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张玉书 于 2014-3-15 15:04 编辑
借放一下
张玉书散文第(岁月流韵)目录
一。 亲情无价
1. 刻在心中的敬佩
2. 收获那月亮般的柔情
3. 我幸福我有一个好母亲
4. 感念亲情
5.. 怀念写信 1.刻在心中的敬佩
见物思人,见物思情。每当看到书架上那本油印的《卓梅草堂诗集》,我就想起了祖父,他给了我一个爱好读书和写作的习惯。他留给我一张取之不尽的精神支票。
他年轻时是一个乡村私塾先生。“读书乐、写作乐、为善最乐”是他的座右铭。他一生读了不少书,虽然不能说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是可以说得上是白头穷经史。他读书很仔细,写文章很本色,时若深渊,时浅如浅水。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二十年前,我在家乡中学教书,初出茅庐深感教书育人之艰难。为了充实自己,每逢星期天都聆听他的教导。特别是他讲述的古代有关刻苦读书的故事,至今还记忆犹新。
古时,孔子读《易经》时,翻来翻去,以致串连竹筒的牛皮带子都磨断了三次;宋太宗读书很勤奋,他每天都要看完三卷书;宋朝黄鲁直,常常昼夜苦读,读了大量书籍。一次得到了宋子京写的《唐史》初稿,便如饥似渴地读起来。还向我讲述了“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取火”、“映雪攻书”等故事。这些像一面镜子给了我启示。年轻的心里,燃起了读书的热望,产生了写作的冲动。
那场“文化大革命”,我家的藏书也不能幸免,祖父藏得很隐蔽的一些古典书籍也被红卫兵小将带了。他伤心痛惜了好长一段时间,为书惹得人憔悴。后来,我几个在外地工作的叔父集资买回了一些书。从此,他的书房里又挤满了穿红着绿的书籍。读书又使他了迷。
他喜爱读书,不教一日空闲。每次走进他的房间,总是看他戴着老花眼镜神情专注地看书。偶尔还见他兴奋地吟诵古诗。他的形态仿佛是鲁迅笔下的寿镜吾先生。到了八十多岁高龄,还念念不忘读书,每次我买有新书回家,他总是嚷着先给他看,有点“老夫聊作少年狂”。遇到他喜欢看的书,常常爱不释手,每每挑灯夜读,好几度因过度劳累昏倒在书桌旁边。他看书上了瘾,有时,连小人书也看得很有趣,甚至连包装纸上的文字也看得津津有味。难怪祖母常常唠叨。
在祖父的积极影响下,对读写也产生了爱好。近年来,我除了读一些《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精选》、《当代名家散文精选》以外,《师道》、《语文月刊》、《广东教育》、《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等杂志便成了我的“精神快餐”。使我读出了一串感情,读出了一种风味。这些书籍启发了我对生活的感悟,触发了我写作的灵感,开发了我想象的空间,散发了我创新的思维。 1998年以来,我创作的文学作品和撰写的教学论文共有680多篇在市级以上报刊上发表。其中《提倡把一碗水端平》、《作文教学也要提倡扶贫》、《把国情教育引进作文教学》、《作文材料的优化组合》,分别被山东、福建、华中师出版社选入教师论文集成。《作文教学中的差异标定》,在中学生写作报社举办的2000年全国教师论文大赛中获一等奖。在“香港回归征联大赛”中,我撰写的对联“思昔日,清廷腐败,卖国偷安,半纸文书羞百载;看今朝,赤县腾飞,清源正本,一番构想著千秋。”被全国语文教学研究中心会报《语文教学周报》选登。在1999年深圳旅游征联大赛中,我撰写的对联“改革展宏图,八方宾客,同唱春天故事;旅游开骏业,四海精英,共描深圳风光。”在3000多副应征对联中脱颖而出,只我一人获得一等奖。
多年的爱好读书,我感悟到:读书是一种寄托,寄托的是人的一种内在的需要。有了寄托,生命才有一种内在的充实。读书是一种快乐,这快乐是精神自由的遨游,也是心灵的遨游。只有喜爱读书的人,才会有资格和有机会享有这种快乐。才能做到文章不写一句空。
感谢你,祖父,是你给了我喜爱读书和写作的习惯。是你引导我在知识的群山中饱享秀色,乐而忘返;是你引导我在文学的殿堂下徜徉,诞生出美好的愿望和希冀.
