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30|回复: 3

[原创]非诗:未来与可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21 14: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乐思蜀在 2006/04/05 09:13am 第 2 次编辑]<br><br>非诗:未来与可能<br>乐思蜀<p>一、非诗:诗?非诗?<p>非诗是让目前很多人认为不是诗的诗。这是我妄下的定义,也是参阅了大量非诗文本之后得出的。<br>这个定义中包含了两层意思:<br>一是非诗是形式上的非诗。即非诗具有不同于一般诗歌的形式,在形式上让人认为不是诗;<br>二是非诗是本质上的诗。非诗拥有诗的本质,有诗歌应有的感慨,不然为何要在名称中无故弄个“诗”字?<br>在我收集到的非诗文本中,印象最深的是陈黎的《战争交响曲》:<p>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br>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br>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br>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br>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br>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br>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br>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br>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br>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br>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br>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br>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br>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br>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br>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兵<p>兵兵兵兵兵兵兵乒兵兵兵兵兵兵兵乓兵兵兵兵兵兵兵乒<br>兵兵兵乓兵兵乒兵兵兵乒乒兵兵乒乓兵兵乒乓兵兵乓乓<br>乒乒兵兵兵兵乓乓乓乓兵兵乒乒乓乓乒乓兵乓兵兵乓乓<br>兵乒兵乒乒乒乓乓兵兵乒乒乓乓乓乓乒乒乓乓乒兵乓乓<br>乒兵乓乓乒兵乓乓乒乒乓乓乒乒乓乓乒乒乓乓乒乒乓乓<br>乒乒乓乓乒乒乓乓乒乒乓乓乒乒乓乓乒乒乓乓乒乒乓乓<br>乒乒乓乓乒乒乓乓乒乒乓乓乒乒乓乓乒乒乓乓乒乒乓乓<br>乒乓乒乓乒乓乒乓乒乓乒乓乒乓乒乓乒乓乒乓乒乓乒乓<br>乒乓乒乓乒乒乓乓乒乓乒乓乒乒乓乓乒乓乒乓乒乒乓乓<br>乒乒乒乒乒乒乒乒乓乓乓乓乓乓乓乓乒乒 &nbsp;乒乒乒 &nbsp;乒<br>乓乓 &nbsp;乒乓乒乒 &nbsp;乒 &nbsp;乓 &nbsp; &nbsp;乒乒 &nbsp; &nbsp; &nbsp;乒乒 &nbsp; &nbsp;乓乓<br>乒乒 &nbsp; &nbsp;乓乒 &nbsp;乒 &nbsp;乓 &nbsp;乒 &nbsp;乓 &nbsp; 乒乒乒 &nbsp; &nbsp;乓 &nbsp;乒<br> 乒乒 &nbsp;乓 &nbsp;乓乓 &nbsp;乒 &nbsp; &nbsp;乒 &nbsp;乓 &nbsp; &nbsp;乒 &nbsp;乓 &nbsp; &nbsp; 乒<br>  乒 &nbsp; &nbsp; 