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73|回复: 8

从感动到“感动写作”的再实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4 10: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0:17 编辑

从感动到“感动写作”的再实践 <p>——读《新诗代》“缅怀巴金诗歌专辑”想到的 <p>□焱 冰 <p><br>时针沉重地指向2005年10月17日19时零6分,巴金老人走完了101个人生春秋。青山默哀,长河呜咽,那一刻中国文坛微微一颤!几乎每一个中国文化人都要以自己的方式“悼念巴金”,人们把这位长寿而逝的老人称为现代中国文学的一盏“明灯”以及“中国作家的良心”。《中国青年报》与搜狐网的调查显示,巴金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知识分子的良心”和“敢讲真话的精神”,受到公众的最高推崇。《北京娱乐信报》与新浪网合办的“说出您心目中的巴金”大型网络调查中,72.8%的网友认为他是“世纪良知”。在缅怀巴金的日子里,《新诗代》诗刊率先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了缅怀巴金的诗歌征文活动。征文启事在《星星》、《诗歌月刊》、《诗选刊》、《绿风》、《中国诗歌》、《常青藤》及《新诗代》等诗歌论坛刊出后,非马、梁平、李自国、蔡宁、袁伟、三色堇、指界、柏铭久、空灵部落、佛之鱼、焱冰、柯友珊、任少云、赵福治、温青、何不言、叶丹、湖南白沙、门外木、旭扬飞天、程礼华、蒋书余、风情浪歌、墨羽、乐陶子、远观、黄诚专、晓梦夕阳、离骚之痛、余年峰、远方有你、罗箫、王天迅、吾心如莲、晓曲、谢平、西马、娄鸿、贺潇宇、米女、马培松、张振立、刘统生、咋夜西风、时间沙、李自同、吕宗林、朴玉成、郑以、画中笑、姚姚、辛才荣、刘世军、陶峻、肖建新等大江南北的诗人的热烈响应,极短时间内有数百名诗人在“新诗代论坛”主帖后跟帖,数千读者阅帖,仅主帖就被阅读2150余次,让人闻之无不为之感动。 <p><p>为“世纪良心”所震撼,缅怀 <br>巴金的感动写作成为集体行动 <p><br>“我不是文学家。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国家和人民,我有无限的爱,靠用作品来表达我无穷无尽的感情。如果我的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温暖,我就十分满意了。”这是巴金生前的箴言。这等感动中国的写作情怀,正是“新诗代”所倡导的并为之努力实践的“感动写作”的榜样。 <p>“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新诗代’不但要给巴金先生之灵送去真挚的追思,更要以实际行动继承这位文学巨匠为我们所留下的宝贵‘遗产’,弘扬巴金先生的感动写作精神。”这是《新诗代》纪念巴金的“心音”。作为当今诗坛的新生力量——《新诗代》,提出以“感动写作”的实际行动来纪念巴金老人。 <p>“我们不难发现,能让我们感动的诗歌,无不是诗人情感的真切流露。他们对生命、自然的尊敬和感恩,以及对世间万物的悲悯情怀;对爱情、亲情、友情的珍爱,对灵魂的植入与拷问,以及是对‘母性’的无限热爱,使得诗歌--这‘最清白无邪的事业’(荷尔德林语)得以推动和传承,并闪烁着最为耀眼的光辉。”这是《新诗代》诗刊主编海啸在《感动写作:21世纪中国诗歌的绝对良心》一文中对“感动写作”的诠释。真正的诗歌永远不会离开对现实生存的关注、介入、呈现与揭示。《新诗代》自提出“感动写作”的主张之日起,便以敏锐的审视角度和准确的价值定位,把执着而真挚的目光投向现实生活,以富有成效的诗歌行动和富有质感的诗歌文本实践着“感动写作”。2005年夏发生“沙兰灾难”后,《新诗代》2、3期合刊推出了&quot;沙兰镇灾难诗歌专题&quot;征文,诗人们在“感动写作”的感召下,开始一次悲壮的集体行走,篇篇诗作直面悲剧,体现出悲天悯人的情怀和人文精神的真诚,一时间诗坛为之瞩目。而今在巴金老人仙逝后又开辟了“缅怀巴金诗歌专辑”,以实际行动推动了从感动到“感动写作”的再实践。 <p>“悼念巴金”不仅是一场人性大考试,而且是一场写作审美意识的能动反映。如果说“感动写作”是个写作观念的“个案”,那么在缅怀巴金的感动中国的写作情怀的情感对应点上,诗人们有共同的触动心灵的感动切入点,使各奔东西的诗人步调一致地集合到了“新诗代”,这是“感动写作”的内涵与外延所产生的神奇力量。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感动的心理条件是共鸣。