)<p> 摹状和比喻,有时不太好分辨,一些句子可以归纳为比喻,也可以归纳为摹状。如:<br> 更被鹭鸶千点雪,破烟来入画屏飞。<br> (韦庄《稻田》)<p>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br> (戴叔伦《兰溪棹歌》)<p>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