2..收获那月亮般的柔情
柔情似水,在岁月的长河中流淌,流进我的心里,浸润着美好的理想。我收集着点点滴滴的幸福,让亲情故事永远重温和蔓延……
————题记
“父母亲爱心,柔善像碧月,常在心里问何日报……”每当听到《念亲恩》这首歌,我心里就自然而然涌起一种来自亲情的感动。每当唱起这首歌,泪水都打湿我的眼睛。我幸福,我自豪,我收获了母亲那月亮般的柔情。
我的母亲是一位传统的农村妇女。她像千千万万的母亲那样勤劳而善良,平凡而伟大。母爱是净化和抚慰我们灵魂的醍醐。我的成长受惠于母亲的教育和关怀。她给我的是最原始、最朴素、最纯真、最坦诚的爱。这种爱没有时空的跨越,时时刻刻温暖着我的心,化作我不断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今年农历正月初十是我的生日。一大早,我正闲静地躺在床上看书。忽然电话铃响了,我赶忙去接听,传来的是一串熟悉的声音。“孩子,你记得吗?今天是你的生日呀……。”孩子,多么动听的字眼,多么亲切的呼唤!这出自肺腑的声音,如和煦的春风吹拂着我生命的绿洲,像丝丝的细雨滋润着我的心田。寄托着年迈的母亲遥远的牵挂和想念。
是的,一根小小的银线,一头是我,一头是母亲。它紧连着一种看不见的血浓于水的亲情,传递着一种让人终生感动的关爱。我和母亲虽然相距遥远,但是我总觉得她时刻守护在我的身旁。总觉得有一种亲情紧紧地包裹着我,那么亲切、那么温馨、那么平凡、那么贴近。母亲像一条永不打结的丝线连着我的喜怒哀乐和甜酸苦辣。如果说我是星星,那么母亲是伴随星星的月亮,照亮我人生的道路,温暖着我疲惫的心。
母亲爱子长流水,于细微处见亲情。今年暑假,一位亲戚从家乡捎给我一大包东西。说是我母亲特意带给我的。里面装着一包山茶叶,一捆龙须菜,一袋黄豆粉,一瓶用金樱子浸泡的客家黄酒。我细细地看着,静静地想着,感动的泪水又一次模糊了我的眼睛。这包里装的不只是普通的食品,它装的是母亲对我关怀备至的一腔柔情。它装的是沉甸甸的希冀。
去年国庆节,我回到老家。一天早上,我还享受着被窝的温热,只见母亲把一碗热气腾腾的薏米、淮山、红枣粥端进我的房间,说这些可以清除肠胃湿热,既暖胃又补气和补血……,我喝在嘴里,热在心中。看着母亲那熟悉的背影,听到母亲咧着嘴漏出我的乳名,往事一幕幕在我记忆的荧屏中和我的心一起跳过不停。我心里又一次涌起感动的浪花。
鸣禽也有亲情在,莫道人间骨肉情。记得我读高二的第二学期,家里的生活像钟表的发条一样拧得紧紧的。但母亲总是无微不至地关照着我们。和我一起读书的同村人都缴学费去了,当时父亲在离家较远的矿山打工,母亲担心因迟交学费会影响我的情绪,一股劲地安慰我。只见她急得团团转,有一天天刚蒙蒙亮,她挑着木柴,担子上放着一件黄色的大衣。挑到圩镇去卖。那件大衣是我祖父当年流浪到新加坡勿里洞打石时带回来的.我没想到,为了凑足学费,母亲竟将大衣都卖了.原来她早就盘算好了.那天晚上,母亲很晚才回家。她说“孩子,大衣卖了以后还可以再买,可读书的机会错过了,可就再也追不回来了.