乓 &nbsp; &nbsp;乓 &nbsp; &nbsp; &nbsp; &nbsp; 乓 &nbsp; &nbsp; &nbsp;乒 &nbsp; 乓<br>   乒 &nbsp; &nbsp; &nbsp;乓 &nbsp; &nbsp; &nbsp;乒 &nbsp; &nbsp; &nbsp; 乓 &nbsp; &nbsp; 乓<br>     乒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乓<p>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br>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br>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br>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br>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br>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br>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br>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br>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br>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br>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br>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br>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br>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br>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br>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丘<p>相信很多人都看到过这首诗。不管别人的感觉如何,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吓了一大跳。这也是诗??!!?!!????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仔细揣摩后我终于认可了:这是真正的诗!<br>其实它的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第一节是长方形的军队,整齐,威武,雄壮;第二节开始打仗了,发出乒乒乓乓的声音,队伍也乱了,队伍中不断有士兵伤残,成了乒或者乓,越到后来兵越少,声音越来越小了,乒和乓也越少了,稀稀拉拉,溃不成军;第三节,全部是丘,整齐排列的坟丘,不多不少十六行,跟第一节完全相同。一样数量的兵变成一样数量的丘,让人对战争无法不产生极端的厌恶感。作者正是采用了巧妙的拆字法,恰到好处的图形揭示了战争的非理性特征,贬斥了人类制造战争的非人道。它没有什么啊呀啦哟的抒情语,但它切切实实地把作者对社会与人生的深刻的诗意感慨埋藏在里头。这不是诗,什么是诗?!<br>但对这样的诗,某些人就有不同看法。它首先是没什么难度,无非是一个简单的创意加上拆字法,其次它无法阅读,勉强阅读也没有什么快感,也就是说它根本不具备有人说的诗的音乐美。所以它绝不是诗!<br>正因如此,这个作品符合了前面提到的非诗是“形式上的非诗,本质上的诗”两个特点。所以我将它奉为非诗的经典之作。<p>二、非诗:探索之诗,尝试之诗<p>诗人应该是时代的大脑先行者,是最不安于现状的人,不满足于模版化的流水作业是一个优秀诗人的最基本特征。我们偶尔会听到诗人们抱怨现在的诗歌就像是从工厂里造出来的,千组万首一个模子。我也有这种感觉,而且越来越强烈。