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63|回复: 5

[转帖]中国首位驻校诗人15日入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9-10 09: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青年诗人江非作为中国首位“驻校诗人” 9月15日将进入首都师范大学,入校仪式及江非诗歌朗诵会将在同日举行。<br>驻校作家、驻校诗人制是国外著名大学的一种常见的文学与大学教育沟通互补的方式,很多著名诗人在大学内以驻校诗人的身份做阶段性的研究、创作、讲学。国内首次引入驻校诗人制是由诗刊社发起并和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共同合作的,驻校诗人在第二届华文青年诗人奖获奖诗人中遴选产生。<br>江非1974年生于山东省临沂市平墩湖村,曾在东海舰队服役,2000年开始在报刊发表诗歌作品,2002年参加诗刊社第18届青春诗会,2003年获新世纪首届北京文学奖诗歌奖,2004年获诗刊社第二届华文青年诗人奖,诗集《一只蚂蚁上路了》入选中国作家协会的“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已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在为期一年的驻校时间里,江非将在诗刊社和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的指导下做一个诗学课题的研究,选修两门课程,参与学校师生有关诗歌的座谈交流。<br>入校仪式将邀请中国作协领导、21世纪文学之星编审委员会委员、在京著名诗人、诗评家,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诗刊社和山东省作家协会领导出席并做发言。朗诵演员将朗诵江非的诗歌《平墩湖》《一头熊》《鹰》《一只蚂蚁上路了》等九首作品。<p><br>附:1<br>林莽:江非和他的平墩湖<p><p>江非是谁?他的诗在回答这个问题。<br>在鲁西南,在沂河和沭河之间的那片土地上,在平墩湖一个普通的村子里,有这样一个诗人。<br>他十三岁开始写作,十一年后首次在《诗刊》发表了三首短诗。这期间,他种过田、当过兵、做过报社编辑。2004年春天,我为编辑这本诗集与他交换意见时,他因为报纸的停办而又回到了家乡平墩湖。这年,二十九岁的江非已坚持创作了十六年。<br>我是从他的长诗《一只蚂蚁上路了》开始关注江非的。这之前也读过他的一些作品,有不错的印象,但缺少深入的了解。<br>为编这部诗集通读了他的二百多首诗歌作品,并将他的作品进行了一次认真的梳理,重新划分为四个组成部分。一,故乡平墩湖;二,迁移的大地;三,生活在平墩湖的人们;四,一只蚂蚁上路了。<br>从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在那片广袤大地上的,一个普通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以一个诗人的心灵,述说着周围的世界以及自己内在心灵的变迁。在江非的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属于他的诗歌的世界,这个世界正如他自己讲的:“诗歌就是‘风、雅、颂’,就是对时代的介入,批判,以及广阔民生的记录、关注、承担:就是对个体生命、事物本身,以及客观存在的世界关系的个人阐释……”江非作到了这一点。<br>江非要作一个自然主义者,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与融会中找到汉语本质的自足与快乐。他的写作的母题,就是自己生存的这个时代,这个时代的乡村——故乡平墩湖以及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普普通通的人们。<br>江非以一个歌者的心态抒写乡土,抒写在这片乡土中生活和出走的人们。他让我们记住了平墩湖这个小小的村庄的名字,它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一个浓缩的符号。江非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中国北方乡村生活的真切的画卷。<br>江非在写乡土,但我无法将他归入我们习惯认知的乡土诗中,分析他的诗,我感到有这样几组关键词:<br>植根乡土、自然、谦卑、冥想。<br>直面人生、悲悯、审视、承担。<br>平民心态、自足、诚实、宿命。<br>向往艺术、自省、敏锐、歌唱。<br>在江非的诗中我们看见、听到并走近了他的故乡平墩湖。他以一种自然的心态,表达了一个大地之子对养育他的这片土地的敬重与爱。他谦卑的面对乡土和乡亲,直接呈现自己的悲悯情怀,又在敏锐的审视中承担着一个诗人应该承担的心灵的重负。<br>江非的艺术方向是十分鲜明的,他说:“要作一个参照于‘朦胧诗’以来诗歌发展的集大成者。要构建一个‘风、雅、颂’三位一体的个人写作体系。这个体系的母题对自己来说是‘乡村’以及‘乡村的这个时代’,具体的说,就是平墩湖和它的在场。”<br>在这个非诗意化的年代,江非找到了属于他的同时也是属于这个时代的诗。江非是警醒的,他以自己朴素的风格,杜绝那些小市民的腔调;以冷静的表达,杜绝那些做作的小资之情,以谦卑的人文关怀杜绝那些过时的陈旧抒情。江非的诗是现代的,但他是一种开放的歌唱的方式衔接着诗歌最古老的传统。因而,他的乡土诗歌写作是有新的启示意义的。<br>我曾和江非匆匆见过两面,一次是车过临沂,他与诗人邰筐特意赶到火车站看望我们一行五人。另一次是在北京的大街上只有几分钟的交谈。如果偶然相遇,也许我们会擦肩而过,认不出这个普通而质朴的山东小伙子。但他的诗却留在了我的心中。<br>感谢江非的平墩湖,期待他在诗歌中的再发现。<p><p>附:2<br>江非的致答词:在人民中写诗<p><br>各位尊敬的师长、亲爱的诗歌战友们:<br>今天我站在这里,首先要感谢中国作协诗刊社,感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以及长期关心、关怀、关注我的诗歌写作的师长和诗歌同道们。请允许我个人并代表平墩湖的村民感谢你们!