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74|回复: 3

[原创]十年辛苦不寻常——序周启垠诗集《红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24 11: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0:27 编辑

<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p><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汪守德<p><p> &nbsp; &nbsp; &nbsp; 尽管时下的人们似乎已经不那么钟情诗歌了,不那么重视或具有诗情了,再好的诗作也不如当年那么轰动和抢手,使诗歌这种在中国风光了数千年的文体遭遇了不应有的冷落,但当一本真正比较好的诗集捧在手中,并且心无旁鹜地认真读下去,当一首首诗歌像浩浩江河或涓涓小溪从心头款款流过,深深地拨动隐藏于我们每个人内心的那根诗意的琴弦,并有力滋润在这个五色杂陈、五音齐鸣的时代我们变得有些焦燥和粗糙的情感时,也许我们就深为感慨,轻视诗歌是一件多么不应该的事。阅读启垠的诗集《红藤》,就让我产生了这样的感受。<br> &nbsp; &nbsp; &nbsp; &nbsp;从各种报刊上我曾读过启垠的一些零散诗作,虽然这种阅读大抵属于浏览式的阅读,但仍然能够感到启垠的诗写得不错。这次忽然读到其诗作的合集,心中不免既惊异又惊喜。较长时间里,由于本职工作的需要以及对诗歌的偏爱,我对军旅诗歌的创作现状十分关注,总在跟踪军旅诗人及军旅诗的发展轨迹,并且热切期待在军旅诗苑地,能够经常有独具风格和个性的优秀诗人不断冒出来,使相对有些沉寂的军旅诗创作总是那么热热闹闹引人瞩目,始终保持一种繁荣兴旺的局面。因此,对启垠这样年轻而有追求、有实力的军旅诗人,我们在给以关注的同时,也是寄予莫大的希望的。<br> &nbsp; &nbsp; &nbsp; 从古至今,军旅生活一直都是孕育和生长诗歌的沃土,与军旅生活相联系的著名诗人或著名诗作多得不可胜数,以至于当人们回首几千年的历史时不能不感慨系之,艰苦备尝慷慨激越的军旅生活怎能没有诗歌相伴,而言志抒怀的诗歌又怎能离得开军旅生活呢?倘若是没有诗歌的军旅生活,或没有军旅生活的诗歌,那将该是一种怎样的双向的缺失,其生活的和诗意的光芒该会是怎样的黯淡呢?只要有军旅生活的存在和绵延,它的雄浑激昂,它的扣人心弦,它的荡气回肠,就必然令诗人为之情动于中而歌之咏之,因而诗歌就一定会与军旅生活相始终,并且不断奏出新的铿锵音调。不过这些年的情况似乎有些让人高兴不起来,曾经在军旅诗坛奋力耕耘的许多好手,不是高挂起犁耙,就是移情别恋,使得这块本应是生机勃勃的苑地显得有些寂寥萧条起来。而且在瞻望军旅诗发展前景时,究竟路在何方人们颇感困惑迷茫。加之某些诗人的写作,不是与军旅生活的现实比较隔膜,就是对生活的矛盾有意无意地规避,写出来的东西总显得有点儿不关痛痒和不着边际。因此每论及军旅诗创作,人们常慨叹其步入了低谷,甚至差不多完全走出了受众阅读的视野。有人自然会这样质疑当下的军旅诗,还有没有新的作品能够让人产生阅读兴趣、审美愉悦和强烈共鸣?<br> &nbsp; &nbsp; &nbsp; 客观地说,这并非仅仅是军旅诗所遭遇的尴尬,大概整个当代诗歌的状况和处境都美妙不到哪儿去。所幸仍有一些军旅诗人依旧在隐忍着寂寞,如形单影只的孤旅,单打独斗般地跋涉,担当着发展军旅诗的重任。在诗歌失去桂冠地位,得不到喝采,产生不了轰动的今天,仍执着地坚持创作的诗人,我认为那是出自对诗歌真正的热爱,堪称真正的诗人,殊可赞佩。因为他们不再是赶时髦者,不再是拿诗歌当作招摇的旗帜和装载才情的容器,更不是拿诗歌的成就当作换取名位与奉禄的资本。这时的诗歌是否就该属于平常心的创作,就该回归诗艺本体,或曰还原其应有的角色呢?我读过许多军旅诗人当前的作品,其阅读的感受是十分矛盾的。我感到确实缺少对当代生活发言的振聋发聩的诗作,确实缺乏作为时代歌者的那种主人公式的自信与豪迈,某种边缘化的心态清晰可见。但不少诗歌作品在艺术上却又是很细腻很讲究的,显示出一种创作上的从容与自若,如意境的营造,意象的捕捉,语言的提炼,都有许多可取之处,使诗歌的形式看起来更加纯粹和精美。这种矛盾性来自社会的多重挤压,其中包括各种媒体和其它文艺样式的挤压,也来自于诗人自身坚守不住心志而导致的迷乱,而使诗歌处于一种令人焦灼的困境之中。