我不由地时常想起小时候看人做煤饼,即蜂窝煤,用一个长柄的铁器对着湿煤粉压一压,就出来了。小孩子很喜欢玩这东西,只是觉得工具太重了些,煤饼厂工人天天干这个,若不是为了赚钱谋生,怕是不会愿意干的。写诗当然不是做煤饼,但我们时常会发现有人像做煤饼一样写诗。这种诗往往一做一大堆,他们也乐此不疲。因为这样的诗往往很壮观,让人觉得很有水平,容易得到广泛的赞誉。<br>真正的诗人生来厌倦做这样的工作。他们是不安心的人,不断更新的人,在维持一段时间的某种写作之后,他们必然会去试图创造新的模式。然而,他们的尝试常遭误解和批判。最大的可能就是,他们的尝试之作让人觉得不是诗。因此,诗/非诗探索者需要有非凡的勇气。<br>但从古至今,非诗探索者都不乏其人。如唐代陈子昂、李白,宋代的苏东坡等人,都是开风气之先的人物。在此不赘述。近代,胡适先生无疑是先行者。尽管以现在的眼光看,他那本《尝试集》乏善可陈,但他率先将白话用于诗歌,的确开创了中国新一代诗风。他的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白话,受到了当时很多人的批评,一直以来都颇有争议。这也使他理所当然地成为近代诗/非诗探索的代表人物。贺敬之的将陕北民歌体的尝试,也可谓独树一帜。而台湾现代诗人也曾尝试各种诗法,也作过一些诗/非诗的探索,但总的来说,瑕瑜互见,从西方移植多,开创少。中国的朦胧诗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西方诗歌思潮的一种移植。真正开创新一代诗风的应是八十年代中国新诗的口语化运动,王小龙、于坚、韩东等以及后来的伊沙都为此作出了较大贡献。现在看来,口语化运动是成功的,例证是现在还有一批诗人坚持用口语写作并成绩斐然,还有一点就是,大多数诗人(即使是所谓知识分子诗人)在他们的作品中注入了口语因素。当然,这不会让诗人们停下诗歌探索的脚步,新的非诗文本仍在不断涌现。典型的如于坚近年的作品《零档案》。<br>试看《表格 1履历表 登记表 会员表 录取通知书 申请表》中的一段:<p>照片 半寸免冠黑白照 姓名 横竖撇捺 笔名 11个(略)<br>性别 在南为阳 在北为阴 出生年月 甲子秋 风雨大作<br>籍贯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年龄 三十功名尘与土<br>家庭出身 老子英雄儿好汉 老子反动儿混蛋<br>职业 天生我才必有用 工资 小菜一碟 何足挂齿<br>文化程度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本人成分<br>肌肉30公斤 血5000CC 脂肪20公斤 骨头10公斤<br>毛200克眼球一对肝2叶手2只脚2只鼻子1个<br>……<p>《零档案》整组诗表面上看都是这样对生活琐碎的细化描述,难怪它会引起诗界诸多争议。但仔细看来,它并非对生活的照搬照抄,只是对各种档案格式进行了有机的移植。总的看来,它起码有两个方面超越了很多传统的诗:一是呈现了生活的荒诞,二是抒发了生活的真实感慨。<br>非非主义也一直是诗/非诗探索的急先锋。试观杨黎近作《五个红苹果》中的片断:<p>1<p>我在燕丰超市买了五个红苹果<br>我把它们洗干净<br>放在客厅的茶几上<br>那客厅,一天到晚都照不着阳光<br>一天到晚都要点灯<br>五个红苹果<br>一个比一个红<p>3<p>电梯司机小王<br>是河北乡下的姑娘<br>她们家有一个很大的苹果园<br>她告诉我:苹果<br>不仅有红色的<br>还有黄色的和青的<br>我说我知道<br>我不知道的是<br>有没有白色的苹果<br>小王笑了<br>白色的苹果<br>她没有见过<br>我也没有见过<p>11<p>我走到卖苹果的摊子前<br>对卖苹果的人说<br>我要买五个红苹果<br>五个红苹果<br>一个比一个红<br>有一个不红<br>我就不要<br>卖苹果的人<br>从一大堆<br>红苹果中<br>给我挑了五个<br>最红的<br>红苹果<br>每一个有<br>半斤那么重<br>公元2003年<br>9月11日<br>我买了<br>五个红苹果<p>这首诗基本上达到了杨黎“诗是废话”、诗“言之无物”的理想。不管非非主义的尝试是否成功,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在语言上的探索是卓有成效的。<br>近年来兴起的散文化诗潮也值得关注。