“驻校诗人”是中国诗歌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新生事物。我以自己能以一个诗歌爱好者的身份具体参与这一新生事物的历史诞生而引以为无比的荣耀!我个人相信,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于文学组织形式和发展体制的一次勇敢的探索,而这一探索必将因为它的开放、活泼、与国际接轨而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历史影响。眼下正是秋收秋种的日子,秋天来了,在我的家乡平墩湖,那些和我一样安命于土地和粮食的村民正在忙着本年度最后一次典礼式的农活。但是,作为一个他们的代表,我在此时却被派到了伟大的首都北京,然而我的任务却不是学习耕种之道,也不是学习驾驭之术,而是向各位来讨教诗歌的技艺,以便能更好的记录他们的生产、生活之有声,思想、感情之有色。可见,他们的觉悟也在提高,意识也在变迁,身居广大乡村的村民朋友们也开始认识到自己也是历史创造的一个重要主体,从而需要一个置身其中忠实可靠的孩子、一个命居其内眼疾手快的好兄弟,来记录下时代在他们身上所弹奏出的灰铁之声、璞玉之音。这也是一个历史的要求。所以,在感到荣耀的同时,我站在这里更是倍感恐慌:对自己责任重大的恐慌,对自己才力之不逮的恐慌。因此,我在这里盼望各位师长和诗歌同道们能对我一如既往地关心、关怀、帮助,对于你们的知识帮扶、智慧支持,平墩湖的村民将不胜感激!<br>这是一个民族物质文明空前发展的时代。这当然是一个诗人不能自拔、越陷越深的时代。这自然就是一个诗歌挺身而出但绝对不能铤而走险却必须一刀两 断的时代。但这样的一个时代对于一个诗人来说,其根本意义终归依然只有一个:这是一个我们身处其中的时代!所以,在这个时代里热爱诗歌、写诗,对于我个人来说,我相信依然是因为我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脚下的这片土地以及在这片陆地上生儿育女战天斗地生生不息的这个民族。在我至今还不知道诗歌到底是什么、到底应该干些什么的前提下,对于我个人的诗歌习作,我曾自以为是地设计了一个“风,雅,颂”三位一体的形式体系和一个“村,镇,城”三位一体的内容版图;我曾小心翼翼地告诫自己:你只要写出了人民在这个时代在怎样劳动、在怎样思想、在怎样动情,而又怎样在一个小村里蹲在墙跟里晒着太阳,在一个小镇上踩着三轮车靠右行驶,在一个小城里坐在广场上面对落日而仰视,他们又是怎样在宿命中表达着伟大而质朴的人民智慧,你这一辈子就算没有白写,就算没有白活。我想,我现在正是在沿着这条小路走下去,正是在一条掺杂着我对世界、人类、历史、生命的一些无序的个人思考和阐释的小路上继续走下去。尽管相对于当下的诗歌写作中那些打着时代的旗号,其实只是满纸狭隘的小市民腔调、小市侩之气的一些潮流写作,那些盗用着先锋的名义,其实却毫无批判之力毫无改良之用只显穷途末路的一些流派写作,我还不知道这条小路的尽头到底是什么,是否也会也和我小时候那个上山当一个有情有义的土匪,下山抢一个柔情似水的压寨夫人,生一大堆儿郎,欢度一生的童年理想一样,永远都不能得以实现。但是我铁定了,铁定了就这样好生地干下去!所以,在这里,请允许我强调两点。第一,诗歌在我们的村子里并不被视为一种艺术。它只不过是一种和记帐具有同等功用的文字记录方法而已,只不过是我的乡党们在采取一种有别于枯燥的史书去记录历史活动和内心活动的鲜活的方式而已。第二,我们村子里的那些村民们并不比那些自认为是有别于他们的活人享有更多的苦难。他们是快乐的。一种简单但却具有深厚民族成长背景的人民的快乐。而那些喜欢站在高处以两眼虚假的泪水看着他们的人,手指并有所命名的苦难,正是他们快乐的源泉。正是他们智慧的藏身之地、生命的存在形式和价值所在。这两点,恰恰就是我目前的诗歌观察角度和对诗歌的一点本质性认识。正是它们引导了我要在这样的一条诗歌小路上走下去!我想,它们所包含或揭示的肯定不仅仅是方向问题,而更多的应该是一个诗人的情怀、胸怀、立场和良知。而我也相信,有了良知,有了文字,有了才气,再掌握一点简单的手艺,一个诗人就可以放心地 回到人民中干活去了,干一点象样的活了。这是我个人的愿望。但是,这是否在某一点上也是汉语诗歌发展到今天,新诗三波九折走到今天,诗歌本身所对我们提出的自下而上的一点历史要求呢?我想,在这为期一年的学习、交流中,各位师长和诗歌同道们一定会以丰厚的学识、博大的思想、科学的经验帮助我解答这个困扰了我许久的问题,以便我回到平墩湖之后,能在有生之年,以诗歌记录的方式为那儿的土地和人民做一些更好的文字服务。<br>再次感谢各位尊敬的师长。感谢各位亲爱的诗歌战友!感谢伟大的首都北京。感谢通往北京的火车。感谢首都北京四通八达、宽阔平坦人民的马路!<p><p>本贴由zhuant于2004年9月09日19:45:36在〖扬子鳄〗发表.<p><p><p><b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9-10 10: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9-10 16: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民族需要诗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9-11 08: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能写出人民大众喜爱的诗歌,而不是小圈子沾沾自喜的,不容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9-14 18: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愿所为有所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9-23 21: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注现实,才得以融入我们这个时代,也才得以被时代吸纳和传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2-25 22:11 , Processed in 0.090507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