几十年过去了,母亲卖大衣给我缴学费的事至今还记忆犹新。我从母亲身上学到了如何面对困境,怎样面对生活。她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窗前想儿女,人间第一情。与你永远相伴的是那天下的儿女情……。”每每想起,我便不由得潸然泪下。
岁月流逝,流不走的是母亲那月亮般的柔情。我要把这幸福的感受积集起来,珍藏在我永恒的记忆里。并且教育后一代要学会感恩,让亲情故事永远流传……
(本文曾在2008年5月18日,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散文诗歌欣赏”节目中播出)
3.我幸福,我有一位好母亲
阎维文《母亲》这首歌,勾起了我心中的牵挂,牵挂,挂在遥远的故乡;牵挂,挂着慈祥的母亲。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每当轻轻地吟涌着这首诗,一种情愫 溢满心扉,沉甸甸的母爱,是我永远的情神支柱。母爱激励我成长,母爱铺垫了我的人生,母爱给了我亲情的力量。
想起年迈的母亲,往事像一部连续剧,在记忆的荧屏中不断浮现。8岁那年,我高兴地背着母亲用针线缝制的“口袋书包”,走进了小学校园,我把母亲的亲切的叮咛装进书包里,度过了难忘而有趣,艰苦而沉重的读书生涯,成长的路上,母亲一路呵护,一路守望,一路关怀,在这个世界上,母亲是我最敬佩的人之一。
母亲虽然不认字,但很懂道理,很讲道理,很讲文明礼貌,与上邻下舍的村民和睦相处,从来没有跟人红过脸。他勤劳俭朴,与父亲相依为命,用心把持家务。她是个孝敬老人的典范,奶奶68岁那年双目失明,那时开始,母亲又多了一份关照老人的责任。在老家生活的那段时期,从未听她吐过半句怨言。从未见她发过脾气,1978年9月中旬,奶奶病了一场,一连几个月躺在床上。母亲耐心细致地 为 她喂饭、洗澡,端尿桶,倒粪便,从未叫过一声苦。1997年7月21日,父亲突然脑溢血,经过多方治疗还是半身不遂 。13年的时间母亲悉心照顾,从未叹过一口气,从未说过一声累。
读小学二年级那年,家里很穷,我们那时的肚子真的从未饱过,一天晚上,奶奶煲咸菜粥。我被沸腾的粥烫伤了,痛得像小猴子拜天一样,母亲把我扶到床上。赶忙到屋后摘桐树叶,听说细叶桐树叶和山茶籽搅在一起,治疗水火烫伤效果显著,当时,家里没有山茶籽油,母亲又连夜 挨家挨户询问 ,最后在阿兰叔婆那里找到一小瓶,母亲把桐树叶放在锅上烘 干 后研成粉末,然后把药搅均匀,小心翼翼地敷在我的脚上。谁知到了夜阑人静的时候,痛得实在难以忍受。一直哭个不停。母亲轻轻地把药拆开,原来四周长满小水泡,我一直抓着头发在哭。母亲不停地安慰我,不停地用口吹我的脚。不久,慢慢地睡着了,母亲却熬红了双眼。
还有一次,我左耳患中耳炎,当地人叫“搞耳蛇”,一连几天,母亲背我到大约8里路远的一位老中医家里,一天换三次药,无论白天黑夜,她都悉心地照顾,我当时不知说什么,只记得母亲为我付出了很多很多。几次偷偷地流泪。
令我难忘的一件事,1985年,我参加华南师范大学函授学习,当时家里穷,生活像钟表的链条拧得紧紧的。为了供我读书,竟然把两头才50多斤的小猪也卖掉了。几十年过去了,这些往事一直藏在脑海里。母亲是一位平凡的人,有一颗不平凡的心,她的关爱我终生难忘,如今,我在相距家乡很远的地方工作,母亲成了我遥远的牵挂。
母亲节又到了,我的思绪又飘向故乡。恨不得早点回归暖巢,感受母亲的目光,感受母亲的微笑,感受母亲那浓重的方言。感谢母亲,给了我生命,给了我自信,给了我毅力,我要把这点点滴滴的关爱铭记心中。用实际行动报答母亲,祝愿她老人家幸福安康。
