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1|回复: 2

朱清时8月卸任南科大 称去行政化关键是观念(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22 21: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朱清时8月卸任南科大 称去行政化关键是观念

       7月中旬,深圳仲夏。
    学生虽已放暑假,南科大行政楼却依旧忙碌。
  三楼的校长办公室,凌乱的书桌前,杂乱的茶几旁,朱清时与华西都市报记者畅谈有关他和南科大的5年。
  面容清癯、身材瘦削的朱清时略显憔悴,办公室内一张半旧的单人行军床格外显眼。
  谈第一届实验班
  自授文凭 学生将来国内考研及考公务员都不行
  华西都市报:是被认可了吗?朱:被牛津大学录取,说明国外的一流大学是认可我们学校的教育质量,也认可学生的水平,对于国外的大学来讲,他们的文凭都是学校自己颁的,除了中国之外,没有哪个国家的文凭是国家统一发的。
  华西都市报:2011年3月入学的王嘉乐被英国牛津大学录取,他本科还未毕业,何以读博士?
  朱:我们学校是弹性学制,学分够了,本科就可以提前毕业。这是国内的观念,没有与国际接轨,国外的博士可以不经过硕士阶段,完全由招生学校说了算。
  华西都市报:第一届实验班44名学生中,预计明年有多少学生毕业?
  朱:44人中,有好几个退学的,还有几个延长毕业的,用通俗话说就是留级,真正按时毕业的可能有35人。
  华西都市报:南科大是严进宽出,还是宽进严出?
  朱:中国高校过去状况是严进宽出,录取了都能够毕业,我们是严进严出,我们自主招生考试都很严,严出是弹性学制,学分够了才能毕业。
  华西都市报:小神童苏刘溢情况怎样了?
  朱:现在没了联系。他来了之后一段时间,不太适应这种上课的方式,年龄太小。
  华西都市报:除了王嘉乐和何明浩(两人均被英国名校认可——编者著)外,其他的学生成绩如何?
  朱:我们有十多个学生都跟他们差不多,只不过没有要求提前毕业。
  华西都市报:来自成都的郄博宇呢?
  朱:他也很好。华西都市报:成绩好,原因何在?朱:这一批学生,今后成才率比例很高的,因为他们这几年师生比是1:1,他们一直跟着教授做研究,一直都是小班上课。
  华西都市报:“形影不离”有何优势?
  朱:远远超过成熟高校按教学大纲的课程设置,那些都是千校一面,所有高校都一样,培养出来学生的知识面都一样,像我们这样跟老师密切接触,知识面就远不一样了。
  华西都市报:第一届学生的自授文凭是南科大独有,将来国内考研及考公务员能否获认可?
  朱:按规定,没有教育部认可的统一文凭和学位,国内考研究生和公务员都有问题的,都不行。
  华西都市报:这个对他们公平吗?朱:我们当初试验就是要做这种尝试,得到社会的认可,而不是靠教育部来认可,所以他们入学就已经很清楚这件事。这样的“背水一战”,使得他们在学习期间都非常努力,学校也非常用心,现在仅仅三年半,王嘉乐等两人就已经毕业了。
  华西都市报:他们未来的出路在哪里?
  朱:他们要出国深造,这是其一。其二,在国内发展,国内的大企业有很多要我们教改试验班的学生,将来学生们在企业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华西都市报:那么,针对留学,南科大是否有针对性的课程?
  朱:这些学生我们有老师辅导他们,我们的老师都是国外回来的,很熟悉,帮他们推荐,所以他们都清楚这一点。
  谈改革及“去行政化”
  最大的问题是人的观念
  华西都市报:你认为,南科大现在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
  朱:我们是体制内的高校,是政府办的,公办的,教育部批准的,但我们要努力探索体制内的各种弊病,走出一条新路。比如刚毕业的这两名学生,这是中国自解放后的公办大学毕业生中,头一批自授文凭的,公办大学全部都是教育部统一授文凭。
  华西都市报:改革的尺度在哪儿?朱:没有什么尺度。我们自主招生,大家刚开始都反对,都质疑,都说不行,怕学生白读了四年,因为没有国家文凭。但是,我们有信心,学生也有信心,他们就是开路先锋,最后结果得到国外一流高校的认可,这就是他们探索成功了,而且他们一辈子的自授文凭都是他们骄傲的资本。
  华西都市报:如何理解这种教育模式?
  朱:这个局面就相当于公务员下海的问题一样,你下海了,以后的退休金、养老金就没有了,公务员特权也没有了,所以那个时候很少有人敢下海,而真正敢下海的人都赢了,很快中国的观念就变了,这些下海的不仅没有吃亏,而且他们都走在时代的前列,你刚才问的问题就是教育界下海的问题,拿教育界的自授文凭就相当于下海,刚开始可能觉得要吃很多亏,如考研什么的,但是在国外没有这种障碍。
  华西都市报:改革最难的地方是在哪里?
  朱:最难的是观念。比如“去行政化”,上级部门对我们不要有行政的手段来管,这个就很难。如管钱的,上级各部门都有一套规章制度,他就要用这个来管你,而且学校的投入产出他要考核,从他的角度来看,是天经地义的,但是从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来讲,他的那套管理就是完全行政化的,那么这就取决于上面领导是否开明,觉得学校应该用特殊方法来支持,不要用这种行政的手段。
  华西都市报:能否举例?朱:行政管学校最典型就是买东西招标,他(深圳市政府)有一套严格的规定,而我们买的东西太多,也很专业,买的科学仪器不是很多公司都出的,谁价格便宜就找谁的,而是只有一家公司出,价格还没有商量,那学校如果按照规定招标,那怎么招标呢?
  华西都市报:如何化解这种矛盾?朱:我们不断地冲撞,不断地磨合,从而得到学校的自主权,原来规定10万元以内由学校自己组织招标,市里不管,现在50万以内都可以自己招标。我们说服他们,仪器不能够像商品那样多家投标,重要的是质量最好,现在他们已经开始理解了。
  华西都市报:除此之外,学校内部的“去行政化”呢?
  朱:学校有很多干部是教授组成的,我们要去行政化,就是每一个管理人员都要对自己的职务负责,而不是光对领导负责。去行政化,就是说不是按行政管理体系谁官大谁说了算,而是谁有真理,谁是对的才怎么做,所以每一个人员都遇到观念上的考验,你遇到问题,如果你上司说得不对怎么办,你服从上司还是顶住,是对职务负责,还是对上司负责。
  华西都市报:这是南科大去行政化的核心吗?
  朱:是。去行政化最大的问题就是人的观念,如果我们有大批有风骨的人,就是要对职务负责,就是较劲,就是要真理,那去行政化就很容易了,现在问题就是这样的人太少了,大多数都不是这样的,去行政化就很难了,大多数人都看到上面领导的意图,揣摩上面的意图来运作,困难就在这儿,所以去行政化要真正实现,不是规章制度就行,是一代人要培养出来。
  谈招生和录取

