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81|回复: 5

谈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3 23: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22:00 编辑

  许多朋友都要求我给我这些很难懂的诗,一些解释。实际上,我并不认为我这些诗就已经写的怎样好了。但它们却始终的往一个方向去。那就是“意”的方向。<br>  做个很简单的比喻。我们如何鉴别书法的好与坏?或画的好与坏?<br>  难道说是以它们谁写的更像字,或画的更像真人吗?<br>  我认为不是的。一般人写字,就是写的像字。在于读者能“识别”这个字形。然后知道作者表达的含义。这就行了。而书法家,他们写一个字,如果也是写一个像字的字。或则是把笔画凑在一起,形成一个人们能识别的字形。这难道可以称之为书法吗?<br>  更明显的是,书法中被视为最高艺术境界的狂草。<br>  在许多人看来,不过是随性,或是乱画几笔。(这些人大多认为,一切艺术都是伪艺术。)或则,在他们眼里,就根本不存在艺术。<br>  是的,连我读书时也很鄙视写狂草的书法家。在当时看来,连他写的什么字我都不认识。这对我有什么意义?我为什么把一个我看都看不懂的字,挂在墙上?还装模做样的说是欣赏?(不过是随笔乱抹罢了。)<br>  然而,在写了几年诗后。我才逐渐体会所谓艺术,只是为创造一种不是给人理解的东西,意的存在。<br>  什么是意?<br>  一个狂草的字。我无法以经验来看出它到底是什么字。但是,在我“放弃经验”。用感觉的眼睛,或说直觉的,灵性的。以主观的第一感觉去看这个字。我就能看到“这个字”表现的情绪,表现的想法,或表现的欲望,表现的它要表现的一切。(这就是意)它比我们现代学术提倡需要理解的“含义”,具有更广泛,更真实的表现力。<br>  在古代学术中。我们常讲到的领悟,领会。而不是讲到理解。这是根本的区别。领会是用心,也就是人天性具有的灵性,或说感觉性。但理解,是用人的思维逻辑,用经验,去“辨别”,去“识别”。这是人具有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能力。<br>我并非以“意”排斥“义”。<br>  这要说到一个广泛的问题。中国现代艺术的由来。<br>  在古代中国我们的书法绘画,诗,及歌。甚至戏曲。都深刻的明白,“写意”。而非“写义”。<br>  但由于历史的复杂性。一些陈旧的“枝条”不肯自己脱落,使我们中国这颗大树,无法长出新的枝条。<br>  于是,就只能革命。而革命却一革到底。不是把这些陈旧的枝条砍掉,让新枝条长出。而是彻底的把树整个砍掉。引进西方的一颗树,放在我们的根茎上。很显然,这棵西方的树必然得不到营养,也是必消亡的。而我们的根尚在,会继续长出,直到把它真正长成,我们才能见到它的形体。<br>  就现在而言,实际上我们上半节是西方的已经早就枯萎的,从五·四一拿过来,就是一颗死树。下半节是正在重新由根茎生长起来的,真正活的,我们中国的树。<br>  我觉的中国的文化一直受到两股相反力量,却都又非常极端的错误的打击。一股提倡西学,甚至要把根拔掉。一股提倡中学,但却总要拿枯死的枝条来插在树上,而不允许新枝条长出。<br>  我认为这两股力量都是中国艺术在当前走上一个根本没有轨道的路途上的根本原因。<br>  一方面说不允许有新枝条长出。另一方面就说,那就干脆把树砍了。我说,这都不是办法。<br>  一切应该由自然法则决定,让艺术自然生长。旧了的,让它自己脱落,不要去强占新生的营养。而渴望新生的也不能以抹杀一切的办法,彻底把根拔掉的构想,或则是同归于尽的做法。<br>  在哪有旧枝要强占位置,就去修这个旧枝,具体的旧枝。而不能动不动就砍树拔根。<br>  说到这,关于现代诗的发展。我认为就现代一部分诗人都走回来了。尤其海子,顾城。等的贡献极大。<br>  我曾也批评他们。我很懊悔。<br>  因为当时,我也无法领悟,“意”的存在。而是跟着翻译中的“义”走。从我以前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到。写的尤其像译诗。曾经还一度认为,只有雪莱的诗才是好诗。才美。<br>  我当时为什么会这样。我想,只要是经历过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能拿到毕业证的人。他的灵性几乎就被抹杀的差不多了。<br>  我们的头脑里,全是老师说的,书本上说的。别人说的美,考试要填上答案的美。灵性,在一次次考试中死去。在一次次为了那考试的几分,抹杀自己真实情感中死去。<br>  所以,在那时。我也根本感觉不到海子和顾城他们在写什么。在这里有一篇文章,大家可以看到。当时,我多么的愚蠢无知的批评他们。<br>  在五四时期。我们的翻译,根本没有翻译出属于诗本身的东西。