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91|回复: 2

诗人有可资骄傲之处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22 01: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人有可资骄傲之处吗?


霍俊明:作为与江非朵渔邰筐轩辕轼轲、孙磊、宇向、辰水等同时代的“山东籍”(我之所以强调“山东籍”是我们已经看到很多的诗人都已离开故乡在异地生存和写作)诗人,你有没有注意到1970

年代的诗人群体作为现象还是整体性上的创作实绩在2000年以来的中国诗坛是不多见的。但是比较而言,后此的1980年代出生甚至更晚的“山东”诗人似乎在整个诗坛的影响就有了些差异和变化(我这个判断可能很不准确,因为在我的阅读中有很多优秀的青年诗人)。你作为“当事人”和见证者有没有深入思考过其中的深层原因?换言之,你们这一代人的生存背景、乡土语境、精神方式、理想情结是不是在后来那些更年轻的诗人群体那里已经具有了不可避免的差异和某种程度不同的消弭或者转换?

徐俊国: 1970年代出生的诗人群体,无论是作为现象还是整体性上的创作实绩,在2000年以来的中国诗坛都是不可忽略的。我信任你的观察和判断。1980年代出生甚至更晚的诗人似乎也以群体性的写作成绩被关注过,但“70后”和“80后”有个共同的现象,缺少代表各自高度的重量级的诗人,我们无法用几个诗人来代表“70后”的全部成绩,所幸你所列举的这几个诗人代表了“70后”诗歌最优秀、最值得期待的一部分,但如果真的要客观公正地列个名单,恐怕是件很头疼的事,眼下,好像每一个成熟的诗人都有存在的价值,他们几乎浓缩和提示了中国诗歌未来十年的写作方向和诗学可能。

“80后”的情况和“70后”类似。唯一不同的是,“80后”的生存压力和写作焦虑比“70后”更沉重更复杂。随着上两代金牌诗人的宝刀渐老,如果“80后”中曾经优秀的那部分诗人一起汇集到“70后”在场的中国诗歌的中心,那将是一个很好的兆头,只有在那时候,大浪淘沙和重新洗牌之后,诗学成就得到普遍认同的大诗人才会出现。最有可能胜出的诗人可能有两类:网络时代以来诗歌语言的集大成者,敢于撕裂和道破存在真相的青衣人。

“70后”和“80后”甚至更晚的诗人赶上了一个资源共享、创作自由、平台宽泛、交流便捷的好时代,才华和名声都是小事,而持久和稳健也许更重要。


霍俊明:在这个时代我越来越相信“个体”的写作。但是个体在这个时代面对的生存社会问题以及诗歌自身的问题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能力。你的诗歌近两年的写作和此前尤其是早期的诗歌写作有没有变化(比如你仍然在写精神化和诗歌化的“鹅塘村”,仍然在抒写“家族”)?如果有,是哪些方面,请简单说说。

徐俊国:我希望自己的写作具有整体性、系统性、连续性、持久性,我不愿意为了追求变化而把自己的写作搞得突兀,生硬,支离破碎。一个诗人耗尽一生能把一个小村子建好就很成功了。一个村子就是一个世界,人和人,人和自然万物,生老病死,时间,悲欢离合,啥都有了,能把一个村子看明白、写透彻并不容易。

翻翻诗歌史,诗歌发展来发展去还是那些内容和形式,有一些貌似新颖的某某写作,其实只是在强化诗歌美学的某个点。看够了酱油色调的蒙娜丽莎,印象派让人耳目一新,实际上印象派只是强化了光色,突出了笔触,解放了感性,而光色、笔触、感性本来就存在于之前的美术史中。有些看似前无古人的诗歌流派,细一分析,情况也和美术差不多。

诗歌从产生那天起,有一些东西已经永恒不变了,比如诗人作为人的基本感情,感知世界的基本方式,语言和修辞的基本构成等等。有些看似创新的写作其实是在摧毁底线,理性的底线,语言的底线,社会和伦理的底线,读者阅读习惯的底线……文学史是发展变化的文学史,也是恒定不变的文学史,我更愿意抓住恒定不变的那部分做些努力。文学发展到今天,像波德莱尔那样完全颠覆以往美学的写作再也不会产生了,诗人只能在现有美学的小夹缝中寻找一点新意,制造一些小风格。高雅已经高到最高了,低俗也已经俗到最低了,最复杂和最简单的语言我们也玩完了,还有什么新奇古怪的东西能刷新我们的审美经验

回到文学的常识,回到诗歌诞生之初的ABC,寻找被别人丢弃和遗忘的东西,比如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恩,对世界的宽容,对弱小者的关注和同情,死亡的不可抗拒,时间的不可逆转……我近几年的写作和前些年相比,选取的材料更加结实,更逼近自身经验和情感记忆的底部;我力争使自己的写作不绕弯,每一句都碰触到疼点;尽可能用不同的方式处理不同的材料,使每一首诗都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艺术价值。我的“鹅塘村”还需要继续充实、完善、延伸和深化,我还有一些计划好的事情没做完。能写下去的时候,我会继续写下去,写不下去的时候,即使我想写也难以为继。《燕子歇脚的地方》是《鹅塘村纪事》的有效延续,也可以看做姊妹篇。《鹅塘村纪事》采取的是原地不动的固定视角,《燕子歇脚的地方》是边走边回头的移动视角,诗性呈现的角度更丰富,安静中折射出人世的忧伤和苍凉,悲怆中闪烁着人性的暖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22 14:48:10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性呈现的角度更丰富,安静中折射出人世的忧伤和苍凉,悲怆中闪烁着人性的暖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22 18:27:38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人有可资骄傲之处吗?我的回答是:肯定有!诗人写诗的同时,是在提炼或者说是凝练生活,汇集众人思想之大成,发乎于心,动之于情,加入单纯的说教,谁人去看,谁人去听,那就是诗者之悲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5-18 17:11 , Processed in 0.080305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