诗人们“接受”巴金作为“世纪良心”的符号,认同其意义,从而当代诗坛就有了这次具有体积感的“类聚”事件,这是诗人向良知“看齐”而现实感动的一次自觉行动。在这次“有组织无纪律”的集体行动中,诗人的生命体验与感动的良知,在诗歌文本中准确地对应了巴金人格魅力与写作良知,完成一次“感动写作”大洗礼。 <p><p>擎起良心的“明灯”,感动 <br>写作情感融入巴金真实人生 <p><br>《诗刊》主编、诗人叶延滨认为,巴金一生都体现了当代中国作家奋斗和探索的精神,是中国作家的榜样,是中国作家的“良心”。有网民感言,“您的存在,让中国文学多了一份真实和良知。” <p>从纷乱庞杂的生活现实和破碎支离的生命细节中,发掘、抽象、造塑出当今时代至为稀缺感人的精神内涵与文化品质,是每一个有良知的诗人的神圣职责。当面对任何触及心灵的生存图景、面对巴金这一当代中国感人至深的“感动个案”,有良知的诗人们会不约而同地拿起了手中的笔,进行了深度的思考和写作。《新诗代》“缅怀巴金诗歌专辑”以一次感人至深的纪念事件为背景,不仅是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感动写作”的范本,它更主要的是再一次如此显著地将“感动写作”变成了具体实在的行动。阅读《新诗代》“ 缅怀巴金诗歌专辑”这些既充满深情厚谊又具有独立审美意识的诗歌作品,我平静的内心难免有些激动。这些诗歌与文本自恋、技术自娱的隐逸性表达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强烈的入世、在场的姿势和声音使“感动写作”变得更加结实、真诚而明亮。 <p>诗歌有其独特的使命和功效,好的诗歌往往能够做到个性表达和共性认知的完美统一。从诗歌功效上看,这辑纪念巴金诗作不仅显示了对个体生命的切入的自觉性,也表现了强劲的时代承载力;同时,主观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律动,客观有力地促进了文化良知的觉醒,引导和推动了“用作品表达无穷无尽感情”的“感动写作”体系的构建。事实也是如此,任何作品都无法游离于历史的阴影和心灵的微光之外。从“缅怀巴金诗歌专辑”形矩多样、风格迥异的诗歌文本中能清晰地感受到这一点,追忆与感伤、抒情与思辨、焦虑与深思的表达在这里交相辉映。 <p>诗人们为巴金的“世纪良知”和中国情结而感动。巴金乃巴山蜀水之人杰,作为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星星》诗刊主编梁平,对于这位故乡前辈,乡情与文思交织诗意写下《一座山的仰望》,以一个诗人的冷静思考对巴金人生及著作作出了理性的价值判断:“一座山峰停止了最后的呼吸/飞鸟、云朵、阳光固定了一个姿势/草木和流水固定了一个姿势/所有的生命在这个时候/为我们的仰望/保持沉默”,这首诗以忧郁、敬仰的笔调,写出了沉浸在巴金老人生命细节里的良知和本真,用“仰望”、“沉默”表达出这突如其来的悲痛。 <p>如果说“感动写作”是一种理念,那么南京诗人蔡宁则这种感动的理念化入怀念的情感去实践,渗透个人的情致与个性去创作,体现出纪念巴金的现实意义,其《走入〈憩园〉》,以回闪巴金和萧珊矢志不渝的恋情为主题,去探寻巴金的内心真情,巴、萧贵阳“花溪小憩”的“一对耳鬓厮摩的心弦 /悠悠地合鸣琴瑟”的细节,跌宕出“掌心伸出第六根指头/ 喷涌内心的情愫 /横撇竖捺地建构 /悲天悯人的《憩园》”的场景,一步步化入缅怀巴金的情境,“此刻,我在真诚的边缘/由潇潇秋夜的一个入口/走进《憩园》,一盏灯/熠熠闪闪的亮了”,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实际相交融,以诗意的细节迭现意象的情景,充满感情地切换历史与现实,虚实结合、动静相融地表现出既具体又亲切的诗意空间,让读者在实与虚结合的空灵意蕴中,真切地感受到巴金“沉浸在《随想录》的目光/ 洗尽深秋的浑浊与忧郁 ”的胸襟与留恋红尘的深情厚意。 <p>美藉华裔诗人非马也从大洋彼岸上网跟帖一首《安魂曲》,将内心的忧伤化为低声倾诉,生动真切地转述出巴金的“心里话”以及对世人热切的“期盼”:“他将竖起耳朵倾听/弥漫夜空的悼念声中/或许会神奇出现/他期盼多时的/来自灵魂深处的话语/起初如试探的雨点/怯怯把脚伸向寒冬过后的地面/然后引发一阵滂沱的豪雨/哗啦敲响/他热爱的土地……” 这首诗的意蕴更多的体验出巴金的人生观,以一名海外游子的心情倾吐出来自“来自古老的国度”的爱国情结。 <p>感动的“核磁共振”的因素来自诗人敏感的心灵。四川诗人指界在《一只颤抖的玻璃杯》中写到:“一则网上通讯让一只/刚刚放上桌子的玻璃杯/突然难受得颤抖”。老人离去在诗人看来是“中国文坛的一次轻微地震”甚至不相信这是真的,“也许老人的背影才刚刚拐过楼梯”。再往下细看,我的心再也无法平静了,动情的诗句随处可见!