<br> &nbsp; &nbsp; &nbsp; 我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来阅读启垠诗作的。看起来,启垠也是一位孤独而执着的歌者。在诗歌并不当红走俏,金钱恣意锈蚀人们灵魂的今日,他仍怀有一颗敏感的诗心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他用这颗诗心体验社会,感受生活,捕捉信息,并且让它们在心中发酵,而慢慢酿出诗的激情。这种激情使他时时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如果不以诗的形式把这种不绝如缕的冲动宣泄表达出来,他必定会感到难以自制。我相信他时常处于一种创作的迷狂状态,进而在诗情的驱使下不可扼止地书写出直抒胸臆的诗章。十年的诗歌之旅,可谓是成绩斐然,不同寻常。诗集《红藤》便是他艰苦探索的闪亮足迹的生动记录。把它捧在手中细细地品读,便感觉有一种沉甸甸的分量。其中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启垠作为一个军旅诗人,所具有的一种强烈自觉,即把审视的目光聚焦于军旅题材,将诗情的触须伸及军旅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现和寻找吟咏的题材与契入的角度,努力进行富于诗意和深度的开掘,因而在他的诗集中军旅题材的诗歌占的比重最大。启垠的这种选择无疑是正确的,他涵泳于军旅生活之中,自然具有进行最近距离的观察、体验和思考的特殊优势,他在诗歌上的天赋才情也就最容易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抓起一支枪/对着天空/一声啸叫/把五十多年的时空打穿了/开满花朵的眼睛/生产出感动”《把血擦干净》。诗人寄寓的是对战友的祭奠之情。“在一二三四的歌唱中/踏着铿锵的声音行走/今天褪色的表面/只是证明守卫或奉献/不褪色的是心中的血/旗帜般鲜红”《褪色的解放鞋》。诗人从解放鞋的褪色,解读的是它对军人所包含的双重意蕴。“那些倒下或前行的人啊/提着头颅的英勇/像种子/在我心里发芽/绿了春天/黄了秋天/灿烂我的想象”《对战争的一次了望》。诗人由战争体察的是自己肩负的责任。“我小心地伸出手/我想拿起铜号 /仿佛有一种声音对我说 /吹响吧/无数的心灵更需要这样的召唤”《陈列在博物馆的铜号》。诗人抒发的是由战争的遗物引起的深沉怀想。“这一片伟大的国土/总与军刀有关/沸腾的江河和巍峨的高山/都有军刀的锋刃/轻轻划过”《军刀》。诗人从一把军刀缅想的是祖国河山曾经拥有的血与火的经历。其他如《子弹之雨》、《乘卡车的陆军士兵》、《对视一匹军马》、《战士的手》等等许多军旅题材诗作,也都开掘出各种不同的诗情与寓意。诗人对题材的选择是很精心的,而诗意的提炼又是诗人最有感悟的,因而给我们以种种新鲜的阅读感受是不足为奇的。我们从这种新鲜的阅读中,触摸到的是一个当代军人思考着的跳动着的灵魂。相信随着军旅生活的继续展开,启垠的军旅诗创作将会变得更为精彩和深化。<br> &nbsp; &nbsp; &nbsp; 启垠还有一些篇幅较长的抒情诗作,大都写得较为气势磅礴,如《东方家园》、《长城垛口》等,可谓情感饱满,想象瑰丽,显示了诗人所具有的宣叙铺陈能力。《东方家园》当属这类作品的代表,诗人站在世纪的交*点上,通过对地处东方的这片国度的人文、历史、地理等的沉思冥想,进行较有思想纵深和视野较为广阔的诗意回眸与前瞻,如“从根出发抵达根/从种子出发抵达种子/从火焰出发抵达火焰”这样一种富于哲理性的追寻,去审视和观照赖以寄托的灵魂家园,希冀能够“让横有八方的辽阔更加辽阔/让纵有九天的高远更加高远”,使因沐浴时代疾风骤雨而日益强健起来的中华民族的情感和精神,在今天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张扬。启垠对许多类似题材的点击,大多属于有感而发之作,如《澳门 澳门》、《妈祖庙听钟声》、《远方拉响了防空警报》等,都是起于对久远历史的追溯,而终结为对现实的思考,旨在表明生活在现实中的诗人,试图通过对历史的反思,以有助于对现实坐标的富于启示性的确定,从而使作品的思想性得到了明显的增强。