  自主招生考试,一分相当于高考的3.75分
  华西都市报:从第二届学生开始,都经历了高考,是否都是有教育部认可的文凭?
  朱:对。华西都市报:高考招生,与南科大的自主招生区别在哪里?
  朱:我们不是高考成绩的一分定终生,如果是按高考的话,你差一分就不被录取,而我们是能力和素质很强才行。在我们这里,有些高考成绩比较差,他比排在前面的可能差10多分,但是他自主招生考试成绩很好,总分就高,就可能排在前面了。
  华西都市报:从招生看,我们比一本分数线高60分至80分?
  朱:对,但还不够准确,南科大是三个成绩综合起来录取,高考成绩占60%,自主招生能力测试占30%,平时成绩占10%。这样综合起来,在我们录取的学生中,仅高考成绩这一部分,都比各省的重点线高60到80分,南科大就已经是一所接近985高校的水平了。
  华西都市报:“6+1+3”录取模式,有人质疑仍是高考分数占主导地位?
  朱:不是,南科大的30分影响更大,为什么呢?高考成绩占60%,是把750分的高考总数折算成100分,再乘上60%后的分数,而我们自主招生考试的满分30分中,一分相当于高考成绩的3.75分。
  华西都市报:自主招生的测试题是学术委员会出的?
  朱:是我。华西都市报:我发现每年招生人数在逐步增加,前年188人,去年388人,今年听说要超过600人?
  朱:是。我们今年扩招了。华西都市报:是教育部批准的,还是自主决定的?
  朱:自主确定。我们这些招生计划都要报给教育部,教育部对我们的招生都批准了,他情愿你多招一点。
  谈深圳市的投入

  包括拆迁和新建等,投入近70亿
  华西都市报:中科大校长10年,南科大校长5年,区别大吗?
  朱:中科大是一个基础很好的老学校,也有很多包袱,所以他就像一艘很大的船一样,要改革,要改变方向都不容易,南科大是一所新学校,从零开始组建,所以可以做很多在中科大不容易做的事情。
  华西都市报:对深圳委派李铭任学校书记,怎么看?
  朱:这个我们不讨论。他来的时间不长,而且我正要卸任了。
  华西都市报:南科大已启动新校长的全球遴选,新任校长有意向了吗?
  朱:这个我不知道。华西都市报:新任校长会不会否定现在的一些改革?
  朱:这些都有多种可能,所以我们只有看他今后做的,然后才能评论。
  华西都市报: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前不久来南科大视察?
  朱:是。华西都市报:王荣对我们目前的探索还满意吗?
  朱:他对南科大的发展高度认可,很满意,而且希望南科大今后要保持这种改革的探索,为中国的高教改革探路。
  华西都市报:我打听到,南科大对面的房价已有3万多了,看来深圳市政府的投入还真不少了?
  朱:我们有三千亩地,两平方公里的园区,这才是一期。
  华西都市报:深圳市政府对南科大的投入,到现在为止有多少了?
  朱:这个(南科大)校园拆迁就花了50多个亿,但拆迁前不应算在南科大头上,然后盖新校园和购置东西,到现在为止可能花了十七八个亿吧。
  华西都市报:我们学校的教授很多有香港背景,为何?
  朱:筹建之初,时间很短,只有香港来的最快,我们招人也就才三年的时间,现在的趋势就是欧美会越来越多。那些人(欧美教授)招聘,一个是时间长,即使你签了合同来得也慢,在香港储备的人才来得最快,所以建校之初,自然香港背景的人就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22 21:2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教书育人,可敬可爱,让人佩服!但教育制度的弊端什么时候纠正,是一个千古奇唱,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人人知道,就是不见有人真正行动起来加以改正,呜呼哀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23 10: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教改任重而道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24 10:35 , Processed in 0.106392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