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12|回复: 9

研讨会、皇帝新装与气节操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9 11:2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研讨会、皇帝新装与气节操守


李长空


我曾应邀参加过一个作品研讨会,听着与会专家学者对主创人员过分的褒奖,总觉得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轮到我发言时便谈了一些作品的问题和不足。主办方工作人员铁青着脸,一言不发,主创人员抢过话头对我进行猛烈反击,将研讨会所披的“皇帝的新装”戳破了,露出了“不能研讨,只准捧场”的真相。曾经有一位诗友,把他的一本新著赠送给我,并通过QQ留言发来一封信,介绍他获得的各种文学奖项以及许多作家诗人对他的褒评,并请我抽时间为他的新著写一篇书评。我认真看了他的著作,无论语言文采还是思想深度,都没有多少值得欣赏的地方,很难勾起我写评论的欲望。我把自己的真实看法和中肯建议回复给他,希望他能够深入生活,潜心创作。谁知他因此耿耿于怀,最后从我的QQ里消失了。类似的事件我还遇到过几次。后来我明白了,他们也同研讨会上的主办方和主创人员一样,不是要我去谈论其著作的缺点,而是要我大力吹捧之。请我为其新著写书评,只不过是他们的幌子而已。

中国知识分子向来重视“节操”。有一则公益广告说得好:“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同理,没有失去节操的领导、专家和学者,就没有各类研讨会上的假话、好话、吹捧话成风。巴金主张“讲真话”,毛润之强调“批评和自我批评”,能否“讲真话”,是否“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可见证各位参会领导、专家、学者的品格和良心。

然而,自从研讨会之风兴起,评论界就出现了“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软”现象,而且愈演愈烈,甚至出现了这类研讨会的“承包者”,这些人因忙于到各地“赶场”,在没有读作品原著的情况下,就在研讨会上大发议论,对某些作品大加吹捧,有些作品还据此拿了全国大奖。这也是为什么文化商人柳忠秧热衷于举办个人诗歌研讨会,而且其研讨会在北京、广州、武汉、岳阳等地你方唱罢我登场,每次都是名家汇集,赞美之词还无所不用其极,如“当代离骚,古体诗复兴之标志,横空出世,具有里程碑意义”、“填补了史诗抒写岭南文化的空白”、“中国文学史难得、世界文学史罕见”,等等,以至于其诗歌虽“写得差”,经过“跑奖”,两部“诗集”依然能够被推荐参评“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的根本原因。百度一下“研讨会”,竟然找到相关结果约100,000,000个,研讨内容五花八门、名目繁多。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这些变质了的研讨会的深入反思。

文艺研讨会本来是一种评论的方式,贵在对研讨对象有真正的、实事求是的见解,有好说好,有坏说坏。由于人们的审美经验和审美趣味的不同,发生不同意见的争论和争鸣,都是正常的。过去很少有研讨会,相关评论照样健康进行。现在研讨会成了家常便饭,但切实的研讨甚少,大多是借“研讨”之名行吹捧之实,有些变质了。在许多研讨会上,会场越来越豪华,宴会越来越上档次,红包也越来越厚重,主办方和主创人员希望借此“钓”住一些领导、专家、学者,为他们抬轿子、吹喇叭。于是,会上多的是表扬和假话,少的是批评和真话,硬生生地把研讨会变成了吹捧会、炒作会和推广会。

有些地方领导为了在全国媒体上“露露脸”,还不惜花公家的钱大搞“排场”,或者出面找企业老板“赞助”并允诺“投桃报李”。即便是社会上的各类研讨会,也效仿“官场做法”,座签严格按照出席人员的等级排序,摆放得端端正正:大红会标下的主席台是上级或当地党政军在职及离休领导、行业协会主要负责人等的座位,清一色的领导干部;主席台左首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有一定职务的专家学者等,右首是本地的专家学者和其他友好人士等,主角自然是主办方工作人员及主创人员。

另外,研讨会的发言顺序也颇有讲究:第一时段是领导讲话。主席台上的各位领导,按职位从高到低依次讲话,有的简短,有的冗长,常常是耗去了几乎一半时间,研讨还未入题。剩下的时间才是第二时段的专家发言,也是按顺序讲话。由于时间关系,更由于领导讲话定下的基调和主办方事先画好的框架,有的专家照本宣科,有的专家只简略讲了自己的主要观点,有的专家临时改变了自己的见解,而许多准备发言的专家已没有了机会,真正需要深入研讨的话题只能浅尝辄止、中途打住。如果事先有作品集出版,再来个签名仪式,然后盛宴款待、旅游采风,于是大功告成、胜利谢幕。最后整理完善成《研讨会纪要》,作为研究会的成果,通过某种方式公布于众,达到推广和炒作研讨对象的目的。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节目,曾经报道过一个名叫《经济全球化与新技术转化》的研讨会,几十位领导、专家从天南海北飞到南宁。会议只开了半天,多数与会者显得无精打采。随后都是旅游,先观光了北海等国内名胜,接着又去了越南作境外游和购物,期间人人精神振奋,个个劲头十足。这种一无“研”二无“讨”、华而不实、皆大欢喜的“研讨会方式”,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通用模式和一大奇观。

陈寅恪1953年在《对科学院的答复》中写到:“我认为研究学术,最重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必须脱掉俗谛之桎梏,真理才能发扬。受俗谛之桎梏,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这表达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学术良知和信念。而官场化、功利化的各类研讨会,正是束缚自由思想的桎梏和侵蚀学术自主的利器。

当前,我们需要重构各类研讨会的自由“会风”和学术品格,需要“好处说好,坏处说坏”,不能违心附和、草率结论。只有各抒己见、深入对话、相互碰撞,才能激发出思想和艺术的火花;只有创造性地把握研讨对象,并在自由而真诚的“研讨”中达到灵感迸发、思想裂变,才能真正实现开研讨会的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9 14: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需要重构各类研讨会的自由“会风”和学术品格,需要“好处说好,坏处说坏”,不能违心附和、草率结论。只有各抒己见、深入对话、相互碰撞,才能激发出思想和艺术的火花;只有创造性地把握研讨对象,并在自由而真诚的“研讨”中达到灵感迸发、思想裂变,才能真正实现开研讨会的目的。

{:soso_e18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9 14:4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又一位敢说真话的勇士,{:soso_e181:}欣赏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9 17:5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空说得好——严重赞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9 18: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赞赏!问好长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10 08:3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发言时便谈了一些作品的问题和不足。主办方工作人员铁青着脸,一言不发,主创人员抢过话头对我进行猛烈反击……”——他(她)们太不需要实话和批评了,他(她)们太需要鼓吹和捧场了。
为什么呢?尽人皆知。说破了,会气坏很多当下研讨会的助推者。
改观很难,只能呵呵一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0 11:0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各位关注。问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10 16: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力顶,问好朋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5-22 03:42 , Processed in 0.077462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