4.怀念写信
文/ 张玉书
书信是人类忠诚无私勇敢的使者,沟通你我他,传递着信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人很多都用手机短信和电子邮箱或QQ进行交流。这种交流成了新的时尚,虽然网络可以帮助人们快速联络感情和传递信息。但我总觉得有点不踏实,缺少一种亲切的感受。于是一种怀念在心中回环往复。怀念什么呢?怀念以前写信和等待来信的兴奋与烦闷。
一天,我在房间里清理资料,一本厚厚的书掉在地上,一个泛黄的信笺飘落在地上。我捡起一看,一种情绪油然而生。轻轻地打开信封。一段文字顿时映入眼帘,我久久地站着。好像追寻着一种美好的回忆。
80年代后期,写信充实着我的课余生活,平均每天都能收到几封信,大多数是当年教过的学生写给我的,当我收到贺卡和书信心里总是涌起一种感动。那个时候,每天提前在办公室等待来信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也就是那个时期,我经常与老家文化馆的杨新乔、李祥、魏东海、曾中、白眉,李雄坤等作家文友交流,一封封书信挤满清新而纯朴的文字,一行行文字像一条纽带系着我们文字爱好者诚挚的心灵。
我的叔父曾在华南师范大学当教授,后来在广东行政学院担任副院长,我与他经常通信,至今我还保存着他寄给我的几封书信,信中言语不多却道理深刻,给了我信心和力量。“生活上要知足常乐,事业上不要知足常乐,要与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低调做人,你有文学功底,继续努力写作,然后出几本书,作为一种精神财富。“
我曾经认识华南师范学院的一位作家刘文,我与他有过几次书信交流,他把《爱竹杂说》寄给我,至今还记得诗人与竹的诗句“杜甫恶竹,应须斩万竿,苏东坡“竹亦得风,无然而毫。”通过交流又增添了一些知识。
记得高中毕业以后,与一位同学一直保持书信联系,来往书信将近100封。她是我心中的偶像,长得聪颖灵秀,小巧苗条,具有梅州客家靓妹的清丽气质。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喜欢写些杂文之类的文章,后来她全家搬到梅县去了,当时我的内心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思恋。“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永远在遥远的地方等待着你,不管你在什么时候,不管你在什么地方,都要悄悄地告诉你,有一朵花在等待你芬芳……”。我默默地读着,想着......朋友,你说如果你出现这样的情景,难道心里不会产生一种甜蜜的感受吗?难道不会去思考和追忆这些生活的细节吗?人是有感情的,不是冷血动物。我想一定会产生一种扯不断的情愫。只是为了美好的过去,为了那些曾经温暖和冰冷过内心的细节。
如今,白驹过隙,斗转星移。以前的许多书信已经茫然无存,只是在偶然想起的时候,心中依然残留着或喜或忧,或笑或泪的一点痕迹。时过境迁,几十年过去了,到现在已经沉淀成一份最纯真最诚挚的情谊,我依然怀念,梦里也常常闪现她的身影,重温那些难忘的岁月,让心灵再次经历一次久违的荡涤和抚慰,感受那曾经的心动。
书信,给我留下许多感动的细节,现在人们很难再看到,那些实实在在的钢笔或铅笔书写的笔迹了,远离了一种原始质朴的情怀。怀念书信,怀念那些逝去的时光,这种怀念成为我生活中一种美好的精神寄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