“泪水滂沱中/风在云朵的背后,水在石头的深处/只有啜泣声,这夜的碎片(辛才荣的《花香百年》)”;“无数的白花,在星光下开放/溪流从每一个泉眼不断地流淌/风声吹过蜀道,大地不再有一点杂音(空灵部落的《怀念巴金》)”;“你一生的清澈和率真/保持了天空蔚蓝的真相/生命在此停顿/总是向着有灯的方向/而此时,我正切开自己的泪水/看风一点点推开那扇门(三色堇的《再也合不上薄薄的夜晚》)”;“一盏信仰的灯从未熄灭过/先生坐在灯下/静静的,能听见他的骨骼发出/生命中最真实的声音”(袁伟的《献出或真实的声音》);“百年之后了啊,那些文字也一样/在每个节奏中感受死亡的冷艳和孤傲/厌恶掌声、厌恶旗帜、甚至爱情/就是那枝行走在沙漠的青柳,注定会干枯/成为标本,蜷缩成一颗木本的眼珠 ”(温青的《重生》)“一百零一枚水晶花悉数凋零的时候/一片片花瓣划过我的心脏/热血震荡,刹那遍地盛开红玫瑰”(米女《随想》)……这些炙热可感的诗作,无不将诗人对巴金老人的敬仰之情化入句点,呈现出感动情怀的诗意。捧读这些炙热可感的诗句的时候,我被感动的心早已将深秋彻夜的寒意悬置一旁,荧荧的泪光中我看到另一层鲜艳的霞光正在我模糊的视野里如约而至。 <p><p>感动写作的再思考,必须 <br>要有中国诗歌的绝对良心 <p><br>文学是人学,人学是情学,而情学则是由一颗心而跳动的。诗歌是文学的初级阶段,也是文学的高级阶段,一个强盛的民族不能没有诗歌,反之,诗歌激励着一个民族的觉醒、振兴与强盛。一个时代不能没有自己的信仰,一个真诚的诗人不能没有自己的良知。当我们面对巴金老人留下的“遗产”----面对现实“讲真话”,面对现实必须要有“中国作家的良心”,此良知与《新诗代》的“感动写作”发生心灵的共振,每一个实践于“感动写作”的诗人都在内心准确地作出良知的抉择。 <p>别林斯基说:“要想使诗句成为诗的诗句,光有流畅与铿锵的音调是不够的,光有感情也是不够的,还需要组成一切诗的真正内容的思想。”《最后一位抬棺的作家离去》,诗人离骚之痛将缅怀巴金的情致推向一个让人震撼、也让人自察警醒的高度:“69年前,也是这座城,也是秋天/她也突然黑暗/黑得所有的人都摸不到自己/黑得连鬼也喘不过气来//你,32岁的你/用最有力的肩膀,最真诚的心灵/最悲哀的力量/和着战友们的脚步/步步艰难地抬着一位巨人”。诗作既表现了对当年巴金送别鲁迅先生时悲凉场景的追忆,同时表现了作者内心对巴金的眷念和送别老人时对当下作家良知处境的焦虑,“谁的肩膀也抬不起你了/谁又能再以燎原之势/烧掉我们的浮躁和肤浅”,当年巴金为鲁迅抬棺,至死有一个爱国爱民的情结,而今我等为文谁又有这等“文胆”与“良知”?这样的省视和反思无论对诗歌创作,还是对人文精神的审视与思考,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p>我由巴金的“世纪良知”联想到当下诗歌写作的“良知”。我觉得巴金带给人们的感动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在巴金母校-----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校园里,巴金铜像前的由巴金生前题写的四个字“掏出心来”,一下子浓缩了 20 世纪中国人文精神的精髓! <p>通读《新诗代》“缅怀巴金诗歌专辑”,让我们一起来重新审视“感动写作”论,我以为“感动写作”恰恰准确地回应了现实的某种呼唤,当下,诗歌心灵的缺少,审美意识的偏离,情趣下流的极端,精神颓废的张扬,背离主流的呻吟,于是玩弄词语、虚伪情感、自我欣赏的“八卦诗”,组凑语汇、谬悖逻辑、猎艳歪论的“垃圾诗”,吐液四溅、信口开河、毫无难度的“口水诗”,时而“登堂入室”叫板精神致尚、唯美纯粹、诗心毕现的诗作;并时有包藏祸心,不及伦理之徒,化名混搅诗坛。对此,凡具有良知与学养的诗人无不深恶痛绝。为此,《新诗代》强调“感动写作”是中国诗歌的绝对良心,并针对“新诗代诗人”的“感动写作”风格概括为“生存感动”、 “现实感动”、 “边缘感动”、 “词语感动”、 “解构感动”、 “伤情感动”六大体系。存在真相几乎都能在“感动写作”的具体文本中找到对应的表现。 <p>我觉得,诗人的任何“感动”都是针对现实而言的。“感动写作”就是要将诗人的良知植入时代精神本相的内核并最大限度地诗化,从而打动具有良知的读者产生心灵的共鸣,并为之而感动。 <p>事实上,诗人本身就是现实与未来的勘探者,诗歌永远在为主观与容观的“存在”作出描述、解释和辨析,这也是它的根本价值所在,而当我们为诗歌而“穷苦潦倒”时,是读者远离了诗歌,还是诗人远离了现实,背判了读者?的确值得每个诗人思考。近听说一段世界诗歌交流的佳话,诗人赵恺近参加一次欧美诗人的聚会,在波兰参观过奥斯维辛集中营后,在一个树林的草坪上与一所小学的师生交流,他指指孩子又指指花朵,指指树上的鸟窝又指指女教师,指指天上的雄鹰又指指男教师,被翻译成“孩子是花朵,女人是筑巢哺育小鸟的鸟,男人是护卫这片蓝天的鹰”,这用肢体语言表达出的诗意,引发了深受二次世界大战灾难的波兰人的心灵共鸣,因而爆发出感动的掌声。