<br> &nbsp; &nbsp; &nbsp; 我们可以注意到,启垠不是那种只把诗笔对准自己内心的人,更不是只把诗的触须卷曲在小我世界里顾影自怜孤芳自赏,而是对生活中所发生的重要事件,总是以极大的热心进行关注,并以滚烫的诗作加以表现的。这充分反映出诗人对社会、对人生、对生活所具有的炽热情怀和强烈责任感。如反映抗洪救灾、抗震救灾等突发事件的诗作,在启垠的创作中占有相当的位置。如《洪水中永生》、《中流砥柱》、《大坝垒起来了》、《寒风呼啸》等,发出的都是在国家遭灾、人民有难的危急时刻一名军旅诗人的热切呼声,奔流的是军旅诗人的一腔热血。诗中流露出的对受灾群众的关切之情和对流血献身官兵的赞美之情,读来让人备感真挚动人。这些作品所显示的诗人的感情趋向都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启垠其他描写风情、风景及环境题材的精短诗作,不仅写得意味隽永,也都包含了较强的社会内容,从另一侧面显现出诗人那种一以贯之的社会责任感。<br> &nbsp; &nbsp; &nbsp; 《红藤》中的诗作比较整齐,感觉都是启垠用心尽力之作,鲜有敷衍凑数的篇什,颇耐读者悉心一读。他的每首诗,从选题到立意似乎都进行了富有情感浓度的发酵与蒸馏,并把感悟性的内容加以哲理性的陈述,致使诗作思致细密,内蕴深刻,能够给读者以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冲击。同时我以为启垠对诗的特性和技巧是很注意琢磨并加以运用的,因而作品大多不拘谨局促,而显得舒展洒脱,甚至追求一种看似不事雕琢的酣畅淋漓,力求达到以整体气势打动人感染人的效果。诗人也非常注意进行独特意象的捕捉和深邃意境的开掘,因此他的大部分作品是比较有诗味的,读来能够获得较强的审美愉悦。当然启垠的诗作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的作品有仓促出手的痕迹,还可以打磨得更好一些;如有的作品诗意的表达可以更为显豁精准一些;有的作品语言的锤炼可以更为炉火纯青一些。这些都是启垠今后需要给予注意和提高的。更高的要求还在于,在军旅诗的创作上如何产生不同凡响,如何真正具有超越性的价值,这是人们特别盼望的,也是包括启垠在内的年轻的军旅诗人们需要发奋努力的。我们希望并坚信年轻的军旅诗人们能够有大的作为,并真正承担起发展和推进军旅诗的时代重任。<p><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2002年9月于北京旃坛寺<p><p>(作者为著名军事文学评论家、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文艺局局长)<b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24 12: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0:27 编辑

***** 版主模式 *****<p> <p>该贴子是管理员从<a href=forums.cgi?forum=2>中国诗歌</a>转移过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25 04: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0:27 编辑

我的诗写的差.所以别人不看.别人不喜欢.也就所以不轰动,没有冠冕可戴.<p>原因是诗人自己的.<p>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先交给别人.那自己接着要怎么做呢?<p>成天抱怨接受原因的人.一直在抱怨中老死掉.永远无法发现.原来失败的原因是自己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25 12: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0:27 编辑

说的是我们大家的心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26 14:24 , Processed in 0.09617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