试看S城写作的《认识植物》:<p>早上 &nbsp;从院子里走过 &nbsp;看到那些新挂上的植物名字标牌<br>有一种原以为是北方的大叶冬青 &nbsp;却叫做海桐<br>多么让人忧郁的名字 &nbsp;还有一种我一直没有弄清的<br>原来我叫它金迎春 &nbsp;却是黄花槐<br>一年到头的开着满树金色花瓣 &nbsp;是我关于这个城市最深刻的印象<br>垂丝海棠我原以为叫做铁梗海棠 &nbsp;每年的三月就满树的粉红<br>第一个给我落英缤纷感觉的就是它了 &nbsp;梦幻一般<br>下午 &nbsp;我回来 &nbsp;依次地看过那些植物的名字<br>龙爪槐和老的香樟我都认识 &nbsp;园子里大的三角花<br>我把它们误认为是杜鹃的一种了 &nbsp;记得去年和她看黑龙潭公园的杜鹃谷<br>如今我们怎么彼此怀念 &nbsp;剩下的都是伤感<br>行政楼前那两株盆景植物 &nbsp;却是叫做七里香的<br>高大的桉树 &nbsp;学名却是柠檬桉 &nbsp;还有金叶女贞<br>我以前没有注意过它们 &nbsp;月季在北方的故乡是常见的<br>侧柏和龙柏也是刚刚能够分清 &nbsp;白玉兰和紫玉兰我已知道<br>有一种叫做白兰花的 &nbsp;却是陌生的一株<br>从老楼过来的那条路 &nbsp;两边站满了桂花<br>七月的时候它们香飘满院 &nbsp;水杉 &nbsp;那么高大<br>中午的时候我站在五楼 &nbsp;和璐在一起发呆<br>眼前就是它们 &nbsp;美丽的叶子在阳光里闪烁<br>住所院子里的那些树 &nbsp;更让我惊诧 &nbsp;它们叫做东京樱花<br>东边的五棵叶子发红凋落 西边的五棵还是苍翠的颜色<br>记得上午璐好像还说过一句 &nbsp;在去她家的那条路两旁的就是迎春花了<p>用现代诗一贯的理念分析这个作品,大都会认为它太不精练了。但认真读起来,它居然一点也不让人觉得拖沓。作者隐隐约约地把景物与人事对应起来,娓娓道来,让人的情绪不免为之带动。如,“我以前没有注意过它们 &nbsp;月季在北方的故乡是常见的”,“七月的时候它们香飘满院 &nbsp;水杉 &nbsp;那么高大/中午的时候我站在五楼 &nbsp;和璐在一起发呆”,“记得上午璐好像还说过一句 &nbsp;在去她家的那条路两旁的就是迎春花了”,这些句子,不能不让人感觉到里头含有深意,尽管经过诗人的特殊“处理”,一切都变得淡然。<br>诗/非诗探索的路有多条,在此无法一一列举。我想说明的一点是,方法不是主要的,诗人的探索精神才是应该重点强调的。不管成败如何,优秀的探索者们在诗歌的征途上左冲右突,显示出了一个探索者应有的姿态。仅此一点,就已值得我们尊重。<p>三、非诗:非常之诗<p>探索导致了非诗的非常性。<br>常是常态,是现状,是诗歌在当前已被普遍认可的模式。探索必然导致与现在既成的理念不同,它的特异性因此显露。非诗被认为不是诗,也正是因为这一点。飞沙的《春联》就是这样一首诗:<p>把一张新的红纸帖到旧的红纸上<br>把一张新的红纸帖到旧的红纸上<p>把一张新的红纸帖到旧的红纸上<br>把一张新的红纸帖到旧的红纸上<p>把一张新的红纸帖到旧的红纸上<br>把一张新的红纸帖到旧的红纸上<p>把一张新的红纸帖到旧的红纸上<br>把一张新的红纸帖到旧的红纸上<p>同一句话引用了八次,两句一节,正像一副春联。丰富多彩的生活被演绎成了无聊的单调重复,而作者这样的演绎居然让人无法辩驳,读罢此诗,相信读者会产生关于生活的思考。再延伸一点想,我们写诗会不会也是这样,不过是换张纸而已呢?<br>再看小云的《新闻连播·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在国会所作的总结》:<p>1 <br>据虚张声势通讯社电子版即时公布的消息/超级大A国进攻北京未遂/北京时间23时/超级大A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刚刚结束在该国国会所作的总结/承认此次失败不仅是战略上的失败/更是战术上的失败…… <p>2 <br>我军大意地使用了北京市旅游局的北京旅游图/和/北京公交公司的北京交通图/以及/北京地质勘探中心的北京地形图//我们错误的以为中国人给自己用的东西虽然算不上好/但决不会欺骗自己人/然而我们错了/拿到这几张地图的第一天就注定了我们将要在/一个错误的时间/一个错误的地点/打一场错误的战争<p>…… <br>6<br>降落在老屯的101师502团伞兵/选择小区规划图上的/绿地/会所/游泳池/湖泊/降落//结果,当他们落地后发现/他们都落在楼顶上/因为开发商为增加容积率多卖些钱擅自更改规划/把原先承诺的绿地会所游泳池湖泊都盖起了楼//更悲惨的是,这些该死的小区规划让倒霉的/伞兵着陆时死伤无数/幸存伞兵在楼顶与中国民兵隔着天窗枪战一宿/大部战死<p>……<p>在这组诗中,作者通篇采用了新闻播报的形式,“记录”了一次虚拟的战争,讽刺的内容却很广:超级大国霸权逻辑、部门官僚主义、劣质的城市设计、混乱的生活秩序等。