意的存在。这也不怪我们的翻译家。<br>  因为他们怕翻译错了“义”。以及他们自身并非是诗人,或说优秀的诗人。所以,就只能翻译出“义”与“韵”。由此,在我们提倡西学后。完全的走上了与真正的艺术,脱轨的道路。把艺术也科学化了。<br>  如果把这个问题反过来看。我们能不能把科学艺术化?把科学公式以“意”来表现。这显然荒唐。而我们有些学者,也就如此荒唐的,把艺术科学化了。以“义”来理解艺术。<br>  文革时期的标语式诗歌。或五四时期根本白话的诗歌。好无诗味,诗意的诗。<br>  我们放弃成见,想想看。诗和说话,到底有什么区别?<br>  说话是要别人懂的你说的“义”。而诗呢?如果也是要别人懂的“义”,那只不过是刻意的说的婉转,或刻意的做成几排分行的格式。或则在说话时加上韵角。<br>  这就是诗吗?(我认为不是。)<br>  诗是要表达出“意”。要别人有所感觉。读者不需要去一个字一个字理解一首诗。而是当读者读到一首诗的时候,会立刻眼前一亮,感觉到作者要告诉他的东西。那些无法以“义”来表现的东西。<br>  我也很难去阐述出到底什么是“意”。<br>  但我知道,要写一首人懂的诗很简单,说话就行。但要写一首灵魂懂的诗,就不那么容易。<br>  也就是为什么人们说,诗是离灵魂最近的东西。它是写给灵魂看的。不是给人看的。但我也不赞成以灵魂为诗的作法。灵魂是主题,也就是我们内心世界,意识情感。这些是每个人都有的,而什么人是诗人呢?诗人是以他磨练的文字技巧。发挥,表达出这些内心世界的东西。没有这种技巧,技术的人,就写不出诗。他只能去吼叫。<br>  诗的本身是在表现&quot;意&quot;.写给人的灵性.而诗的技巧,却要诗人从经验中去体会.而这种经验很难以&quot;义&quot;.就是我们的语法或文学中得到.在我的经验中,它存在于诗人对文字的感觉.文字在诗人的头脑里,应该是个个鲜活,没有任何束缚,任其诗人自由的发挥,以它们&quot;意&quot;的一面,来表现诗人的内心世界,意识情绪.<br>  如果一首诗,读者第一次读时没有感觉。那就别去强求他读第二次。因为你已经失败了。在别人都说读不懂我的诗时,我没有去做任何解释。也就是因为我知道我失败了。因为我的诗,没有给读者的灵性一个鲜明的感觉。而另一部分因为自身带有成见,像我读书时候一样,蔑视“意”的存在。那我再多解释,也是白费。(这就是我不解释的原因。)<br>  在我现在而言,我认为我刚刚入了门。有一点诗的感觉。还没有真正能完美的抒写出“意”的感觉。(继续努力)<b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3 23: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22:00 编辑

[这个贴子最后由上官飘雪在 2006/03/04 11:24am 第 1 次编辑]<br><br>恩,有独到的见解!学习了。<br>我的感觉是:诗应以美的意境吸引人,以真挚的情感打动人,以一定的哲理启迪人!<br>诗最直觉的特点是:它的文字和语言是“活”的!做不到这一点的诗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b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4 00: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22:00 编辑

提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4 00: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22:00 编辑

***** 版主模式 *****<p> <p>该贴子是管理员从<a href=forums.cgi?forum=2>中国诗歌</a>转移过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11 11: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22:00 编辑

但它们却始终的往一个方向去。那就是“意”的方向。<br>近来阅读你的部分诗歌,有不少同感,学习。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12 22: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22:00 编辑

细致到位的评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26 21:32 , Processed in 0.098754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