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落叶山 于 2015-3-12 12:32 编辑
冬暖却疑春 回清倒影西津渡
文/许秋峰
一池清水,宛如银镜。 虽已是数九寒天,而今年的冬天却给人以“冬暖却疑春”的感觉。 本来是从南京专程前往镇江为二舅大人祝寿,车子刚入市区不久,传说中的西津渡古街一下子定格了我的眼球。一眼望去,古街中央一池清水,清得见底,蓝得透亮,轻柔柔,静幽幽,像天上银盘般皎洁的明月,像美丽少女那清幽明净、脉脉含情的眸子,看时间还早,便不由自主下车游览一番。 池边有一棵古老的盘藤树,只可惜因学识浅薄,我叫不出它的名儿,它柔长的枝条,映在清清的水中,随着涟漪妩媚地摇荡。 泛着绿光的水塘,像一块明净的镜面,十分安详地映照着高深莫测的苍弯。塘里的观赏鱼,成群结队,有序的排成长龙,貌似在给我们这个拥挤喧嚣的城市演示着什么。难得有这个闲情静静观赏鱼儿娓娓婀娜的姿态,不由想起“浮萍遮不合,弱荇绕犹疏。增在春波底,芳心卷未舒”的诗句来。 …… 细细观察,这一池塘的鱼,满是红鲤鱼,宛如一块块红绸在水面上下舞动,如同从水面上飘来了悠悠扬扬的中国风,震荡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 沿着古街一路往西走,街道两边各具特色的小二楼鳞次栉比,仿佛把我们又带回到了那笙歌曼舞的年代。古街上的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遗迹。砖木结构,飞檐雕花的窗栏一律油漆成朱红色,给人以“飞阁流丹”的感觉。满眼望去,我仍能清晰地看到沿街“民国元年春长安里”、“吉瑞里西街·1914”、“德安里”等题额。我对中国古现代史没有太多的研究,我的二舅严德煌先生是个博古通今的老人,据他后来介绍,从观音洞下行一直到现在的长江路,这短短的几百米长的街道上竟有各式店铺 150多家。有饮食方面的,有生活方面的,有文化方面的。还有一处是一块半人高的方石碑,已经磨白了,上面隐约有“奉忠永禁”的题头,碑文已经完全认不出了,这就是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 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光绪十五年(1889年)初,被镇江人民焚毁后由清政府赔偿,照原样重建,1890年竣工。竣工后清政府为了禁止再次被民众破坏立碑警示。当然,这里还有许多为船家服务的店铺,诸如木匠店、缆绳店等。解放前这里还专门设了一个警察分局,这些林林种种的店铺加上救生会和救火会,向我们再现了一个完整的小社会。青石板路面上那深深的车辙足以证明这千年古渡、千年老街当年的繁华。那错落有致的两层小楼,那翘阁飞檐,那窗上的雕花,那斑驳的柜台,那杉木的十板门,一一向我们娓娓诉说着“千年古渡,千年老街”历经的沧桑。 心境难平的我,不由坐在斑驳的杉木十板门的门槛上小憩,脑海中追忆起儿时曾经在镇江宝堰镇前隍村居住过的祠堂画面……那是一段美好的童年回忆,那时的生态气息现在已经几乎嗅觉不到了。 别具一格的人物雕塑也是西津渡古街一道靓丽的风景,它让西津渡更加生动形象起来。西津渡的铜雕塑,种类比较多,雕塑制作专业。人物雕塑的造型,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人物雕塑作为一道风景,是我和这些杰作合影的一个陪衬。背景的好,它也更衬托出我对历史的一种兴趣。雕塑不仅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回忆,我夹杂在其中,用尽心思去透射那段历史,让我又一次清晰地看到那段历史给人们留下的痕迹和启示。 走在西津渡古街被车轮磨砺出深深印辙的青石板路上,耳边传来了千年的历史回声,这一切使我们情不自禁地激发出无限的遐想和思古之幽情。查阅了有关资料后才知道,就连见多识广的英籍华人女作家韩素音置身西津渡古街时,也不由发自内心地连声赞叹说:“漫步在这条古朴典雅的古街道上,仿佛是在一座天然历史博物馆内散步。这里才是镇江旅游的真正金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先生更是把这里誉为“中国古渡博物馆”。 不仅如此,西津渡还是宗教与世俗、人文与自然的和谐交融,本身就是一部令人玩味无穷的历史长卷。关于这一点,古街上由东向西的四道券门石额上的题刻就给了我们明白无误的提示。题刻分别是:“同登觉路”、“共渡慈航”、“飞阁流丹”、“层峦耸翠”。无疑,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原汁原味的历史风情和风貌。 西津渡是古老的、历史的,但同时它又是年轻的、现代的。古街的居民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中,沉浸在往事的回忆里,悠闲自得地生活着。也许他们的眼前是骑着毛驴上金山、焦山、北固山游客的身影,耳畔交织着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和笙箫管笛如泣如诉的旋律。他们咀嚼着历史,如同咀嚼着回卤豆腐干和麦芽糖的滋味。 昨天已经成为历史,西津渡古街如今已注入了时代的内涵,赋予时代的活力。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古迹,古朴的生态,淳厚的民风,传统的商业,一切的一切都焕发出一种令人难以言喻的活力。 这就是令人回味无穷的西津渡。这就是蜚声中外的西津渡。 此景,美得沁我心。真是“寿酒未饮先自醉”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