充分揭示了生活的荒诞本质。这首诗无疑是非常态的,是跨文体的远缘杂交,却显示出了极大的优势,它表达的内容远远超出了许多自诩深刻的文本,它甚至很可能超出了作者本人原来的预想。<br>另一位诗人雷平阳《澜沧江在云南兰坪县境内的三十七条支流》,至少在表面上看,只是通篇记录了澜沧江在云南兰坪县境内纳入的三十七条支流名称。此诗在《羊城晚报》发出后引发了广泛的争议。诗?非诗?好诗?劣诗?大家各执一词。<br>不管怎样,正是由于这些诗人的不断探索,丰富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诗文本。<p>四、非诗:边缘之诗<p>非诗的非常性决定了它的边缘化。<br>人类社会(包括自然界)的一个基本而普遍的现象是:当一个类群或一种形式呈现出与整个群体不同时,它的边缘化命运就已决定。当代诗人的孤独无非也是由于这个根本的要素在起作用。非诗的边缘化是因为它本身的特异性,也是因为阅读者不能理解这样的特异性。如旷野道人的这首《窗》:<p>田田田田田田田<br>田田田田田田田<br>田田田口田田田<br>田田田田田田田<br>田田田田田田田<br>田田田口田田田<br>田田田田田田田<br>田田田田田田田<br>田田田田田田田<br>春天请开一扇窗<p>这首诗有图象诗的特征。在春天的田野里,诗人凭着诗心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窗口。但有些人一定不会认为这是好诗。好在“春天请开一扇窗”还有传统的表面抒情的成分在里头,使得这个作品至少能获得部分认同。<br>而于坚显然走得更远,试看《零档案·日常生活》第8节:<p>日记<br>×年×月×日 晴 心情不好 苦闷<br>×年×月×日 晴 心情好 坐了一个上午<br>×年×月×日 天又阴掉了 孤独 下雨 下午<br>继续睡<br>×年×月×日 睡了一天<br>×年×月×日 感冒<br>某日刮风<br>某日热<br>某日冷<br>某日等待某某<br>某年某月某日 新年 某日 生日 某日 节日<p>这首诗是对日记形式的移植。很多人会问,这样的日记也是诗?我倒觉得,这首诗把一种单调乏味的生活表达得淋漓尽致,它让人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奈和空旷,从而产生无法排遣的失落。失落之后是什么呢?也许会是思考吧?谁知道呢?<br>谷禾的《记录:宋红丽》也可谓非诗的一大探索:<p>记录:宋红丽<br>——1月16日《XX时报》<p>宋红丽,女,26岁,1979年出生<br>河南省鹿邑县宋楼村人,小学文化<br>身份证号码不明<br>1998年来京务工,当过洗碗工<br>广告员,在路边卖过假烟和盗版盘<br>擦过皮鞋,哭过,偶尔笑过,想过死(不止一次)<br>后到亚运村某工地做炊事一年<br>欠薪10个月无奈离开<br>01年在北京站做过两个月票贩子,<br>羁押15天后释放(无记录),录像厅里<br>结识了四川仔王小峰(她曾经的男朋友)<br>02年8月两人同居,<br>两个月后怀孕。流产。<br>又过了两个月,<br>再怀。再流。半年后,第三次怀孕<br>王小峰人间蒸发<br>宋红丽咬牙切齿要把孩子生下来<br>03年8月,宋红丽花70元买下一辆<br>二手板车,晃悠在通州东关一带<br>捡垃圾,那里许多住户都认识她——<br>大肚子河南女人宋红丽<br>04年4月18日,宋红丽在潞河医院<br>顺利产下男孩儿小小<br>4月23日之后换到姚家园市场继续捡垃圾<br>(其间5天为产后休息)。<br>受人蛊惑,曾偷偷到燕莎附近站马路牙子,<br>感染过轻度性病(后治愈)<br>宋红丽发誓痛改前非<br>捡一辈子垃圾也不再干这丢人的事儿,<br>累死苦死也要把小小养大。<br>2005年1月16日上午9时23分<br>宋红丽怀抱小小,身背编织袋<br>横穿京哈铁路时不幸被一辆飞驰而来的<br>货运列车拦腰撞飞(像一只鸟)<br>并当场断气。