由此我想,当我们的“感动意识”日渐稀薄,便会日渐冷漠现实,便会日渐孤芳自赏,便会日渐情结自恋,如何又怎能感动读者去亲近你的诗作?因此,倡导“感动写作”显得尤为重要。毋庸置疑,作为中国诗人必须要有中国作家的绝对“良心”,只有唤起对“感动个案”的关注,通过“感动写作”的实践,真正直面灵魂,直击现实,直取真情,真正以“感恩”的方式来审视自己的生活,才能让自己的诗作真正回到读者的中间,找回它与存在的原初关系。从而发出感动心灵的光芒。 <p>我们知道,马克思年轻时曾立志做一名诗人,尽管他后来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仍旧对诗投以深情的一瞥,他说:“如果形式不是内容的形式,那么它就没有任何价值了。”在这点上《新诗代》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优秀的参证文本,他们面对诗歌处境的低迷,富有社会责任的写作意识,从而让我看到了这些年诗歌沉潜于民间之后的生长姿态。我以为这次“缅怀巴金诗歌专辑”,实质是“感动写作”呼唤诗人要有中国作家的“绝对良心”的一次“良知”的反映。另外获知,《新诗代》要将论坛的“原创基地”改为“感动写作”栏目,以持之以恒的推动“感动写作” 的实践活动。如此坚持,我想其“感动写作”理论主张和文本实践必然会成为中国当代诗学体系构建中一个弥足珍贵的部分。 <p>2005年11月3日于醉石斋 <b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4 17: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0:17 编辑

感动写作诗学论的又一次实践的理论继续!希望更多的诗人关注“感动写作”。<p><p><br> <b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4 19: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0:17 编辑

感动写作是一种真正的写作,一种有良心的写作,不论是在文坛上,在网络上更要大力提倡!精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4 19: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0:17 编辑

感动,是写作的灵魂!我会坚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4 20: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0:17 编辑

这是&quot;感到写作&quot;的又一次提升,具有深客的现实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4 21: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0:17 编辑

读了几遍了,感性和理性并存,很深刻的评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7 18: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0:17 编辑

多谢各位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11 18: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0:17 编辑

我用我真诚的良心写诗并以我的两首&lt;&lt;诗:致巴金&gt;&gt;来真诚悼念巴金!<br>我感谢香格格真诚为我的其中一首作了评析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 14: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0:17 编辑
下面引用由游戏诗歌2005/11/11 06:33pm 发表的内容:<br>我用我真诚的良心写诗并以我的两首&lt;&lt;诗:致巴金&gt;&gt;来真诚悼念巴金!<br>我感谢香格格真诚为我的其中一首作了评析文章!<br>
<br>看到游戏诗歌的心和行动有了新的变化,我心神为欣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6-3 22:35 , Processed in 0.08750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