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04|回复: 6

[转帖]新诗研究所论坛大戈对晓曲《流泪的沁源》(外一)的点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30 12: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23:47 编辑

文/大戈<p> &nbsp; &nbsp;晓曲先生为文确实值得学习,您的诗歌,无论思想和艺术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br>就这两首诗歌而言,它继承了中国知识分子关注现实和民生的优良传统,直面现实,决不回避,秉书直言,无所畏惧.这对躲躲闪闪的先锋诗歌来说,就是教育:语言有了,良心钝了.<p> &nbsp; &nbsp; &nbsp; &nbsp; 黑心不死<br>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祖国!怎么能够告慰那些<br>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生命的亡灵<p> &nbsp; &nbsp;这是发自心灵深处的呐喊,爱,为什么要用语言来掩饰?<p> &nbsp; 在韵律上,您以东方特有的节奏表达自己的情感:<p> &nbsp; &nbsp; &nbsp; &nbsp;谁曾想,\净美的\松花江<br> &nbsp; &nbsp; &nbsp; &nbsp; 也\染上了\可怕的\后遗症<p> &nbsp; &nbsp;整饬的音节读来让人更添伤感.整首诗歌以双音节为主,但不乏变换,这一句就是特别突出的,不变中包含着变,中国文化的审美内蕴就在于此.如果一味地西化,不考虑中国传统的审美观,无疑会给读者带来硬伤.华滋华斯的以忧郁为美的西方韵味很难被中国读者接受,不是中国人的素质低,而是审美趋向的差异.先锋诗歌淡化这一点差异,当然会被边缘化.中国人应该有中国人的诗歌,正如英国人应该有英国人的诗歌一样,可是,为什么中国人在学习别人的时候而失去自己?在17世纪,西方人在学习东方,特别是对中国文化的学习,达到了如火如荼的程度,但是,他们对雅典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学习带来的是一场新的文化变革,而我们却使自己的文化走向尴尬的境地.我们到底应该向西方学习什么?无论怎样,我们都不能消失自己的文化!晓曲先生在艺术上的探索的意义应该在这里.<br> &nbsp; &nbsp;一个音节问题,也许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可是,这个文化最基本的构件一旦崩溃,整个文化的大厦就会倒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文化论争中,放弃中国语言的恶劣影响在今天仍然存在.中国为了主权的独立奋斗了百年,中国文化为什么还要在自我的戕割中沉默?<p><br>○流泪的沁源<br>——给山西省沁源二中在公路上晨练遇难的学生<p>文/晓曲<p>北望沁源<br>二十一支青春亮丽的火焰<br>一瞬间熄灭了<p>百米路上<br>泣血的心又怎么能够抚慰<br>这破碎的灵魂<p>谁去擦干<br>流淌在人们心里的那两行<br>如注的眼泪呵<p>黑心不死<br>祖国!怎么能够告慰那些<br>生命的亡灵<p>2005-11-24<p> <p>○百吨苯污染物进入松花江<br>--吉石化11﹒13爆炸事件后<p>文/晓曲<p><br>吉石化的几声巨响<br>升起了“魔”菇云<br>松花江畔,随遇而过的鸟群<br>呛痛了舒展的神经<br>谁在倾听,从天而降的悲鸣<p>硝基苯趁机逃窜<br>向着松花江结队潜行<br>谁曾想,净美的松花江<br>也染上了可怕的后遗症<br>让春天的守望者蒙上了阴影<p>生命之水已含恨流向冰城<br>谁知还要流过多少村镇<br>一句道歉又怎么能昭示坦诚<br>城门失火,为何频频发生<br>为何又一次定格于违返规程<p>惊慌失措的生活呵<br>何时有不再惊慌的肯定回音!<p>2005-11-25<b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30 12: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23:47 编辑

十分感谢大戈的评阅,深知拙作多有不足,确点破了我的创作初衷和理念,为深有悟者悦,令晓曲起敬。收藏。<br>第一首是“凸型对称式‘格律体新诗’”练习,第二首是自己归纳的“非对称步韵格律新诗”练习。<b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1 07: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23:47 编辑

[这个贴子最后由梅梅子在 2005/12/01 07:29am 第 1 次编辑]<br><br>旷野多蓑草<br>不痒蹭呻吟<br>本在秃山巅<br>投谷自深沉<p>晓曲<br>给中国诗歌吹中国风<br>用中国人的话语<br>坦言中国人的乐处<br>诉说中国百姓的生 &nbsp;死 &nbsp;痛<p><b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1 11: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23:47 编辑

点评拓展了诗歌的内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4 15: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23:47 编辑

谢谢李文老师和梅子阅评,祝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7 16: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23:47 编辑

<br>中国诗歌要扎根在中国诗歌的土壤上-------<p>谁曾想,\净美的\松花江<br> &nbsp; &nbsp; &nbsp; &nbsp;也\染上了\可怕的\后遗症<p> &nbsp;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15 08: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23:47 编辑

无独有偶,前些日子我读到此二诗后就因为它富有良知的写实性而把它编入了《网络文学作品精品选刊》,其立意正是当代许多诗作所缺乏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26 17:50 , Processed in 0.082368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