<br>目击者称,断了气的宋红丽<br>血肉模糊,但左手死扣着胸前的小小,<br>右手抓住背上的编织袋,<br>几个人都不能掰开。<br>她的板车就停在铁路对面,<br>(到记者发稿仍停在那儿)<br>估计她是要赶着把捡来的垃圾送过去。<br>希望大家一定汲取血的教训,<br>过马路要格外谨慎,<br>尤其不要带侥幸心理,<br>警方欢迎有爱心的人联系小小的收养事宜<br>垂询电话85895982 &nbsp;<br>手机13900066667<br>(记者马宇宙 &nbsp;报道)<p>用某种眼光看,这是一篇流水帐式的记叙文,因为只有事实的呈现,但无限感慨尽在其中。读罢此诗,相信每个人都无法不为之痛惜,都会产生对人间苦难的悲悯情怀。<br>非诗边缘化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前几年刘春在扬子鳄论坛帖出左后卫的一首《前妻》,便引发了众多诗人、专家学者的争议,关于这是诗,还是文字游戏,是好诗,还是劣诗,大家各执已见,很多意见针锋相对,乃至有人为此撕破脸皮。这是因为相对而言,这首诗的特异性更为显著,更难以用一般的眼光来评价和衡量。为说明问题,在此不得不引用全诗:<p>听说,你又瘦了,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p>创作手记: <br>4月12日。阴雨。诗成,泣不自禁。下午告假,独自开车外出。 <br>4月14日。晴。现任妻子从电脑中调出此诗,大怒,删入回收站。晚,口角。<br>4月15日。晴。与妻深谈幸福美满。收回成命。允其删诗第4-8行、第20-27行,争取到第六行前两字做连词留下。 <br>4月16日。阴。妻删去第1-3行、30-32行,苦苦相求,留下第一行。 <br>4月18日。大雨。妻索性删去第9-19行、第28、29行,称一句诗可以遣怀矣。 <br>4月20日。晴。妻又欲删诗,已无诗可删,便将诗题《小暖》改为《前妻》。 <br>4月25日。阴。以本诗排行有技术借鉴价值为由,留下原诗残骸以为纪念。<p>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创作手记这一形式来说明诗的大致内容,抒发了内含的感慨。我们不能用普通的诗歌技巧来分析它的成败,只能从总体上理解或者感受作者内心所思。正如刘春所言:“人们阅读《前妻》,除了惊异于其形式的古怪,还为其中的伤怀与无奈而叹息不已。”如果作品达到了这样一个效果,我们还有什么好说的呢?<br>非诗的边缘性正在于诗人跨越文体,利用杂交、移植、变异等手段,使诗变得不像诗,其实他们把自己的感慨、感悟、思考都溶入到文本当中。作为阅读者,也必须跨越文体表象,直接去体悟它们的本质。如果阅读者已经形成固定不化的阅读习惯,这一步跨越就很难完成。<br>但据我观察,大多数的阅读者是这样的,不管他们读诗读散文看小说,他们头脑中早有既定的模式,只要不符合这个模式,他们就自然产生抵触和排斥。所以我可以负责地说,非诗的边缘化是注定的,不可能改变。<p>五、非诗:未来与可能<p>这样说来,非诗显然不是过去之诗。过去之诗已大都被人认可,其中的一些已成为经典,铁板钉钉。即使它们中的一些曾经被当时的人们认为不是诗,遭遇过不公正的待遇,经过时间的检验之后,它们幸运地保存了下来,即已转正,登上大雅之堂。<br>非诗显然也不是现在之诗。现在得到普遍认可的诗其语言、形式无疑都已形成了一定的模式,诗人只要遵循这套模式去操作,就能制造出“诗”。而非诗根本没有模式可循,这使得它跟现在之诗拉开了距离。<br>排除了过去和现在,非诗应该属于未来。我们可以尝试用历史来推知未来的可能。不妨先做这样的假设:拿唐诗给诗经时代的人读,拿现代诗给唐宋元明时期的人读,拿口语诗给“坚持传统”的诗人读,他们会不会认为是诗呢?拿未来的诗给现在的人读,感觉往往也是这样。我们现在看到的非诗也许就是未来之诗。<br>从根本上讲,诗歌的任何一次革新都是一次非诗化运动,都是一场让以前和现在的保守主义者无法理解的深刻的革命。胡适的白话诗初现,令当时的人感到震惊,七十年代的朦胧诗让一些老一辈的诗人无法理解,八十年代开始的口语化运动也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那些改革者的作品都曾遭到非诗的待遇。现在当我们回过头来,还会这样认为吗?这使我们有理由相信诗的发展轨迹是“诗——非诗——诗——非诗……”这样循环递进的,绝不会长期维持一个既定、固有的模式。当然,历史上也曾出现唐宋以降格律诗传统长期统治的局面,但这种局面的长期延续显然大大制约了中国诗歌的发展。<br>非诗并不都能成为未来诗的模式范本。如前所举的那些例子如果成为某个时期的主流形式,想必也是诗歌的灾难。只有一部分的非诗会去承担未来的重任。比如口语诗在经历了它的非诗时代之后,已成为时下公认的一种诗歌形式。它也许会成为未来的主流,但会在吸纳了其它门类诗歌的某些优点的前提下,而并非现在。<br>一些非诗会是永远的非诗。如陈黎的《战争交响曲》、于坚的《零档案》等,以其独特个性成为不可复制的诗歌文本,它会一直以自己的姿态存在,并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当然,非诗既然是尝试,即有成有败。比较而言,非诗是在未知的道路上走,更容易摔跟头。所以非诗也需要经过淘洗、筛选,才能让精华显露。<br>优秀的非诗作品不管具有何种形式,其本身所包含的生活的感慨和思想性是无法抹杀的。它的意义或许在于,它给诗人们提供了诗歌的诸多可能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但有一点,非诗的特异性注定了它在诗界的孤独乃至尴尬,某些尴尬也是非诗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如它的不延续性就足以使它时常落单,而完全不像现在流行的诗写作那样能取得表面的辉煌。<br>目前诗界的情况正说明了这一点。当今诗人辈出,数量不下百万,诗歌网站也有几百上千家,但其中能读懂非诗者有几?探索非诗者有几?举目四顾,只见成千上万所谓的后现代诗人,所谓的先锋群体小心翼翼地循着别人走过的路子写所谓的诗或非诗。<br>还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那就是:目前非诗还缺乏一定的理论支撑。很多所谓非诗的理论其实只是在搅乱人们的视线,很多所谓非诗,只是挂了个幌子而已,根本没有探索和创新。而真正优秀的诗/非诗探索者都不喜欢张扬,他们往往只关注文本本身,只向人们提供文本而不愿意去做无聊的争辩,这使得那些滥竽充数的人更加猖狂。<br>虽然如此,也无需悲哀。世间有各种各样的路,大路方便,走的人多,小路泥泞,走的人就少,没有路的地方,只有很少的勇士才会去走。但只要有人走,就会有新路。<br>当然,诗,非诗,说到底也只是名实之辩。关于一个作品是诗,还是非诗,也并不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也许应该更关注文本本身给人带来的愉悦和思考,而不应拘泥于它属于什么文体。文体的框框是不是已经束缚了我们的思维,影响了我们的创作?说来话长,还是到此为止吧!<p><br>2006年3月21日初稿<br>2006年3月23日改 <br>2006年4月4日改毕<p>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1 19: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6:18 编辑

看后对诗歌有了深刻的理解,谢谢乐思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5 09: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6:18 编辑
下面引用由李文2006/03/21 07:48pm 发表的内容:<br>看后对诗歌有了深刻的理解,谢谢乐思蜀.<br>
<p>问好!向你学习啊!<p>有兄弟也这样劝我呢!<b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18 11: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原创]非诗:未来与可能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6:18 编辑

提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5-2 11:26 , Processed in 0.08564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